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學齡前少數(shù)民族兒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習得現(xiàn)狀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8):112-114.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8-0112-03
0引言
學齡前階段是幼兒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對于少數(shù)民族學齡前兒童而言,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僅有助于消除地區(qū)間的溝通障礙,還有利于掌握更多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提升綜合素質。然而,由于歷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學齡前少數(shù)民族兒童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習得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學齡前少數(shù)民族兒童通常處于雙語或多語環(huán)境中,不僅要學習民族語,還要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或其他外語。這種多語言環(huán)境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語言刺激,但也帶來了學習上的挑戰(zhàn)。學齡前兒童是指3~6歲的兒童,這個階段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學齡前兒童的好奇心、探索欲、求知欲旺盛,表現(xiàn)為好奇、好問。學齡前兒童樂意參與共同學習活動,通過模仿、社會支持和他人引導獲得學習技能。少數(shù)民族兒童在這一時期接觸并學習第二語言,其本民族語和第二語言的學習中心幾乎在腦部的同一位置,這使他們能夠以學習本民族語的方式學習第二語言。
1研究方法與樣本情況
采取抽樣調查法了解克拉瑪依市區(qū)各幼兒園教師、教職工及家長,評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能力及家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用語能力。通過調查問卷及訪談法了解幼兒園教師這一群體的國家通用語言使用能力、對待普通話和民族語的態(tài)度,了解幼兒園教師在日常教學和交流中的語言使用習慣,尤其是普通話與民族語言使用情況。通過收集教師的背景信息、語言能力和教學實踐,分析影響幼兒語言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并為提升教師的語言素養(yǎng)提供依據(jù)。通過問卷調查,深入了解少數(shù)民族學齡前兒童的原始語言環(huán)境及家長對孩子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態(tài)度和認知。
1.1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各幼兒園教師及幼兒家長。針對這兩個群體分別制定了調查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542份。根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受訪者的學歷分布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以上,其中本科占 54.2% ,大專占 37.4% ,研究生及以上的比例較低,僅為 0.76% 。此外,其他學歷占 7.63% 。整體來看,本科學歷的受訪者占比較高,說明該群體在此次調查中占據(jù)主導地位。85.5% 的受訪者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生,而 14.5% 的受訪者為其他專業(yè)。這表明大多數(shù)受訪者具備相關的教育背景,可能對學前教育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有較強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1.2 研究方法
一是問卷法。從國家通用語言使用能力、教學使用頻率、使用場合、語言態(tài)度等方面考察幼兒教師的國家通用語言教育能力。從家庭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態(tài)度、家庭普通話和民族語使用情況了解家長的國家通用語言能力。
二是訪談法。主要采用半結構化訪談,圍繞幼兒教師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掌握和使用情況、對普通話教育的認識,分析影響幼兒通用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因素以及與學校、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
2研究結果
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高質量發(fā)展教育和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重要基石,是國家通用語言能力建設的核心,也是全社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1]。調查發(fā)現(xiàn),學齡前少數(shù)民族兒童習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面臨一些困境。參加調查問卷的受訪者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克拉瑪依市的各幼兒園教師及家長,該地區(qū)普通話普及程度和受教育水平較高,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2.1國家通用語言家庭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有待改善
家庭是少數(shù)民族兒童接觸和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初始環(huán)境。家長的年齡段、職業(yè)以及學歷水平等因素,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兒童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年輕的家長通常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包括新的語言學習方法和工具。由于工作的需要,其通常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掌握更加熟練,并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文字能力。一些中老年家長可能習慣使用方言或地方語言,在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方面可能面臨一些挑戰(zhàn)。學歷越高的家長,通常接受過更為系統(tǒng)的語言文字訓練,因此他們在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方面往往更加得心應手。他們具備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由圖1可知,家長的年齡、職業(yè)和文化程度影響語言使用頻率。不同職業(yè)的家長在使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方面存在差異,企事業(yè)單位職員和工人中,能熟練聽說民族語言的比例較高。相對而言,公務員和個體工商戶的普通話水平稍低,顯示出職業(yè)背景對語言使用的影響。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經(jīng)常使用普通話的比例隨之上升,尤其是高中及以上學歷的家長幾乎全部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
