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歌引文,走近經典
師:(板書課題:為人民服務)同學們好!今天給大家?guī)硪皇赘枨?。(播放歌曲《為人民服務》?/p>
(生靜聽音樂;部分學生發(fā)現(xiàn)歌詞源自課文,驚喜地議論。)
師:聽出來沒有,歌詞竟然出自這篇課文。是哪一段?
生:第3自然段。
師:很好,聽得非常認真。這首歌的演唱者是老師的媽媽,今年72歲。這首歌曲自打她十來歲開始唱,到今天已經唱了60多年了。
生:(驚訝地)??!
師:其實,你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大概也會唱;再往上一輩,也有很多人會唱。在那個時代,無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會背、會唱這篇文章的有很多很多人。這篇文章了不起吧?
生:了不起!
師:我們一起讀課題——
生:(齊)為人民服務。
師:回憶一下,你曾經在哪里見過這五個字?
生:公安局。
師:是個有心人。公安局大廳里邊的確有“為人民服務”這五
個字。
生:家鄉(xiāng)的一塊大石頭上刻
著這五個字。
生:有些人背的包上寫了。
生:爺爺喝水的杯子上印了。
師:是的,在很多場合我們都能發(fā)現(xiàn)“為人民服務”五個字,大家所看到的這五個字,很有可能寫法還都一樣。知道是誰寫的嗎?
生:毛主席。
師:是的,正是毛澤東主席書寫的。(在課題下板書:毛澤東)這篇課文的“為人民服務”,也是毛澤東主席第一次正式提出來的。
二、學習字詞,整體感知
師:這篇文章并不長,影響力怎么那么大?放開聲音,把課文好好朗讀一遍,讀不順的地方可以回頭讀第二遍,把它讀順了為止。開始。
(生自由朗讀課文,師板書本課生字。)
徹" "遷" "泰" "迫" "批
標" "犧" "炊" "葬
師:黑板上的生字都認識嗎?
(依次指名學生朗讀并組詞,相機正音。)
師:考驗大家的時候到了。剛才這些同學給每個生字組了一個詞,現(xiàn)在我們得憑著記憶,按順序把這些詞語齊背一遍,看默契度怎么樣。
生:(回憶組詞,整齊而響亮地背誦。)徹底、遷移、泰山、壓迫、批評、目標、犧牲、炊事、送葬。
師:真好!又整齊又響亮,說明你們剛才做到了認真傾聽。這篇文章跟我們以前學過的很多文章不一樣,它是一篇——
生:議論文。
生:演講稿。
師:是的,都可以。(板書:演講稿)以前我們沒有學過演講稿,但是“演講”這兩個字我們并不陌生,有很多人就參與過競選班干部的演講。演講,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人——
生:讓人認可。
生:讓人贊同。
生:讓人信服。
師:好一個“讓人信服”,我寫下來。(板書:讓人“信”)當然,讓人信服還不是第一步。這篇文章有個背景,就是張思德同志犧牲了。毛主席在臺上演講,下邊聽他演講的有普通的革命戰(zhàn)士,也有高級知識分子;有讀了書、有文化的;有不識字、沒文化的;……所以,演講除了讓別人信服,還得讓別人——
生:聽得懂。
師:是啊,先得讓人懂。(板書:懂)你們已經提前預習了課文,剛才又讀了一遍,懂了嗎?課文里的每一段話,毛主席大概在講什么?拿起筆,一段一段去看,去思考,可以圈畫關鍵詞,也可以用一兩個詞概括。
(生默讀課文,圈畫、概括。)
生:第1自然段介紹黨的事業(yè)和目的。
師:很好,能概括到這種程
度,已經很了不起了。其實就是講我們這個隊伍的性質,對不對?
生:對。
生:第2自然段講“死的意義”。
生:第3自然段講“怎樣對待批評”。
師:好,能抓住“批評”這個核心詞。
生:第4自然段講“團結”。
生:最后一段講要給死去的
同志辦追悼會。
師:好,這樣概括是可以的。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毛主席從我們這個隊伍的性質談起,再談到死的意義,談到我們要怎么樣對待批評,我們的隊伍怎樣團結,最后談到怎么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這些內容是不是都和一個核心意思緊密關聯(lián)?
