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錘》是津云新媒體發(fā)布的H5新聞作品,該作品通過H5技術的運用宣傳國家海洋科技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本文結合該新聞作品,探討了H5新聞的優(yōu)勢、存在的問題,及主流媒體推動H5新聞傳播的方式,以期為主流媒體制作和傳播H5新聞提供可借鑒的路徑。
【關鍵詞】H5新聞;互動性;主流媒體
津云新媒體發(fā)布的《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錘》(以下簡稱《深海之錘》)為第34屆中國新聞獎的獲獎作品,介紹我國2500米級超深水打樁錘并展示出我國在超深水打樁核心裝備的技術水平,以及打樁核心裝備研發(fā)的艱辛歷程。共計700多家媒體和平臺對該作品進行轉發(fā),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本文以該新聞作品為例,探討H5新聞的優(yōu)勢、存在的問題,以及主流媒體應如何推動H5新聞的傳播。
一、H5在新聞領域的應用與分類
H5是HTML5的簡稱,它是標準通用標記語言的第五次修改版。H5新聞主要通過移動終端傳播,它成功地將新聞的價值要素,如真實性、及時性、重要性和新鮮感,與H5技術所帶來的直觀展示、生動形象、動態(tài)效果和藝術美感相融合。這種結合不僅增強了信息的傳播效率,還提升了用戶體驗感。
H5新聞可以大致分為圖文型、交互型、游戲型、視頻型、模擬型。[1]圖文展示型H5,是一種簡約而直觀的呈現(xiàn)方式。它以低成本制作著稱,廣泛應用于招聘廣告、精美海報和會議邀請函等多個場合,讓信息傳達變得輕松且高效。交互式H5通過用戶的互動行為激活,如點擊操作啟動展示,或讓用戶在瀏覽過程中持續(xù)參與,如擦拭、滑動、長按屏幕、使用手勢操作,甚至搖動設備等,豐富了用戶的體驗方式。
二、H5新聞傳播的優(yōu)勢
(一)提高用戶參與度
H5新聞的突出特點是交互感強,它采用多媒體形式,將文字、圖片與短視頻、音頻、數(shù)據(jù)講解,以及動畫、交互小游戲相結合,使得內容更加豐富,能夠吸引不同類型的受眾,比如希望獲得專業(yè)內容的受眾可以從總結性文字中獲取信息,希望快速了解新聞的年輕人群可以以閱讀圖片為主,真正實現(xiàn)受眾的全覆蓋。通過多樣化的視覺層次和動態(tài)效果,新聞故事變得生動鮮活,用戶能夠獲得沉浸式的體驗感,感受到信息的每一個維度,更加深入地理解報道內容,這種立體化的報道方式增強了新聞的吸引力。
《深海之錘》中通過短視頻記錄實時動態(tài),按照時間線呈現(xiàn)整個故事,游戲提高用戶對深海之錘運作的理解,海報和動畫增強視覺沖擊力,使得報道既有深度又有廣度。還運用了動畫小游戲還原安裝“深海之錘”過程,讓用戶根據(jù)所標序號按順序將各個部位的零件排列組合到一起,穿插海浪聲背景音、海試成功音頻、文字解說、數(shù)據(jù)對比、圖片和短視頻,讓用戶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建造深海打樁錘的艱辛與不易,感受深海作業(yè)的復雜與對技術要求的升級。指尖操作讓抽象的概念和樸素的情感變得可觸可感,這種參與式認知比被動閱讀或直接的文字描述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更深,同時為之后的互動操作,即點擊深入海底2500米作鋪墊。同時作品的互動是按照“深海之錘”的作業(yè)順序從海面到深海2500米行進的過程推進的,可以讓用戶明白其工作原理,以及身臨其境地同深海之錘一起潛入到深海作業(yè)。
(二)契合用戶閱讀習慣
