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杜甫一生顛沛流離,蹤跡南北,長逝于舟。為紀(jì)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后世建工部祠(草堂)約20處分布于全國,以成都(工部祠)杜甫草堂最負(fù)盛名。然而,四川安岳史上也有工部樓,從清乾隆《安岳縣志》卷二之《古跡》中的實景繪圖看,其規(guī)模龐大、氣勢雄偉,惜今不存,鮮為人知。
關(guān)鍵詞:工部樓;安岳;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后人稱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等,有“詩圣”等盛譽。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蹤跡南北,長逝于舟。為紀(jì)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后世建工部祠(草堂)約20處分布于全國,其中建在四川的有成都、三臺、閬中草堂,以成都杜甫草堂最負(fù)盛名。這些紀(jì)念性建筑均為祠即形制為單層建筑體,遠(yuǎn)不及“重檐架屋”的樓具有氣勢,由此亦缺失與高大的太白樓相提并論的美學(xué)意義。
然而,安岳史上卻有工部樓(惜今不存),且鮮為人知。此樓為“重檐架屋”復(fù)層建筑體,表達(dá)了宏大的美學(xué)理念和文化理想。因年久失修,樓毀于20世紀(jì)50年代初期,故具體層高和建筑面積不得而知。雖然如此,但從清乾隆《安岳縣志》卷二之《古跡》中的實景繪圖看,其規(guī)模龐大、氣勢雄偉。
安岳工部樓歷史悠久,坐落于城南,緊傍岳陽溪。溪上架有石拱橋,溪岸搖曳垂柳,環(huán)境不乏詩意。安岳工部樓在中唐之前名為南樓,后更名“工部樓”,系安岳古代名樓和文脈地標(biāo),即“八景”之一。賈島(字浪仙)初抵安岳時便登此樓,并寫下《夏夜登南樓》詩。
工部樓的諸多信息,安岳清代縣志多有傳遞(宋、明《安岳縣志》均散佚),如康熙《安岳縣志》之《景概》和《流寓》,乾隆《安岳縣志》之《工部樓》和《古跡》,道光《安岳縣志》之《流寓》《古跡》等。其中,清康熙《安岳縣志》之《景概》中有“工部樓,在城南近東。世傳唐杜甫讀書其上,故宋人有‘南樓弦誦’之句”的記載,《流寓》中有“杜甫,以工部謫官于蜀,居梓州歷下邑,講學(xué)于普之南樓。一時寄寓,千載留聲”的記載;清道光《安岳縣志》之《流寓》中有“杜甫,字子美,襄陽人,以工部謫官于蜀,居梓州。歷下邑,講學(xué)于普之南樓”的記載,清道光《安岳縣志》之《古跡》中有“工部樓,即南樓,世傳唐杜甫嘗教授其上,故宋人有‘南樓弦誦’之句”的記載。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清乾隆《安岳縣志》之《古跡》,對工部樓的介紹至為具體,不僅有專門概述,而且有戴敬辰《賈墓杜樓序銘》和明代邑人黃承曾、康紹祖的詩以及清代曾任郡牧兼《潼川府志》總纂張松孫的詩。此概述,直言安岳工部樓獨一無二,與其他地方的杜甫紀(jì)念遺跡“草堂”截然不同,即結(jié)構(gòu)為重檐架屋,可以憑眺。其原文表達(dá)為:“工部之在蜀,遺址多矣。于夔、于梓、于錦城,皆曰草堂,而于安岳獨曰樓,故宋人有‘南樓弦誦’之句。綜其名而計之,夫豈他地則宜堂,而此地偏宜樓與。竊意當(dāng)時有地爽塏,適宜重檐架屋以資憑眺,因遂棲止其所而教授焉,特是工部所居之樓,迄于今不知凡幾易,則雖有南樓,于工部何與?然而今之巋然在望者,人固曰工部樓也,恍欲睹其風(fēng)采焉,恍欲睹其謳吟焉。當(dāng)夫宿雨初晴,落霞返照,迎東海之旭輝,挹西山之爽氣。登是樓者,得毋徘徊勝地,索佳句而乞其靈乎”。而《賈墓杜樓序銘》則有“浪仙之骨藏于此。噫!少陵之跡留于彼。噫!二公魂魄長不死。噫”的記載。
如果說黃承曾吟誦《工部樓》的詩句“光焰文章千古照,閑將書史課南雍”,演繹了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詩意;那么康紹祖《工部樓》中的“百尺危樓神自護(hù),故將遺韻馥南關(guān)”詩句,則描述了工部樓的滄桑。也許是清康熙后期或乾隆初年工部樓得以修繕,作為州官并兼《潼川府志》總纂的張松孫,他眼中的工部樓則是“普州城南有高樓,高樓下臨見普州”“飛檐吞落日,疏窗俯清流”景象,即描述了工部樓氣勢不遜濟寧、馬鞍山、歙縣、常州、江油、內(nèi)江等地太白樓的雄偉壯觀。至于工部樓的歷史,張松孫則有“遞代相傳名不改,榱桷未壞以時修”詩句。
除文字介紹,在乾隆《安岳縣志》之《古跡》中,還有工部樓插圖,彼此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傳遞了“況浪仙之墓,工部之樓,尤千古不泯者乎!古跡也,即謂之景亦可”和“今予修郡邑志古跡圖景,必考訪真確”的信息。
隨著時間推移,安岳工部樓雖然已不復(fù)存在,但對其討論仍具有意義。一是傳遞了安岳曾為“風(fēng)雅之里”的信息;二是見證了歷史上太白樓與工部樓的同在,可以讓后世感慨李杜的相遇是中國詩壇上的高峰會,并由此想象那一幕美妙的日月同輝。
鑒于上述,特詩8首,以記勝概。
一
佳篇濟世撼千秋,離蜀詩魂下夔州。
歷數(shù)祠堂今遍在,安岳惟見矗重樓。
二
絕無僅有工部樓,百尺巍巍建普州。
弦誦千年光焰在,齊肩大地太白樓。
三
重檐架屋起高樓,蓋世無雙雅神州。
授業(yè)文章不泯事,千年岳水放詩舟。
四
一時寄寓在普州,弦誦詩篇岳水流。
代代留聲響徹遠(yuǎn),前知浪仙上斯樓。
五
一朝有跡印普州,火盡薪傳萬代秋。
恍見謳吟身影在,詩心我已上高樓。
六
謫仙有樓天地留,子美存樓在普州。
暢想日月同輝時,云空只見瑞祥流。
七
傳聲后世矗高樓,李杜詩篇拔頭籌。
遙見云天有際會,人間勝景耀千秋。
八
權(quán)將此句作良言,葺復(fù)斯樓仰遠(yuǎn)賢。
韻脈遠(yuǎn)方齊步走,岳溪錦水作珠聯(lián)。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原副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