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一主題,內容以散點式結構呈現、課時之間關聯性不強、內在邏輯性不清晰等,是傳統(tǒng)小學美術課時教學的基本樣態(tài),也是影響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倡以單元的形式組織學習內容。大單元教學是指以一個主題為核心,統(tǒng)整單元教學內容,引領學生系統(tǒng)化建構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課時教學相比,大單元教學能整體呈現結構化的教學內容,增強課時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性,清晰呈現單元教學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進而提升單元教學實效。鑒于此,下面以湘美版五年級美術上冊教材(以下簡稱“教材”中“家鄉(xiāng)的古建筑”“小記者”“搭建框架”和“深淺變化”四課內容為例,采取“解構教材、統(tǒng)整單元、驅動學習\"策略,開展大單元教學實踐,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解構教材為先:通過三維視角解構教材,梳理關系
教材是教學的主要輔助工具,包括知識體系、能力體系和價值體系,具有引領學生全面、個性發(fā)展的導向功能?,F行教材從內容方面看,主要包括繪畫技法、手工制作、藝術欣賞和創(chuàng)作實踐,突出了綜合性、漸進性、實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從編排形式上看,是以“欣賞·評述”“造型·表現”“綜合·探索\"和\"設計·應用\"四類不同的課型呈現相關教學內容。
在新課改背景下,用大單元教學理念審視現行教材,看不到單元組織之“形”,只能看到每一課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課與課之間的關聯性、承接性不清晰,內容多以散點式結構呈現…·這些都是教師基于現行教材實施大單元教學的現實困境。為了更好地發(fā)揮美術教材的助學助教功能,強化美術課程的育人價值,教師需要基于大單元教學理念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現行教材。這有助于學生構建更加完整清晰的美術學科知識體系,全面發(fā)展審美判斷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創(chuàng)意實踐能力等,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教材第2~5課分別以“家鄉(xiāng)的古建筑\"“小記者\"“搭建框架\"和“深淺變化”為主題,共安排了8個相對獨立的學習活動(見表1)。
從表1來看,只能發(fā)現每一課中兩項學習活動之間的聯系,課與課之間的聯系以及不同課時學習活動之間的聯系并不明顯。然而,從表面、結構、本質三個維度審視并解構教材內容,就會清晰地發(fā)現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結構關系,提煉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見表2)。
二、統(tǒng)整單元為基:圍繞教學主題統(tǒng)整單元,關聯活動
大概念是大單元的核心,是重組大單元教學內容的統(tǒng)領,是確定大單元教學主題的基本方向。[3]教材第2課的教學主題是“家鄉(xiāng)的古建筑”,而古建筑不僅具有審美價值,而且具有實用功能,既是歷史的見證,又是文明的象征?;诖丝梢蕴釤挸鲆粋€大概念一“古建筑:審美與實用的結合,歷史與文明的融合”,并將“家鄉(xiāng)的古建筑\"作為本次大單元教學的主題。
圍繞“家鄉(xiāng)的古建筑\"這一單元主題,以發(fā)展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等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愿景,遵循\"欣賞一技法—創(chuàng)作一展評”的單元學習路徑,統(tǒng)整單元內容,關聯各項學習活動(見表3),為實施大單元教學奠定基礎。
從課題方面對比,整合前的四個課題之間沒有顯性的聯系,而整合后的四個課題不僅緊扣單元教學主題“家鄉(xiāng)的古建筑”,而且以“古建筑”為線索將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緊密地銜接在了一起。從課型方面對比,整合前的課型包括“綜合·探索”“造型·表現”“設計·應用\"三類,而整合后的課型增加了“欣賞·評述\"課型,使單元課型更加全面、豐富,從而將“教”“學\"“評”三個過程融為一體。從學習活動方面對比,整合前教材中的八項學習活動相對獨立,課與課之間的學習活動缺乏清晰的聯系,而整合后的九項學習活動,以單元主題“家鄉(xiāng)的古建筑”為統(tǒng)領,緊密地關聯在了一起,且都指向了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從課時方面對比,整合前每一課都是2課時,不利于學生夯實重點、突破難點,而整合后的課時為:“綜合·探索\"1課時,“造型·表現\"4課時,“設計·應用\"2課時,“欣賞·評述”1課時,能夠讓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學習美術技法、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并以此夯實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三、驅動學習為要:創(chuàng)設情境任務驅動學習,發(fā)展素養(yǎng)
情境是單元教學的起點,也是關聯任務的紐帶。大概念是大單元教學中的高階目標,指向現實情境中的真實問題,彰顯生活價值。因此,大概念統(tǒng)整下的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需要圍繞單元主題,聯系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任務,將單元教學目標轉化為直觀、生動、有趣的情境任務,以情境任務驅動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多姿多彩的情境任務中全面發(fā)展。
以生為本,突出學科實踐,是教師設計情境任務的根本宗旨。美術大單元教學中的情境任務,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引領學生運用美術學科的概念、思想、工具等,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在圍繞單元主題\"家鄉(xiāng)的古建筑\"實施大單元教學時,教師可圍繞大概念“古建筑:審美與實用的結合,歷史與文明的融合”,設計兩項大任務以及九個場景性子任務,并結合任務內容制訂相對應的實踐策略,以此發(fā)展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見表4)。
