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41/.issn.1009-7252.2025.11.041
《氓》出自《詩經(jīng)·衛(wèi)風》,是收錄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作為一首春秋民歌,《氓》用敘事詩的方式,以一個女子的口吻敘述了情感經(jīng)歷,傳遞心聲,具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根據(jù)自身對于文章的理解加之查閱相關(guān)資料,逐步加深對《氓》的現(xiàn)實意義的認識,也由此經(jīng)歷了兩次教學過程。在這兩次的教學實踐中,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女子情感,了解“賦比興”手法,挖掘本文當代價值。接下來,筆者將這兩次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展示如下:
一、角色扮演法教學
(一)第一次教學實踐
第一次教學實踐中,筆者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學。角色扮演教學法是以學生們?yōu)橹行牡囊环N提高學生們參與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它不僅能夠有效豐富學生們的課堂學習體驗,讓學生們在能動作用下增強對知識的認知,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筆者設定了具體的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方面:通過誦讀,掌握重點字詞,概括詩歌情節(jié);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方面:了解“賦比興”手法,分析造成女子婚姻悲劇原因,樹立正確愛情觀;
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體悟本詩當下閱讀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重點放在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對“賦比興”手法的了解上。教學難點則是通過衛(wèi)女婚姻悲劇,體悟現(xiàn)實意義。
(二)教學實踐
在課堂上設置如下情境:
學校藝術(shù)節(jié)即將開幕,經(jīng)過討論,我們班想要將課本中的《氓》以舞臺劇形式展示給大家,今天從編劇、男女主角、道具師、導演這些角色出發(fā),探討《氓》這部舞臺劇的具體細節(jié)。
筆者自己擔任舞臺設計師角色,學生課前進行分組后,以編劇、男女主角、道具師、導演的角色進入情境,闡述理由。
首先,筆者以角色身份發(fā)言,以淇水作為舞臺背景,闡述選擇理由:詩中的女子先后在不同的階段三次來到淇水,可以說淇水見證了她炙熱的戀心、破碎的真心和出走的決心。由此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發(fā)言樣本。
活動一,學生以編劇角色概括故事,概括完選代表發(fā)言后,師生共同梳理文章脈絡(熱戀一婚變一訣別),以此達到熟悉課文內(nèi)容的目的?;顒佣信鹘堑男蜗蠓治鍪墙虒W的重點,通過小組討論,概括出多情純潔、勤勞質(zhì)樸、堅強決絕的女子形象和外表老實、急躁任性、朝三暮四、冷酷無情的男子形象,結(jié)合原文中的具體句子分析?;顒尤ㄟ^道具師舞臺道具的選取,目的是找出原詩中的句子,講解本文重點二一“賦比興”手法?;顒铀模蓪а輲ьI(lǐng)組員討論本文的現(xiàn)實意義。
課后,布置學生以書信格式,通過本次舞臺劇籌備會的學習,整理好感悟,給《氓》中的女子寫一封信。
(三)教學反思
第一次教學《氓》,因教學經(jīng)驗不甚充足,活動一和活動二耗費的時間過多,所以在課堂時間內(nèi)未能完成所有教學任務。在這次教學中,整個課堂氛圍看似很熱鬧,學生討論得熱火朝天,但實質(zhì)上內(nèi)容并未深入,作為教學重點的人物形象分析和“賦比興”手法的分析,作為難點的對詩歌現(xiàn)實意義的探究,卻被草草帶過,導致學生上完課后,根本沒真正認識到這堂課的真正意圖。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也認識到本詩應從女主人公視角觀察:找一個意中人,與之白頭偕老,這樣的愿望本樸素不過,但女主人公的生活遭遇和不幸的命運,卻讓人同情、憐憫。在這個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本真執(zhí)著的情,洗盡鉛華的美。女子形象并不是單一的褒贊,她的形象應該是立體多面的,深入分析后總結(jié)出女子婚姻悲劇的原因,才能讓學生自然而然體會到詩歌的現(xiàn)實意義。
二、比較式教學探究
(一)前期的教學準備
再次教授這篇文章,筆者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了新一輪的備課。本次,筆者打算將探究式教學法和比較式教學法融人教案中。探究式教學法是指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xiàn)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nèi)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zhì)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形式參與解難釋疑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比較式教學法也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chǔ),我們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眱煞N方式相結(jié)合,明確設置出探究的主問題,沿著主問題脈絡帶動教學目標中的重難點,重復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升課堂的參與度。
