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22-0069-04
在職業(yè)教育快速發(fā)展的當下,中職學校不僅承擔著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人才的重任,也肩負著塑造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使命。然而,當前中職班級德育工作存在種種問題,尤為突出的是“說教傾向”,這種教育模式與學生心理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嚴重影響了德育實效性。
深入剖析這一困境,是推動中職德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關鍵。
一、中職班級德育的“說教”傾向
(一)典型問題表現(xiàn)
1.“一言堂”式班會
在中職班級的日常管理中,班會作為重要的德育陣地,常常淪為班主任的“一言堂”。即班主任占據(jù)主導地位,單方面地向學生灌輸?shù)赖乱?guī)范、行為準則等內容,學生只是被動地傾聽,參與率極低。這種單向灌輸?shù)姆绞?,使得班會無法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導致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2.“虛假接受”現(xiàn)象
學生在面對班主任的說教時,表面上表現(xiàn)出服從的態(tài)度,甚至會當眾作出承諾,但在實際行為中卻并未將這些道德要求內化。這種言行不一的現(xiàn)象,反映出傳統(tǒng)說教式德育未能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難以引導學生將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內在的道德品質。
3.師生權力對抗
傳統(tǒng)的德育方式往往帶有較強的強制性,班主任將德育要求以命令的形式傳達給學生,這容易引發(fā)師生之間的權力對抗1。學生對這種“控制型\"管理方式會產生本能的抗拒,出現(xiàn)故意違紀、消極抵制等逆反行為。
例如,當班主任嚴格禁止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時,部分學生不僅不遵守規(guī)定,還故意在課堂上公然玩手機,以此來表達對班主任管理方式的不滿。這種師生之間的權力對抗,不僅破壞了班級的和諧氛圍,也使德育工作難以順利開展。
(二)原因分析
自我決定理論指出,個體具有自主性、勝任感和歸屬感三種基本心理需求[2]。在傳統(tǒng)的“說教式”德育模式下,學生的自主性被嚴重忽視,他們只能被動接受班主任的教導,無法參與到德育的決策過程和實踐中,這使得學生的自主性需求得不到滿足。同時,由于德育內容和方式缺乏針對性和趣味性,學生難以在德育活動中獲得成就感,勝任感需求也無法實現(xiàn)。
此外,單向的灌輸式教育使得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互動,學生感受不到來自教師的理解和支持,歸屬感也難以建立。因此,學生對德育活動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中職學生,其權威認知具有一定的特點[3。他們不再盲目服從權威,而是開始對權威進行批判性思考,對“控制型”的管理方式有著本能的抗拒。在傳統(tǒng)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往往以權威者的身份自居,采用強制、命令的方式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這與青少年的權威認知特點相違背,容易引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導致德育工作陷入困境。
綜上,中職班級德育的“說教傾向”,源于教育方式與學生心理需求的脫節(jié)。唯有深入了解學生心理,探索更貼合實際的德育路徑,才能突破困境,提升中職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對話式德育”的思想與理論基礎
中職班級德育工作的“說教”傾向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德育轉型迫在眉睫。對話式德育以其平等、互動的特性,為中職班級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其背后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與心理學理論基礎,為對話式德育的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更為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提升德育實效性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根基。
(一)對話哲學思想
馬丁·布伯的“我一你”關系理論強調人與人之間應建立一種平等、尊重、真誠的對話關系4。
在中職班級德育中,這一理論為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提供了重要啟示。
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往往是“我一他”關系,教師將學生視為教育對象,進行單向的知識和道德傳遞。而“我一你”關系要求教師將學生看作具有獨立人格和思想的個體,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通過這種對話關系,教師能夠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尊重和關愛,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師生信任關系,為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弗萊雷的“提問式教育”主張打破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單方面灌輸知識的模式,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5]。
