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包含大量愛國主義教育內(nèi)容,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梢?,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沃土。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1]。
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一)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小學階段是學生開始對世界、人生形成初步認識的階段。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學校對小學生的評定標準不能僅限于學習成績,還應包括思想品德方面[2]。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能促使學生樹立開放包容的世界觀、積極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二)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生硬的道德說教難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目的。而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會讓學生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感受中華民族悠久而輝煌的歷史,了解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偉大成就,從而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讓學生在未來面對復雜的挑戰(zhàn)時更加從容、堅定。
(三)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小學生應從小樹立為社會發(fā)展做貢獻的遠大理想。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教師會結(jié)合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學生認識祖國的發(fā)展變化,了解社會進步的需求,意識到個人在促進社會發(fā)展方面的作用,從自身做起、從小做起,為國家貢獻力量。如此,學生能夠增強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
(一)落實“四史”教育
落實“四史”教育是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途徑?!八氖贰卑h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涵蓋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知識。學習“四史”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國家從貧窮落后走向繁榮富強的奮斗歷程,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3]。
例如,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內(nèi)容從鴉片戰(zhàn)爭時期中華民族不甘屈辱奮起抗爭的歷史講起,直到改革開放后中華民族實現(xiàn)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奮斗歷程和對偉大復興的追求。為幫助學生厘清學習思路,教師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查找教材內(nèi)容,理解“四史”知識。此外,在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還巧借多媒體設備向?qū)W生展現(xiàn)相關圖片和視頻資料,直觀地再現(xiàn)歷史場景,增強學生學習的沉浸感。具體而言,首先,教師問道:“中國共產(chǎn)黨是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誕生的?其誕生有何意義?”學生查找第7至第9課的內(nèi)容并回答問題。教師順勢給學生補充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的圖片,讓學生感受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的不易。其次,教師問道:“中國人民是如何站起來的?”學生查找第10課和第11課的內(nèi)容,梳理了中國人民浴血抗戰(zhàn),最終使中國屹立在世界東方的歷程。教師順勢給學生播放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的盛況,讓學生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時的莊嚴熱烈,從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師問道:“我國是如何實現(xiàn)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生研習“富起來到強起來”一課,梳理了改革開放的歷程。教師順勢給學生呈現(xiàn)深圳改革開放前后的照片,讓學生清楚看到改革開放給我國社會發(fā)展帶來的重要改變。如此一來,教師融入“四史”教育不僅幫助學生串聯(lián)了單元知識,還讓學生通過思考與回答問題感受到革命先輩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從而更加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由此可見,“四史”教育內(nèi)容和道德與法治教學內(nèi)容高度契合。教師可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四史”教育,使學生充分了解黨史國史,明確個人在國家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堅定報國信念。
(二)巧設生活情境
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yǎng)不應局限于教材知識。教師應巧設生活情境,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生活情境是真實可感的,它能夠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感官體驗和情感共鳴,使學生對愛國主義情懷的理解從抽象模糊的認知轉(zhuǎn)化為具體可感的情感體驗。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土我們的家園”第7課“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涵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一開始,教師讓學生說一說身邊的同學都是哪個民族的。學生回答有的同學是維吾爾族的,有的同學是苗族的,有的同學是傣族的。教師順勢請被提問的同學分享本民族的特色,可以是美食、服飾、傳統(tǒng)節(jié)日等。通過這樣的分享環(huán)節(jié),學生真正感受到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魅力。接著,教師播放學生耳熟能詳?shù)母枨稅畚抑腥A》,營造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歌曲情境中感受我國各民族團結(jié)的力量。教師順勢向?qū)W生強調(diào)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相互依存、團結(jié)互助,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在課后,教師借助校園活動平臺開展“民族風情文化節(jié)”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民族特色和了解其他民族知識的平臺。在此活動中,有的學生換上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飾跳舞,有的學生用民族樂器演奏民族歌曲,有的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制作民族特色美食等。通過豐富多樣的展示,學生看到不同民族的特色與共通之處,深切感受到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華文化,增強對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與自豪感。