基于第一次教學實踐的反思,在第二次教案里重點作了以下改動:
一是將第一次教學情境縮小,并詳細提出課前活動準備要求:1.從劇情、形象、道具、意義認知等方面展開討論;2.討論過程中,必須以詩中具體內(nèi)容為依據(jù)闡述;3.討論結(jié)束后,每組選擇一名同學發(fā)言。通過導學案形式,完成活動一劇本編寫中的劇情梗概。(示范:男子假借抱布換絲,找女子商量婚姻事。因為沒有良媒,雙方約定秋天作婚期。熱戀中的女子日日含淚思念,盼望男子用車子搬嫁妝。結(jié)婚多年,女子起早睡晚操持家務,最終年老色衰。男子喜新厭舊,在外與年輕女孩糾纏不清,在家對妻子拳打腳踢,女子吃盡苦頭,卻被兄弟嘲笑,黯然神傷。山盟海誓還在,“與爾偕老”現(xiàn)在看來就是個笑話,既然男子違背誓言,那就此別過。)因為這部分概括需要學生課前熟讀全文,并且就上節(jié)課堂實踐來說,耗費時間過多,不如提前在導學案上填寫后,課堂上采取投影展示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這樣能合理規(guī)劃課堂各環(huán)節(jié)時間,做到詳略得當。
二是刪掉男子形象分析,將全部重點放在女子人物形象分析上。經(jīng)過和同組教師的探討交流和上節(jié)課的教學反思,我認識到作為女子角度的敘事詩,男子形象是在女子的描述中慢慢呈現(xiàn)出來。在女子的口述中,“氓”是家境一般(“抱布貿(mào)絲”),看似外表老實敦厚(“嗤嗤”),其實暗藏心機。老實敦厚的外表實則是女子看到的表象。在了解當時婚姻禮法的前提下,“氓”偽裝的目的是將家境與其不對等的女子誘騙進他精心設置的陷阱,對他同情愛戀,從而達到目的。當女子在熱戀中不斷深陷時,表現(xiàn)出急躁任性一面,使女子為安撫他情緒說出“秋以為期”“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的約定。當?shù)玫截S厚的嫁妝后,隨著時間,女子在繁重婚姻瑣事的摧殘下年老色衰,“氓”逐漸暴露他真實的一面:朝三暮四(“二三其德”)、冷酷殘暴(“至于暴矣”),女子回想從前,才真正認識到眼前這個“信誓旦旦”的男子有多擅長偽裝,由此開始審視自己,走向覺醒之路。
通過資料的查閱,筆者意識到對女子形象的說法歷來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氓》實質(zhì)上是一個被拋棄的女子悲歌,也有人認為她是敢于打破當時的禮教束縛的女子的覺醒之歌。最終,我選擇將鮑鵬山與朱熹對女子的評價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分析女子形象。作家鮑鵬山這樣評價《氓》:“在《詩經(jīng)》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為就是那位衛(wèi)國女子?!倍祆湓凇对娂瘋鳌分袆t認為:“蓋淫奔從人,不為兄弟所齒,故其見棄而歸,亦不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歸咎哉,但自痛悼而已。”在鮑鵬山觀點里這,是一個多情純潔(不見復關(guān),泣涕漣漣。既見復關(guān),載笑載言),勤勞質(zhì)樸: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堅強決絕(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呐?。但朱熹的看法以封建理學為依據(jù),認為女子一意孤行,婚前失察,不合禮數(shù),行為偏執(zhí)隨意(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兄弟不知,啞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周代的婚姻制度多是包辦婚姻,婚禮包含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納采,需要男方聘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答應議婚后,男方備禮去求婚。問名,男方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納吉,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廟進行占卜。納徵,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親迎,婚前一兩天女方送嫁妝,鋪床,隔日新郎親至女家迎娶。納采作為婚禮的第一步,是當時婚姻能否被判定合禮合法的前提。但本文中女子卻在男子“無良媒”的情況下,為安撫男子情緒,約定“秋以為期”。不經(jīng)過父母,也沒有媒人,僅僅憑借著自己對男子的一腔愛戀,一意孤行定下了婚約,為自己被拋棄的命運埋下伏筆。對婚姻禮法的違背,也是女子遭遇家暴后,對自己的父兄敘述經(jīng)歷時,兄弟作出“啞其笑矣”反應的根本原因。因此,對女子人物形象的分析細致與否直接關(guān)系到本課難點一一女子婚姻悲劇的原因和現(xiàn)實意義的探究。