移動互聯(lián)時代,內容冗長或千篇一律的新聞稿件,已經(jīng)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用戶更傾向于多場景的碎片化閱讀方式,追求一種輕松愉悅、能夠帶來感官享受的“悅讀”體驗,渴望讀到的是能夠觸動感官、引起共鳴的內容。H5新聞的閱讀所需時間相對較短,能夠根據(jù)用戶的場景需求來實現(xiàn)新聞的閱讀,在上班的路途中用戶3~4分鐘就可以實現(xiàn)對一條新聞核心內容的獲取。且可以利用畫面、聲音、文字引導、手指互動等快速調動用戶感官,多感官的協(xié)同有助于激活視覺聽覺神經(jīng),引發(fā)用戶注意。同時,用戶可以自主控制翻閱速度和順序,如在任意時間中斷新聞的閱讀并接續(xù),也可以通過快速滑動屏幕跳過不感興趣的部分。相比于受眾只能按照廣播播放的順序接收信息,H5新聞避免了廣播或電視對受眾獲取新聞順序的主導。
(三)轉變新聞敘事視角
內聚焦是敘事者處于故事之內,借助某一個體的意識感知,即米克·巴爾談到的“與人物相連的聚焦者”,敘述其知道的情況,賦予事件的呈現(xiàn)以主觀色彩。此視角模式也被稱為“內視角”或者“限知視角”,可以用“內聚焦=故事內人物的感知”表示。[2]H5作品具有以故事內人物感知的視角表達新聞內容的優(yōu)勢,用戶在H5新聞中具有較強的自主性,通常以第一人稱深入了解新聞故事,這種心理接近性與新聞中個體故事的結合,便于調動用戶的情感,避免宏大敘事產生的距離感。
熱奈特以敘事聚焦的恒定性為參照范式,提出固定式內聚焦、變換式內聚焦和多重式內聚焦三種亞類型,這是常見的敘事視角。《深海之錘》按照變換式內聚焦的敘事,探索多個深度參與2500米超深水打樁錘鍛造、深海試水的主人公故事,重點講述項目負責人和工程師、天津普友機電董事長的故事交集,使得報道更具溫度和親近感,從多個視角將新聞事實解構為若干場景或片段,凸顯宏大結果和歷史性意義背后的細節(jié)的意義,較好實現(xiàn)了在融合新聞里講故事、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
(四)新聞內涵的再挖掘
美國生態(tài)心理學家吉布森提出了“可供性”的概念,將其定義為生物或有機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協(xié)調性,指向環(huán)境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屬性,[3]體現(xiàn)了隨著技術的進步,技術在環(huán)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潘忠黨將這一概念引入國內新聞傳播學界,提出了新媒體可供性的理論框架。新技術的發(fā)展不僅帶來用戶自主性的提升,也營造了支撐創(chuàng)造性想法和創(chuàng)作能力發(fā)揮的環(huán)境,為新聞生產者帶來廣闊創(chuàng)作空間,更好地實現(xiàn)新聞創(chuàng)意。H5技術打破了傳統(tǒng)平面圖文的局限,促進多種元素的融合,從而承載更豐富的新聞內涵,使得用戶擺脫淺層次的信息獲取。
隨著深水油氣資源開發(fā)成本和風險的逐漸降低,深海已經(jīng)成為全球油氣資源開發(fā)的重要增長點。提升油氣開采水平、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是我國面臨的迫切需要。其中,超深水打樁錘則是深海油氣平臺樁基安裝的關鍵核心設備。2023年6月23日,津云新媒體派出多路記者歷時近5個月在天津、江蘇、四川及南海蹲點采訪數(shù)十位科研骨干,記錄近6年來國家海洋油氣資源開采的艱辛過程與成果,制作了14部短視頻、4篇深度報道、5組動態(tài)動畫海報,展現(xiàn)了南海油氣資源開發(fā)的決心和實力。在呈現(xiàn)上,津云新媒體立足新質生產力熱點,同時關注南海問題,創(chuàng)作的《深海之錘》,標題一語雙關,既指超深水打樁錘,又指中國在南海的深海油氣研究有了“定音之錘”,能夠實現(xiàn)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策劃考慮了報道的多樣性和層次性,包括視頻解說、知識科普、游戲動畫和數(shù)據(jù)展現(xiàn)等多種形式,體現(xiàn)了報道的前瞻性和準備的充分性?!渡詈VN》不僅為國家對深海探測研究提供2500米超深水打樁錘海試成功的珍貴影像資料,增進公眾對“國之重器”和深水油氣資源開發(fā)的認知,還彰顯我國科研工作者的毅力與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推動社會對海洋資源認知與國家海洋科技問題的關注。
