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4-0082-03
在小學數學教育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始終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正逐步在小學課堂中得到應用和推廣。它打破了傳統(tǒng)數學教學的單一性和局限性,以項目為驅動,讓學生在實踐操作、探索研究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培養(yǎng)多種能力。這種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和真實的學習體驗,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然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該模式既展現(xiàn)了顯著的優(yōu)勢,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基于項目的數學學習在小學課堂應用的優(yōu)勢
(一)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1.從被動到主動參與的轉變
傳統(tǒng)數學課堂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而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打破了這種局面。其論據在于,學生在項目中需要自主探索、決策和實踐,這給予了他們掌控學習的權力,從而激發(fā)了內在動力。
以六年級數學中“圓的認識”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校園自行車車輪設計”項目活動。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只是通過書本和教師講解了解圓的特征。但在項目學習中,學生需要思考為什么要將車輪設計成圓形,而不是其他形狀。他們會主動測量不同形狀物體滾動的距離,觀察圓形車輪滾動的平穩(wěn)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訉ふ掖鸢?,學習興趣極大提高。
2.項目情境引發(fā)的探索欲望
項目通常會創(chuàng)設豐富有趣的情境,這種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有趣的情境能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以“比的應用”這一知識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調配果汁”項目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要為班級聚會調配美味的果汁,已知果汁和水的比例不同會影響口感。學生為了調配出美味的果汁,會積極探索不同比例下果汁的味道變化,從而深入理解比的概念以及如何根據實際需求運用比來解決問題。這種充滿生活氣息的項目情境,能讓學生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其中的數學奧秘。
(二)提升學生數學知識掌握與應用能力
1.知識的系統(tǒng)性建構
基于項目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將零散的數學知識系統(tǒng)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調動多個知識點來完成任務,從而在頭腦中構建起知識網絡。
以“圓柱與圓錐”的學習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制作圓柱形儲物盒”項目。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需要計算圓柱的表面積(涉及長方形和圓的面積計算)來確定所需材料的大小,還要計算圓柱的體積以確定儲物盒的容量。同時,可能會對比圓錐與圓柱在體積計算上的差異。通過這樣的項目,學生將六年級中關于圖形的相關知識串聯(lián)了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2.培養(yǎng)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能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六年級的數學知識已經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實用性,項目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實踐平臺。
以“百分數的應用”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商場促銷方案策劃”項目。學生需要了解商場各種促銷活動,如打折、滿減等,然后運用百分數的知識計算商品的實際價格、折扣力度等。通過分析和策劃,學生不僅掌握了百分數的計算方法,更學會了如何在實際購物場景中運用這些知識,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三)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
1.團隊協(xié)作能力
在基于項目的數學學習中,學生通常以小組形式開展項目。這就要求他們學會與他人合作,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共同完成任務。
在“統(tǒng)計與概率”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設計“校園運動會數據分析”項目。小組成員需要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收集運動會中各項比賽的數據,有的負責整理數據,有的負責繪制統(tǒng)計圖,最后共同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傾聽他人意見,協(xié)調不同觀點,共同克服困難,團隊協(xié)作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2.溝通表達能力
項目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地與小組成員交流想法,向教師和其他同學匯報項目進展和成果。這為他們提供了大量鍛煉溝通表達能力的機會。
以“比例尺”的學習為例,教師可以設計“繪制校園平面圖”項目。在項目匯報時,學生需要清晰地向大家闡述如何確定比例尺、測量校園各個區(qū)域的實際距離以及如何根據比例尺繪制平面圖等內容。通過這樣的匯報展示,學生逐漸學會用準確、簡潔的語言表達數學概念和自己的思考過程,溝通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二、基于項目的數學學習在小學課堂的應用原則
(一)目標導向原則