在中職班級德育中,運用“提問式教育”可以重構德育話語權。在對話中,教師不再是唯一的話語權威,而是通過提出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構建道德認知。例如,在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時,教師可以提出“在網絡世界中,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當看到網絡上的不良信息時,我們應該怎么做”等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和思考,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網絡道德的內涵和重要性。
(二)心理學理論基礎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以人的主觀世界為研究對象,重視人的情感、價值和自我實現(xiàn)。羅杰斯提出的“無條件積極關注”是人本主義共情技術的重要體現(xiàn)
在中職班級德育工作中,教師可嘗試運用“無條件積極關注”,即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想法,無論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如何,都給予充分的理解。例如,當學生出現(xiàn)違紀行為時,教師不是一味地批評指責,而是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和感受,了解其行為背后的原因,給予學生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通過這種方式,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情感連接,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重視,進而更愿意敞開心扉,接受教師的引導與幫助,為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氛圍。
社會建構論認為,知識和現(xiàn)實是通過社會互動和語言交流建構起來的。在中職班級德育工作中,教師可運用社會建構論的觀點,通過語言互動幫助學生建構道德認知。其中,“蘇格拉底式提問”技巧就是一種有效的語言互動方式]。
教師通過蘇格拉底式的不斷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自己思維中的矛盾和不足,從而促使學生主動調整自己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例如,在討論“如何對待同學之間的矛盾”時,教師可以提出“你認為自己存在哪些問題”“如果換一種方式處理,結果可能會怎樣”等問題,引導學生反思和自我教育,在語言互動中逐漸建構起正確的道德認知。
綜上,對話式德育融合了哲學智慧與心理學理論,為中職班級德育工作提供了科學且有效的理論指引。從對話哲學對師生關系的重塑,到心理學理論對德育過程的支持,兩者共同構建起“對話式德育”的堅實框架。
在實際德育工作中,深入理解與運用這些理論,能夠有效解決傳統(tǒng)德育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主動發(fā)展,推動中職德育工作向更具人文關懷、更富實效性的方向邁進。
三、實踐路徑:構建班級對話體系
在德育工作中構建班級對話體系,本質上是一場從“管理”到“賦能”的育人革命。教師在實踐中可通過師生對話搭建信任橋梁,借助同伴對話凝聚群體智慧,依托自我對話喚醒道德自覺,最終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德育生態(tài)。
(一)師生對話:從訓導到傾聽
“3F傾聽法”即關注事實(Fact)、感受(Feel)和焦點(Focus)8。在個體德育談話中,教師可運用該方法開展教育。
首先,要認真傾聽學生講述事件的過程,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后,關注學生在事件中的感受,體會學生的情緒變化;最后,明確談話的焦點,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
例如,當學生因與同學發(fā)生沖突而情緒低落時,教師在談話中,先讓學生詳細敘述沖突發(fā)生的過程,了解事實情況;接著,詢問學生當時的感受,如“你當時是不是覺得很委屈”;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避免類似沖突的發(fā)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通過“3F傾聽法”,教師能夠更好地理解學生,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信任,使德育談話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同伴對話:道德經驗的群體共建
1.設置“同伴調解員”
教師可通過選拔和培訓一些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學生,擔任班級沖突的調解員。當班級中出現(xiàn)矛盾和沖突事件時,“同伴調解員”及時介入,組織沖突雙方進行對話。在對話過程中,調解員引導雙方冷靜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傾聽對方的意見,幫助雙方找出沖突的根源,并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當兩名學生因為值日問題發(fā)生爭吵時,“同伴調解員”將他們召集在一起,讓雙方依次講述事情的經過和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導他們互相理解對方的難處,最終通過協(xié)商達成一致,確定新的值日安排。
“同伴調解員”制度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解決沖突的對話平臺,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開展辯論賽
辯論賽是一種有效的同伴對話形式[10]。在組織辯論賽時,首先要精心設計辯題,辯題應具有爭議性和現(xiàn)實意義,以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
