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盛世綺早年議敘四庫館,以軍功擢四川隆昌知縣,為官施行善政,卒于涿縣任上,時年73歲,其政績載入《嘉興府志·循吏傳》。盛世綺出身浙江嘉興望族聞湖盛氏,受父輩熏陶,在書法和篆刻方面卓有成就,為盛氏家學承前啟后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guān)鍵詞:盛世綺;聞湖盛氏;仕宦經(jīng)歷;家學傳承
10年前,我撰寫了《金石書畫名家壺道人》,以記筆者叔曾祖父盛光偉(壺道人);其后又撰寫了紀念壺道人的父親的文章《寄寓巴蜀的書畫名家盛樾》。文中提到盛光偉在致其侄康侯的信件中說:“承四世家學,唯侄為優(yōu),勉之哉!”此話是一位長輩對后人的勉勵。所謂“四世家學”,就是傳承了盛氏一脈在書法篆刻方面的造詣和成就。而盛氏家學的承前啟后者,當推盛樾的祖父盛世綺。
盛世綺是筆者七世祖,字對扆,號鏡齋,又號香泉。他早年入福康安幕,征噶爾喀;由縣佐軍功擢四川隆昌知縣,所至皆有善政;明于折獄,伉直不援;上任涿縣,八年不調(diào),卒于官;誥授奉直大夫,以孫樾官知州,覃恩晉贈通奉大夫。乾隆時,四庫館議敘,盛氏工篆隸,多藏名人手跡碑帖,撰有《所見碑石時地考》4卷。六世祖生于乾隆己巳,卒于道光壬午(道光二年),年七十三;歸葬海寧硤石鎮(zhèn)西白溝堰。其政績載《嘉興府志·循吏傳》。
一、生平及宦跡
筆者依據(jù)多方搜集來的縣志史料,勾勒出約250年前先祖盛世綺入川的足跡——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盛世綺任彭縣典史,十一月二十四日到任,時年33歲,四十八年(1873年)二月卸事。巴蜀書社1993年出版的《李調(diào)元詩注》有《寄蜀中四仙尉》一詩:“蜀中四仙尉,盛姚周與李。彭州工篆隸,敦彝辨戊巳?!痹娮ⅲ骸八南晌荆慌砜h盛世綺,竹廠,秀水人?!碑斨⑹谰_時在彭縣典史任內(nèi)。其后,盛世綺仕宦經(jīng)歷如下: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至五十七年(1792年),署峨眉縣主簿。乾隆五十七年,委浪噶子站務(wù)。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升龍安府經(jīng)歷,據(jù)《龍安府志》,五十八年到任。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三月二十八日回軍營辦事。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三年(1793—1798年),兼任牛華溪鹽大使。據(jù)《四川鹽法志》,盛世綺署犍為縣鹽大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九月,署彭山縣知縣。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離任,任夾江縣知縣。嘉慶元年(1796年)知灌縣事,據(jù)民國《灌縣志》任職至嘉慶二年(1797年);同年調(diào)任隆昌縣知縣,四月初六到任,考核卓異一等。嘉慶十二年(1807年)十一月十八日,丁生母于氏憂,服出于嘉慶十四年(1809年),改官直隸蠡縣。嘉慶十八年(1813年),任滑縣軍興,調(diào)正定辦兵差。