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21-0124-04
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我們要繼續(xù)弘揚光榮傳統(tǒng)、賡續(xù)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fā)揚光大!”[1]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們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強大動力。[2]偉大建黨精神始終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奮勇向前,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不懈奮斗。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需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xù)奮斗,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
高校作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陣地,要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以偉大建黨精神激勵廣大青年學生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將“小我\"融入“大我”,肩負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
一、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xiàn)狀與挑戰(zhàn)
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
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大學生能夠快速獲取各類信息,而且接觸到的信息來源廣泛。
其中,網絡作為大學生獲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臺,存在大量的虛假信息、不良言論。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較為活躍,良莠不齊的外界信息容易對其思維方式和行為產生深刻影響。碎片化、娛樂化的信息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大學生深層次的思考,使其對復雜的社會問題產生認知誤區(qū),導致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呈現(xiàn)出多元化、復雜化的趨勢,從而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產生沖擊。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過于關注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存在重視程度不夠、內容陳舊、方法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部分學生缺乏堅定的信仰和崇高的追求,對個人價值的認識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偏差,導致教育效果不佳。
高校需要不斷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而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一種精神規(guī)范,更是一種精神向導,將其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必將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育人實效。
二、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意蘊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3]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價值,這體現(xiàn)在偉大建黨精神中蘊含著黨的思想旗幟,有助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強化使命擔當、錘煉意志品質、厚植家國情懷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他們在迷茫和困惑中堅定信仰,形成清晰的人生方向,時刻保持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從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矢志奮斗。
(一)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青年時代樹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十分緊要”。[4]大學生作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先鋒力量,必須擁有信仰和理想領航。培養(yǎng)時代新人是黨在新時代的重要任務,建黨精神為黨的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必然可以為培養(yǎng)時代新人提供價值引領?!皥猿终胬怼允乩硐?,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等精神品質是時代新人應該具備的核心素質,也是他們在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需要不斷追求和踐行的價值觀。通過回顧黨的歷史,了解黨的奮斗歷程和成功經驗,可以幫助時代新人更好地認識歷史、把握現(xiàn)在、面向未來,成為具有堅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扎實知識技能、良好綜合素質的新時代青年。
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迫切需要偉大建黨精神的指引,從而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推動黨的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為實現(xiàn)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推進思政育人因時而新
2021年9月,建黨精神被納入黨中央批準的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5]偉大建黨精神具有強大的教育、激勵、引領功能,具有深邃的時代洞穿力和精神感染力,其永恒的時代價值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凸顯,既有理論的引領力,又有實踐的指導力。偉大建黨精神蘊含的堅定的理想信念、忠于黨的事業(yè)、勇于擔當責任等品質以及所體現(xiàn)的革命精神和奮斗精神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有助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時而新,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發(fā)展。
高校應充分運用好偉大建黨精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機活力。通過學習和踐行建黨精神,深化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對堅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素質、培養(yǎng)愛國情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推動大學生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三)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素材
偉大建黨精神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其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具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居于偉大建黨精神內涵的首條,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政治品格。百年歷史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歷經千錘百煉而朝氣蓬勃,靠的是始終保持對真理的堅持和理想的堅守。
新時代青年能否堅守理想信念關乎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將建黨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這鮮活生動的素材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筑牢理想信念,明確人生方向。特別是在當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這種理想信念的堅定性尤為重要,它能幫助大學生抵御各種思想的沖擊,保持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仰。
三、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路徑
理想信念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和行動指南。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對于大學生而言,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不僅關乎個人的成長成才,更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fā)展。高校可以在課程思政、校園文化、實踐鍛煉、日常管理等方面充分發(fā)揮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引導學生堅定理想、勇?lián)姑?、不畏困苦、不解奮斗,在火熱的青春中放飛人生夢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業(yè)華章,成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一)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強化思想理論武裝
高校的課程設置不僅應關注學生的知識積累與技能培養(yǎng),更應擔負起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任。高校應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將建黨精神融人課堂教學,融入思政課程、專業(yè)課程和通識課程,實現(xiàn)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達到課程思政“潤物無聲\"的效果。在課程建設方面,應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核心價值導向,通過深度挖掘革命史料等現(xiàn)實教學資源做到以小見大;通過具體的革命故事、歷史人物的真實經歷,啟迪學生深入思考;通過系統(tǒng)的課程體系和豐富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和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引導學生從百年黨史中感悟真理,從而將個人發(fā)展融人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大局。
