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11.048
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五大要素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這些核心素養(yǎng)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初中歷史的核心內容。以往的初中歷史教學存在學生學習淺層化、被動化的問題,難以滿足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要求,為此,需要初中歷史教師探究深度學習的應用模式,以此為基礎進行課程教學改革,使學生能更好地在學習過程中完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一、初中歷史深度教學的應用價值
1.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以學生為主體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與深度教學共同的開展前提,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并在探究的過程中完成相關能力的鍛煉與知識的積累。教師在此過程中主要作為引導者,為學生提供深度學習所必要的資源和前置知識內容,并給出問題由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學習模式和需求,來自主規(guī)劃學習的方式和過程。由此可見,應用深度教學模式不僅能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同時也能改變初中生對歷史學習的態(tài)度。
2.提升歷史學習能力
歷史學習能力是一個相對綜合的概念,包括學生進行歷史學習的主動性,也包括應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以往的教學模式偏向淺層化,通常為灌輸式教學,學生除回答教師提問外,缺乏其他互動表達的渠道,對歷史學習能力的提升效果相對有限,特定情況下反而會激發(fā)初中生的抵觸情緒。深度教學模式則保證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基礎,教師可通過拓展歷史教學內容來讓學生根據偏好進行自主選擇,激發(fā)了初中生的學習熱情,確保學生能在教學全程中進行積極思考,基于教學內容來深化自己對歷史的理解,以實現提升綜合歷史學習能力的目標。
3.培育歷史學科素養(yǎng)
深度學習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主要渠道,相較于初中階段的其他學科,歷史學科教學內容在深度和廣度方面存在獨特優(yōu)勢,基于教學內容的核心部分可以進行充分拓展,同時,大部分學生均具備獨立開展深度探究學習的能力與知識基礎。深度學習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教學目標高度契合,教師需要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深度學習的目標,來完成具體形式和內容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認識到培育自身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性,并愿意為實現該目標而主動進行深入學習,同時能主動將已形成的核心素養(yǎng)應用到現實情境中,更全面地滿足初中歷史教學目標要求。
二、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初中歷史深度教學的策略
1.梳理歷史知識結構,便于深度系統學習
教學內容的梳理是深度學習的基礎,以往的初中歷史教學選擇將單元教學內容按照知識點進行劃分,將每個部分獨立出來開展教學,大部分學生均無法從獨立的知識點中明確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導致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也缺乏開展基礎。為此,初中歷史教師應將知識點穿插進完整的歷史結構中,在深度學習開展前由教師通過教學使學生對此結構的表層形式促使全面理解,之后再對其中的內容進行深人探究,于此過程中完成知識點的學習以及相關素養(yǎng)的培育。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鴉片戰(zhàn)爭》一課為例,教師不應簡單地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四部分,使學生對具體的條約和結果進行記憶。教師需要將鴉片戰(zhàn)爭這一歷史事件,放在具體的歷史階段進行講述,在學生在了解事件全貌后,再對產生的影響進行探究學習。為此,教師應當在課程教學正式開始前,引導學生回顧之前的相關內容,同時對西方世界的社會科技發(fā)展內容進行適當拓展,讓學生能認識到清王朝與西方世界在當時存在的客觀差距,從而更好地理解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產生背景和導致戰(zhàn)敗結果的原因。在學生已掌握這部分歷史知識后,再對鴉片戰(zhàn)爭的具體過程進行深人探究,并根據結果來進行影響的探討。以此模式完成教學后,學生對于鴉片戰(zhàn)爭的了解不再是片面化的知識點內容,而是具備能從整體的角度分析出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能力。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需要學生從整體的角度進行歷史學習。因此,在深度教學開始前對歷史知識進行整體規(guī)劃是高度必要的,在立足特定核心素養(yǎng)培育進行教學設計時,也均應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整理,將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內容融人知識框架的具體內容之中,由學生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完成培育。