嘉慶十九年至二十年(1814—1815年),遷安,再卓異一等。嘉慶二十年,署清苑,署永平;據(jù)《灤縣志》,又兼署灤州知州。嘉慶二十年九月,署涿州知州?!堵労⑹霞页恕份d:“嘉慶十九年(1814年),上任順天府涿州知州,八年不調(diào),卒于官?!笔⑹谰_卒時在道光壬午(1822年)二月二十九日,享年七十三歲。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五日,順天府府尹劉镮之推薦盛世綺出任東路同知。嘉慶二十五年是嘉慶朝最后一年,只可惜沒有等到升職,道光二年(1822年)二月二十九日他就在任內(nèi)去世了,距離題報剛滿兩年。這可能與任內(nèi)發(fā)生了盜案有關(guān),也可能與嘉道兩朝更替有關(guān)。
二、家世
聞湖又名梅家蕩,是浙北第一巨浸,原屬秀水縣南匯鎮(zhèn),后與王江涇鎮(zhèn)合并。盛氏先人南宋末由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護蹕南渡定居此地。
聞湖盛氏乃嘉興望族,盛世綺的曾祖父盛民譽為進士、祖父盛楓為舉人、父親盛百穀系太學生。其伯父盛百二對盛世綺一生的影響極大。十賢堂《盛氏家譜》卷二十五中載有聞湖舉人盛鈁撰《聞湖盛氏著述考》言:“公(盛世綺)為治,一以先曾祖(百二)治淄川者為法,蓋幼時隨任淄署本所習見。”“幼時隨任淄署”,耳濡目染,因此成就了盛世綺詩詞與碑帖的學養(yǎng)。
盛百二(1720—?),字秦川,號柚堂,浙江秀水(今嘉興市)人,安吉州學正,舉人盛楓之孫,乾隆丙子(1756年)舉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任淄川知縣。盛百二少時讀書穎悟,于天文、勾股、律呂、河渠之學,無不精研;為政靜而不擾,簡而有要;在官1年,以憂去,遂不仕。他晚年僑居齊魯間,主講山東濼源書院、繼任任城書院山長,前后達十幾年,多所造就;工詩,詩格清秀,抒寫自如,王昶以為“宗其鄉(xiāng)朱彝尊”,沈濤則謂“頗類姜白石”。
國家圖書館藏有黃小松《友朋書札》(全三冊)。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黃易到濟寧任衛(wèi)河通判,受任城書院山長盛百二的邀請書隸書《朱柏廬治家格言》并立石, 黃亦數(shù)次函請淄川令盛百二訪碑。
《淄川縣志》也有關(guān)于盛百二的記載:
盛百二,字秦川。浙江秀水人。慈祥寬厚,示辱蒲鞭,退食之暇,不離書史。蓋以文學為政事者。有《般陽書院記》。乾隆三十四年丁憂。
王培荀《鄉(xiāng)園憶舊錄》卷三記:“秀水盛百二,字秦川。丙子(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孝廉,官淄川令。博覽載籍,善于考證。所著書如《周禮句解》《尚書釋天》《柚堂筆談》《柚堂續(xù)筆談》皆刊行傳世。其從侄(盛)世綺言:‘未刻者尚多也。’”
三、為隆昌縣城撰書的兩塊史料碑
清嘉慶二年(1797年),盛世綺任隆昌知縣,發(fā)現(xiàn)隆昌舊有金鵝書院為前任楊如桂所建,僅數(shù)年改為郵舍,即想重建書院。嘉慶六年(1801年),知縣盛世綺撰書了《重建蓮峰書院碑記》:“以為吾邑得此勝地,以之事神,則神無不福;以之為學,則學無不成。此數(shù)十年來,人人所欲為而不得者,今得巍然在望,使非文昌帝君啟文明之運,有以默相之,焉克致此!予惟是役也,當予甫下車,即有志于此,因軍興不果,郁郁于懷者三年也!”
