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拆遷那年,我在雜物間翻出了那口缺了沿的砂鍋,鍋底結著褐色的陳年醬汁,像塊凝固的琥珀。父親撫摸著鍋沿對我說:“這是你爺爺留下的物件,比你年紀還大?!边@讓我不禁想起了父親常用這口砂鍋做的酥魚。
20世紀80年代的冀南平原,霜降后的清晨總蒙著白霜。父親踩著露水去河里下網(wǎng),漁網(wǎng)在晨光里泛著青灰,像撒在水面的碎銀。他蹲在院角剖魚時,刀刃劃開魚腹的聲響驚醒了檐下的麻雀。
用砂鍋做酥魚前,要先用姜片擦拭鍋內壁,據(jù)說是為了去腥。青魚碼得整整齊齊,魚頭朝著同一個方向,像等待檢閱的士兵。父親總說魚要擺成北斗七星的形狀,這樣燉出來的魚肉才會有星辰的味道。那時的醋是用柿子釀的,裝在陶甕里埋在棗樹下,等到來年楓葉紅透才能開封。當琥珀色的醋汁淋進砂鍋時,酸味裹著果香在院子里漫開,驚飛了檐下的麻雀。
燉魚時的火候全憑父親的經驗。武火煮沸后,他會往灶膛里添幾塊櫟木炭,火苗瞬間竄起半尺高。我趴在灶臺邊數(shù)星星,數(shù)著數(shù)著就被父親抱回炕上。半夜時我被“咕嘟”聲驚醒,看見父親坐在小板凳上打盹,手里的蒲扇還懸在半空。砂鍋蓋被蒸汽頂?shù)谩班坂邸弊黜?,像在輕輕叩擊夜的門環(huán)。
破曉時分,廚房里飄來奇異的鮮香。父親揭開鍋蓋的瞬間,酸味裹著魚鮮撲面而來,連魚刺都已經燉酥了。此時,魚已不能用竹筷夾,只能用鍋鏟,湯汁順著魚肉的紋路流淌,在粗瓷碗里蕩起小小的漩渦。那時的我們不懂擺盤裝飾,只知道這鍋酥魚是寒冬里最奢侈的饋贈。
記得有一年冬天特別冷,河面結了厚厚的冰,人都能在上面走。父親在冰面上鑿開窟窿,下了一個漁網(wǎng),回來時褲腳結滿冰碴。母親把他的棉褲放在灶前烘烤,我縮在被窩里聽冰碴融化的滴答聲。那天的酥魚燉得格外入味,父親說,那是因為冰層下的魚積蓄了整個秋天的養(yǎng)分。
后來我到外地讀書,每次返校前,父親總要給我裝一罐酥魚,玻璃罐在火車上顛顛簸簸,成了我青春歲月里最特別的印記。同學們嘗過我拿的酥魚后都說好吃,一傳十,十傳百,父親做的酥魚漸漸在學校里出了名。
90年代初,村里通了電,父親特意買了個鬧鐘放在灶臺邊,說以后不用整夜守著??擅慨斏板伾w開始“噗噗”作響,他還是會習慣性地起身查看。有一次鬧鐘因沒電停擺了,他竟在凌晨三點起來添柴,結果就是魚燉得過于酥爛,成了一堆碎渣,全家人看見后笑作一團。
去年深秋,父親執(zhí)意要再做一次酥魚。他顫巍巍地捧著砂鍋,說現(xiàn)在有了天然氣灶,火候更好控制。我站在旁邊幫忙剖魚,發(fā)現(xiàn)父親的手已布滿老年斑,握刀的姿勢卻依然精準。當醋汁倒進砂鍋時,我忽然注意到他偷偷往里面加了一勺蜂蜜一這是當年我生病時,他才舍得用的“秘方”。
窗外的銀杏葉正簌簌飄落,廚房里飄著熟悉的醋香。砂鍋里的魚依舊“咕嘟”作響,只是當年需要整夜守候的美味,如今2小時就能出鍋。兒子捧著碗吃得津津有味,湯汁沾在他的嘴角,像極了我當年的模樣。我忽然明白,有些味道是刻在基因里的密碼,不管歲月如何變遷,總能在某個瞬間喚醒沉睡的記憶,讓我們跨越時空,與過去的自己溫柔相擁。
兒子見過爺爺用砂鍋燉酥魚后,也用彩泥捏了個小砂鍋,他還把紅色橡皮泥揉成魚形,歪歪扭扭地碼在藍色的“砂鍋”里,并煞有介事地撒上黃色米粒當調料。我把兒子的這個作品擺在舊砂鍋旁邊,它們一個承載著歲月的重量,裝滿了家傳的味道、家人的愛;一個充滿著稚嫩的想象,裝著兒子的奇思妙想。
如今每次打開櫥柜,我都能看到靜靜相對的那口舊砂鍋與兒子的彩泥作品,瞬間就會想起在那個飄著雪花的清晨,全家人一起吃酥魚的幸福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