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陳子昂墓最早的文獻記載始見于唐大歷六年(公元771年)趙儋撰《旌德碑》,官方建祠祭祀的文獻記載見于清嘉慶《射洪縣志》,官方設專職守墓人“門子”的文獻記載見于清康熙《射洪縣志》。1988年首屆陳子昂學術討論會、1992年首屆陳子昂國際學術交流會相繼舉行,極大地推動了陳子昂墓的恢復、重建。
關鍵詞:陳子昂墓;射洪;四川歷史名人
陳子昂墓,位于今四川省射洪市廣興鎮(zhèn)境內龍寶山下,面臨梓江,背倚涪江。陳子昂墓坐落于伯玉陵園內,高4.2米,周長34.8米,雄踞墓臺,莊嚴肅穆。啟功書“唐右拾遺陳伯玉先生墓”墓碑立于墓前正中,高大端莊。陳子昂詩文碑、歷代名人詠子昂碑分列左右兩側,“唐代鄉(xiāng)賢陳伯玉先生事略碑”“維修伯玉陵園暨新建詩碑記”“伯玉陵園維修記”“遂寧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標志碑”等碑石分立、陳列于墓右后側,新舊雜處,斑駁滄桑,見證了陳子昂墓的興衰、保護歷程。以陳子昂墓為中心的伯玉陵園古樸典雅,氣勢恢弘。啟功題“伯玉陵園”鐫刻于門坊正上方,蒼勁有力,風骨盡現(xiàn)??娿X撰書“莫怪沉冤逢酷吏,須知授意自權臣”,清人馮文經(jīng)撰、知名本土書家文純寶先生書“百軸走長安文字至今留片羽,一龕容獨坐江山依舊屬名賢”分別刻于門坊四柱,氣韻醇厚,意蘊深遠。陵園內橋欄勾連,層疊錯落;松柏青翠,樟木蔥郁,蔚為壯觀。2012年,陳子昂墓被列為遂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陳子昂(659—700),唐代梓州射洪縣(今四川省射洪市)人,系初唐詩歌革新家、杰出詩人、政治思想家。其“風骨”“興寄”的詩歌主張和“剛健”“充實”的詩歌創(chuàng)作,一舉扭轉了齊梁頹靡詩風,為盛唐詩歌繁榮開辟了道路,成為初唐詩文革新代表人物,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貴德慎刑、安邊息人、節(jié)用愛民的進步政治思想對后世產生了積極的資政作用。公元700年,陳子昂受縣令段簡迫害去世,葬于獨坐山。2013年,陳子昂入評全國100位歷史文化名人;2020年,陳子昂入評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
關于陳子昂墓最早的文獻記載始見于唐大歷六年(公元771年)、監(jiān)察御史趙儋撰《大唐劍南東川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梓州刺史鮮于公為故右拾遺陳公建旌德之碑》(簡稱《旌德碑》):“(陳子昂)軍罷,以父年老,表乞歸侍。至數(shù)月,文林(父元敬)卒。公至性純孝,遂廬墓側,杖而后起,柴毀滅性。天下之人,莫不傷嘆。年四十有二,葬于射洪獨坐山?!标愖影鹤娓戈惐?、父陳元敬、叔祖陳嗣、叔父陳元爽、堂弟陳孜等死后都葬于武東山,獨陳子昂死后葬于近10公里之外的獨坐山,其說紛紜,尚待研究?!鹅旱卤肪嚓愖影核罆r有71年,墓塋尚在,所載“葬于射洪獨坐山”,當是確鑿無疑的。唐以后歷代文獻關于獨坐山陳子昂墓的記載,均一以貫之。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知梓州軍州事兼御史大夫郭廷渭撰《重刻陳公旌德碑記》:“至獨坐山前,過有唐故右拾遺陳公之墳?!彼螛肥分骶帯短藉居钣洝?,對獨坐山陳子昂墓的記述極富氣勢:“獨坐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周圍一里,高一百丈,卓然孤峻,南枕涪梓二水,陳子昂墓在焉?!鼻蹇滴跷迨荒辏?712年),射洪名宦、知縣唐麟翔上任三年即主持編修的《射洪縣志》記載:“治(今金華鎮(zhèn))東南二十里。射江繞左,涪江繞右,二水至山前相合而去,山乃卓然孤坐于中。有陳子昂墓焉?!鼻蹇滴跄觊g文人文禮愷撰《金華山書院記》也有獨坐山陳子昂墓的記述:“唐拾遺陳子昂先生,梓之射洪人。