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羽珊
[摘要]《霸王別姬》這部影視作品中蘊涵豐富的中華文明歷史內容,陳凱歌導演拍攝這部優(yōu)秀的作品將泱泱大國——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真實地再現出來,包括藝術文化的顯現,折射出深刻的政治文化和細膩的情感文化等內容,影片的成功獲得了國內、外的贊譽。
[關鍵詞]《霸王別姬》;文化意蘊;程蝶衣
《霸王別姬》是中國影視文化中的經典之作,它將中國社會最底層的戲子搬上熒幕,從這批人的身上,觀眾不僅毫無保留地欣賞到京劇作為國粹的無限魅力,而且可以了解政治時局帶給文化領域深刻的沖擊和重大的影響。從整部影片的敘事角度能夠挖掘出多樣的文化內涵,這些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
一、藝術文化凸顯
《霸》片就其本身而言,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再者,它與戲曲藝術的關聯在電影里是十分明顯的,梨園里的愛恨糾結讓我們不但為劇中人物忽喜忽悲,而且體會到中國京劇藝術無可代替的藝術魅力。
1京劇藝術展現淋漓盡致
《霸王別姬》包含了京劇藝術這一獨特的表現內容。作為國粹的藝術表現形式,外國人看著新鮮,有強大的吸引力;中國人也因為其是文化精髓而十分喜愛,所以這樣的內容表現無疑成為觀眾最喜歡的一個主題內容。依托京劇,在戲臺上“霸王”和“虞姬”的表演讓人感覺熱鬧非凡,但是通過這出京戲反射到現實的社會又會讓人有些落寞?!皯蛉缛松?,人生如戲”,將戲里戲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霸王與虞姬生離死別的場面貫穿在小樓與蝶衣的悲歡人生中,舞臺上的蝶衣是虞姬,生活中蝶衣也將自己幻想成虞姬,兩者合二為一。虞姬死了,死在她深愛的人的懷里;“我這輩子就想當虞姬。”蝶衣死了,含著一絲悲哀,死在他不能愛的人的面前,暗射了人生的悲涼。
透過表現京劇這一形式,我們了解到中國人對藝術文化的一種認知態(tài)度。比如:在時局動蕩的年代,小樓不再唱戲。關老爺把小樓和蝶衣叫到戲堂,指桑罵槐并想讓蝶衣打醒小樓,就是這段關師傅得知兄弟不睦而痛斥二人的情節(jié),表現了老一輩藝術家對中國京劇藝術的一種執(zhí)著的精神。再如對于傳統(tǒng)戲劇藝術培訓基地——戲班來展現刻畫藝術訓練過程,師傅講解霸王別姬的故事內容,運用口述和整體宏大敘事的方式來掌握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并且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化繼承者“忠于”中國文化的魅力。也許這種精神層面的表達在某些程度上與中國的現代化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卻是彌足珍貴的,它的光芒是不會被西方的物質層面所掩蓋的。
被稱作“國粹”的京劇具有的民族性、群眾性和國際性,作為中國人,唱京劇就成為了文化身份的一種標志。影片用中國文化積淀最深厚的京劇藝術以及藝人的生活,伴隨著對于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狀態(tài)的表述,傳達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哲學思考。所以說陳凱歌是利用京戲作為載體,在霸王別姬的舞臺上展現中國近代、當代史的演變,通過出戲與人戲的方式來展現這種更加微妙的舞臺上、舞臺下的文化與社會事件。
2影視作品的藝術性
