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菏澤市定陶區(qū)不斷探索高效栽培模式,成功推廣了馬鈴薯—一綠豆一大白菜一年三茬高效栽培模式,該模式采用露天種植方式,技術(shù)簡單易操作,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增加農(nóng)產(chǎn)品產(chǎn)量和效益,具有廣闊的推廣應(yīng)用前景。
1茬口安排
馬鈴薯立春前后催芽,驚蟄后定植,芒種前適時收獲;收獲馬鈴薯后立即整地種植綠豆,定植大白菜前將綠豆收獲完畢;一般立秋后三天左右大白菜育苗,處暑至白露間定植,保證下雪前收獲。
2馬鈴薯栽培技術(shù)要點
2.1 品種選擇
在選擇馬鈴薯品種時,首先要根據(jù)當(dāng)?shù)氐臍鉁?、降雨量等環(huán)境來選擇適宜當(dāng)?shù)胤N植的抗逆性強的優(yōu)良品種,如荷蘭系列、魯引1號、雙豐四號、東農(nóng)303等脫毒優(yōu)良品種。
2.2 催芽技術(shù)
按照無病、無傷、大小均勻的標準選擇種薯。將選擇好的種薯按照 30~40g/ 塊的標準進行切塊,保證每塊有 1~2 個芽眼,每畝用種薯 150kg 。
每 100kg 種薯用 10% 吡唑酯·咯菌腈·精甲霜 75~100mL 或 70% 甲基硫菌靈 80~100g (與滑石粉混合)種薯進行拌種。小拱棚催芽,按照每畝長 5m 、寬 2m 的標準挖畦,在畦的底部撒上多菌靈和敵百蟲,進行防病和防蟲,鋪一層薯塊一層土擺放整齊,排好后在上面鋪一層薄膜。按照三層保溫材料(無滴膜、布氈、覆膜)的方式進行保溫。立春至驚蟄,盡最大可能提高溫度,白天太陽出來后,揭苫透光,太陽落山前,覆蓋保溫。
2.3 定植方法
選擇土壤疏松、土層深厚的地塊種植,土壤需要進行深耕,深度在 25~30cm 。深耕前,每畝按照腐熟有機肥 3000kg+ 硫酸鉀型馬鈴薯專用復(fù)合肥 50kg 撒施在地表,翻入地下。行距40~60cm ,株距 1m 種植3棵,雙行起高壟栽培,將催好芽的薯塊用土全部覆蓋,種植深度以 15cm 為宜,每畝種植 3500~4000 棵。定植后每畝用 33% 二甲戊靈懸浮劑 200~300g 的用量進行土壤噴霧。噴灑除草劑后立即用黑色地膜將種植馬鈴薯的雙壟覆蓋,起到保溫的效果。覆蓋地膜后應(yīng)及時澆水,既達到造的效果,又可防止大風(fēng)將地膜刮起。
2.4 田間管理
因采用了地膜覆蓋種植,在出苗后及時進行破膜放苗,尤其是在出苗期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如果不及時人工破膜放苗就很容易造成燒苗的現(xiàn)象。馬鈴薯比較抗旱,但與其他蔬菜作物一樣,要獲得高產(chǎn)就不能缺水,在整個生長過程中,土壤含水量保持在 60%~80% 比較適宜,菏澤市春旱比較典型,澆水以小水為宜,水過地皮濕,切忌大水漫灌。根據(jù)土壤干旱情況和苗株長勢每隔 7~10 天澆1次水,澆水一直澆到采收前10天左右或莖葉停止成長為止,以此確保地下薯塊的膨大,此階段田間土壤的濕度控制在 70% 左右為宜。澆水后及時中耕,拔掉壟間和地膜內(nèi)的雜草;中耕按照“頭次深,二次淺,三次輕刮臉”的原則進行。
在薯塊生長期,適當(dāng)追施馬鈴薯專用肥如果土壤肥力高,植株有徒長現(xiàn)象時,每畝可用 20% 多效唑·調(diào)環(huán)酸鈣 20~30mL 噴施,既可抑制植株徒長,又可促進塊莖增大。
2.5 病蟲害防治
