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words bronchopneumonia; children; readmission; influencing factors; nursing
支氣管肺炎是兒童期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之一,其發(fā)病率高、病程長,對患兒的健康和生長發(fā)育會造成嚴重影響[]。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支氣管肺炎的治療效果得到明顯提高。有研究表明,低齡患兒因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完善、呼吸道結構狹窄常發(fā)生反復感染;而重度支氣管肺炎患兒往往存在廣泛的肺實變及多系統(tǒng)并發(fā)癥,其恢復周期漫長;癥狀控制處于初始緩解期的患兒大多因病原體殘留或護理不當而導致病情反復[2-3]。故支氣管肺炎患兒仍面臨出院后1個月內再住院的情況,致使患兒增加痛苦,且其家庭需承受相對高昂的治療費用,同時加重醫(yī)療機構壓力。然而,現有研究大多圍繞患兒的急性期治療研究,未對出院后短期再住院的獨立危險因素進行系統(tǒng)性探討,尤其未對相關干預因素進行相關性研究[4]。此外,患兒的家庭護理條件、家長健康知識水平等外部因素對再住院風險的影響尚未形成共識,由此極大程度限制了臨床對高危患兒的早期識別及個性化干預策略的制定。不僅如此,重癥監(jiān)護室(ICU)住院史、肺實變面積 ?10cm2 等客觀指標與再住院風險的相關性已在部分回顧性研究中被提及,但其獨立預測價值仍需前瞻性證據支持[5]。有研究表明,混合細菌感染、免疫缺陷狀態(tài)及不合理用藥等皆為導致治療失敗的重要因素[6]。由此,明確相關因素的作用機制,對制定針對性隨訪計劃、優(yōu)化延續(xù)性護理方案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前瞻性隊列設計,納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癥狀控制情況、ICU住院史及肺實變面積等多維度變量,旨在系統(tǒng)分析支氣管肺炎患兒出院1個月內再住院的獨立危險因素。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我院2020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40例支氣管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為 0~14 歲;確診為支氣管肺炎;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免疫缺陷病、惡性腫瘤等;無法進行有效隨訪;非首次因支氣管肺炎住院。本研究已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批準號:LYLL-2023-0412)。
1.2調查工具及評估方法
1.2.1 支氣管肺炎患兒風險調查表
自行設計調查表調查患兒資料,包括患兒的年齡、性別、疾病嚴重程度、支氣管肺炎癥狀控制情況、機械
通氣、是否混合細菌感染、是否混合病毒感染、院前病程、是否有食物或藥物過敏史、是否有其他慢性肺部疾病史、出生時是否低體重、ICU住院史、肺實變面積等。
1.2.2 評估方法
疾病嚴重程度、支氣管肺炎癥狀控制情況由醫(yī)師參照診斷標準及患兒臨床癥狀、生命體征等進行主觀判斷。1)疾病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輕度為臨床癥狀較輕,呼吸急促、鼻翼扇動等體征不明顯,輔助檢查結果顯示肺部炎癥較輕;中度為臨床癥狀較重,出現呼吸急促、鼻翼扇動、三凹征等體征,輔助檢查結果顯示肺部炎癥范圍較大,并伴有肺不張或胸腔積液;重度為臨床癥狀極為嚴重,肺部聽診可聞及廣泛濕啰音,甚至出現呼吸衰竭,輔助檢查結果顯示肺部炎癥廣泛且嚴重。2)支氣管肺炎癥狀控制情況分為初始緩解期、穩(wěn)定期、康復期、完全康復。初始緩解期為患兒的主要臨床癥狀開始減輕,呼吸急促、鼻翼扇動等體征有所改善,輔助檢查結果顯示肺部炎癥開始吸收,但尚未完全恢復;穩(wěn)定期為患兒的臨床癥狀進一步穩(wěn)定,體征如呼吸急促、鼻翼扇動等基本消失,輔助檢查結果顯示肺部炎癥明顯吸收;康復期為患兒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體征完全正常,無呼吸急促、鼻翼扇動等體征,輔助檢查結果顯示肺部炎癥基本吸收;完全康復為患兒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無復發(fā)跡象,體征和輔助檢查結果均恢復正常,能正常進行日?;顒雍蛯W習。3)是否混合細菌感染、是否混合病毒感染則參考患兒的痰培養(yǎng)結果及血液分析結果。院前病程、食物或藥物過敏史、其他慢性肺部疾病史、出生時是否低體重、ICU住院史等則由護理人員為患兒建立病歷時進行調查并記錄,肺實變面積則參考患兒的肺部CT檢查結果。
1.3 調查方法