(生沉默)
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要善于“借力”。
生:(驚喜地)都和課題有關,和“為人民服務”有關。
師:為什么?舉例說說。
生:共產黨這個隊伍的性質
是要“為人民服務”。
生:“為人民服務”就要不怕犧牲……
(生爭相發(fā)言)
師:太棒了!這篇課文看上去有些枯燥,或者說有些費解,但是細心讀一讀、品一品每一段的意思,全文的內容也就明了了。
三、梳理背景,還原演講
師:同學們,這篇文章寫于什么時候?
生:1944年。
師:預習認真!1944年是怎樣的,了解嗎?
(生沉默)
師:新中國是哪一年成立的?
生:1949年。
師:再往前推幾年,抗日戰(zhàn)爭結束于哪一年?
生:1945年。
師:是的,1944正是抗日戰(zhàn)
爭結束的前一年,這個時候,日本侵略者在作垂死掙扎,對我們的根據(jù)地進行頻繁“掃蕩”,還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可以說,我們正處于抗戰(zhàn)的艱難時期,所以,這個時候特別需要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敵。這是第一個背景。
師:第二個背景,老師要告訴大家:隨著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jù)地不斷鞏固和擴大,我們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所以,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但是,他們對共產黨有足夠的了解嗎?
生:沒有。
師:那么,毛主席要不要告訴大家,共產黨究竟是干什么的?
生:要!
師:是啊,一定要讓大家真正懂得共產黨的性質,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時期,要讓大家充滿信心,團結起來!另外,這篇文章還因為一個人的犧牲,那便是——
生:張思德。
師:張思德是怎么犧牲的?誰來說一說?
(指名簡要說張思德犧牲的過程,師補充。)
師:有人說,這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有兩件,其中一件就是把一種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同學們,毛主席的演講是怎樣讓臺下所有人都能聽懂、信服的呢?來,我們一起看第1自然段。預備——讀!
(生齊讀第1自然段)
師:朗讀正確、流暢,但是沒有力量。想把這番話“裝”進別人的腦子里,像你們這樣讀肯定不行。假如你是毛主席,想一想,臺下站著很多人,可能還要通過廣播傳給更多人聽,你會怎么來說這番話?
(生1朗讀)
師:朗讀可以打90分,但演講只能打60分。
(生2朗讀,有一點演講的感覺。生鼓掌。)
師:掌聲還可以熱烈些!(再次鼓掌)剛才說的嘛,得讓人信服,得讓人認可,得讓人跟你同頻共振。他真的是在“說”給別人聽,而不是“讀”。演講是怎樣的味道?你們聽一下老師的。
(師范讀。生熱烈鼓掌。)
師:我們一起來——
(生齊讀第1自然段,進步明顯。)
師:好!現(xiàn)在,我再請這位同學讀。(指名生1)
(生朗讀,進步明顯。生鼓掌。)
師:記住,不要一提朗讀就是固有的腔調,讀書,得動腦啊!這樣來讀,就叫旗幟鮮明,就叫擲地有聲,下邊的人聽著就有感覺,就會想,我們加入這支隊伍,不是來享福的,更不是來跟人民搶利益的,我們是要革命的,是為解放人民的,是要徹底地為人民利益工作的。我們再讀——
(生齊讀第1自然段,進步更大。)
四、感悟說理,情理共振
師:這兩句話講完了,毛主席自然而然地引入張思德,因為今天是什么場合?
生:張思德的追悼會。
師:所以一定得講到張思德。大家來看課文的第4自然段,“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fā)生的”。各位同學,我們剛才說了,抗日戰(zhàn)爭到了最艱難的時候,會不會有死亡降臨?