2.拓展歷史知識背景,完善學生的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在針對唯物史觀進行培育前,教師應認識到僅憑教材中的歷史知識背景,通常是不足以引導學生認識到唯物史觀并進行深人理解的,容易出現根據結果反推起因的錯誤歷史觀念。為此,教師需要在深度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拓展歷史知識的教學資源,將其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向學生進行分享,確保學生能在明確歷史背景的前提下開展深度學習,來實現對自身唯物史觀的培育。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一課為例,課程內容需要基于唯物史觀進行深入理解,為此,教師應當拓展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發(fā)生在英國而非其他國家。在學生自主探究來完成深度學習時,教師可輔助學生認識到歷史的發(fā)展是由物質基礎決定的,在18世紀末,英國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水平達到了一定程度,從而推動了工業(yè)革命的產生。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也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資本和技術。學生能在深度學習中認識到,蒸汽機的使用與珍妮紡織機的發(fā)明,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標志而非起因,在當時英國的社會經濟背景下,發(fā)生工業(yè)革命是必然的。在深度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強調歷史背景的重要性,在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前給出更全面的歷史知識背景,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觀,并認同唯物史觀的正確性。
將歷史知識背景的拓展環(huán)節(jié)全部安排至課堂教學中可能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教師可以在階段性教學結束后,為學生準備紀錄片等內容在課后觀看,結合本課內容對后續(xù)課程的歷史知識背景進行了解。
3.設置邏輯思維問題,輔助構建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指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需要學生在特定的歷史事件進程中對歷史內容產生理解,不應當以超出當時歷史視野、思維的現代人角度對歷史人物的行為進行分析。在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探究時,很容易在脫離時空觀念的前提下產生偏差的歷史認知。為此,初中歷史教師應當設置邏輯思維問題,逐步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歷史時間背景來對問題進行解答,于此過程中構建時間觀念。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一課為例,在教師整合知識結構完成基本內容的教學后,學生通常會對其中的部分內容產生自己的看法,如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參戰(zhàn)的教學內容中,學生容易根據后續(xù)內容和當前國際環(huán)境,認為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決策是失敗的,如不將美國拉入戰(zhàn)局可能戰(zhàn)爭結果會有不同。針對此類問題,教師應首先表揚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并將問題轉化成“日本為什么要偷襲珍珠港”。在學生研究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提示學生結合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一課中日本的國內實際情況,和抗日戰(zhàn)爭中日本的亞洲戰(zhàn)局情況進行分析,讓學生能在當時的時空出發(fā)進行考慮,認識到當時日本國內經濟崩潰以及在亞洲陷入長期戰(zhàn)爭的事實,因此,做出偷襲珍珠港的決策在當時的時空下是歷史必然。通過將自己代入特定歷史時空中,以歷史人物的視野、認知進行思考,能讓學生完成時空觀念的構建。
時空觀念的構建需要其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基礎鋪墊,教師在進行深度教學的設計時,應當考慮學生是否具備進行構建時空觀念的知識與能力基礎,避免出現教學無法順利開展的情況。
4.組織史料研習活動,培養(yǎng)史料實證能力
史料實證是研究歷史所需的重要基礎能力。同時,在初中階段的常規(guī)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培養(yǎng)是相對有限的,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內容均是高度準確且給出結論與相應分析的,學生直接應用教材開展學習會相對缺少運用史料進行推導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當在常規(guī)教學外,組織史料研習活動,由自己提供活動的主題和數量足夠的歷史資料,由學生選取自己所需要的史料進行解讀,以完成教師所設計的活動主題目標。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明朝的滅亡》一課為例,教師可將本次課程教學改為史料研習活動,此階段的學生已對秦漢唐宋等朝代的興衰進行了學習,對封建王朝的滅亡共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較為綜合化,包括政治方面的腐朽、經濟方面的衰退、邊境游牧民族的威脅等,甚至自然災害頻發(fā)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可供學生選擇研究的方向是較為充足的。同時,每個角度也有足夠準確的史料。教師應將活動主題設置為“探究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過多的紙質資料會影響學生的正常研究,教師可以選擇將活動地點選定為信息教室,由學生從電子史料中選取相應內容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在學生自主深度探究結束后,教師應匯總學生給出的報告并進行總結,重點關注學生是否能正確使用史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學生能養(yǎng)成使用史料論證自己觀點的習慣,完成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目標。
