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華
摘 要:新編高中地理教材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和三維目標的先進教學模式,是對以往多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組合,并且十分突出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地理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自主學習,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動手能力。作者總結了一些上好地理課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新編高中地理課 學生主體作用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以目的明確、內容正確、方法適當、教學基本功好等作為評價地理課堂教學的標準,主要看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引入、如何過渡、如何掀起高潮、如何畫龍點睛做小結。這種評價理念關注的是教師能否酣暢淋漓地表演完自己預設的“課本劇”,關注的是以師為本的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毫無疑問,這不符合當前課程改革倡導的諸多先進教育理念。新編高中地理課應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主要來自教師的調動,教師只有激發(fā)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激起學生的情感,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激勵起學生的干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處于“我要學”的最佳學習狀態(tài)。
教師作為新課程的探索者、學習者,要在課堂上允許學生充分表述自己的見解與困惑。教師應該用欣賞的眼光去觀察,用寬容的心態(tài)去理解,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要允許學生出錯,學會延遲判斷,讓學生學會自己在錯誤中改正,在跌到處爬起來。課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有“課本就是一個范例,大千世界才是學生的教科書”的意識,創(chuàng)造性地將個人及學生的經驗、文本知識、師生互動成果等進行有機的融合,實現科學性、藝術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二、優(yōu)化課堂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徹底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把學生當做和自己平等的人來看待。只有尊重學生,信任和關心學生,才能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才能建立起朋友式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要親切、自然,要富有感染力,教師要用燦爛的微笑為學生送去陽光、雨露,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情感的遷移,使之“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才能無拘無束地學習,才敢大膽地思考,大膽地去創(chuàng)新,學會的才敢說一說,不懂的才敢問一問,有不同的意見才敢爭一爭、議一議,也才能真正展現出主人的姿態(tài)。
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自主探究、過程感悟。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一段時間去體悟,給他們一個空間去創(chuàng)造,給他們一個舞臺去表演;讓他們動腦去思考,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聆聽,用自己的嘴去描述,用自己的手去操作。
三、創(chuàng)設情境,強化學生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引發(fā)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教師要以教材為載體,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創(chuàng)設情境,強化學生學習的動機,促使他們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變被動吸收為主動探求。學生學得專心、投入,學習效果自然極佳。教師作為好課的幕后策劃者、師生平等關系中的首席,其主要任務是創(chuàng)設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觸景生情,有一種探究新知的渴望、奮力向前的沖動,處于“憤悱”的狀態(tài)。教師可以用鮮活的問題導入,模擬前人的探究,讓學生大膽嘗試去復現科學的發(fā)現之旅;也可以設計精彩的實驗,掀起學生求索的激情;或是提取生活中的事件,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淡化教育痕跡。
四、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會學。
教師要把學法指導有機地融入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去,授學生以“漁”。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法,才能自己去學習,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主體作用。例如,在教學中,如果單靠教師的直觀講解、學生的機械記憶是無濟于事的,教師必須教會學生自己去掌握知識,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五、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為本,讓學生自主發(fā)展。
當前,我們應著重關注課堂上學生三維目標的實現情況,即是否獲得了知識與技能,是否經歷了過程、掌握了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發(fā)展怎樣。
上好一節(jié)課以生為主,其核心是將學生看做可被點燃的火炬,是知識和方法的自我建構者,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自我塑造者。任何教學活動都應圍繞學生的已有經驗和未來發(fā)展去展開,按照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去設計,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積極探究的熱情,使之主動參與,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身心和人格健全發(fā)展的過程。
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節(jié)好課,不再是教師上演“教案劇”,而是由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真誠互動演繹生成的精彩華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課堂上,師生間應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補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實現“教學相長”。
總之,新課改尚處于不成熟的探索階段,充滿希望,又任重道遠,必須不斷突破舊的思維方式和個人時間管理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加強對日常工作的歸納、總結與反思。教師應想方設法,盡最大努力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交給學生,保證他們有足夠的自主活動時間,給他們充分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貢獻自身能量的空間,使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淋漓盡致。當然,要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并不是不要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更要強化其主導作用,教師導得適時、適度,才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既不完全被學生所牽引,又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教師的教學更加自覺,落實課改理念。
參考文獻:
[1]高中地理教學參考用書.山東濱州教育出版社,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