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師生對話,建構(gòu)關(guān)系
師:同學們,你們好。知道怎么稱呼我嗎?除了“老師”這兩個字,知道我的姓嗎?
生:知道,姓李。
師:你用目光搜尋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我的名字。找到了嗎?我叫什么?
生:李竹平。
師:除了喊我李老師,還可以怎么喊我?
生:李竹平老師。
師:對,假如這里有好幾個李老師就需要區(qū)分開,把名字帶出來,叫李竹平老師。你看,我們的耳朵是多么重要!它不僅聽到了老師的問題、同學的回答,還可能老師說的兩句話意思有微小差別,需要我們認真去分辨,才能聽出意思的區(qū)別。
師:我知道你們的耳朵很靈,你們的眼睛也很亮,這節(jié)課你們肯定表現(xiàn)特別棒。
(評析:教育并非知識的單向灌輸,其前提是建構(gòu)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在這樣的公開課上,學生的行為是拘謹?shù)?,心理是緊繃的,所以,上課伊始,李老師并沒有直接進入主題,而是通過看似閑聊的對話,讓學生認識老師,了解李老師,熟悉李竹平老師。師生間建立起信任、尊重的關(guān)系,教育才能變得有溫度。這種關(guān)系像紐帶,拉近彼此距離,讓學生在情感滋潤中主動建構(gòu)。同時,我們還發(fā)現(xiàn),看似漫聊,李老師也是有設計的,即一定要帶出“耳朵”來。)
二、多種策略,靈活識字
1.調(diào)動經(jīng)驗,聯(lián)想識字
師:剛才說到耳朵,我們就先來寫一個字。(板書:耳)耳朵對于我們是特別重要的,有好多字都帶“耳”,你能想到哪些字呢?
生:“取”字。
生:聰明的“聰”字。
師:她想到了聰明的“聰”,一個多么聰明的孩子。為什么聰明的“聰”有“耳”字?看來聰明的人一定會用耳朵認真聽。
……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叫什么?(《大象的耳朵》文章中還有一個帶“耳”的字,你能發(fā)現(xiàn)嗎?
生:“耷拉”的“耷”。
師:怎么寫?
生:上面一個“大”,下面一個“耳”。
師:這是一個形聲字。
(評析:通過延伸剛才的師生對話,李老師以“耳”字引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聯(lián)想帶“耳”的字,激活學生的思維,喚醒學習的經(jīng)驗,從已有經(jīng)驗自然過渡,進入課文生字的學習,自然流暢,一氣呵成。)
2.結(jié)合語境,隨文識字
師:大象的耳朵是什么樣子的呢?請你在文中找到那句話,一齊讀。
生:(齊)大象有一對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著。
師:我請一位同學單獨讀這句話。
(生讀)
師:非常棒,這句話里的每一個字,她都讀得非常準確。這句話寫出了大象耳朵什么特點?
生:很大,還耷拉著。
師:這么大還耷拉著的大象耳朵,有什么用處?你能在文中找到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嗎?
生:(讀)最后,大象還是把他的耳朵放了下來。這樣,蟲子飛不進去了。有蟲子來的話,大象只要把他的耳朵一扇,就能把他們趕跑。
師: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兩段話中有一個相同的字?(板書:扇)有同學說讀“shàn”。
生:有一個讀“shān”。
師:現(xiàn)在我來寫一個詞,請同學讀。(板書:扇扇子)
生:扇(shān)扇(shàn)子。
師:再讀一個詞。(板書:一扇門)
生:一扇(shàn)門。
師:還有一個字,看看你們會不會讀。(板書:似的)
生:似(shì)的。
(師板書:似乎)
生:似(sì)乎。
師:這篇課文里,這是我們新認識的兩個多音字。
(評析:本環(huán)節(jié)清晰地展現(xiàn)了指向?qū)W生核心
素養(yǎng)發(fā)展的學習實踐。首先,以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找到關(guān)鍵語句,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其次,從齊讀到個人讀,朗讀訓練到位;最后,進行了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重要的語言實踐活動。本環(huán)節(jié)把“扇、似”兩個多音字放在具體語境中學習,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學生更容易讀準字音,理解字義。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以多維度視角,詮釋了指向?qū)W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學習實踐。)
三、順勢而為,初悟道理
師:這篇文章你確定從頭到尾讀得很熟練了嗎?要不要再大聲地讀一遍?
生:要。
(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我喜歡你們的好習慣——自己讀自己
的,別人讀完停了,自己沒讀完,一定要讀到最后一個字才停。這種好習慣一定要保持。
師:這篇故事的作者是誰?在哪里能找到信息?就在86頁的左下角,這位作家的名字叫——
生:(齊)冰波。
師:冰波先生為什么要寫這個故事?
生:因為冰波先生想要告訴我們:自己是自己,不要跟別人學。
師:文中的哪句話和你說的意思差不多?