目標是基于項目數學學習的指引。教師開展項目前,要依據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實際狀況,明確項目目標。目標既要涉及數學知識與技能,如運算方法、圖形認識等,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解決問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如在“計算教室空間大小”項目中,目標設定為“讓學生掌握體積計算方法,學會用數學知識規(guī)劃教室布局,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明確的目標能讓學生清楚努力方向,也方便教師指導與評價。
(二)學生中心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基于項目的數學學習要圍繞學生展開。教師要深人了解學生興趣、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設計合適的項目。在項目實施時,給予學生足夠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如“設計數學日歷”項目,學生可自主選擇數學元素融入日歷設計,教師在旁引導、支持,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
(三)情境真實性原則
把數學學習融人真實情境,能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關聯(lián)。教師可從學生生活、校園或社會熱點找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如“規(guī)劃周末出游預算”項目,學生模擬出游場景,運用數學知識做預算、比較價格。這樣的情境能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感受數學的實用,提升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三、基于項目的數學學習在小學課堂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項目設計與指導能力不足
在基于項目的數學學習中,教師是引導者與組織者,其能力至關重要。但部分教師因缺乏相關經驗與技能,難以設計出高質量項目。而且在學生執(zhí)行項目時,若教師指導不力,學生遇到困難將難以解決。如在六年級“圓的周長”教學中,若設計測量學校圓形跑道周長的項目。能力不足的教師可能僅布置任務,未引導學生思考測量方法,如用滾動法或繩測法將曲線轉化為直線測量,學生就會無從下手。這不僅會導致項目進度受阻,還可能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畏難情緒,降低學習積極性。教師若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測量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誤差問題并給予指導,學生得出的結果會與實際相差甚遠,無法達到通過項目學習鞏固知識的目的。
2.時間與資源的限制
小學課堂教學時間緊湊,完成常規(guī)教學任務后,留給項目學習的時間不多。同時,項目開展常需實驗材料、場地等資源,這些資源的籌備存在困難。如在學習“比例”知識時,若設計制作校園平面圖的項目,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學生難以完成從測量數據、計算比例到繪制圖紙的全過程。另外,準備測量工具、大幅繪圖紙張等資源也不容易。這可能導致項目只能淺嘗輒止,學生無法深入探究比例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對知識的理解僅停留在表面。同時,資源的短缺可能會使學生在項目中無法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3.學生個體差異導致參與度不均衡
六年級學生在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和興趣上差異明顯。項目學習中,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易主導項目,而基礎薄弱或內向的學生可能參與度低。如在“圓柱的表面積”項目學習中,小組合作制作圓柱模型并計算表面積。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可能包攬工作,動手能力弱的學生只能旁觀,無法真正參與。長期如此,基礎薄弱和內向的學生在項目學習中會逐漸失去信心,學生間的學習差距進一步拉大。同時,這種參與度的不均衡也不利于團隊協(xié)作精神的培養(yǎng),無法讓學生在項目中充分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和優(yōu)勢。
(二)對策
1.加強教師培訓,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學校和教育部門應將教師培訓視為重中之重,除舉辦常規(guī)研討會、工作坊外,還可組織線上學習交流活動。不僅讓教師學習項目設計與指導方法,還涉及跨學科融合技巧。培訓后,教師在設計“百分數\"項目時,可以引導學生調查銀行利率,分析存款利息計算,還可引入股票漲跌、商場折扣等實例,讓學生全方位理解百分數。還可鼓勵教師組織學生參與金融知識競賽,在競賽中強化知識運用。
2.合理規(guī)劃時間與整合資源
教師要以巧妙的規(guī)劃讓項目學習與日常教學無縫對接。在整合資源方面,除利用學校功能室、聯(lián)系校外場所外,還可挖掘網絡優(yōu)質資源,如在線博物館、虛擬實驗室等。如在“統(tǒng)計”項自中,學生可以課余收集家庭垃圾分類數據,提供課堂分析,教師還可以借助網絡數據對比不同地區(qū)情況,豐富項目內容。同時,可以邀請環(huán)保專家舉辦線上講座,為學生答疑解惑,拓寬學生視野。
3.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與個性 化指導
教師要深入洞察每個學生的性格、學習能力等特點,為項目學習分層分組提供依據。如在“比的應用”項目中,對基礎弱且對藝術感興趣的學生,安排尋找繪畫色彩比例。對基礎好且愛動手的學生,安排探究“比\"在機械制造中的應用,讓每個學生都能深度參與并收獲成長。對有數學天賦的學生,可引導其研究“比”在黃金分割美學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
四、結論
基于項自的數學學習在小學課堂應用中展現(xiàn)出諸多優(yōu)勢,如激發(fā)學生興趣,提升數學能力,促進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未來,教育者應持續(xù)深化對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為小學數學教育開辟新路徑,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其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海誼.基于項目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探索[J].教育縱橫,2010(1):58-60.
[2]劉金源.如何通過項目學習提升小學數學的應用能力[J].臺灣教育研究,2018,45(7):16-21.
[3]趙秀芳.基于項目的數學學習中如何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能力[J].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2014,18(2) :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