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9.010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Path of Empow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AN Xilin
(School of Law and Sociology,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
AbstractInthe digitalage,therapiddevelopmentofinformation technologyis driving continuous changes in various fieldsof society,and the field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universities is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it. Artificial intellgence has broughtunprecedentedopportunities for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inuniversities, greatlyenhancingtheinfectivityfectiveness,andprecisionofeducation.However,therearealsopracticalchallnges intheprocessofempowerment,includingcognitivethinking,technologicalapplication,anddata ethics.Basedonthis, the article focuses onthreeaspects: updating digitalconcepts,valuerationality,andbuildinganintellgent platfor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universities,inorder to promote the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of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AI;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value rationality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在第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fā)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fā)展新優(yōu)勢的重要突破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推進教育數字化[]。傳統(tǒng)的生產力關系正在被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也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而不斷變革。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質量和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當前,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模式面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其教學手段、內容等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人工智能以其獨特的技術優(yōu)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助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然而,在人工智能賦能實踐過程中也存在思想認知困境、技術應用困境。故而,探索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實踐路徑,對于破解當前困境,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理依據
1.1馬克思主義技術理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
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馬克思主義技術理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實踐中的有機融合。馬克思主義技術理論強調技術與社會關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技術發(fā)展對生產關系的影響,其認為技術發(fā)展作為生產力可改變生產方式進而產生剩余價值。科技的進步、技術的應用又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隨著科技進步而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育不同,人工智能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其改變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互動性和趣味性不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差,以及學生主體作用不明顯的現狀。在教育內容上更加適配和精準,教育載體更加多樣,教育評價更加全面客觀。但在深度融合過程中,同樣要警惕技術異化,須堅持技術與價值的統(tǒng)一,進行教育主體、內容、方式和載體的全面創(chuàng)新。
1.2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在新時代的進一步拓展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為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實踐奠定了理論基礎。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變革,亦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內涵的延伸。其一,邏輯起點一致。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均在于人,本質上說,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5。運用人工智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應有之義,其本質未變化,核心價值仍舊在于人。其二,內容高度契合。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指能夠充分發(fā)揮和實現為人需要、能力提升以及個性發(fā)展等方面的能力與潛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還強調價值觀的灌輸和思想的形塑,促進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始終堅持技術工具性與教育人文性的辯證統(tǒng)一。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關注學習、心理特質、情感需求等多方面的問題。其三,結果的交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旨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正確價值觀與綜合素養(yǎng),而這些人才群體,也為技術進步注入了持續(xù)發(fā)展的內生動力,構建起思政教育實踐與技術創(chuàng)新的互動共生機制。
2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
2.1思想認知困境:存在認同偏差,教育主體弱化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各行各業(yè)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少數傳統(tǒng)思維強的教師對人工智能的融入存在抵觸心理,不愿嘗試新技術、新平臺。究其原因,一是對新教育方式的效果存疑,簡單定義人工智能,認為將相關技術引入教育中極可能導致教育方向出現偏差,存在\"按照老方法肯定不會錯”的保守思想;二是面對新形勢、新潮流,產生畏難情緒和躺平思想,擔心自己學不會、學不懂。
當然,也有部分教師對人工智能過分依賴,未正視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產生的“愚化\"現象,只一味將教育任務交給外部工具來完成,對學生缺少直觀感知和自我判斷,未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育人功能出現偏離。由于和學生面對面的直接互動數大大減少,長此以往,教師可能出現主體地位缺失的憂慮情緒。同樣,學生在體驗人工智能帶來的便捷后,易過于依賴人工智能反饋的結論和答案,產生懶惰心理,缺乏主動思考和研究的主動性。這種依賴性往往會造成受教育者主體性缺失。