生:會。
師:會不會有人在對待這個
事情上面有點——
生:害怕;畏懼。
師:是的,對死亡有些害怕,有些畏懼,很正常,而今天又是一個追悼會,所以可能會有人悲悲戚戚。他們也有可能想,共產黨太不容易了,敵人有洋槍大炮,有飛機輪船,吃的穿的樣樣比我們強;而我們還得自己燒木炭,條件多么艱苦??;……我們還要不要堅持?所以,接下來毛主席很有必要跟所有的同志談談死亡。這便是課文的——
生:第2自然段。
師:這一段話中有一句出自司馬遷——
生:(朗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師:“固”是什么意思?
生:肯定,本來。
師:好,依據(jù)上下文聯(lián)系,固是“本來”的意思?!盎颉蹦??
生:可能。
師:很欣慰,沒有說“或者”。這里的“或”表示“有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比鴻毛還輕。各位同學,把司馬遷的話引過來,這叫什么?
生:引用。
師:為什么要引用?
生:這樣很有說服力。
師:毛主席自己都是主席了,還引用別人的話干嗎?
生:我覺得雖說毛主席自己是主席,但是這句話在民間流傳更廣,認同度會更高。
師:好,流傳廣。這是第一個理解。
生:我的理解是,古人的智慧很容易被大眾提起,也被大眾接受,我們現(xiàn)在的科技都是從古人的智慧一步一步發(fā)展而來的,所以古人的智慧更有說服力。
師:太棒了!古人的智慧受人尊重,引用一個古代名人說的話,放在這里就有力量了。這是毛主席在這個自然段用的第一個辦法。為了讓人們清楚地認識到人的死亡的意義有不同,還有第二個辦法——
生:(自由應答)對比。
師:看來,這個辦法大家都發(fā)現(xiàn)了。來,第1~4小組讀前邊,第5~8小組讀后邊。
(分組對比讀)
師:兩個組都讀得很整齊,但是沒有讀出感情色彩來。這兩個分句的感情色彩很微妙?。∧銈兛?,這兩句話當中都有個“死”,兩個“死”的前面那個字——
生:一個是“而”,一個是“去”。
師:請把這兩個字圈出來。讀一讀。
(生圈畫“而”“去”,朗讀體會。)
師:這兩個字能換嗎?
生:不可以。
師:“而死”和“去死”有區(qū)別嗎?
生:有,區(qū)別很大。
師:我再聽一遍。(再次提醒兩個組)請你們注意,你們是為人民利益而死,你們是高尚的;而你們要讀“去死”,那是罵人的時候才說的,要含著極端的鄙視。
(生分組對比讀,進步明顯。)
師:很好,這下感覺就有點不同了。不過,更重要的是,你要真正讀出對前邊那個“死”的尊重,對后邊那個“死”的鄙視。先引用,再對比,人們就真正發(fā)現(xiàn)了今天雖然是追悼會,但是張思德的死是——
生:是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還重。
生:他的死是有價值的。
師:重于泰山,輕于鴻毛。在這樣的對比當中,臺下無論有文化、沒文化的人都知道,我們只要是為了人民利益而死,為了解放人民而死,還怕不怕?
生:不怕!
師:(指課題)因為我們是——
生:為人民服務!
師:對,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的死就比泰山——
生:(異口同聲)還要重!
師:大家信不信毛主席的話?
生:信!一定信!
師:我們再看第3自然段。這段是講對待什么?
生:對待批評。
師:請大家細細地讀第1、2、3、4句話,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個重要的特點?
生:好多關聯(lián)詞。
師:圈出來。
(生圈畫關聯(lián)詞)
師:所謂關聯(lián)詞,就是連接詞語、短語或句子的橋梁,就像搭扣一樣,如果把它刪掉,大致的意思其實是不會有變化的。不信我說一遍給你們聽聽。(師現(xiàn)場改寫)
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我們有缺點,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什么人向我們指出都行。你說得對,我們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照你的辦。
師:有沒有變化?
生:意思好像差不多,但感覺有些怪怪的。
生:我也感覺有點怪,沒有說服力。
生:這樣說沒什么力量,難以讓人信服。
師:是的,我們一起來讀這四句話。注意,凡是遇到關聯(lián)詞語,我們稍微重一點讀。
(師生合作讀帶上關聯(lián)詞的句子,引導強調關聯(lián)詞。)
師:你們看,關聯(lián)詞就是這樣神奇,它們牢牢地把這些句子連接在一起,不容置疑。毛主席告訴人們是這樣對待批評的。(稍頓)為了讓人信服,主席還用了一個辦法,看到了嗎?