三、當下H5新聞存在的問題
(一)主題不夠明確
部分H5新聞作品的主題表達不夠直觀和明確,主要問題在于畫面、文字排版等。很多新聞作品停留在表面,單純地提供文字,沒有實現(xiàn)引導用戶主動參與和理解內容,過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內容的深度和清晰度,[4]用戶在閱讀時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理解主題,增加用戶閱讀成本。同時新聞創(chuàng)作者沒有充分考慮實際閱讀環(huán)境的需求,包括文字的解釋性內容過多,導致文字段落之間的分隔不夠明顯,以及背景和文字顏色區(qū)分度不足。這些排版方式使得文字顯得較為緊湊,字體相對較小,會給用戶帶來一定的閱讀困擾,很難快速捕捉到作品的重點和關鍵信息。
《深海之錘》在介紹6項國內首創(chuàng)技術,即超深水耐振耐沖擊白循環(huán)冷卻電機技術、超深水打樁錘環(huán)境壓力平衡與空氣補償技術等的時候,因為其名稱較長且為了呈現(xiàn)完全,堆積在一起,用戶難以快速了解這些技術的含義。為了提高用戶的閱讀體驗,至少需要對文字進行合理的分段和區(qū)隔,以便用戶能夠更快地理解和把握核心內容。而除了文本的堆砌外,畫面整體是深藍色的背景,大段的文字仍選用了藍紫的顏色,可以嘗試增加文字和背景之間的對比度,例如,可以選擇一個更明亮的顏色作為文字的顏色以增加色差,使其在深藍色的背景上更加突出。
(二)互動不夠新穎
H5技術沒有辦法實現(xiàn)加密,原代碼公布在網(wǎng)上后,只需要簡單修改就可以再次發(fā)布出去,[5]創(chuàng)意的內容較少。與H5中重復性翻頁等動效加重了用戶審美疲勞,原先對報道形式的期待的落差加大用戶對新聞內容的不認可,造成傳播的反效果,相比之下,閱讀文字版新聞更能直接獲取到全文的標題和邏輯分段。
《深海之錘》為表達更多的內容,忽視了對后續(xù)互動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閱讀所耗時間較長?!耙黄鹇犅犜谏詈?500米處采集的撞擊聲”,需要三次“啟動”;展示3項世界級技術突破,需要三次“啟動”;前往水下2500米,需要1次“啟動”。而這些“啟動”只是單純的手動點擊,沒有新的互動方式,重復點擊7次導致用戶失去新鮮感,產生視覺疲勞。因此,可以減少啟動操作的次數(shù),將一些環(huán)節(jié)合并或者簡化,減輕觀眾的操作負擔。還可以引入更多新穎的互動方式,比如通過手勢識別、語音控制等來代替單純的手動點擊,在互動環(huán)節(jié)中設置一些有趣的元素,比如小游戲、動畫效果等,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度。
四、主流媒體推動H5新聞傳播的路徑
(一)培養(yǎng)用戶思維,注重互動和體驗
技術的賦權使得用戶改變過去被動接收者的形象,更具主動性。新聞事實報道的立體化呈現(xiàn),以及注重在新聞獲取過程中的互動和體驗感,成為移動互聯(lián)時代主流媒體用戶思維升級與重構的必由之路。主流媒體要及時把握動向,培養(yǎng)用戶思維,站在用戶的角度設計新聞的互動環(huán)節(jié)。
H5新聞可以增添簡易的游戲互動,必要時對游戲的操作進行解釋,減少互動障礙,增強報道的現(xiàn)場感和代入感。同時使用戶通過個性化選擇獲取不同的內容,從旁觀者視角轉向參與者視角,提高內容接受度。但游戲互動并不是必要的,有些用戶對這種互動環(huán)節(jié)的接受度不高,或者在第二次閱讀新聞時并不想重復游戲操作,所以也應該為用戶增加可以跳過的選項,考慮到多種場景需求,將主動權交給用戶。