“移正齋學署于明倫堂后,以學署地建書院,相其體式,第一座為文昌祠,次居山長,再次講堂,再次奎閣,突兀崢嶸,與文昌祠相應(yīng)接,外列門二重,前后房舍共四十楹”,書院大氣壯麗。周圍垣墻縈繞,房中一切用具齊備,“所費不下數(shù)千金,除捐廉外,皆士民所樂輸者。命紳士郭元龍、余千等董其事,始創(chuàng)于仲秋,落成于季冬。因其地與縣署共枕蓮峰也,顏其額曰蓮峰書院”。
嘉慶四年(1799年),白蓮教以齊王氏為首,進攻四川富順、瀘州,鄰縣多次求救,隆昌人心惶惶,從鄉(xiāng)下遷家入城避禍者不下數(shù)萬,所幸白蓮教退去。盛世綺命紳士李學淵、余昂等主持重修縣城,將十分之八九的危險城墻加固。盛世綺主持重修的隆昌縣城墻質(zhì)量過硬,經(jīng)59年后抵御云南李永和、藍朝鼎上萬農(nóng)民軍3次攻城,100年后抵御余棟臣數(shù)千農(nóng)民軍二次攻城未破。然原碑已佚,碑文見1995年版《隆昌縣志》。
同治壬戌《隆昌縣志·政績》載:“盛世綺,浙江秀水供事,嘉慶三年任,工楷篆隸,政尚清廉,歲旱捐廉并勸富戶輸米共濟生全甚多,城垣、書院、各廟壇次第一一修葺,以資膏火,士林頌之”。光緒《敘州府志》載入他撰寫的《重建蓮峰書院碑記》和《重修隆昌縣城碑記》。兩碑記記載了隆昌兩大建筑主管者各兩人的姓名,眾人才知道重建蓮峰書院建設(shè)主管者是當時隆昌最富裕的云頂郭家和城區(qū)余家。重修隆昌縣城的是李學淵、余昂,前者不詳,后者屬城區(qū)余家。
1995年版《隆昌縣志》載盛世綺此隆昌二碑記:原石立于金鵝書院今隆昌一中校舍,不知何時已毀,但道光、同治壬戌、甲戌縣志載有其兩碑記。盡管《重修隆昌縣城碑記》原碑已佚,然盛家尚存清拓舊本。
四、上任涿州,手札舒思鄉(xiāng)情懷
成都左志丹先生收藏有盛世綺致友人嚴漁恬(名堉,浙江烏程人,資陽知縣)手札計3頁,全文如下:
頻年闊別,裘葛遞更?;厮寂f雨巴山,不啻如同昨日。而睽違兩地,聚首無時,能無望彤云而益增馳企耶!茲新正杪,嚴漁恬三兄過保定,接讀教言,具紉殷拳,錦注回環(huán),雒頌感慰,交并舊稔。
大兄大人鼎裀集吉,偉績崇綏,想數(shù)年來善政鴻勛,茂于疇昔,佇見由黃堂而觀察,如采左劵耳!可勝欣汴。弟自承乏蠡吾,倏經(jīng)兩載,但才慚蠡測,故我依然。兼之地瘠事繁,民情剛勁,非特勞形案牘,而酬應(yīng)之紛來踏至,亦正未亦支持也。還祈垂愛有素者,遠示周行,以匡不逮,是所切疇。茲因舍侄回川,書泐奉復,敬請升安統(tǒng)惟,丙照不戩。
愚弟盛世綺頓首
鈐?。河疑现煳摹熬嘉椅乙嗨季保ㄖ欤?/p>
左下朱文“對扆氏”(朱)
是函作于嘉慶十五年(1810年)正月,“舍侄”即指盛善沆。其時盛善沆28歲,嘉慶十六年(1811年)署太平廳照磨,嘉慶中營山縣典史。
五、藝事
筆者家存盛世綺所書“玉箸篆”,亦稱“玉筋篆”“鐵線篆”,是小篆的一種。篆書筆劃兩頭肥瘦均勻,末不出鋒者,名曰“玉筋”;書寫時線條無粗細變化,豎筆無垂腳,且結(jié)體圓長。筆法出自秦李斯《泰山刻石》,傳唐代李陽冰。后人論書,莫不推此二人。盛世綺之書體點畫謹嚴,字體修長,字形大小合矩,章法縱橫有序,別具姿態(tài)。其書寫筆道,圓潤遒厚,非常精到。