高校應根據(jù)偉大建黨精神的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互動討論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升教育實效。首先要求教師構建\"大思政\"格局,深刻領會偉大建黨精神的豐富內涵,自覺提升政治理論素養(yǎng),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偉大建黨精神與課程教學融會貫通。要運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主陣地,不斷豐富、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育教學方式,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利用影視鑒賞、參觀實踐、故事講解等方式,如通過觀看主旋律影片,觸發(fā)情感聯(lián)結,激發(fā)學習動力。課程設計上要創(chuàng)新形式,要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例如,外延實踐教學可以參觀黨史紀念館等,讓大學生切實感受黨的創(chuàng)立歷程、奮斗精神和偉大成就,讓大學生深入了解黨的歷史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增強他們的政治認同感和歸屬感,充分激發(fā)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教育的感召力。
(二)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紅色文化氛圍
偉大建黨精神是紅色文化的起點。高校要以校園文化為抓手,充分發(fā)揮文化育人作用,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精神滋養(yǎng)。高??梢砸劳胸S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舉辦紅色主題展覽、革命歷史文藝演出、紅色文化講座等,將偉大建黨精神滲透到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校園內設置紅色文化景觀,如紅色教育長廊,設置展覽、標語等方式,讓偉大建黨精神在校園中隨處可見,通過展示黨的光輝歷程,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接觸并感受到黨的精神信念和歷史成就。開展以偉大建黨精神為主題的報告會、分享會,邀請知名學者、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宣講團等為大學生解讀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內涵。也可以結合重大節(jié)慶日、紀念日等時機,組織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主題演講、征文比賽、文藝演出等,活動圍繞建黨精神的核心內容,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增強他們的國家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感受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偉力,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
高??梢栽趯W校學院等層面加強校園媒體宣傳,使偉大建黨精神深人人心。利用校園廣播、報紙、宣傳教育欄、公眾號等平臺,線上線下加強對建黨精神的宣傳、解讀,注重內涵性與趣味性,讓大學生了解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激發(fā)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實現(xiàn)理想信念教育與校園文化環(huán)境深度融合。
(三)拓展實踐鍛煉平臺,夯實理想信念根基
堅定理想信念不能停留在思想上,而是需要知行合一,把實踐作為最好的課堂。高校要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第二課堂”,積極拓展實踐平臺,上好“大思政課”,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活動機會。偉大建黨精神不僅是學習的內容,更是行動的指南,學生在實踐中能夠磨礪能力和本領,加深對偉大建黨精神的體悟,增進對黨的領導的政治認同、價值認同、情感認同。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團學活動、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社會現(xiàn)實結合起來,同時教師要加強對實踐活動的指導和支持力度,確保活動的質量和效果。高校也可以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如通過參觀革命歷史遺址、紀念館、博物館等場所,讓大學生親身感受建黨時期的艱辛與奮斗,讓歷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深植于心,從而增強對黨的信仰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高校應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深入基層,了解社會。通過社會調研、志愿服務、鄉(xiāng)村支教等多種活動的方式,引導大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理解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感受黨對基層的關懷,增強實踐能力和社會認同感,并在實踐中不斷挑戰(zhàn)自我,培養(yǎng)堅韌不拔的意志,從而增強信念的堅定性,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四)加強日常教育管理,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方法
日常教育管理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高校要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學生日常教育管理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結合,加強黨團組織建設,提高黨團組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高校應從學生干部的選拔與培養(yǎng)入手,將建黨精神融入學生干部培訓中,使其成為帶頭宣講、踐行建黨精神的先鋒。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如理論宣講會、黨史知識競賽、榜樣事跡分享等,提高學生干部的政治素養(yǎng),增強其對黨的信仰和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信心,發(fā)揮學生榜樣的模范引領作用,做好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播者、踐行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依靠學習創(chuàng)造了歷史,更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盵6教師作為育人的主體力量,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教學水平直接決定著教育的質量和效果。高校應注重選拔和培養(yǎng)一批具有深厚理論素養(yǎng)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作為偉大建黨精神的宣講者、傳播者,根據(jù)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善于用青年話語、時代話語,把理論普及同學習生活實踐相結合,用小故事講述大道理,使理論變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人腦入心??梢赃\用公眾號、社交媒體的推文、視頻等現(xiàn)代化方式,使建黨精神更加生動、鮮活地呈現(xiàn)??梢栽谝恍┲匾獣r間節(jié)點,創(chuàng)新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引導學生深人學習和領悟偉大建黨精神,把樹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的信念作為立身之本,努力成長為黨、國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
四、結語
新時代青年應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努力成長為對黨和人民忠誠可靠、堪當時代重任的棟梁之材。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項長期任務,高校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重要陣地,需要逐步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建設,形成學習教育的長效機制,為培養(yǎng)更多具有堅定信仰和卓越能力的新時代青年提供有力支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1-07-08)[2025-04-22].htp:/cpc.people.com.cn/n1/2021/0708/c437911-32152777.html.
[2]蔡文成.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N].光明日報,2021-07-09(11).
[3]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0-10-15)[2025-04-22].ttps://ww.gov.cn/xinwen/2020-10/15/content_5551552.htm.
[4]新時代青年要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EB/OL].(2022-06-09)[2025-04-22].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2-06/09/c_1128725832.htm.
[5]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正式發(fā)布[EB/OL].(2021-09-30)[2025-06-24].h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1/0930/c436975-32243021.html.
[6]《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出版發(fā)行[N].人民日報,2019-06-10(01).
(責任編輯:張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