家庭作為幼兒成長的第一個社會環(huán)境,語言使用情況、語言態(tài)度以及所能提供的語言資源,對幼兒的語言學習和發(fā)展具有深遠且直接的影響。家庭內部的交流模式構成了幼兒語言習得的基礎框架,這一框架不僅能塑造他們的語言習慣,還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語言能力和社交技能的發(fā)展。部分家庭在日常交流中更傾向于使用本民族語言,這導致幼兒在接觸和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時可能面臨阻礙。這種語言環(huán)境的差異,可能導致幼兒在未來的跨文化交流、教育機會以及創(chuàng)新性職業(yè)發(fā)展等方面面臨存在的局限性。
2.2家庭成員對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態(tài)度較積極,但仍需提升
根據(jù)訪談及調查問卷可知,家庭成員對國家通用語言的態(tài)度和看法[2]是影響幼兒學習動力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家庭成員能夠認識到學習國家通用語言對于幼兒融入社會、拓寬視野以及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重要性,會更加主動地為幼兒創(chuàng)造學習條件,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支持。這能夠激發(fā)幼兒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相反,一些家庭成員對國家通用語言的了解和使用不夠深人,導致孩子對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產(chǎn)生抵觸心理或缺乏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幼兒的學習動力可能受到嚴重抑制,在語言學習上可能因此受阻。大部分家長認識到了掌握國家通用語言不僅能夠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有效溝通,還能為孩子未來的學習、工作乃至社交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許多家長會通過日常對話、觀看普通話節(jié)目、閱讀書籍等多種方式,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說普通話。但在日常口語交流層面,一些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對國家通用語言的學習和應用需進一步加強。一方面,部分家庭成員可能受民族語使用習慣的影響,在普通話發(fā)音、語調以及詞匯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這需要通過持續(xù)的學習和練習加以糾正;另一方面,家庭成員之間的日常交流往往更傾向于使用民族語,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普通話的使用頻率,影響孩子普通話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2.3學校教師普通話能力不足
幼兒園作為幼兒學習語言的關鍵起點,承擔著啟蒙幼兒語言發(fā)展的重要職責。教師的普通話水平及所采用的教學方法[3],會對幼兒的語言習得、表達和理解能力產(chǎn)生深遠影響。教師的普通話發(fā)音標準和表達清晰度是幼兒學習語言的直接模板。幼兒期是語言敏感期,他們傾向于模仿周圍成人的語言模式。而部分教師的普通話發(fā)音不標準,如方言口音過重、聲調把握不準等,幼兒會在模仿過程中受到不準確的發(fā)音習慣的影響。同樣,如果教師表達不清晰,幼兒就難以捕捉到準確的語義信息,這會干擾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進而影響其思維邏輯和語言組織能力的發(fā)展。同時,幼兒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嘗試、練習和反饋,以逐步建立自信,并提升表達能力。因此,教師的普通話水平直接關系到幼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有助于幼兒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圖和情感,從而促進其認知和社會性發(fā)展。反之,不標準的普通話可能讓幼兒在理解復雜語言結構和抽象概念時遇到困難,這不僅會限制他們的知識獲取,還可能影響他們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4]。
2.4幼兒園教學模式單一
首先,普通話教學活動的單一性是制約幼兒普通話能力提升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部分幼兒園在普通話教學上依賴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一個班級有來自多個民族的幼兒,普通話水平參差不齊,學校統(tǒng)一授課,教師很難因材施教。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往往難以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導致他們在普通話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和參與感。同時,這種固定化的教學模式往往忽視了幼兒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導致教學活動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
其次,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對普通話學習產(chǎn)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5]。幼兒園的教學模式多為教師講授幼兒聆聽,模式固化且單一,缺乏切身體驗,幼兒往往只能接受語音灌輸,而無法通過親身實踐或互動來加深理解和記憶。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孩子們開口說話的機會相對較少。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也是孩子們表達自我、交流想法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中,孩子們更多地扮演聽眾的角色,這不僅限制了孩子們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也影響了他們自信心的建立。因此,幼兒園的教學模式應更加人性化,更加切合幼兒的實際需求。要鼓勵孩子們多開口說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從而增強普通話學習效果。
3結語
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學齡前少數(shù)民族兒童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面臨一些挑戰(zhàn)。通過加強教育支持、優(yōu)化教學資源、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營造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等措施,可以有效促進學齡前少數(shù)民族兒童學習普通話,提升其普通話水平。
參考文獻:
[1]袁偉,陳雪彤.加強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村地區(qū)學前兒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再思考:兼談小學語文教育的現(xiàn)實需求[J].語文建設,2023(20):23,26.
[2」陳詩琪.青海民族地區(qū)5-6歲藏族兒童國家通用語言能力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4
[3」馮江英,焦子霽.民族地區(qū)幼兒園國家通用語言教育的實施策略[J].中國民族教育,2021(2):38-42.
[4]劉江濤.新時代民族地區(qū)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升路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2(8):80-82.
[5」龍紅芝,楊欣.表演游戲促進藏族幼兒國家通用語言學習的干預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0(3):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