其讀書址在縣之金華,其基(墓)在縣之獨坐,其文翰議論在史冊,天下學者至今景慕,如在目前?!鼻迩∥迨荒辏?786年)《射洪縣志》載朱云駿詩《獨坐山謁唐拾遺陳公墓道》云:“涪江從東來,遠與彌江合。江邊獨坐山,煙云時吐納。上有陳公墳,憑吊生于悒?!鼻寮螒c《射洪縣志》關于獨坐山陳子昂墓有了新的內容:“陳子昂墓:縣南二十里獨坐山下。墓側有祠,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縣李瑞建。旁有古柏五十八株,猶蔚然蔥翠。”這是關于獨坐山陳子昂墓建祠祭祀和墓園古樹的第一次完整的文獻記載。清道光丁酉年(1837年)陳一津《伯玉先生小傳》:“(陳子昂死后)家人葬于城南二十里獨坐山之麓,今名龍寶山,周一里,高百丈,南枕涪江。墓側修祠種樹,子孫奉祀不衰?!?/p>
1300多年來,陳子昂墓與陳子昂一樣,歷盡劫難與興衰,經(jīng)過數(shù)次修繕、重建,歷久彌新。唐大歷六年(公元771年),東川節(jié)度使、梓州刺使鮮于公李叔明感念陳子昂“惟國不幸,非君之病”,為“不閉其文,永昭文雄”,在獨坐山陳子昂墓立“旌德碑”。這是陳子昂死后71年,唐時地方官府第一次修繕陳子昂墓的記載,也是地方官府代表朝廷在陳子昂死后第一次立碑旌表其“天地之道”“堯舜之才”,為后世提供了陳子昂墓位于獨坐山的文獻佐證。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趙匡胤“詔天下牧守修前代圣帝功臣賢士陵牧之毀圮者,斯以崇至仁而修闕典也”。知梓州軍州事兼御史大夫郭廷渭“亦奉斯命”,主持修繕陳子昂墓,并重新勒石鐫刻已“苔蘚侵剝,文字磨滅”的唐代“旌德碑”。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四川巡撫能泰祭拜陳子昂墓,發(fā)現(xiàn)“墓后有祠,年久傾圮,不禋祀無聞”,遂“命知縣李瑞經(jīng)理其事”。當年,知縣李瑞重新修繕陳子昂墓,修建拾遺祠,并勒石鐫刻能泰撰《重修陳拾遺墓記》,這也是陳子昂墓“墓后有祠”和官府重建拾遺祠專祠祭祀陳子昂的最早文獻記載。隨著陳子昂歷史地位、人文價值的不斷凸顯,陳子昂墓的形制、規(guī)格也在不斷發(fā)展、擴大。清康熙《射洪縣志》卷二《賦役》還有獨坐山陳子昂墓陳拾遺祠門子及其年薪的記載:“陳拾遺祠門子壹名,工食銀二兩,遇閏不加?!边@是陳子昂死后1000年,獨坐山陳子昂墓建祠祭祀、設專職守墓人的第一次文獻記載。守墓人的薪俸是一年二兩銀子且閏月不加錢,而同一時期知縣“歲額俸銀肆拾伍兩”。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陳子昂墓和陵園受到破壞。
1988年首屆陳子昂學術討論會、1992年首屆陳子昂國際學術交流會相繼舉行,極大地推動了陳子昂墓的恢復、重建。1988年,射洪縣(今射洪市)文化主管部門在原遺址附近重建陳子昂墓。1992年對陳子昂墓、陵園重新規(guī)劃、設計,加大墓體、勒立墓碑、擴大墓園,加修欄桿、拱橋、植樹;同時修建了陵園至梓江的墓道和客運碼頭。1993年又修建了圍墻、牌坊、守護房等。1999年重刻《唐代鄉(xiāng)賢陳伯玉先生事略》碑(5塊拼接),新刻陳子昂詩文碑8塊、歷代名人詠子昂詩碑8塊、《維修伯玉陵園暨新建詩碑記》1塊。這幾次的大規(guī)模修繕、擴建,使以陳子昂墓為中心的伯玉陵園占地面積達到5.2畝。
2021年,中共射洪市委、市政府依陳子昂墓、伯玉陵園建設展陳陳子昂生平、事跡和歷史貢獻的仿古建筑文宗苑,形成目前國內外對大唐文宗陳子昂最全面的綜合性展覽。文宗苑作為射洪文旅新名片、新創(chuàng)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兩江畫廊”的核心,必將有助于陳子昂墓的保護、伯玉陵園的提升,為陳子昂文化的研究、傳承、推廣、弘揚發(fā)揮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射洪陳子昂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