生:(讀)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師:冰波先生寫這個故事是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
生:(齊)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師:請你把這句話寫在故事題目的下方。(板書:人家是人家" " 我是我)李老師在黑板上沒寫標點符號,因為我把它分行了,你沒有分行,要按句子規(guī)矩寫,逗號不能丟,句號也不能丟。
(評析:公開課不能淪為教師的秀場,要讓學生真正的學習狀態(tài)被看見。在本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原生的、未經(jīng)修飾的真實學習狀態(tài)自然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他們在朗讀課文時,因他人停下而猶豫是否繼續(xù)讀下去時,李老師對他們沒有停下給予肯定和表揚;他們在摘錄道理時,因模仿板書而忽略標點規(guī)則時,李老師馬上給出提醒。本環(huán)節(jié)在價值引領方面效用突顯,李老師順勢而為,為語文課程育人功能的有效落實提供了優(yōu)秀范例。)
四、循質(zhì)疑之聲,洞心理變化
師:故事中的誰悟出了這個道理?
生:大象。
師:大象一開始就知道這個道理嗎?
生:不是。
師:他悟出這個道理經(jīng)歷了一段過程,讓我們回到文中看看是什么事。這件事是從“這一天”開始的。(板書:這一天)“這一天”發(fā)生了什么事?我請一名同學讀一下。
生:(讀)這一天,大象正在路上慢慢地散步,遇到了小兔子……小兔子說:“你看,我的耳朵是豎著的,你的耳朵一定是出毛病了。”
師:這一天大象散步遇到了誰?(小兔子)小兔子看到大象的耳朵提了一個問題——
生:(齊)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來了?
師:不僅如此,他還說大象的耳朵出了毛病,大象這時候相信他的話嗎?
生:不相信。
師:他不相信小兔子的話。(板書:小兔子)他是怎么說的?
生:我生來就是這樣啊。
師:大象說這句話時猶豫了嗎?(沒有)大象沒猶豫,脫口而出。后來發(fā)生了什么事?(板書:后來)用自己的話說說。
生:后來大象又遇到了小羊,小羊也說他的耳朵有問題。
師:小羊是怎么說的,你讀讀看。
生:(讀)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著
的呢?
師:問句讀的語氣特別到位。
師:小羊強調(diào)了他的耳朵是——
生:耷拉著的。
師:再往后讀。
生:(讀)小鹿、小馬,還有小老鼠,見到了大象,都要說他的耳朵。
師:大家都怎么說他耳朵的,文中寫了嗎?
(沒有)那你把自己想象成小鹿、小馬、小老鼠,我這頭大象過來了,你是怎么說我耳朵的?小鹿,你來說——
生(小鹿):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著的呢?我的耳朵和你的不一樣。
師:大象繼續(xù)往前走,又遇到了小馬——
生(小馬):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下來的呢?我的耳朵是豎著的,你的耳朵一定是出了毛病。
師:大象接著往前走,又遇到了一只小老
鼠——
生(小老鼠):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回事,你的耳朵是耷拉著的,我的耳朵和你的一點也不
一樣。
師:你們都說我的耳朵,我也不知道到底怎么了。前面小兔子一個人說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回答:“我生來就是這樣啊?!爆F(xiàn)在我的反應是,讀——
生:(讀)大象也不安起來,他自言自語地說:“他們都這么說,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讓我的耳朵豎起來?!?/p>
師:大象有什么變化?
生:他開始不安起來,他想把耳朵豎起來。
師:(板書:不安)小兔子說的時候他不安了嗎?(沒有)(板書:安心)現(xiàn)在不安了,不安的原因是什么?
生:小羊、小鹿、小馬、小老鼠都這么說。
師:一開始只有一個小動物說他,現(xiàn)在變成了四個小動物都這么說他,他開始變得——
生:不安。
師: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大象的遭遇嗎?
生:我想在生日那天買貓,一開始媽媽說不給我買,我本來覺得媽媽是逗我的,當時很安心,可是后來爸爸、奶奶也說不要買,我就開始不安了。
生:今天上科學課的時候,我覺得有一道題不對,我就打叉,后來有幾個同學說應該是打問號,然后我就改變了主意。
(評析:本環(huán)節(jié)李老師以探尋大象心理變化
過程為線索,循循善誘,以巧妙的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文本,在尋找線索過程中,自然地梳理出故事脈絡。通過角色代入,在朗讀和對話中,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象所面臨的考驗,深入理解大象從“安心”到“不安”的心理轉(zhuǎn)變,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分享類似的經(jīng)歷,將文本與生活緊密相連。這不僅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大象的感受,還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遷移和表達能力,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深化對文本主題的認識,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
五、設身處地,思辨感悟
師:(指板書)這時候大象悟出道理了嗎?怎么悟出的?關(guān)鍵在哪里?誰用朗讀告訴大家?
