林萬麗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采用符合學生年心理特點的教學方法,寓教于樂,寓學于趣,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啟迪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想象力,開發(fā)智力,挖掘潛能,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學好數學,才能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教學目的。
小學數學寓學于樂動手操作玩是兒童的天性,也是最能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的行為之一。每個喜歡數學的人也都是將數學當做一項有趣的游戲來對待。教師要充分利用兒童愛玩的天性,對他們因勢利導,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體驗學習帶來的愉悅感,讓學生對數學保持長久不衰的興趣。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增加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好數學呢?
一、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十分抽象的學科。古今中外,數學教學的大敵就是學生對數學的厭惡,因此,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顯得更為重要。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低年級學生好玩、好動,天真活潑的這一特點,采取了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進位)”時,教師以“開火車”“搶答”“奪紅旗”“接龍比賽”“制作轉盤口算卡”“找朋友”“爭冠軍”“分組接力”等形式的比賽進行口算訓練,對做得好的同學及時給予表揚。這樣的比賽既能提高學生的演算速度,又符合兒童好玩好勝的特征,讓學生在歡快有趣的氣氛中學得了新知識。
直觀的教具是也是一種很好的激趣方法。數一數、拼一拼、畫一畫、量一量、拆一拆、擺一擺等操作活動,也能將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具體化、生動化,從而引發(fā)童趣,使學生由畏學、厭學轉變?yōu)槿W、樂學。如在教學一年級“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進位)”時,通過擺小棒(或方塊)引導學生直觀操作,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算理。又如,我在教學一年級“認識鐘表”時,用硬紙板做了一個鐘面,用彩筆畫上時間刻度,又用兩個紙條做成活動的時針、分針,并在鐘面上畫上彎彎的眉毛,大大的眼睛,紅紅的、略帶微笑的嘴巴。課堂上,當我把這樣一個可愛的、能活動的鐘表模型介紹給同學們時,同學們個個都瞪大了眼睛,眼神里透出欣喜和好奇,稚嫩的臉上洋溢著興奮和喜悅。這樣,我通過一個動畫的鐘表模型將時間的抽象性具體化,引發(fā)了童趣,緊緊抓住了學生們一顆顆好奇的心。
二、將游戲引進課堂,寓學于樂
在小學階段,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尤其重要,沒有觀察就沒有思維;沒有觀察就沒有深刻的知識積累。而游戲教學恰恰為此提供了鍛煉的素材。游戲教學則有許多動手、動口、動眼的奇思妙想值得學生去觀察。在游戲活動中讓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操作,做到手于眼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比如,在教學“元、角、分”的練習中,教師可設計“小熊買文具”的游戲。請一個小朋友戴上頭飾做小熊,大家當顧客,到文具店買東西。這一場景,真實地再現(xiàn)了孩子們地生活,頓時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戲行列,望著商店里想買地東西,快樂之情溢于言表。此時此刻,教師要及時把商店里要買地東西變成簡單地元角分換算,看看價格上地算式得出價錢就能買到你想買的東西。在游戲中學習,學生學而不厭,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在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時,有的教師為了方便今后計算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將10以內所有的加減法都背過,這種枯燥、機械的學習方式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如果教師將其設置成游戲形式:先讓學生制作寫有1~10數字的卡片,然后進行“找朋友”的游戲,讓學生將每兩個加起來等于10的數字放在一起,學生很快就掌握了10以內所有加法組合;再讓學生結組進行減法游戲:一個學生隨便說出10以內一個減法,另一位學生從自己手中的卡片中找答案。學生在快樂的游戲過程中,輕松地掌握10以內加減法。這種寓教于樂的課堂模式不但能提高學習效率,還能排除學生對學習的畏懼心理,激發(fā)對數學的喜愛和探究之情。
在組織開展游戲時,強調教師的組織作用,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用腦想、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動手做,一定要留有讓學生創(chuàng)造、活動的天地。教學中的游戲構思要新穎,過程要新意,這樣學生參與游戲的積極性也就高漲。低年級學生容易產生“喜新厭舊”的情緒,在教學中可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方法進行教學,不斷推陳出新,始終給學生新鮮感,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以動手操作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
傳統(tǒng)教學過分注重數學學習的系統(tǒng)性,注重學習步驟的完整性和思維過程的嚴密性,這無疑人為提高了數學學習的難度,同時那種刻板嚴謹的學習要求也導致學生產生嚴重的厭學心理。小學生拙于抽象思維而長于形象思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讓動手操作成為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間的紐帶。比如,在學習“圓的認識”時,讓學生將一個圓形的紙反復對折,然后根據折痕進行探究,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圓紙上折痕很多,還可以繼續(xù)對折;所有折痕都在一個點上相交;經過這個點折疊,兩邊相等……然后讓學生帶著以下幾個問題閱讀課本:
(1)所有折痕相交的那個點是什么?
(2)折痕叫什么?
(3)所有折痕的長短如何?
在以后學習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系、如何畫圓等知識時,都要注意引導學生去動手操作。
總之,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將“玩”的元素融入教學方案,讓玩成為學生鞏固數學知識、發(fā)展數學思維的方式和手段,從而實現(xiàn)不但學得好,還要學得輕松快樂。
(上接第104頁)綜合地運用比例尺的知識確定物體之間的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通過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最深的體會是學生可以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學習,但要做到這一點應該是在控制整個課堂紀律、完成本堂課的教學進度的基礎與前提下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并不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適用。
四、教育思考確定位置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lián)系,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觀察空間的新視角。學生會看懂自己生活環(huán)境的路線圖,這既是一種基本生存能力,也是學生從熟悉的環(huán)境中建立空間觀念的一條有效途徑。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xù)本著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的理念,利用數學自身的魅力發(fā)展學生對數學積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