生:舉例子。
師:舉了個什么例子?
生:李鼎銘提出了一個“精兵簡政”的意見。
師:什么叫精兵簡政?
生:就是隊伍不要那么大,尤其是我們的政府機構,官員不要那么多。
師:好!不但提前預習了,還能化為自己的理解。主席舉這個例子是要告訴人們,我們這個隊伍是干嗎的?
生:為人民服務!
師:短短兩段話,我們看到毛主席用了引用,用了對比,用了這么多關聯(lián)詞,也用了舉例子,不僅讓人懂,還能讓人信:對待死亡不必害怕,對待批評虛心接受。毛主席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把他的觀點講出來,真正裝進所有人的腦子、所有人的心里去。下課!
(上課班級:東莞市莞城中心小學605班)
教學評析
聽了彭老師的《為人民服務》,真是被驚艷到了!原來紅色經典課文還能這么教,既接地氣,又有深度。整堂課聽下來完全不覺得是在說教,反而像在看老師帶著學生拆解一個充滿智慧的“思想魔方”。
一、別樣開頭,讓人親近
彭老師居然把自己72歲老母親唱《為人民服務》的音頻搬進課堂,這個操作太有溫度了。當學生發(fā)現(xiàn)“為人民服務”不僅存在于課本,更流淌在祖輩的生命經驗中時,經典的親切感便自然生發(fā),文本的厚重感便自然沉淀。這種做法比簡單切換PPT講背景,不知要高明多少!
二、別樣范讀,讓人頓悟
面對演講稿的語體特征,彭老師展現(xiàn)出極強的專業(yè)敏感度。當齊讀暴露“演講味兒”缺失時,他果斷范讀。我們幾位坐在現(xiàn)場聽課的老師立刻察覺到,整個教室的氣氛瞬間就變了。他不是單純扯著嗓子喊,而是真的像在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中演講似的,有些重點詞咬得特別有味道。果然,學生的朗讀也立刻有了質的飛躍——坐在教室里,我們分明聽到,學生真的讀出了“為人民服務”那股向上的勁兒;我們也分明看到,每個學生的脊背挺得那么筆直,從側面望去,學生全是目光灼灼;……原來,朗讀不僅要動口,更要“動腦”,不能依了習慣拿腔拿調,關鍵是要“入戲”,要走進文本深處……朗讀指導,真的考驗每位語文老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三、別樣析理,讓人篤信
《為人民服務》一文簡直是一篇精彩的“說服技巧指南”。彭老師帶著學生像偵探似的走進文本最深邃的地方:“毛主席自己都是主席了,還引用別人的話干嗎?”“為了讓人信服,主席還用了一個辦法,看到了嗎?”……尤其是在第3自然段的開頭,我大概也能發(fā)現(xiàn)那么多關聯(lián)詞的密集使用,但是,在教學實施上就很有可能只是帶學生畫線了事。同樣的地方,彭老師卻突破常規(guī),教出了新高度:通過刪減對比再朗讀,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關聯(lián)詞所產生的強大的邏輯力量。是啊,關聯(lián)詞所連起來的不僅是句子,更是文字背后的邏輯思維??!
經由彭老師巧妙的引領,我們才發(fā)現(xiàn),毛主席的每句話里都藏著精心設計的說服策略。要讓別人認同、篤信,不能生硬講道理,得像毛主席這樣甩例子、做對比、講大家能聽懂的話。
課堂雖止步于第3自然段的教學,但留下的思維軌跡卻通向更廣闊的天地。一節(jié)沒有任何課件的課堂,依然能讓上課學生、聽課老師無比投入,我深切感受到,真正的好課從不會因下課鈴聲而終結,而是能夠喚起學生對課堂、對語文、對生活的無限期待。這,或許就是語文教學最美的模樣。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莞城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吳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