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這是革命先烈趙一曼的寧死不屈、大義凜然;“我是中國人,當然忠于中國人民”,這是錢學森沖破重重險阻回到祖國展現(xiàn)的家國情懷和赤膽忠心;“‘天眼’如果有一點瑕疵,我們對不起國家”,這是南仁東燃盡生命踐行的鏗鏘誓言。新時代青年,弘揚家國情懷就是將個人理想融入偉大的中國夢中,胸懷大我、至誠報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人物素材
李大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在青年時代,李大釗看到的是一個積貧積弱、多災多難的祖國。彼時,憂國憂民的李大釗也曾將尋求真理的目光投向西方,但實踐中他逐漸感受到,那一套在中國行不通。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李大釗備受鼓舞,開始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先后發(fā)表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他曾滿懷信心地預言:“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fā)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1年3月,李大釗撰文號召全國的共產(chǎn)主義者“急急組織一個團體”,這個團體是“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要擔負起“中國徹底的大改革”的責任。
1927年4月6日,張作霖的奉系軍閥闖進蘇聯(lián)駐北京東交民巷的大使館軍營內(nèi),逮捕了李大釗。在嚴刑之下,李大釗沒有透露半點黨的機密。軍閥給他紙筆,逼他自行交代“罪行”,李大釗卻寫下了約2700字的《獄中自述》。他坦然回顧自己革命的一生,寫下了他心中能挽救民族危亡的出路。1927年4月28日下午2時,年僅38歲的李大釗從容走向絞刑架,作了最后一次演說:“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共產(chǎn)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
◆速用示范
多少愛國志士,青年時代就將自己的前途命運與祖國相系,為國家、民族的自由、解放、富強探索道路。李大釗就是這樣的典型。他積極投身于愛國運動,甚至不惜流血犧牲。正因為有無數(shù)這樣的民族英雄,我們的國家、民族才擺脫了黑暗、苦難與貧困。
民族要解放,國家要富強,就必須有一批具有先進理念的積極分子帶領(lǐng)人民共同奮斗。李大釗就是這樣的革命先驅(qū)!
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黃大年是國際知名戰(zhàn)略科學家、我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shù)空白。他拼搏創(chuàng)新,功勛卓著,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翱吹剿?,你會知道怎樣才能一生無悔,什么才能稱之為‘中國脊梁’。當你面臨同樣的選擇時,你是否會像他那樣,義無反顧?”這是黃大年在世時分享“偶像”鄧稼先事跡時的提問,被稱為“黃大年之問”。他的一生,都在以奮斗和忠誠回答“黃大年之問”。
2009年12月,黃大年毅然放棄在英國優(yōu)厚的工作、生活條件,回到母校吉林大學任教。他表示:“我是這片土地哺育出來的炎黃之子,能夠越洋求學獲取他山之石僅是個偶然,回歸故里才是必然。”
作為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教授,他帶著團隊突破一個個技術(shù)難點,用5年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20多年走過的路。他回國的第三年,中國首臺萬米大陸科學鉆探工程樣機“地殼一號”橫空出世,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掌握萬米鉆探技術(shù)的國家;第五年,無纜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統(tǒng)工程樣機研制突破關(guān)鍵技術(shù),為開展大面積地震勘探提供技術(shù)支持……
◆速用示范
黃大年始終將“小我”融入國家、民族這個“大我”之中,將個人利益與祖國利益相容相契。就像他所說的那樣:“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fā)展?!?/p>
我們每“一滴水”都應匯入時代洪流,與國家、民族同步發(fā)展、一起騰飛。
陳冬:逐夢蒼穹,三征星河
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奔赴天宮。陳冬擔任指令長,是我國第二批航天員中首個三次飛天的航天員。2016年10月17日,他實現(xiàn)飛天夢想,迎來自己的首次太空之旅。
2022年,陳冬再獲飛天機會,并首次擔任指令長帶隊出征。在太空生活的183天里,陳冬和隊友們經(jīng)歷了9種組合體構(gòu)型、5次交會對接、2次分離撤離和2次轉(zhuǎn)位任務,全面完成了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為基本構(gòu)型的空間站建造,創(chuàng)造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多個“首次”,被譽為“最忙乘組”。
2022年11月17日,神舟十四號乘組進行第三次出艙活動。那一天,陳冬站在機械臂上,頭頂是浩瀚深空,腳下是空間站和地球。他說,他為乘組感到驕傲,為千千萬萬的航天科技工作者感到驕傲,更為偉大的祖國感到驕傲。在太空的那些日子里,一天忙碌的工作結(jié)束后,陳冬總會趴在舷窗邊凝望地球。“當我望向祖國,仿佛感受到祖國也在凝望著我。我們就像風箏,無論飛多高多遠,線的另一端永遠緊握在祖國手中?!标惗f,“祖國送我上太空,我為祖國守天宮?!?/p>
◆速用示范
航天事業(yè)是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標志,自2003年中華民族飛天夢圓至今,有26位飛天英雄為祖國出征太空,一次次標注中國人探索未知的新高度。
陳冬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何為家國情懷,展現(xiàn)了新時代航天員的責任擔當。正是因為有無數(shù)這樣無私奉獻的航天工作者,才推動我國航天事業(yè)不斷向前。
熱點素材
新時代“愛國三問”
2024年9月,南開大學校園,首任校長張伯苓1935年提出的“愛國三問”再次響起。
“你是中國人嗎?”“是!”
“你愛中國嗎?”“愛!”
“你愿意中國好嗎?”“愿意!愿祖國繁榮富強!”
問得深沉,答得堅定。鏗鏘之聲,久久回蕩,引發(fā)網(wǎng)友共鳴。從風雨如磐走到陽光燦爛,中國早已今非昔比。但歷史深處的發(fā)問和吶喊,仍能穿越時空,在人們心中掀起巨大波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對于中國人來說,愛國無關(guān)身份、不需理由,與生俱來、歷久彌新。
◆素材解讀
“愛國三問”,一問民族血脈,二問家國情懷,三問責任擔當,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中國青年在民族復興偉業(yè)中的愛國情感與擔當。這是歷史之問,也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要一代一代問下去,答下去!
文化現(xiàn)象折射家國情懷
近年來,從《覺醒年代》《長津湖》《山海情》等主流影視作品的成功,到《這就是中國》《領(lǐng)風者》等一批脫口秀、動漫作品的走紅,再到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在年輕人中流行起來……文化現(xiàn)象折射精神風貌,也反映思想認知。
文化總能喚起人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最深沉的依戀。當穿漢服的年輕人從容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頭,當博物館門前排起長龍,當越來越多孩子愛上書法、戲曲、民樂、圍棋,當一款以《西游記》為背景設定的國產(chǎn)游戲成為爆款——國潮成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活潑潑地融入當代生活。深厚的文化積淀與時代風尚相互激蕩,讓人們的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達到了新高度。
◆素材解讀
聞一多曾說:“我愛中國固因他是我的祖國,而尤因他是有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苯裉欤藗儫釔圩鎳?,也對國家的歷史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更加堅定的信心。這種由感性與理性交織而成的愛國情、認同感,更加熾熱、更顯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