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不愿請假出去旅行了
Q:兒子上幼兒園后,除了寒暑假,我們每年還會請兩三次長假(兩周左右)帶他出去旅行。原來他很開心,但上大班后就不愿意了,每次都是好說歹說才同意。請問我們這樣做是不是不好?
A:在孩子小的時候,多出去走走的意義,遠大于去課外班學習知識。您不僅有一定教育理念,而且能做到用心陪伴,這很可貴。但幼兒發(fā)展是個動態(tài)的、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5歲孩子的心理需求與3歲時相比已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
首先是自我意識發(fā)展。孩子開始知道自己是獨立個體,有名字、特點還可以有想法,他會通過一些小事如“今天是穿雨衣還是拿傘”,體驗做決定帶來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當然5歲的孩子也會動不動說“不”,這都是孩子自我意識發(fā)展的標志。
其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社會需求已經(jīng)覺醒,開始有喜歡的同伴,并期待與他們一起活動。對他們來說,節(jié)假日與小伙伴一起出行,比單獨與父母旅游更有吸引力。而且伙伴群體之間的交往,會增強孩子的歸屬感,并給他帶來成就感。這些心理需求的滿足,都會為孩子自信、樂觀的人格品質(zhì)奠定非常好的基礎。
最后,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理論認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跟同伴進行各種游戲非常重要。否則,當孩子發(fā)現(xiàn)別人可以,而自己不行時,內(nèi)心就會萌生羞恥感,逐漸會變得膽小、退縮和自卑。
你們可以將旅行時間安排在寒暑假,守護好孩子在幼兒園的完整成長周期,讓他開始理解“學生”的社會角色,體會連續(xù)出勤帶來的集體歸屬感及自豪感,而這也是大班幼小銜接中的重要一環(huán)。
父母要依據(jù)孩子發(fā)展階段的需求,及時調(diào)整節(jié)奏以及愛孩子的方式,慢慢學會把主導權逐漸交還給孩子,讓孩子在尊重與信任中,構建出自由而負責的健康人格。
女兒拒絕學霸男孩表白后
Q:閨蜜兒子和我女兒都是17歲,上高二。男孩大方開朗,成績很好,一直主動給我女兒補課。一個月前他表白了,女兒沒答應,男孩就不再給她補習了。女兒很失落,我該怎么辦呢?
A:對待孩子的情感問題,家長一定要放下“情感專家”的角色,從習慣性地插手干預中調(diào)整自己,既避免過度介入演變成情感綁架,也不能冷漠處理加深孩子的孤獨感。
面對高中孩子,良好關系下的平等溝通永遠是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首先,肯定孩子發(fā)生情感問題非常正常,因為被拒絕、關系變化帶來的各種復雜情緒也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組成部分。對男孩而言,他在表白遭拒后停止補課,是情感受挫而引發(fā)的自我保護行為,也許不夠成熟,但是可以理解。父母要引導女兒理解男孩,而不是一味責怪對方。
其次,父母幫女兒分析她“失落”背后的心理訴求。她是抱怨對方不夠大度、心眼兒小,還是擔心自己從此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是覺得自己做法欠妥傷害了對方,還是擔心失去了可利用的學業(yè)資源?父母只有幫孩子捋清楚背后的擔憂,她才能從一團亂的情緒中走出來。
父母和孩子溝通過程中必須保持情緒穩(wěn)定,鼓勵她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也要包容她的分析與說辭。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嘗試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比如真正的友誼是相互尊重和理解,而且應該是雙方自愿,沒有壓力。當然,父母還要肯定女兒不喜歡異性就果斷拒絕的做法。鼓勵女兒制定新的學習方案,尋找其他補習資源,如向任課教師求助、組建同學互助小組,或適當參加輔導班等。
其實,對這兩個孩子而言,這次事件是一次非常好的情感試練機會。若家長處理得當,一定會讓他們獲得巨大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