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地理學是交叉學科,通過結合運用文學與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文學作品中地理空間的構建及其對于文學的建構與接受的作用。王昌齡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極具文學地理學價值,兩首詩用到了很多不同的地理意象,體現了作者對朋友的感情之深,同時可以看出作者在被貶時的孤獨心情和坦蕩胸懷。
本文從文學地理學的角度切人,在《芙蓉樓送辛漸》中把地理空間作為表達載體,并從地理位置的環(huán)境角度入手分析其中的地理空間構建,由此探討王昌齡送別詩獨有的地域特色及文化內涵。
一、文學地理學理論下的研究
陶禮天認為,文學地理學是介于文化地理學與藝術社會學之間的一門文學研究的邊緣學科,致力于研究文學與地理之間多層次的辯證的相互關系,即研究地域的文學與文學的地域、地域的文學與文化的地域、地域的文學與地域的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
梅新林指出:“文學地理的核心關系是文學家與地理的關系?!蓖ㄟ^文學地理學相關知識可知,文學作品所構筑起來的地理空間并不是完全按照現實中地理環(huán)境真實去展現出來的,而是作者將自身的情感、思想和審美元素代入其中,并將自己對于該地的印象加入,使這一作品中所形成的地理空間成為一種具有情緒、具有思想性的,同時也具有一定審美取向的場所。此外,地理環(huán)境會激發(fā)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這種靈感會直接影響到作品的主題與創(chuàng)作風格,反過來該作品也會賦予特定的地理空間以極大的文化價值和情感意義。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他的詩歌是受到生活的時代及所在地域影響的產物。他有很多關于送別的詩歌都是從抒發(fā)個人情感到展現地理和社會風貌,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們的心態(tài),《芙蓉樓送辛漸》就是這類詩歌的典型,可以說,他這兩首詩歌承載著文學地理學意義。
二、《芙蓉樓送辛漸》地理意象
在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中,地理空間意象與詩人的情感緊密相連,構成了詩歌的情感基礎。通過文學地理學的視角,我們可以深人探討其中重要的地理意象構成詩歌的多重意義。
(一)樓(芙蓉樓)
“樓”作為王昌齡詩歌中詩人與友人告別的主要場景,承載著豐富情感和文化意蘊。芙蓉樓不僅是一個實際存在的物理空間,更是文人雅集的象征。王昌齡在詩里提及“芙蓉樓”,兼具實景和個人情志,既點明了具體的送別場景,又暗示文人之間的聚會交流,體現出對友情的珍視,其蘊含的歷史文化意義,為詩人的情感表達增加了內涵。
芙蓉樓是送別的地方,它給離別帶來了高度和寬廣感,在這里詩人的情緒得到了抒發(fā),但也感到被排擠、被隔絕。高樓之中的孤獨是一種幽靜寂寥之感,與詩人的心靈產生共振,使得本應借酒澆愁而不得的情形更加彰顯,讀者更易感受到其中澎湃的情感;在高樓上,視野廣闊,但畢竟與地面世界保持一定距離,這種空間上的隔離感加深了詩人的孤獨感,使得詩人對友人更加思念。
在《芙蓉樓送辛漸》中,芙蓉樓這一地理意象與自然風光、人文歷史和詩人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既是場所環(huán)境,也是詩人豐富內心情感的載體,增加了詩歌的情感價值與審美價值。
(二)江
在《芙蓉樓送辛漸》當中,“江”這一地理元素充當著雙重角色,它既是真實存在的自然景觀,也是詩人寄托情感的載體。在《芙蓉樓送辛漸·其一》中,王昌齡筆下“寒雨連江夜入吳”里的“江”指長江,長江作為重要的交通要道,見證過無數次離別場景。詩人正是借助這一地理元素,把對友人離別的不舍以及對未來的憂慮之情抒發(fā)出來。長江本身具有遼闊和流動的特性,這種特性成為詩人情感的向外延展,象征著離別的深遠程度以及無盡的思念。
《芙蓉樓送辛漸·其二》中,詩人登上高樓后看到的是延伸到蒼茫天際的江水,于是情緒也隨眼前景象一同轉為悲戚蕭瑟,思念之情愈發(fā)濃郁,讓人為之動容?!凹偶藕髟滦摹敝?,“寒江”渲染出寒冷的氣氛,同時與詩人內心的孤獨、牽掛之情所融匯。
(三)楚山
《芙蓉樓送辛漸·其一》中,山提升了此詩的象征性意涵。一方面,山是穩(wěn)定、永久、孤獨的形象。而在抒情上,山的孤獨意象與詩人內心的孤獨相呼應,強化了詩人的離別情緒與對友情的重視。山相對穩(wěn)定的意境與內心的律動形成強烈對比,強化了全詩的情感波瀾。另一方面,山高而闊,盡顯詩人的曠達襟懷,剛強品格。
(四)洛陽
《芙蓉樓送辛漸·其一》中,洛陽是友人的目的地,友人回到洛陽即可和親友相聚,而詩人只能孤零零一人留在吳地,詩人在詩中構造了一個時空距離,但下一刻就表明“一片冰心在玉壺”。此處他既不明說自己的思念之情,也不說自己的遠謫客居之感,而是化用南朝鮑照的《代白頭吟》中“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這兩句詩,表達自己雖遭貶謫,但仍然光明磊落,不改高潔的操守。即使自己遠離洛陽,和親友們的心理距離不曾改變,表達了他對洛陽親友的安慰與深情。