晚疫病是馬鈴薯主要病害之一,按照“防治結(jié)合、預(yù)防為主”的原則開展綜合防治,種植抗病品種、選用無病種薯、消滅中心病株是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關(guān)鍵措施,當(dāng)晚疫病發(fā)生時,及時拔除發(fā)病植株,并進行第一次噴藥,以后根據(jù)具體情況, 7~10 天噴藥一次,一連噴兩次。藥劑每畝可選擇 40% 氟吡菌胺·烯酰嗎啉 40~60mL 、 80% 霜霉·精甲霜 60~80mL 或 27.75% 多抗·福美雙 100~150mL 等。為防止病菌產(chǎn)生抗藥性,需不同類型藥劑交替使用。
馬鈴薯生長期較短,在較冷涼的氣候條件下蟲害較少,主要防治地下害蟲和蚜蟲,常見地下害蟲主要有地老虎、螬、金針蟲和蟠蛄等。在馬鈴薯播種前,每畝可用 0.5% 噻蟲嗪顆粒劑 12~15kg 拌腐熟有機肥 15~30kg ,均勻撒施,可有效預(yù)防螃螬、金針蟲、地老虎等地下害蟲對種子和幼苗的危害。噻蟲嗪在土壤中穩(wěn)定性好,持效期長達90天以上,可滿足馬鈴薯整個生長期的殺蟲需求。當(dāng)蚜蟲危害時,每畝可選用 10% 氟啶蟲酰胺 30~50mL 、 22% 噻蟲·高氯氟 10~15mL 或 17% 氟吡呋喃酮 30~50mL 噴霧防治,可以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2.6 采收
馬鈴薯葉片由綠色逐漸變黃轉(zhuǎn)枯,達到生理成熟期,此時收獲產(chǎn)量最高,根據(jù)天氣和市場價格情況,建議適時早收,提早上市,以達到最大經(jīng)濟效益。
3 綠豆栽培技術(shù)
3.1 品種選擇
根據(jù)當(dāng)?shù)貧夂驐l件,可以選擇中綠4號、中綠6號、明綠3號、豫綠4號、豫綠5號、豫綠6號、鄭綠7號等品種,這些品種生育期短,品質(zhì)好,產(chǎn)量高,畝產(chǎn)可達 100~150kg
3.2 種子處理
在播種前2~3天,把綠豆種子在陽光下攤曬,殺滅種子表面的病原體,同時可增加種子活力。將曬好的種子,在播種前一天放在 28~ 30°C 的溫水中浸泡 8~12 小時,利于出苗,且出苗整齊茁壯。
3.3 播種
播種當(dāng)天用多菌靈等藥物進行拌種,每畝用種量 2kg 左右。馬鈴薯采收后,立即整地,尤其將上茬地膜清理干凈,按照行距 35~50cm /穴距 20~25cm 、每穴 2~3 粒的方式進行播種。
3.4 田間管理
綠豆出苗后,長到3片葉子時進行間苗,按照適當(dāng)?shù)闹昃?,“去小留大、去弱留壯”的原則,每穴留2棵苗。長至4片葉子時,進行定苗,每穴留1棵苗。對斷壟缺苗的要及時補苗。
直立型品種營養(yǎng)生長較弱,應(yīng)注意施用基肥,中后期如長勢較好可不再追肥,如發(fā)現(xiàn)田間群體偏水預(yù)計不能封壟的地塊,每畝可及時追施 15% 氮磷鉀復(fù)合肥 10~15kg ,最好開溝施肥。花后如遇旱應(yīng)適量澆水,同時遇澇注意排水。封壟前可結(jié)合滅草進行中耕,一般進行2次左右,可結(jié)合化學(xué)除草每畝用 30% 氟磺·烯草酮 50~70mL 進行莖葉噴霧。
3.5 病蟲害防治
蟲害以苗期地老虎、蚜蟲和中期的棉鈴蟲、鉆心蟲、豆莢螟、豆天蛾等為主。苗期蟲害每畝可噴施 30% 吡蚜酮 15~25g 進行防治。從花期開始,每畝用 20% 氯蟲苯甲酰胺 6~12mL 、20% 氰戊菊酯 20~40mL 或 14% 氯蟲·高氟氯15~20mL ,每隔 7~10 天噴施一次,一般噴施3次即可,用藥應(yīng)注意控制濃度,不得過高,以防藥害發(fā)生。