2.2技術應用困境:人文溫度流失,難以構建協同創(chuàng)新生態(tài)
從某種角度看,將人工智能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沒有生命的數字群。而人作為一種感性動物,對情感有很大的需求,需要感情溝通。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使得社會關系智能化和虛擬化,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形成了一種情感錯覺和對虛擬空間的依賴性,缺乏真實情感的直接對話,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人的情感交互、傳遞,忽視人文關懷。長此以往,將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這種結果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人工智能旨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效,而非簡單的技術堆砌,核心在于構建“技術 + 教育”協同創(chuàng)新生態(tài)。目前“人工智能 + 思想政治教育”等相關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存在一定的功能性障礙,各高校的思政教育數據庫等也還未實現高效互通,數字資源較為分散。
2.3數據倫理困境:價值判斷能力退化,隱私安全風險暴露
人工智能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會帶來一定的倫理風險,這是技術本身的不確定性帶來的。究其緣由:一是人工智能的數據來源于師生日常行為,具有主觀性和片面性;二是數據具有滯后性,事物的發(fā)展具有階段性,當下的行為表現不一定能反映未來的趨勢;三是數據具有延展性,事物的發(fā)展具有延續(xù)性,不能因為當前數據的不相關就否定未來的關系。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工具,以“效率優(yōu)先”,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育人為核心,具有價值理性,將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會強化結果導向,從而忽視教育過程。人工智能通過大量數據分析,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便捷服務和個性化的學習資料,雖然這種方式可以提升學習效率,但學生接觸的信息也會越來越片面,影響學生的視野廣度和思維深度。
信息時代,數據的安全和隱私問題一直是社會的熱點。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后,會產生大量高校、教師、學生的個人信息和教育資源信息,這些數據要如何安全保存是一個緊迫且重要的問題。若不能較好地解決,隱私安全將存在風險暴露面,引起與論,“數據孤島”現象也將難以破除。
3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3.1更新數字觀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素養(yǎng)
教育主客體的數字素養(yǎng)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至關重要。在教師方面,首先,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互。教師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可在教育過程中與學生進行真實的情感交互。比如運用數據分析學生的認知結構,并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互動。其次,更新數字觀念,提升教師的數字能力。一方面,高??蓪⒊R姷娜斯ぶ悄芗夹g理念和使用方法進行規(guī)范化整理,使得教師對其認識更加清晰。另一方面,通過常態(tài)化開展人工智能技術培訓的方式提升教師的數字能力,使其養(yǎng)成數字思維,熟練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在學生方面,應注重提升其信息甄別能力。以用戶的偏好為主導的基于內容的推薦算法和基于用戶的協同過濾推薦算法,易形成價值趨同的“信息繭房”并進一步強化個人思想。高??赏ㄟ^主題班會、數字培訓等方式提升學生的信息甄別能力,使其明辨信息優(yōu)劣。
3.2價值理性為旨,推動價值賦能與技術賦能協調統(tǒng)一
在人工智能加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統(tǒng)性、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提升,但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技術理性為主,價值理性消解的情況。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仍然未變,需要在價值賦能的前提下實現技術賦能。第一,堅持以價值理性為旨,結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和科學技術理論指導實踐工作。人工智能技術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式方法,而非替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第二,將人工智能引入教育實踐全過程,為“冷冰冰”的數據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關注價值理性。比如通過人工智能模擬再現紅色故事,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或是利用人工智能對大學生的學習行為、興趣偏好、情感狀態(tài)進行跟蹤和記錄,一對一定制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和建議,使其感受到數據背后的人文支持。總之,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以價值理性提供方向,技術理性提供載體,最終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3.3破解數據困境,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平臺”
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背后需要紛繁復雜的數據支持,通過數據呈現人的思想和行為。但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以及復雜性,教師可能無法準確辨別有效數據,甚至可能由此引發(fā)隱私安全風險。為破解當前的數據困境,方法之一在于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平臺”。第一,引入監(jiān)管體系,通過“智能平臺”實現數據監(jiān)管。從源頭對龐大的原始數據進行清洗,保留存儲安全數據、清理銷毀危險數據,從而形成一套安全有效的數據庫。第二,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主體均納入“智能平臺”,通過“智能平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儲存、記錄全過程學生學習、情感需求等相關數據。各部門或教育主體根據教育需要自主下載數據,破解當前的“數據孤島”。第三,對接專業(yè)廠家,進行“智能平臺\"輸入口把控。使得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流入平臺并成為主要學習資源。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階段的教育需求提取教育學習資源并開展教育工作。學生也可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獲取價值正向的學習資源,減少數據入口風險。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h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2023-05-29).h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
[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2024-07-21).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4]夏欣,秦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目標指向與現實路徑[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4(6):66-72,156.
[5]王爽潔,何君博.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審視與創(chuàng)新路徑[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7(5):16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