“真金不怕火煉”,《霸》片就是一塊“真金”。它能夠經起時間的考驗永不“褪色”,稱它為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毫不為過。梅蘭芳大師對戲曲《霸王別姬》進行了改進后,通過梅派傳人延續(xù)至今,一直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陳凱歌導演將這一內容拍攝成影視作品,在刻畫前所未有的人性化的場面的同時,深刻揭示了被人們忽視的女性的內心世界。此外,陳凱歌導演通過這種方式重新塑造戲曲以及民族文化在國內與國際影壇上的生命。通過戲曲等精神層面的形式來創(chuàng)造、激發(fā)民族想象,獲得民族認同。這樣,內容本身就決定了影片拍攝完成后,將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藝術作品,并由此獲得了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金棕櫚大獎。欣賞整部影片后,讓我們看到了主演張國榮、張豐毅、鞏俐的藝術魅力,也從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中感悟到了人生的意義。
二、蘊涵深刻的社會政治文化
《霸王別姬》展現的敘事內容剛好橫跨了風起云涌的中國現代史:從“民國”革命、軍閥割據、抗日戰(zhàn)爭、國共內戰(zhàn)而至“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直至“文革”后的今天,政治社會的動蕩給文化帶來了強烈的沖擊。
暗射深刻的社會政治文化:段小樓和蝶衣在戲園唱戲這個情節(jié),小樓不忍日偽軍的惡行,在戲園后臺用茶壺砸了惡人的腦袋而被逮……在“文革”中,實行“現代戲大改革”之時,堅持“情境”的蝶衣在討論會上獨排眾議反對現代戲,實際上反對的是對京戲的粗糙化和政治化。時代變了,導致文化藝術的衰退,很明顯反映了社會政治對它的影響。
社會的慌亂,導致對藝人的不尊重局面:電影中艷紅帶著蝶衣去投靠關師傅的時候,關師傅一語道破,都是下三爛,誰嫌棄誰呀。另外,四爺這個人物的命運,他并沒有干什么罪大惡極的事,我們只能聽到一些抽象空洞的罪名,類似魚肉百姓這樣的詞語,卻不知他是怎樣個魚肉法。他最終的罪名是“戲霸袁世卿”。在一片“打倒,打倒,打倒……”聲中,被宣判以“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五花大綁,推出去槍斃了。在那樣的一個年代,無權無勢的人們就如同等待被宰割的羔羊,他們的命運只能掌握在別人手中。所以程蝶衣會在第一次唱完戲后被送給達官貴人玩弄……世上無可奈何的事情太多,由不得自己……時局的動蕩使得在這個時代,最底層人才會去做戲子,這類人不會受到尊重。這一點跟我們中國的文化背景有關:唱戲的人覺得戲是藝術,而看戲的人卻覺得臺上的那些人只是茶余飯后的消遣而已,更甚者也許會感覺戲子只不過是取悅人們的小丑罷了。
政治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從張公公到袁四爺,從紅衛(wèi)兵所代表的時代里,我們都可以看到京劇藝術始終是被控制和玩弄的對象。蝶衣把自己完全獻身于京戲,獻身于中國文化精神,可是這種崇高圣潔的精神卻不斷被各個權力者(張?zhí)O(jiān)、袁四爺、日本軍、國民黨)玷污甚至蹂躪。在“文革”時期,戲子、妓女都成了“牛鬼蛇神”進行無休止地批斗游街,身心俱損、眾叛親離、相互揭發(fā),政治運動“如火如荼”開展的同時,也最終摧毀了藝人們心中永恒而美好的藝術。更令人難過的是,它毀掉的不僅僅是藝術家們的藝術。還有藝術的良心,以及幾千年的中華文明,這樣的悲劇最讓我們痛心。政治動蕩,人們愚昧和狂熱,這是人性的扭曲。這一時期對歷史文化的誤解,一些學富五車的高級知識分子也沒有認識到文化大革命是個徹底的錯誤。人性的悲哀和社會的黑暗,給文化領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三、彰顯多層次情感文化
影視作品中覆蓋了多層情感關系,這些人物關系的糾葛展現了一些掙扎在歷史與現實、夢幻與真實、生命與死亡的邊界線上為情所困、為愛而飽受折磨的小人物的命運。以下具體剖析蝶衣和小樓、關師傅和徒弟、蝶衣和袁四爺等幾方面的人物關系。
1程蝶衣和段小樓:年幼的小樓處處照顧蝶農,出師成名后,蝶衣人戲太深,漸漸人戲不分,愛上了段小樓,這注定是一段苦戀,沒有任何結果的苦戀。在這部影片中,