3.6 科學(xué)施肥
因肥水等因素引起群體過大,每畝可用10% 多唑·甲哌鎓 65~80g 或 27.5% 胺鮮·甲哌鎓莖葉噴霧,以縮短節(jié)間距,防止嚴重倒伏,控制養(yǎng)分的轉(zhuǎn)移,從而起到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的作用。
3.7 收獲
綠豆成熟不集中,宜于分批摘角;大面積栽培可在絕大部分豆莢變干時趁天氣潮濕時一次收割,晾干后機械脫粒。
4大白菜栽培技術(shù)
4.1 品種選擇
可以選擇成熟期適宜、抗病性強、抗逆性好、籽粒飽滿、均勻整齊的良種,主要種植品種有秦白二號、魯秋白1號、高秋白1號等。
4.2 育苗
一般立秋后三天進行大白菜育苗,可先在穴盤上播種,種子用量為 2~3 粒/穴,播種后覆土澆水,再將穴盤放置于陰涼處,經(jīng)過 2~5 天后種子會開始萌發(fā),苗出齊后間苗,每穴留苗1棵,當(dāng)幼苗長出6~7片葉后即可定植。
4.3 定植
定植前將土壤進行翻耕 30~40cm ,同時進行一次底肥的施用,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和復(fù)合肥相配合,每畝地用量為腐熟有機肥2000~3000kg 、硫酸鉀型有機肥 60kg ,最后將土地耙平耙細,起壟,壟高約 20cm ,壟底寬40cm ,壟與壟之間寬約 60cm ,穴距 50cm 左右。每畝按2300棵移栽。在移栽幼苗之后要進行一次澆水,以保證大白菜幼苗的成活率。
4.4 田間管理
定植15天后要追肥,每隔 7~10 天追肥1次,共追施4~5次,收獲前7天停止施肥。白菜蓮座期追施1次氮肥,輔施氨肥,結(jié)球期主施氨肥,輔施氮肥。苗期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則澆水,讓土壤保持一定的濕潤度。蓮座期要間斷性澆灌,適當(dāng)煉苗。進入結(jié)球期之后,大白菜對水分的需求量增加,當(dāng)土壤干燥時要進行溝灌,灌溉時間以傍晚、夜間地溫降低時為宜。適當(dāng)松土,種植期間要進行 2~3 次除草工作。在大白菜結(jié)球后期或成熟前半個月進行束葉捆綁,保護葉球免受霜凍。
4.5 病蟲害防治
大白菜常見病害主要有病毒病、霜霉病、軟腐病等,病毒病用 20% 嗎胍·乙酸銅、 1% 辛菌胺醋酸鹽等進行防治,每畝用 70% 百菌清150g 、 687.5g/L 氟菌·霜霉威 60~75g 進行防治霜霉病,每畝用 50% 氯溴異氰尿酸 50~60g 、20% 噻菌銅 75~100g 進行防治軟腐病。蟲害主要有菜青蟲和蚜蟲,每畝用 2.5% 高效氯氟氰菊酯 5~10mL 防治菜青蟲,可用 15% 啶蟲胱 5~ 7mL 防治蚜蟲。
4.6 收獲
采摘前的15天左右就要停止?jié)菜?,一般情況下,小雪節(jié)氣之前要完成采摘,防止受凍,也可根據(jù)天氣情況和市場行情,適時早收或晚收。
5 效益分析
馬鈴薯每畝產(chǎn)量 2500kg ,產(chǎn)值5000元,除去種薯、薄膜、肥料、農(nóng)藥、水電等投入成本1000元,凈收益4000元;綠豆每畝產(chǎn)量 100kg 產(chǎn)值1000元,凈收益850元;大白菜每畝產(chǎn)量5000kg ,產(chǎn)值3000元,凈收益1500元。全年每畝產(chǎn)值8000元,扣除成本3650元,每畝可實現(xiàn)年效益4350元。
作者簡介:向本起,農(nóng)藝師,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