三是增加了對女子婚姻悲劇的問題探究這一環(huán)節(jié)?;橐霰瘎「饔懈鞯脑?,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評判標準。朱熹的評判依據(jù)的是封建禮教,女子受禮制壓迫,普遍以家庭為本位,三從四德的約束,男尊女卑的思想,淪為男子附庸品。《氓》再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真實社會風貌。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在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在一步步覺醒,這就是我們隨之再探究的《氓》的當下意義:1.勇敢追求美好事物;2.愛情應該建立在彼此尊重和平等互愛的基礎(chǔ)上;3.愛情的維護鞏固需要男女雙方切實擔負起各自的責任;4.保持獨立的人格,愛情的任何一方都不是另一方的附庸;5.談婚論嫁不只看外表,還要看清本質(zhì),內(nèi)心美比外表美更重要?!睹ァ吩诜饨ㄉ鐣欢x為一個“棄婦”的悲歌,我們可以看到她在這段經(jīng)歷中勇敢過,掙扎過,清醒過,愛錯并不是錯,鮮活的她不該被這樣定義。無論是在怎樣的時代,無論是我們課本中覺醒的衛(wèi)女、娜拉,還是被困住的劉蘭芝,都不該把個體的人生交給他人定義。一個自信獨立的人,不應被這些定義束縛。就當下的現(xiàn)實意義來講,《氓》更像是一個女子的覺醒之歌。如果說挫折可以使人成長,那么美學意義上的悲劇則可以使人清醒。
四是在“賦比興”手法的講解時,筆者聯(lián)系了初高中課本中的《蒹葭》《靜女》《無衣》《茉苣》進行強化?!睹ァ繁旧硎且皇滓耘右暯莵砻枋鼋?jīng)歷的敘事詩,所以它大部分行文都是采用“賦”(賦:“鋪陳其事而直言之”,陳述鋪敘)的手法表現(xiàn)出來。而“比興”(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對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發(fā)端,引起所要歌詠的內(nèi)容)手法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主要通過活動三道具準備環(huán)節(jié)來講解。比如“?!薄傍F”就是本詩重要舞臺道具,“桑未落”:1.比喻女子的年輕貌美;2.比喻男子的鐘情;3.比喻戀愛及新婚的甜美?!吧V洹保?.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2.比喻男子的始亂終棄;3.比喻愛情的消逝。“”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以斑鳩貪吃桑葚比喻男子喜新厭舊。其他實物道具比如車、帷裳、卜筮、境垣等,選擇理由則是“車”(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急切想要帶上嫁妝幸福的車;“帷裳”(淇水湯湯,漸車帷裳)不僅僅是被“淇水”打濕,更是被女子的淚被淚水打濕;“卜筮”(爾卜爾筮):對婚姻的期盼;“境垣”(乘彼境垣):熱烈愛情的見證。在總結(jié)時,重點明確:
我們道具的選用是為劇情與形象服務的。
(二)教學實踐
這次教學實踐中,筆者將教學情境設置的目標縮小,由表演舞臺劇變更為編寫《氓》的劇本。具體情境設置如下:
學校藝術(shù)節(jié)即將開幕,經(jīng)過討論,我們班想要將課本中的《氓》以舞臺劇形式展示給大家,今天我們集思廣益,探討《氓》的劇情,角色定位,體會主題,完成最終的劇本編寫。
作為舞臺道具師的我發(fā)完言后,課堂活動更改成活動一編劇梳理劇本脈絡(故事情節(jié));活動二商討角色定位(人物形象);活動三道具準備(表現(xiàn)手法);活動四婚姻悲劇溯源,揭示當下意義(主旨),這樣設置增強了四次活動的針對性。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將劇本分為熱戀一婚變一訣別三幕,完成最終的劇本編寫,從而做到與設置的編寫劇本的情境緊密結(jié)合。
(三)教學反思
因為這次的準備吸取第一次的課堂教訓,在專家和同組教師的指導下,備課比較充分,所以基本實現(xiàn)教學目標,學生也能通過四組活動明確手法,體會情感,順利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意義的探討,把握詩歌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認識到古典詩歌的當代價值的要求。
但是畢竟本課是《氓》的第二課時,基礎(chǔ)比較弱的學生課前字詞掌握不充分,在理解文意上頗有難度,梳理脈絡時候出現(xiàn)困難,課堂參與度不高。針對這一問題要在課前加強重點實虛詞的檢查鞏固。
總之,本文主要圍繞筆者的兩次教學實踐以及教學反思進行寫作,在此過程中,筆者深刻體會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且并不是課堂氣氛越熱烈教學效果越好。教學過程設置應當符合本階段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在以后的教學中,既要加強教學理論的學習,也要結(jié)合課堂實踐中出現(xiàn)的具體問題,總結(jié)教學經(jīng)驗,做到理論結(jié)合實際,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同時,也需要多參加示范課的學習活動,多聽取同事教師們的建議,邊學邊改,努力提升自身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蔣雯、羅春葉《角色扮演教學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基于初中起點公費定向師范生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中國校外教育》2020年第6期。
[2]馮德鴻《lt;氓〉女主人公的三盼三嘆之美》,《語文天地》2022年第4期。
[3]許妍《論〈詩經(jīng)·衛(wèi)風·氓》的悲劇原因及影響》,《青年文學家》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