(二)提升新聞質量,平衡技術和內容
媒體在新聞創(chuàng)作中要以深刻獨特、高質量、公共性為內容創(chuàng)作導向,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起到感染人、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在智能時代的媒體賽道上,新聞要充分發(fā)揮報道有深度、評論有高度、內容更權威的優(yōu)勢,減少用戶辨別新聞信息真?zhèn)蔚臅r間成本,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新聞內容生產要充分考慮技術與內容的結合,發(fā)揮技術對內容的賦能作用,提升新聞傳播的公共價值。加強H5新聞的原創(chuàng)性、多樣性,以及提升版權保護意識和采取防護措施,盡力解決內容同質化問題。
《深海之錘》報道深入挖掘了技術攻關的細節(jié)和背后的科學原理,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科學數(shù)據(jù),同時講述團隊在外國技術封鎖環(huán)境下的親身經(jīng)歷和挑戰(zhàn),展現(xiàn)以中國智慧解決中國問題的決心。該作品不僅具有科學價值,還引起廣泛的情感共鳴,使得報道充滿了人情味。
(三)拓寬使用場景,結合VR和AR
網(wǎng)絡速度的大幅提升使得新聞作品與VR、AR的結合可能性增大,主流媒體要積極擁抱新技術,開發(fā)新的使用場景。VR對虛擬現(xiàn)實的呈現(xiàn)可以使一些畫面具象化,例如一些災害、突發(fā)性事件或未完成的計劃等,都能增加內容的可感知性。AR技術能夠增加虛擬與現(xiàn)實的連接,使用戶獲得全新的互動感,比如新華社曾發(fā)布的一篇AR新聞《一葉紅船見百年》,作品以嘉興南湖紅船為原型,其船艙內外設有數(shù)字講解員語音交互,用戶可以自主選擇講解內容。在H5作品中綜合VR、AR的優(yōu)勢,提供更多樣化的新聞內容和定制化的服務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從而實現(xiàn)用戶基數(shù)的持續(xù)增長。
五、結語
《深海之錘》體現(xiàn)了H5技術與新聞內容的良好融合,其突出的互動特點也啟示主流媒體不斷提升對用戶使用體驗的重視程度。未來,H5新聞還可以搭建跨平臺、全入口、多載體傳播的鏈接, 延伸單一產品的用戶“長尾”,[6]關注主流用戶群體的需求,重視具有特定興趣或需求的用戶,進一步推動新聞報道模式的多元化,提高媒體傳播力、影響力,適應新媒體時代融合新聞報道的發(fā)展趨勢。
注釋:
[1]詹新惠.H5產品的基本樣式及其在新聞領域的應用[J].新聞與寫作,2017(06):75-78.
[2]黃曉軍,周學江.中國新聞獎H5新聞獲獎作品的敘事視角[J].青年記者,2021(20):69-70.
[3]景義新,沈靜.新媒體可供性概念的引入與拓展[J].當代傳播,2019(01):92-95.
[4]何蓉.H5交互動畫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和趨勢——以黨的十九大會議和2018年全國兩會報道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17):53-54+76.
[5]何芳.H5新聞的傳播優(yōu)勢與存在的問題[J].青年記者,2018(08):91-92.
[6]王雅君.基于H5技術的可視新聞研究——以2016年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兩會報道為例[J].傳媒,2016(10):73-75.
(作者:河北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