“家鄉(xiāng)的古建筑”既是本大單元教學的主題,又是本大單元教學中的大情境。兩大任務、九項場景性子任務,不僅緊扣本次大單元教學的主題,而且分別指向了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例如,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一:了解古建筑傳說,既能深度挖掘家鄉(xiāng)古建筑的文化內涵,又能發(fā)展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通過完成任務二:捕捉古建筑之美,既能多視角感知家鄉(xiāng)古建筑的美,又能發(fā)展自身的審美感知能力;通過完成任務三:圖說家鄉(xiāng)古建筑,既能發(fā)展自身的藝術表現能力,又能發(fā)展自身的創(chuàng)意實踐能力。任務九:布置作品展覽館,是一項集“教\"“學\"“評\"于一體的特色情境任務,是教材中原本沒有的一項學習任務。該任務以展示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為契機,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與評價活動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突出了生生之間的合作、協同,可以引領學生進一步組合知識、整合技能、融合素養(yǎng)。通過完成任務九,學生可以在互賞、互評手抄報作品、框架結構作品和線描作品的過程中感知家鄉(xiāng)古建筑之美,進而發(fā)展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
總之,以大概念為統(tǒng)整的大單元教學,是新課標下美術教學改革的新方向、新趨勢。鑒于現行湘美版小學美術教材分課時編排、缺少單元之“形\"的現狀,教師首先可以從表面、結構、本質三個維度解構教材,抽絲剝繭地提煉、梳理教材課時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內在聯系。其次,可以基于教材內容,聯系實際生活,提煉一個具有統(tǒng)領性的大概念,確定一個清晰的單元主題,并圍繞該主題統(tǒng)整單元教學內容,關聯單元中的各項學習活動。最后,可以圍繞大概念創(chuàng)設一個大情境,設計一些主題鮮明、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且指向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場景性子任務,并將教學評價活動貫穿于各項子任務中。如此,在這一系列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就會產生感知美、欣賞美、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的興趣、動力和能力,從而使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等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不斷地得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119-119.
[2]周仙.基于單元整體課程探索小學美術“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山西教育(教學),2023(03):46-47.
[3]黃旻燦.例談小學美術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策略[J].少兒美術,2022(06):41-42.
[4]孫亞芬.革命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實踐——以“紅船啟航”單元整體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3(11):31-34.
找準沉浸式校本研修的“四個支點”
胡小芳
支點一:課堂觀察找問題。課堂觀察是沉浸式校本研修的前置條件。學科教研組要以教師的課堂教學為觀察對象,結合學科新課程標準等相關要求,觀察課堂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匹配度、達成度等,運用數據比對查找問題,為后續(xù)的校本研修提供真實、可靠的問題支撐。
支點二:教學診斷析緣由。學科教研組應根據課堂觀察發(fā)現的問題,透過問題表象問診把脈,辯證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教學診斷不但要重點關注教師對新課標的理解透不透、對教材的把握深不深、對課堂的駕馭力度強不強、對學情的分析準不準,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學,重點考查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必備品格的涵養(yǎng)和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等。
支點三:團隊打磨聚思路。學科教研組要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對所上之課進行反復地推敲與琢磨,重新修改或擬定新的教學設計思路,并在試講中不斷錘煉,打磨成形。團隊打磨的目的在于匯聚教學思路,凝練課堂文化,從而為沉浸式校本研修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通過團隊打磨,教師能夠突破自身思維局限,開闊教學視角,發(fā)現課堂教學的痛點、盲點和漏點,實現教學思維和理念的進階。團隊打磨的過程,是一個教學相長、“教”與“學”深度融合的過程。
支點四:專題研討明方向。學科教研組應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求,圍繞某一特定主題內容展開研討。專題研討能夠相對集中教師精力,運用團隊智慧,通過有針對性的經驗分享和觀點交流,讓教師獲得新的認知、見解或思路。專題研討的內容應選擇源于一線教師課堂且具有一定傾向性、典型性的問題,既切中要害又接地氣,使教師感興趣、有期盼、能參與。專題研討的形式應靈活多樣,既有教師之間面對面的理念交流、思維碰撞,又有專家零距離的思想引領和互動,讓教師在喜聞樂見的研討中啟迪教育智慧,明晰教學方向。
摘自《中國教育報》202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