盛世綺所書行楷,筆畫粗細適中,線條流暢,結(jié)構(gòu)優(yōu)美;運筆起、行、收,筆意連貫,筆畫之間有著明顯的承接關(guān)系。隨著字形的不同,其用筆呈現(xiàn)出多樣的形態(tài),極力追求構(gòu)圖的優(yōu)美。字形端莊大方或飄逸灑脫,富有變化。整幅作品疏密有致、布局合理,呈現(xiàn)出和諧統(tǒng)一的效果。字如其人,從中可見其人格學養(yǎng)之一斑。
然盛世綺所作楷字不多見,僅見于對聯(lián)落款處。其用筆剛?cè)岵?、沉穩(wěn)大氣、結(jié)構(gòu)工整、古拙雅致,極富文人氣息。在盛壺叟的楷字作品中,亦可窺見其逸韻流芳。以下影印件由何門靜波師兄友情提供,盛世綺之孫四川知縣盛樾(號鏡孫)于冊頁題跋:
同治中,需次錦城,偶游市,于書肆得見此冊,似是錄存底稿。察視篆體楷法大似先祖涿州公所書,第無年月款識可考,不敢碻定,因即購存,不覺忽忽四十余年矣。宣統(tǒng)紀元,重加裝裱,以遺子孫永存,付屬珍藏,毋俾散失為務(wù)。
戊戌秋日槜李盛樾希棠甫跋
其子盛濂能承家學,嘗為“麟士郡伯”俞文詔所藏“京師宣武城南王漁洋先生舊宅紫藤書屋圖”卷首篆書題圖,近日又于左志丹先生處見絹本元光扇葉1幀,為盛氏篆書唐朱光弼《宮詞》20字,距今已200年。其孫盛楨、盛樾,曾孫盛光偉,元孫輩多人皆善書法工篆刻,尤以盛光偉為集大成者。
六、聯(lián)姻
盛氏入川一脈已歷7代,前4代的婚姻都在江浙故交范圍內(nèi)擇偶。筆者叔曾祖父、壺道人盛光偉寫有一本《遷蜀瑣記》(未梓行),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字句就有“辛亥國變、旅蜀日久、南歸不得”等,看來祖上還是想有一天能夠回到廊下或香巖浜故居的。始祖盛濂與其弟分別娶了嘉興沈昭興長、幼女,生女適四川知縣山陰邵坤。高祖盛楨娶湖州歸安庠生沈榮琛女。伯曾祖盛伯庚娶四川候補知縣湖州吳焜女。曾祖盛仲和娶宜賓縣典史廣東張元鈞女。進入民國,祖父又迎娶了祖母,祖母的祖籍是湖州烏程。家母亦是昆山人。此外,巴金祖籍也是嘉興,李家入川后我們兩家還聯(lián)過姻,盛世綺的侄子盛善沆將女兒嫁給了李璠,李璠即巴金的曾祖父。李璠之子李浣云補了南溪知縣實缺,約請他的舅舅盛楨去做了10年的“刑名師爺”,后者同時還是湯夫人二弟子尹的老師。在巴金祖母湯淑清《晚香樓集》中“懷子尹二弟”有“師德辜青眼,親恩負白頭”句,詩注:“弟歿后,其師盛維周為誦經(jīng)三日?!?/p>
亦有資料表明,盛世綺侄子盛善沆以浙江秀水縣議敘隨叔父盛世綺入川,最早的記載是嘉慶十二年署蓬州吏目,其后還任過營山縣典史、嘉定府經(jīng)歷兼批驗大使、綿州通判。酉陽直隸州知州呂朝恩把女兒嫁給盛善沆,可能呂時在富順知縣任上,盛世綺在牛華溪鹽場大使任上。
盛世綺以監(jiān)生起家,歷經(jīng)四庫館,又以軍功得知縣升知州。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經(jīng)歷就是兼署多地鹽場批驗大使,其侄盛善沆、子盛濂、曾孫盛錫齡亦然。從他開始,盛氏在川省鹽務(wù)系統(tǒng)的人脈一直延續(xù)到他的五世孫、川康鹽務(wù)管理局的幫辦秘書盛吉皆。巧合的是,盛吉皆也任過自流井東場場長,場長的前身就是富榮鹽場大使。
作者系盛世綺七世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