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東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偉長學者”特聘教授、兒童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詩歌和兒童文學作品集120部,譯著70多部,文學理論批評、語文教育和兒童教育著作35部。其理論與創(chuàng)作獲得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yōu)秀暢銷書獎等20多個獎項,并有多篇作品入選大學兒童文學教材和小學語文教材。
主要觀點
寫作不只是寫文章,更是記錄真實的生命體驗,能夠幫助孩子舒展自我、錘煉思維,受益終身。這不只是學校的事,更是家庭的事,需要父母積極且科學地參與。
采訪對象
從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與教育研究30年,我見過太多孩子被寫作困住的模樣:有的孩子提起筆就發(fā)抖,有的孩子寧愿多做10道數(shù)學題,也不愿寫一段通順的話。我還見過許多孩子通過寫作打開了自己:有個女孩從小學四年級起跟著我學寫作,后來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我女兒從寫百字小故事開始,如今在北京大學的課堂上用文字從容表達觀點。這些經(jīng)歷讓我愈發(fā)確信:以寫作為媒,能喚醒孩子內(nèi)心的力量,讓他們在筆墨流轉(zhuǎn)間獲得成長。
只要去寫,就是在舒展自我
因為工作原因,我經(jīng)常和作家打交道。他們中不少人有過痛苦的經(jīng)歷,比如童年不幸、價值感低等,但都熬了過來,最終與父母和解,內(nèi)心越來越強大。這些變化是怎么發(fā)生的呢?在我看來,寫作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寫作是一種展開想象力的方式,寫的過程本身就是在舒展自我,包括釋放情緒、梳理人生。此外,寫作可以促使一個人通過有意識地表達或幻想,為現(xiàn)實問題找到解決的可能性,進而幫助自己找到更好的方向,情感更飽滿,人格更健全。
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為了搶玩具,樂樂不小心打了好朋友阿明。阿明大哭著離開:“我再也不跟你玩兒了!”連續(xù)幾天,樂樂都悶悶不樂。媽媽問他怎么了,他也不說。后來,媽媽在樂樂的作文本上看到了這樣一段話:“小羊和小雞是最好的朋友。有一天,他們因為摘蒲公英吵了架,小羊還用角頂了小雞,小雞再也不和小羊一起玩兒了。小羊很難過,不知道該怎么辦?!?/p>
想起樂樂的反常表現(xiàn),媽媽大概猜到發(fā)生了什么??紤]到樂樂不想說,她決定先觀察一下。幾天后,作文本上的故事有了新進展?!靶⊙蚩蘖撕镁谩⊙蚬钠鹩職猓弥~草走向小雞,小聲說了句對不起。小雞啄了啄草葉,用翅膀碰了碰小羊的腿。他們又一起玩兒了?!焙芸欤瑡寢尠l(fā)現(xiàn)樂樂恢復了往常的笑容。
在故事里,樂樂變成了小羊,并把自己經(jīng)歷的挫折移植其中,包括為打好朋友感到后悔,為即將失去友情感到傷心等,這些都是釋放情緒,同時也是一種移情的嘗試,樂樂在為小羊?qū)ふ医鉀Q方法時,也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找到了出路。
真實的故事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赡艿脑?,我會建議這位媽媽再往前走一步,告訴孩子:“我看了你寫的作文,知道你遇到困難,還自行找到了方法。我很為你高興,也相信你有能力處理好生活的難題,和朋友相處好?!边@么做,不僅會讓孩子對寫作更有興趣,還能夠讓他知道這么做是正確的,對自己更有信心。
即使孩子寫的是只言片語,效果也不錯。比如,有的孩子會記錄一些小確幸,不高興時拿出來看看,心情會好很多;有的孩子會記下不開心的事,寫著寫著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事情也就過去了。