在患兒入院后 24h 內,由護理人員向患兒及其監(jiān)護人宣教本研究的目的、意義,并在其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通過病歷系統(tǒng)調取患兒的相關信息。在患兒出院1個月后,由護理人員電話聯系患兒監(jiān)護人,了解患兒1個月內是否因支氣管肺炎再住院及再住院相關情況。調查表部分由患兒監(jiān)護人自行填寫,若患兒監(jiān)護人存在無法自行填寫的情況,則由護理人員口述問卷內容,協助其填寫,在口述時應避免對患幾及監(jiān)護人誘導。本研究所選定的預測變量信息均在患兒人院時采集完成,研究者及護理人員均不知曉患兒的最終結局。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及Excel2003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定性資料以例數、百分比 (%) 表示,行 χ2 檢驗。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表示,行t檢驗。以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多因素分析。以 Plt;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支氣管肺炎患兒出院1個月內再住院的單因素分析
140例支氣管肺炎患兒中,25例 (17.86%) 患兒1個月內因支氣管肺炎再住院,115例 (82.14%) 患兒未再住院。單因素分析結果見表1。
2.2支氣管肺炎患兒出院1個月內再住院的多因素分析以支氣管肺炎患兒出院1個月內再住院為因變量(未再住院 =0 ,再住院 =1? ,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分析。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結果顯示,支氣管肺炎患兒出院1個月內再住院的危險因素為年齡 lt;2 歲、病情嚴重程度為重度、支氣管肺炎癥狀控制情況為初始緩解期、有ICU住院史及肺實變面積 gtrsim10cm2 ,見表3。
3 討論
3.1支氣管肺炎患兒出院1個月內再住院的危險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 lt;2 歲、病情嚴重程度為重度、支氣管肺炎癥狀控制情況為初始緩解期、有ICU住院史及肺實變面積 ?10cm2 是支氣管肺炎患兒出院1個月內再住院的獨立危險因素。1)年齡 lt;2 歲。年齡 lt;2 歲的患兒出院1個月內再住院率高于其他階段。
原因可能是低齡患兒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全,其呼吸道直徑僅為成人 1/3[8] 。這一特殊的呼吸道解剖特征會明顯降低患兒的肺泡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容易形成反復感染的高危窗口期9,進而容易提高再住院風險。2)病情嚴重程度為重度。重度病情患兒普遍存在多肺葉受累。有研究顯示,當病人病情嚴重程度為重度時,病人的白介素 -6(IL-6) 等促炎因子會持續(xù)呈現高表達[10]。當患兒機體促炎因子處于高表達狀態(tài)時,就表明患兒身體炎性癥狀明顯,從而增加了疾病再發(fā)風險。3)支氣管肺炎癥狀控制情況為初始緩解期。一方面,初始緩解期患兒雖癥狀減輕,但其支氣管纖毛運動功能僅能恢復至正常水平的 42% ,此時過早停止霧化治療可能會導致黏液清除率下降[11]。另一方面,初始緩解期患兒往往治療不徹底,在支氣管肺炎的初始緩解期,患兒癥狀可能有所減輕,但病原體可能并未被完全清除。如果此時患兒自行停藥或未按照醫(yī)生的建議完成足夠療程的治療,殘留的病原體可能再次引發(fā)感染,容易導致病情復發(fā)。最后,初始緩解期患幾免疫力低下。在疾病恢復期間,患兒的免疫系統(tǒng)可能尚未完全恢復,抵抗力較弱。此時,患兒更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襲,容易導致支氣管肺炎復發(fā)[12]。4)有ICU住院史。有研究認為,存在ICU住院史的患兒上皮屏障損傷修復周期長達 21~28d ,這會形成“炎癥-損傷-再感染\"的惡性循環(huán),進而容易引發(fā)再發(fā)風險[13]。5)肺實變面積?10cm2 。多項研究證明,肺實變意味著大量肺泡被液體或炎性細胞填充,這會導致肺部氣體交換功能受限,當實變面積 ?10cm2 時,這種功能受限更為嚴重,患兒可能出現明顯的呼吸困難、低氧血癥等癥狀[14-15]而這種肺部功能受損使得病人更容易受到病原體的再次侵襲,從而引起肺炎復發(fā)。
3.2支氣管肺炎患兒的延續(xù)護理措施
結合危險因素構建支氣管肺炎患兒的三級預防體系,其中一級預防通過家庭監(jiān)測應用程序(APP)等數字化工具將ICU出院患兒標記為紅色預警,并為其配置專職隨訪護士;二級預防則針對初始緩解期患兒實施過渡期管理,遵醫(yī)囑給予布地奈德 0.5mg 霧化治療,每日2次,直至其癥狀穩(wěn)定后,可結合振動排痰儀及 PM2.5 動態(tài)監(jiān)測的方式為患兒提升黏液清除率;三級預防是對肺實變 ?10cm2 患兒開展長期監(jiān)測,每個月完成肺部超聲評估,以明確其實變的吸收情況,同時遵醫(yī)囑空腹口服細菌溶解產物膠囊 Ω?3.5mg/dΩ? 的免疫增強方案及呼吸肌功能訓練。出院前均接受預防性健康宣教。
