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 德法共治” 【 中圖分類號】D621 【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長期發(fā)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毙轮袊闪?0 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fā)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yōu)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xù)推動擁有十四億多人口大國進步和發(fā)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深入闡釋中華文化對中國政治制度演變與發(fā)展的重要影響,有助于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中華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民貴君輕、政在養(yǎng)民的民本思想,等貴賤均貧富、損有余補不足的平等觀念,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正義追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標準,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外交之道,以和為貴、好戰(zhàn)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這些思想中的精華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敝腥A文化博大精深,為后人建構政治秩序及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了有益啟示,對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制度進行了不懈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健全。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毛澤東同志指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個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中華文化對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共產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中國歷史上有關理想國家制度的構想和政治制度建設成果等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集體本位觀是中國傳統社會奉行的主要倫理原則,它的核心內涵是集體意志優(yōu)先于個人需要,個體的價值取決于個人對集體應盡的責任。儒家的仁愛思想提倡個人應對所處社群多盡關愛、禮敬和奉獻等義務。它涉及兩個層面的倫理準則:對于為政者來說,要忠于國家、順應民意、恩惠民眾、勇于奉獻、敢于擔當。對于普通民眾來說,應對家族和鄉(xiāng)里奉行“親親”之道,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關愛更多的人群;應當遵守政治秩序,自覺接受為政者的管理。傳統集體本位觀在政治上主要表現為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的主要內涵包括為政者應盡到養(yǎng)民、惠民、便民、教民等職責,政權的穩(wěn)固取決于民心向背,政令的施行要合乎民意以及選賢任能等。中國歷代監(jiān)察機構都具有征集民意、關注輿論、探訪民情,以作為國家行政決策參考的功能。中國傳統的基層治理實踐存在地方公議的習俗。地方公議,一方面表現為在鄉(xiāng)村中,事關本鄉(xiāng)的重要事務由作為村民代表的鄉(xiāng)紳和鄉(xiāng)老等集體討論;另一方面表現為鄉(xiāng)紳和鄉(xiāng)老等與地方官開會議事,當面向地方官表達意愿,以及地方人士向官府呈遞文書,書面表達意愿。
中國古代國家治理體系之所以在行政管理等方面有較高的效率,與歷代統治者重視官員選拔、奉行選賢任能的理念分不開。在官員選拔方面,古代將“德才兼?zhèn)洹弊鳛楹饬俊⒖荚u和錄用人才的主要標準,既看重官員的德行操守,又重視官員的知識、經驗和能力。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先后實行察舉制、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制度。隋唐至兩宋時期,政府側重通過考試機制來錄用人才,以及通過考試和薦舉相結合的方式來選拔任用官員。明代,薦舉成為官員銓選的主要方式之一。
傳統的民本思想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存在內在契合性。它為中國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奠定了認知和情感的基礎,并且成為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堅守的信條和實踐依據。古代圍繞民本思想進行的政治制度探索對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建設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工作。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才德兼?zhèn)洹钡母刹繕藴屎汀叭稳宋ㄙt”的干部路線。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提出“又紅又?!钡母刹繕藴?。改革開放后,為有效選拔德才兼?zhèn)涞母刹咳瞬?,黨中央積極推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99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正式建立。自1995年《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頒布以來,黨中央先后于2002年、2014年兩次作出修訂,進一步完善了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制度。該條例要求,選拔任用黨政領導干部,必須堅持下列原則:黨管干部;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賢;事業(yè)為上、人崗相適、人事相宜;公道正派、注重實績、群眾公認;民主集中制;依法依規(guī)辦事。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要經過分析研判和動議、民主推薦、考察和集體討論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和程序。當代中國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對傳統“選賢任能”思想的繼承和深化。
“德法共治”是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在古人看來,德治可激發(fā)民眾的羞恥心,促使其嚴格自律;法治則使道德觀念具有清晰的操作性和規(guī)范性,增強政府的信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同時通過他律促進善治。德治的主要方式是教化,具體方法是:為政者要修身立德,為民眾之表率,進而使天下之人有近逮遠,皆相同化;重視營造有助于道德進步的環(huán)境等。法治則意在通過公平的賞罰措施促使民眾守法向善。這要求為政者嚴格守法、不輕易廢法,在法律適用上注重公平;要求民眾形成對法律的信仰和養(yǎng)成遵守法律的習慣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又是對治國理政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在法治方面,中國共產黨堅持制度治黨、依規(guī)治黨,制定了涉及黨的組織建設、紀律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等多部黨內法規(guī)。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重視革命根據地法制建設,制定了憲法、民法、刑法、訴訟法、軍事法等多部法律,建立起憲法制度和立法執(zhí)法司法體制。新中國成立后,黨內法規(guī)體系建設持續(xù)推進,確立了新中國的憲法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體制,涉及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司法制度、立法體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陸續(xù)出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法治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最終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zhí)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取得重大進展。我們黨將制度治黨、依規(guī)治黨作為管黨治黨的重要內容,逐步完善黨內法規(guī)制度體系。在德治方面,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重視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自律和作風修養(yǎng)問題。在革命根據地社會建設和群眾團體建設中,堅持對群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民眾踐行共產主義道德。中國共產黨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作為貫徹民主集中制的有效途徑,建立民主生活會制度。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我們黨重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2016 年12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體現到憲法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轉化為具有剛性約束力的法律規(guī)定?!薄吧鐣卫硪袚鸪珜鐣髁x核心價值觀的責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體現鮮明價值導向,使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得到倡導和鼓勵,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受到制約和懲處?!薄耙獔猿址ㄖ涡麄鹘逃c法治實踐相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增強法治觀念,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者?!敝荚诎焉鐣髁x道德理念、原則和準則等貫徹到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中,發(fā)揮法治對道德建設的保障和促進作用,通過法治引導社會樹立正確價值觀,以實現道德觀念和法律規(guī)范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沃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獨特性。從政治發(fā)展的視角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能夠提高組織制度化水平,保障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有序發(fā)展,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向心力、凝聚力、動員力。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②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5 日。
③習近平:《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 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4日。
④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⑤《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國政府網,2019 年11 月5 日。
責編/ 銀冰瑤 美編/ 王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