以“職校生早戀利大于弊”為例,教師可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組織雙方收集資料并為辯論做準備。在辯論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自己的知識闡明觀點,與對方進行激烈的辯論和對話。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拓寬自己的思維視野,同時在辯論中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價值觀。此外,辯論賽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道德經驗的群體共建。
(三)自我對話:用心理技術促進道德內化
1.日記對話法
日記對話法即讓學生通過寫日記的方式進行自我對話和反思1]。教師可設計“兩欄式反思日記”:將日記分為左右兩欄,學生在左欄記錄當天發(fā)生的事件,在右欄寫下針對事件進行的自我心理對話。
例如,學生在左欄記錄自己在課堂上與同學發(fā)生沖突的事件,在右欄寫下自己當時的情緒和行為,分析沖突產生的原因,思考應該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的發(fā)生。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對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進行深入的反思,從而實現(xiàn)自我教育和成長,促進道德觀念的內化。
2.空椅子技術
空椅子技術是一種心理治療技術[12],在中職班級德育中也可以應用。
當學生面臨道德兩難困境時,如在考試中遇到朋友要求幫忙作弊,陷入誠信考試與朋友義氣的沖突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空椅子技術進行虛擬對話。讓學生分別坐在兩把椅子上,一把椅子代表自己堅持誠信考試的想法,另一把椅子代表自己顧及朋友義氣的想法。學生通過在兩把椅子之間轉換角色,進行對話和辯論,從而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內心的矛盾和沖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通過空椅子技術,學生能夠在虛擬對話中深入思考道德問題,增強自己的道德判斷和決策能力,促進道德內化。
綜上,這一對話體系以師生、同伴、自我三個維度的對話為核心,用多樣化的互動形式激活學生的道德自覺,使中職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德育對象,而是道德成長的主體,有效破解了傳統(tǒng)德育的“說教”困境。
四、結語
“對話式德育”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和交流,但這并不意味著放棄教育引導。教師在對話德育過程中,仍然需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皩υ捠降掠备淖兊氖莻鹘y(tǒng)的說教式價值觀念傳遞方式,將外在的強制灌輸轉變?yōu)橥ㄟ^對話和交流,引導學生自主地建構道德認知。教師在對話中,要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本質,從而實現(xiàn)價值觀念的有效傳遞。
在中職班級德育工作中實施“對話式德育”,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中職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存在差異,如何根據(jù)中職生的實際情況,在他們的認知水平與德育目標之間找到對話的支點,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師需要深入了解中職生的心理特點和需求,結合他們的生活實際和興趣愛好,設計合適的對話主題和活動形式。同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對話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對話,在對話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只有找到合適的對話支點,才能使“對話式德育”在中職班級中取得良好效果,實現(xiàn)德育目標。
參考文獻
[1]蘆園園.新時期下中職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點分析[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4(22):250.
[2]王婷婷,龐維國.自我決定理論對學生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38(11):40-43.
[3]安秋玲,陳國鵬.不同年齡兒童對權威認知水平的研究[]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3):17-22.
[4]張瓊,張廣君.走向“關系本體論”——對話教學的基礎重構與應然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7):75-80.
[5]王紅菊.弗萊雷“對話式教學”的核心理念及實施策略[J]泰山學院學報,2004(1):110-112.
[6]曾德琪.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43-48.
[7]裴新寧.社會建構論及其教育意義[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20-24.
[8]索敏.聆聽溝通的橋梁—分析傾聽手法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運用及意義[J].智庫時代,2020(18):71-72.
[9]鄧淑坤.善用“同伴調解員指南”解決同學間的沖突-以解決一次學生間的沖突為例[C]//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高端論壇論文集,2019:64-65.
[10]袁圣東.網絡環(huán)境下的中學德育探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4):122-124.
[11]張雙成.關愛學生心靈溝通[J].黑河教育,2012(8):18.
[12]劉鵬志.“空椅子技術”在心理咨詢中的應用[J].思想·理論·教育,2005(18):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