生:可是,大象的耳朵眼兒里,經(jīng)常有小蟲子飛進去,還在里面跳舞,吵得他又頭痛,又心煩。
師:懷疑自己,用兩根竹竿把耳朵撐起來,結(jié)果——
生:小蟲子飛到耳朵眼兒里了,還有的在他的耳朵里面跳舞。
師:你耳朵里進一只小蟲子舒服嗎?
生:不舒服。
師:大象也覺得不舒服,這個時候他做了一個決定。(板書:最后)
生:最后,大象還是把他的耳朵放了下來。
師:他做決定之前,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文章里沒有寫,你知道是什么嗎?
生:我覺得他還得先思考一下。
師:(指板書)當小兔子說他時,他想都沒想就說——
生:我生來就是這樣啊。(板書:沒想)
師:當小羊、小鹿、小馬、小老鼠都說他時,他想沒想這件事?
生:想了。
師:(板書:想)不但想了,而且做了,(板書:做)做了之后——
生:又改了。
師:因為他在做的過程中遭罪了。遭罪后開始思考:我為什么會遭罪呢?我遭罪就是因為我把耳朵給豎起來了。所以最后大象——
生:最后,大象還是把他的耳朵放了下來。
師:因為他想明白了一個道理——(板書:思考)
生: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師:這句話還可以改成跟故事內(nèi)容更一致的說法:人家的耳朵——
生:人家的耳朵是人家的耳朵,我的耳朵是我的耳朵。
師:人家的耳朵是豎著的——
生:我的耳朵是耷拉著的。
師:人家的耳朵豎著可能是為了——
生:聽得更清楚。
師:小兔子、小羊、小鹿他們可能會遇到危險,所以他們要豎著耳朵仔細聽有沒有危險靠近,但是大象更怕的是——
生:小蟲子飛進耳朵。
師:所以他的耳朵是耷拉著的。冰波先生寫這個故事是想寫給什么樣的人讀呢?
生:我覺得是想寫給不考慮具體情況的人,讓他們學會思考。
(評析:本環(huán)節(jié)中,李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對比大象在不同階段的反應,從最初對小兔子質(zhì)疑的毫不理會,到面對其他動物質(zhì)疑時的不安、糾結(jié)和否定自己,再到回歸自己,清晰呈現(xiàn)出大象的思維轉(zhuǎn)變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思辨的重要性。在引導學生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道理時,李老師通過一步步的追問,引導學生從耳朵特點的對比,延伸到不同動物的需求差異,使得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易于學生理解。)
六、明講述對象,習復述智慧
師:如果我們要把這個故事講給幼兒園的
弟弟妹妹聽,想讓他們覺得故事好玩,你應該怎么講?
生:要注意小動物說話的語氣。
生:還可以模仿小動物的叫聲。
師:那我們從“后來——”開始,把這個故事講給弟弟妹妹聽。
師:后來,大象又遇到了小羊,小羊也說——
生:咩——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著呢?好奇怪??!
師:大象走著走著,又遇到了小鹿,小鹿也說——
生:(表情擔憂)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著的,你瞧,我的耳朵是豎著的,你的耳朵一定是有病了。
師:小馬也說——
生:(表情難過)大象啊,你的耳朵為什么是耷拉著的呢?你瞧,我們的耳朵都是豎著的,你的耳朵好奇怪啊!
師:小老鼠在哪里——
生:吱——大象啊,你的耳朵為什么是耷拉著的呢?我們的耳朵全都是豎著的,你的耳朵一定有點毛病。
師:如果把這個故事分享給爸爸媽媽,怎么講?
生:把從故事里學到的道理分享給他們。
師:要不要表演小鹿、小馬、小老鼠都說了些什么?
生:不需要,因為爸爸媽媽自己會想到的。
師:這部分怎么講?
生:小鹿、小馬,還有小老鼠,大家都說大象的耳朵有毛病。
師:那我們以后講故事要注意什么呢?
生:注意聽故事的對象。
師:沒錯。這個單元后面還有幾個好玩的故事,分別是——
生:《蜘蛛開店》《青蛙賣泥塘》《小毛蟲》。
師:當你把這些故事講給弟弟妹妹聽時,要
讓他們覺得——
生:有趣,好玩。
師:當你把這些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時,你想分享——
生:道理。
師: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評析:本環(huán)節(jié)中,李老師以培養(yǎng)學生讀者意識、聽眾意識為核心,設計了富有成效的教學活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針對低齡受眾講故事要注意趣味性這一要點。當談及把故事分享給父母時,李老師引導學生對比受眾需求,明確意識到分享給父母更多是要傳達故事的道理,引導學生清晰認識到根據(jù)不同聽眾調(diào)整講述內(nèi)容與方式的重要性。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對復述這一語言實踐活動的深度理解。)
(作者單位:北京亦莊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