由此可見,教師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jié)合,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愛國主義情懷,還能夠讓學生有意識地在生活中踐行愛國行為[4]。因此,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涵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
(三)探尋中華文明
偉大的中華文明為中華民族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教師以拓展、關聯(lián)知識的方式引導學生探尋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優(yōu)秀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從而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內(nèi)核和文化底蘊。
例如,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驕人祖先燦爛文化”共設置了三課內(nèi)容,分別以文字、科技和美德為中心勾勒出中華文明的脈絡。在教學此單元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探尋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具體而言,在“美麗文字民族瑰寶”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漢字的歷史演變過程和基本特點時,可以特別選取“家”和“國”這兩個具有深刻內(nèi)涵的漢字,通過追溯它們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引導學生體會祖先造字的智慧,深刻感受家與國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增強個人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在“古代科技耀我中華”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整理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科技成果,并探討其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在“傳統(tǒng)美德源遠流長”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重點講解傳統(tǒng)美德在愛國主義情懷方面的體現(xiàn),并鼓勵學生自主講述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傳統(tǒng)美德與愛國主義情懷的故事,讓學生深入理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內(nèi)涵。
由此可見,探尋、傳承中華文明是愛國主義情懷的體現(xiàn)。教師應帶領學生梳理從古至今的中華文明,讓學生在把握中華文明發(fā)展脈絡的同時,將傳統(tǒng)美德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xiàn)從文化理解到文化認同的思維進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講述革命故事
革命故事不僅是歷史的記錄,更是精神的傳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收錄了很多革命故事。教師可借助這些革命故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感受革命英雄的高尚人格,進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愛國主義情懷。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第10課“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重點講述革命故事,發(fā)揮其愛國主義教育作用。具體而言,教師可以詳細講述百團大戰(zhàn)這場戰(zhàn)役有關的故事。首先,教師課前搜集百團大戰(zhàn)的歷史資料,包括文字記載、戰(zhàn)役地圖、歷史照片等,重點搜集革命先輩的事跡。其次,在課堂上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呈現(xiàn)相應的資料,同時使用生動的語言講述百團大戰(zhàn)中八路軍戰(zhàn)士的英勇抗戰(zhàn)事跡。最后,教師還可結(ji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繹革命故事。學生通過動情地演繹,能夠更加深切地體會革命先輩的愛國情懷。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課堂學習,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課后自主閱讀講述革命故事的著作,從而更好地內(nèi)化革命精神。
由此可見,教師通過生動的故事講述可以較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積極用自己的方式演繹革命故事,將個人理解和感受表達出來,從而更好地感受革命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五)開展實踐活動
道德與法治教育應該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如此才能使學生切身領悟知識。對此,教師可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
同樣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第10課“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的教學為例。教師通過課堂講解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的歷史知識后,在課后開展了主題為“尋訪紅色記憶”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當?shù)氐母锩沂考o念館實地學習。在革命烈士紀念館中,學生認真玲聽講解員的介紹,通過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和一件件承載革命歷史的文物,真切地了解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以及革命斗爭的艱辛歷程。此外,教師還帶領學生來到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讓學生向革命先輩敬獻鮮花并默哀。通過莊嚴肅穆的緬懷儀式,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革命精神的洗禮。最后,教師要求學生結(jié)合所學知識寫一篇參觀感悟,將愛國深情、報國熱情轉(zhuǎn)化為文字。
由此可見,實踐活動對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結(jié)合教學主題,巧妙策劃和組織實踐活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在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從而深化對愛國主義情懷的理解和認同。
結(jié)語
綜上所述,愛國主義情懷是將個人與國家、民族連接起來的情感紐帶。作為國家的未來,小學生應該從小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從小立志為祖國貢獻力量。對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在立德樹人的指引下,不斷探索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有效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參考文獻】
[1]黃愷琴.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落實途徑[J」.求知導刊,2023(20):107-109.
[2]葉卉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厚植策略分析[J].青少年法治教育,2024(4):36-39.
[3]舒翠青.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視域下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J].名師在線,2023(22):67-69.
[4」周艷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探究[J].華夏教師,2024(16):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