在學校,我總能看到不少孩子對著作文題抓耳撓腮,甚至覺得寫作文是負擔。為什么會這樣呢?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重要的一環(huán)。不少家長要么將寫作視為學校的任務,覺得與自己無關(guān);要么陷入功利的誤區(qū),逼著孩子背范文、套模板,卻從未陪孩子讀過一本好書。有位母親驕傲地說,自家孩子每周能寫三篇“范文”,被老師表揚、同學羨慕。可當被問起最喜歡的故事是什么時,孩子卻支支吾吾地答不上來。
學校教育的偏差也值得深思。有些教師過度強調(diào)技法,很少引導孩子觀察生活。面對《我的老師》這類題目,很多孩子寫的都是“老師帶病上課”;碰到《一件有意義的事》這種帶著強烈成人視角的題目,有孩子寫“扶老奶奶過馬路”,可他那天根本沒出門,只因老師說這樣寫能得高分。
當寫作被套路化、功利化,孩子連發(fā)自內(nèi)心地熱愛寫作都很難,更別說被滋養(yǎng)了。我們需要讓寫作回歸本身,用心澆灌,真誠表達,歡喜時寫“陽光在作業(yè)本上跳房子”,難過時寫“眼淚掉在日記本上暈開一個小月亮”。情感自然流淌,成長才能更有力量。
愿意落筆,便是在錘煉思維
關(guān)于寫作對自我的療愈與滋養(yǎng),很多人看完會覺得相對比較好理解,因為這一結(jié)論非常符合大家對寫作的印象,即寫作是一種非常感性的表達。但我想說的是,寫作對人的影響不只是感性層面的,還有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
在和家長們交流時,我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反饋:“我女兒說話頭頭是道,寫出來卻亂七八糟?!薄拔覂鹤幼焯饡f,寫作文卻像擠牙膏,三句就沒詞了?!逼鋵?,這種現(xiàn)象并非個例,而是普遍存在的。
為什么會這樣呢?說話是即興表達,孩子可以依賴直覺與反應,借助語氣、表情、手勢等來傳遞信息。即使細節(jié)不夠豐富、邏輯不夠清晰,聽眾也可以通過輔助信息進行補充。寫作則是理性輸出,孩子要更多地依靠邏輯來表達,非??简炈季S能力。比如,先寫什么、后寫什么,什么詞能用、什么詞不能用等。
以寫故事為例。寫故事是典型的敘事。美國敘事學家伯格認為,敘事既是一種表達模式,情感展現(xiàn)要符合角色的設(shè)定,也是一種推理模式,情節(jié)發(fā)展要合情合理。孩子不只是在講一個故事,更是在講述和理解世界。
比如孩子要寫小松鼠找食物的故事,就需要認真琢磨故事的發(fā)展脈絡:小松鼠為什么沒飯吃?(和爸爸媽媽走散了)它可以去哪里尋找食物?(藏糧食的樹洞)尋找的過程中會遇到什么阻礙?(其他小動物捷足先登)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早一點兒出發(fā))它找到食物后有什么反應?(開心得跳了起來)。為了讓故事情節(jié)更加貼合小松鼠的習性,孩子可以去搜集資料、尋求幫助等。
在寫作過程中,孩子從模糊的直覺表達升級為結(jié)構(gòu)化的邏輯推演,比如因果推理等。通過不斷訓練和強化,孩子可以把這些能力自然而然地遷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在被問為什么遲交作業(yè)時,有的孩子喜歡簡單說一句“我忘了”,很容易被老師誤以為是在找借口。其實,可以像搭建故事框架一樣,先說明背景(前一晚幫媽媽照顧生病的妹妹),再講過程(寫作業(yè)寫到很晚,早上忘帶了),最后給出解決方案(中午補交給課代表)。
寫故事需要反復琢磨角色為什么這么做,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比如,和同學吵架后,孩子以前寫的是“我不開心”,現(xiàn)在會寫:吵架的起因是他撞掉了我的筆袋,我覺得委屈就吼了他,后來發(fā)現(xiàn)他是急著幫老師拿作業(yè)才沒注意到,以后我應該先問清楚原因。
寫作很注重讀者意識,這就要求孩子跳出自我,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比如,當同學因為考試失利哭泣時,孩子聯(lián)想到故事里的角色受挫時的心情(糧食被搶之后,小松鼠很難過),他可能會給同學遞上紙巾,輕聲說:“我上次沒考好也覺得很委屈,我們一起看看錯在哪里吧?!边@種感同身受的回應讓關(guān)心更有力量。