王昌齡運用地理意象實現情感的傳遞。這些地理意象并非單純的背景描繪,而是充當著詩人情感的承載物、文化意義的象征符號,同時也是詩人與友人之間深厚友情的見證。
三、地理空間與情感互動
基于文學地理學視角考察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會發(fā)現詩作中蘊含著非常微妙而且深刻的景物和情思之間的聯(lián)系,詩人在描摹送別景象的同時,又在其背后寄托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一)空間背景與情感基調
《芙蓉樓送辛漸》將特定的空間設景在了芙蓉樓上,這座樓在當時是文人墨客聚會送別的知名場所,其自身便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離情別緒。在詩中此處成為一個有利于詩人感傷的地方,送別友人成為詩人釋放情感的一個觸動點。
在《芙蓉樓送辛漸·其一》的詩句“寒雨連江夜入吳”中,王昌齡通過三個意象一“寒雨”“連江”“夜”,繪出了一幅凄清寂寥的秋夜江景圖。“寒雨”描寫的是天氣的情況,也隱喻著離別的凄涼?!斑B江”一詞使得離別有了一種迷惘感、空闊感,暗示友人即將踏上的遠行之路充滿未知,而且水路的連通特性,恰似詩人與友人之間情感的無限延伸。
這種地理空間上的連續(xù)性,既體現出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也反映出詩人內心的孤獨與不舍?!耙埂边@一意象,則寄托著詩人送別時黯然神傷的心境。在《芙蓉樓送辛漸·其二》的詩句“寂寂寒江明月心”中,詩人以寒江和明月為意象,寒江蕭瑟,明月高懸,進一步渲染出送別時孤寂清冷的氛圍。但無論環(huán)境的清冷,還是內心的孤寂凄涼,詩人的高潔品性始終如同明月般澄澈明凈。
這些空間元素與詩人情感相互交織,共同奠定全詩離愁基調的同時,展現出詩人堅定的內心世界。
(二)空間轉換與情感深化
在《芙蓉樓送辛漸·其一》的詩句“寒雨連江夜入吳”中,王昌齡點明時間為寒雨連綿的夜晚,地點是吳地?!昂辍钡摹昂弊旨扔泄?jié)令的特點又有離別的凄涼之意?!捌矫魉涂统焦隆?,時間由夜晚切換到了清晨,空間也在瞬間變化了。詩人送別辛漸的場景在詩句中得以呈現,“平明”指分別時刻逼近,造就一種逼迫的緊張氣氛;“楚山孤”用孤獨的山來表現離別后的空曠遼闊,一種孤寂難耐之情油然而生。這種空間轉換推動了詩歌情節(jié)發(fā)展,更通過景象描繪加深了詩人的離別情感,讓讀者能深切體會到詩人內心的情感波動。
《芙蓉樓送辛漸·其二》中“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這兩句,實現了從城南到城北的視角轉換,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秋日離別圖景,瞬間營造出空間感。城南,秋海陰沉,給人壓抑、深遠之感;城北,楚天云層深厚,營造出朦朧氛圍。這樣的空間轉換不僅展現出離別地點的自然環(huán)境狀況,還通過天氣描寫烘托出離別氛圍,賦予整個場景濃郁的情感色彩,離別的不舍與愁緒也因此愈發(fā)濃重。
(三)空間想象與情感寄托
在《芙蓉樓送辛漸·其一》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用假設語氣說,倘若有人問我情況如何,請轉告他們“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托物言志,用“玉壺冰心”表示自己高潔的品格和對真摯友情的珍惜。盡管王昌齡和洛陽親友此時身處不同的地方,無緣見面,但他的一句詩穿越時空,傳達著和洛陽親友之間濃濃的真摯感情。
(四)時空并重與情感交融
王昌齡寫《芙蓉樓送辛漸》時,注重空間元素和情感元素的結合,善于使用時間元素增強情感。例如,用“夜”至“平明”的時間變化、由“洛陽”達“吳地”的空間輾轉,建立起完整的時空框架。在這樣一個時空框架中,詩人的離情與時空交錯,繪就出一幅富有情致的畫面。
在《芙蓉樓送辛漸》中,詩人在空間場景之間穿行,在時間觀念之內穿插移易,并使用空間幻想、情感寄托等方式,營造了一種既有空間之感又寄托濃厚感情的送別場景,不僅是詩人惜別之意的自然流露,豐厚的文化意象、人生哲思的載體,也是描繪友人離別的抒情佳作。
四、結語
本文基于文學地理學視角展開深入探討,剖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里地理空間和情感之間的互動情況,剖析地理元素在塑造其詩歌內在價值以及文化意蘊方面的關鍵作用。王昌齡的送別詩細膩婉轉、感人至深,他對特定地域的情感投射既體現出他對友人的深厚情誼,也反映出其即便遭遇貶謫依舊堅守本心的堅定心態(tài)。在《芙蓉樓送辛漸》中,地理空間并非單純的背景描繪,而是一種內化情感的形象符號,王昌齡以此來呈現其豐富的情感世界。
(華南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