蝶衣被賦予了虞姬的靈魂,為霸王生、為霸王死的從一而終的一顆燃燒的靈魂?!拔乙愠惠呑討?。少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是一輩子!”這就是一個戲癡——蝶衣的堅持。小樓卻截然不同,他是一個世俗的霸王,他追求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幸福,所以菊仙不讓他唱戲,讓他安穩(wěn)過日子他便答應了。他懂得“識時務者為俊杰”的道理。他是一個常人。而相比之下蝶衣就成了一個瘋子。她生活在自己心中,自己內心怎么想就怎么做,因此他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小樓始終沒有進入蝶衣的內心世界,他眼中只看到了一個過度癡迷于戲、癡迷于他的師弟。而蝶衣是虞姬,為了內心完美堅持而死的虞姬。
2段小樓和菊仙:鞏俐演的菊仙的出場,把程蝶衣的情感徹底地從隱晦的暗角逼到了臺前。菊仙給自己贖身,找段小樓成婚……這一切把程蝶衣徹底地推向了瘋狂。小樓成角兒后被師傅打的一場戲,菊仙雖然很明顯護著小樓,但是因為“多嘴”卻被小樓打,表現出當時女性地位的低下和一個男權主義的時代特征。
3關師父(班主)和徒弟:唱對了也打,唱錯了也打。因為唱對了是讓其長記性,下次還是這么唱;唱錯了是讓其更改其錯誤。這樣的教育方式源遠流長,不論是名角還是一個跑龍?zhí)椎?,都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如果是一個角的話,戲班至少不會淪落到街頭賣戲那種境地,而師傅自身的不成材也讓他對自己的徒弟十分嚴厲,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情注入其中,逼著徒弟要青出于藍勝于藍,對他們寄予些許厚望,從而能夠把京劇藝術傳承下去。所以師傅對待徒弟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一個老藝術家對京劇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從另一個角度關師傅的刻畫還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絕對權威者和父親的形象。
4角兒和戲迷:蝶衣和小樓成名后在戲院里唱的一場戲,戲園里人山人海,里三層外三層,瘋狂的戲迷高喊著蝶衣的名字,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小樓一亮嗓子,整個戲園里的人們都為之瘋狂了。蝶衣扮演的虞姬達到了爐火純青境界、人戲不分、雌雄同在的境地,戲迷的狂熱一方面表現了對她的肯定,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也表現了人們對京劇藝術——國粹的狂熱,也體現了人們對于民族精神的一種追求和向往。
5袁四爺和蝶衣:四爺是沖著蝶衣來的,但是蝶衣眼里沒有他。四爺對于蝶衣的欣賞和情也是戲中主角蝶衣和小樓關系的一種對應?!耙恍θf古春,一啼萬古愁。此境非你莫屬,此貌非你莫有?!彼臓斦f出這句話的時候,指的不僅僅是蝶衣的容貌。根本上,四爺與蝶衣一樣,是個藝術瘋子。對于京戲這門藝術,他奉獻了全部的心血和靈魂,當四爺和蝶衣臺上臺下,兩個人對京戲幾乎人魔的一剎那,兩個人的靈魂是相通的。所以對于四爺來說,蝶衣不僅僅是個美貌的戲子,更看到了京戲“情”的靈魂。對他來說那是一生追求的東西,蝶衣是藝術完美的化身,在蝶衣為戲而癡的靈魂里他看到了另一個自己,所以對于蝶衣的愛戀多少有些自戀的成分。當四爺孤獨地在黑暗中為蝶衣鼓掌,他們之間的關系早已不是出賣身體的戲子與買笑追歡的大爺。當騷亂的眾人終于隨著四爺的掌聲望向黑暗中獨舞的蝶衣,燈光復明,掌聲四起,那是兩顆相通的純粹的靈魂碰撞的時刻。
影片《霸王別姬》是一部展現命運的悲劇、歷史的悲劇,更是文化悲劇的優(yōu)秀影片。觀眾在觀看時被帶入其中,從蝶衣或者小樓的視角來了解他們當時的感受,這樣的結果是滿足了影視受眾的審美需求,讓觀眾在汲取知識的過程中,對動蕩的社會進行剖析,對多樣的人生進行深刻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