然而,當前不少教育過分強調(diào)好詞好句的堆砌,連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都講不清,其實是舍本逐末。就像蓋房子,只求雕花精美,卻忽視了地基的穩(wěn)固性,房子肯定立不穩(wěn)。說到底,寫作不只是讓孩子學會寫好一篇作文,而且是在寫作中練習更底層的思維能力。
家庭參與,最能夠點燃熱情
講了這么多,相信很多家長已經(jīng)意識到了寫作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養(yǎng)和提升孩子的寫作能力呢?我見過一些家長把這個任務全丟給了學校,效果并不理想。學校開展的是標準化、通識性的教育,課本側(cè)重在知識性和信息性上,文字的釋放性不夠。想要激發(fā)孩子對文字的興趣,更加富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閱讀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兒童讀物等必不可少,而這一點主要還是靠家庭。
就拿我女兒來說吧。她從小沒遇到過讀寫障礙,語文學習一直很順暢。細想起來,無非是做好了幾件事。在我們家,隨處都能摸到書,從經(jīng)典童話到百年佳作,她隨時能翻開一本書沉浸其中。我和愛人都保持著閱讀的習慣,尤其重要的是,女兒讀的書我們會提前翻一翻,這樣才能在她讀完后聊到一起去。如果家長自己從不碰書,家里連一本像樣的讀物都沒有,卻逼著孩子去讀、去寫,孩子怎么可能真心喜歡,又何談寫作能力呢?
有了閱讀的基礎(chǔ),寫作的引導也很重要。小學一、二年級時,別急著讓孩子寫作文,可以先從說開始。陪孩子聊聊學校里的趣事,聽他嘰嘰喳喳講完,再笑著說“這么有意思的事,寫下來肯定更難忘”。在這個階段,孩子能寫百八十字就很好了,重點是養(yǎng)成用寫作記錄生活的習慣。到了三、四年級,可以鼓勵孩子寫長一點兒,比如兩三百字的小故事,還可以引導他加入自己的看法。
很多時候,孩子對寫作沒興趣,問題就出在急于求成上。有位爸爸覺得寫得短是沒本事,孩子剛學寫作,他就要求必須寫500字。結(jié)果,孩子一碰到作文就哭,后來連話都不愿多講了。要知道,寫作的熱情比字數(shù)更重要。
當然,我也遇到過對寫作提不起勁兒的孩子。這時候,不要著急放棄,而要去探究原因。根據(jù)我多年的研究和觀察,出現(xiàn)這種結(jié)果一般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家里幾乎沒有課外閱讀的書,孩子沒讀過自己很喜歡的書,沒有機會發(fā)現(xiàn)寫作的魅力。另一種是學校里的作文教學有欠缺。如果老師不好好指導或者要求很高,孩子很容易害怕甚至排斥寫作。對此,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家多準備一些好書,讓孩子有充分的課外書可讀;父母還要主動和老師溝通,讓孩子從寫小故事、小詩開始,慢慢愛上寫作。
當孩子對寫作有了興趣并開始嘗試后,父母還有不少功課要做。在寫作之前,父母可以往前進一步,和孩子就某個人或某件事進行討論,鼓勵孩子去表達、寫作。比如在看完一場電影后,和孩子聊聊故事情節(jié)、角色特征等,鼓勵他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寫出來。切記不要像老師那樣規(guī)定主題和形式,要讓孩子寫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內(nèi)容。在孩子寫作的過程中,父母要往后退一步,別總進去送水果、問進度。
當孩子完成寫作后,父母要盡量給予正面評價,比如“你注意到了別人沒發(fā)現(xiàn)的細節(jié)”。切記,不要批評、挑刺和貶低孩子,千萬別一開口就說“這寫的什么呀”。即使要提意見,也要講究技巧,比如“要是加上當時的天氣,讀者可能更有畫面感”。
最后,我想說的是,在激發(fā)孩子的寫作熱情、鼓勵孩子參與寫作活動時,不要過分功利化,不要以拿獎為目的。寫作是自由的表達,一定要讓寫作變成真實生命體驗的一部分,讓筆尖流淌的不僅是文字,更是成長的溫度與思考的光芒。多年后,那些獎項或許會被淡忘,但字里行間的真誠與熱烈終將成為滋養(yǎng)孩子一生的精神養(yǎng)分,使孩子在漫長的歲月里,始終擁有傾聽內(nèi)心、表達自我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