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育需要包括學生獲取準確、真實史料的能力,然而,大部分初中學生尚不具備判斷史料真實性和質量的能力,在深度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進行初步篩選,保證所有史料均有一定的質量。在課程教學外,教師可額外安排鍛煉學生檢索史料能力的技能課程,確定學生掌握后再安排學生在課后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自主探究。
5.安排小組合作學習,鍛煉歷史解釋能力
歷史解釋需要學生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實物進行客觀評判和理性分析,可認為是其他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的部分整合形式,側重對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進行培養(yǎng)。大部分初中生的歷史學習基礎尚屬于構建初期,要求其獨立應用歷史解釋來進行深入學習難度相對較高,為此,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的環(huán)節(jié),將不同歷史學習基礎的學生劃分至同一小組,并在此過程提升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君主立憲制的英國》一課為例,該課程在九年級上學期的歷史教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是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日不落帝國的形成等多方面原因導致的結果。在選定內容后,教師需先帶領學生將課程內容進行劃分,在每個版塊均給出需要歷史解釋來完成的教學目標,組織學生在每個版塊選擇出一位負責人,在進行該部分內容的歷史解釋時由負責人主導,其他負責人在此時也要進行協助,以保證所有小組成員均能參與到合作探究活動中,確保深度教學的整體效果。在該模式下,組員能為負責人提供參考思路,并在資料檢索與分析的環(huán)節(jié)進行輔助。
小組合作深度學習的開展目的為降低歷史解釋的培養(yǎng)難度,但長期應用該模式可能會導致學生獨立進行歷史解釋的能力有所下降,為此,教師應當在期中期末的總結階段,設置由學生獨立完成的歷史解釋內容,確保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效果。
6.建立歷史時事關聯,培育學生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偏向現實日常的部分,與學生的健全人格形成有較強關聯。教師在進行此方面的深度教學設計時,應當將歷史教學內容與現代時事相關聯,讓學生能認識到文化與精神在歷史長河中的傳承,從而能產生足夠的民族自豪感,對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一課為例,古代絲綢之路從中國古代國都延伸至歐洲,其最初作用為運輸中國古代絲綢,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成就,側面反映了古代中國的經濟繁榮?!耙粠б宦贰眲t是現代提出的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理念,雖與最初的絲綢之路間隔千年,但其精神內核卻并無大的差別。初中歷史教師應當在完成古代絲綢之路的基本知識內容教學后,向學生展示“一帶一路”的概念與成就,引導學生對兩者在內核、意義等方面的共同性進行深度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家國情懷能從兩方面進行培養(yǎng),其一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歷經千年絲綢之路仍能發(fā)揮著作用,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其二則是能深切感受到當下中國的繁榮,以此完成家國情懷的培育。
歷史學科在進行家國情懷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時,應充分發(fā)揮學科特色,重點強調歷史共性,以此深化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現實角度感知,避免陷人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觀點中。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師應當認識到深度教學模式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方面的價值,通過整合教學知識內容形成框架作為深度學習的應用前提后,再通過問題驅動、探究活動、小組合作、知識拓展的教學方式,來完成初中歷史的課程設計,確保學生能主動接受深度教學方式,建立唯物史觀、形成時空觀念、學會史料實證、掌握歷史解釋和具備家國情懷,為自己未來的全面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侯關杰《讓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走向深度》,《天津教育》2024年第24期。
[2]孫京策《基于學科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深度教學探析》,《好家長》2023年第38期。
[3]周永杰《基于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中學歷史深度教學研究》,《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3年第10期。
[4]薛貝貝《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初中歷史教學評價創(chuàng)新實踐》,《教育》202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