3.3 局限性及展望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單中心樣本,可能影響結論普適性。在后續(xù)研究中,一方面,在進行相關研究時應采用多中心研究設計,結合電子病歷系統(tǒng)與家庭環(huán)境傳感器,構建對應的動態(tài)風險預警模型;另一方面,可以開發(fā)患兒專屬健康管理APP,結合區(qū)塊鏈技術確保隨訪數據不可篡改,則有望實現支氣管肺炎患兒從“被動治療”到“主動健康管理”的轉變。
4小結
綜上所述,年齡 lt;2 歲、病情嚴重程度為重度、支氣管肺炎癥狀控制情況為初始緩解期、有ICU住院史及肺實變面積 gtrsim10cm2 是支氣管肺炎患兒出院1個月內再住院的獨立危險因素,可針對上述因素實施針對性護理。
參考文獻:
[1]王巖,齊玉敏,張靖,等.硫酸特布他林聯合布地奈德治療支氣管肺炎患兒的療效[J].西北藥學雜志,2023,38(6):203-207.
[2]曲春雨,盧靈靈,王素魏,等.血清白細胞介素-10和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水平對纖維支氣管鏡吸痰灌洗治療重癥肺炎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22,39(1O):978-982;987.
[3]金小娟,李志飛,陳麗君.過敏性鼻炎兒童發(fā)生支氣管哮喘風險預測模型構建與驗證[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23,33(20):2528-2532.
[4]王倩云,王海立,邵賢麗,等.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需行支氣管鏡輔助治療風險預測模型的構建與驗證[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23,34(5):82-88.
[5]陳澄,林春旺,溫蝶梅,等.小兒肺炎支原體支氣管炎的診斷及治療方法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21,36(2):350-352.
[6]黃金華.192例喘息性支氣管肺炎患兒平喘藥物應用調查[J].兒科藥學雜志,2020,26(8):38-41.
[7]中華醫(yī)學會,中華醫(y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yī)學會全科醫(yī)學分會,等.急性氣管-支氣管炎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19,18(4):314-317.
[8]陳亞平,邢前,徐小玲,等.小兒肺熱咳喘顆粒聯合哌拉西林鈉舒巴坦鈉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肺炎的臨床研究[J].現代藥物與臨床,2023,38(10):2490-2494.
[9]趙顯虹,武敏,蔣吳君,等.住院腺病毒肺炎患兒選擇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治療的影響因素分析[J].江蘇醫(yī)藥,2020,46(9):889-892.
[10]趙月,楊帥.以信任建立為基礎的動畫視頻教育在霧化吸入治療的支氣管肺炎患兒的護理效果[J].醫(yī)學臨床研究,2023,40(10):1564-1566.
[11]李佳潞,楊俊,朱曉萍,等.肺炎支原體肺炎合并喘息患兒血清25(OH)D3水平與肺功能的相關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21,21(11):2143-2147.
[12]朱云芳,彭林強,薛滿,等.血清25羥維生素D、免疫球蛋白水平與小兒支氣管肺炎嚴重程度及轉歸的關系研究[J].海南醫(yī)學,2022,33(20):2661-2664.
[13]豐艷.學齡期支氣管肺炎住院患兒父母照顧負擔的影響因素及路徑分析[J].河北醫(yī)藥,2025,47(1):153-157.
[14]黃麗林,黃冬平,魯靈龍,等.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幾丁質酶樣蛋白YKL-4O對兒童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的預測價值[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21,23(5):471-474.
[15]王磊,孟坤,王兵.支氣管肺炎患兒反復喘息的影響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構建[J].天津醫(yī)藥,2024,52(8):850-854.(收稿日期:2024-07-18;修回日期:2025-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