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是一種特殊的花,花期一到便香飄十里,把寂寥的天空渲染得滿是情意和詩意。這一景象引發(fā)了古代詩人們的無限詩意:唐代詩人王維在《鳥鳴澗》中吟誦“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他聽到了桂花飄落的聲音,讓整個夜晚更顯空寂;李白寫下“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讓人感受到桂花獨特的韻味;楊萬里則認為桂花是從月宮移來的仙花,“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字里行間帶著浪漫的仙氣??梢?,詩人們筆下的桂花都有著鮮明的特征。但筆者更喜歡王建吟誦的“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句詩讓靜謐的夜多了幾分惆帳、幾分秋思一到收獲的季節(jié),桂花就像雨一般浸潤著人的心靈。更難能可貴的是,桂花除了具有常態(tài)的觀賞價值,還能用作食療。每當花期,搖落桂花便成為人們,尤其是小孩子們最熱衷的事。
今天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的文章是琦君的《桂花雨》。文章內(nèi)容很容易理解:作者先從喜歡的桂花說起,談它迷人的香氣,談童年搖桂花的經(jīng)歷,再寫離鄉(xiāng)后賞桂花、思桂花的情景。這一系列時間的延展,寄托著作者獨特的思考和情感。單看標題就令人感覺與眾不同,不禁讓人浮想聯(lián)翩,也讓我們心生疑竇:桂花不過是平常的花,它如何與“雨”聯(lián)系在一起?文中表達的又是怎樣的一種情感?
一、《桂花雨》的描寫技巧
桂花在中華大地上是常見的花,但因為常見,大家在文章中未必都能精準地刻畫它。且看琦君筆下的《桂花雨》,其寫作手法是多樣的。
其一,多樣的修辭。修辭手法的運用,能讓所描繪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動。本文綜合運用多樣的修辭手法,讓桂花顯得格外可愛且富有人情味。如標題運用比喻修辭,用“雨”比喻桂花飄落的密集形態(tài),生動展現(xiàn)了搖動桂花樹時桂花紛紛飄落的唯美場景;“雨”本身飄灑的特質,更靈動地表現(xiàn)了桂花浸潤人心的意境。文中還運用夸張修辭,如“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形象地表現(xiàn)出桂花香氣的濃郁。擬人手法的運用則讓桂花更顯人情之態(tài),比如“桂花樹笨笨的”,這并非貶義詞,而是桂花樹可愛的代名詞;它還跟人玩起了捉迷藏一一不開花時只有葉子,開花時只能在枝葉間找到,就像一個調皮的小孩子,讓人怎能不憐愛這迷人的桂花?
其二,出彩的感官描寫。文章善用多種感官來描寫桂花,讓桂花呈現(xiàn)出多樣情態(tài)。文中描寫了視覺(紛紛飄落的桂花)、嗅覺(濃郁的香氣)、觸覺(花瓣飄落的觸感一“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極大地增強了桂花盛開和飄落時的畫面感,讓人仿佛置身于桂花的海洋,別有一番情調。
其三,對比的強調。對比手法讓情感的宣泄更為強烈,作者善用對比,用成年后與兒時的經(jīng)歷作對比,突顯情感的細微變化,表達上卻不著痕跡。文中提及,面對“我”撿來的桂花,母親帳然若失地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边@看似無心的話,卻凸顯了家鄉(xiāng)的桂花在母親心中無可取代的地位,充分體現(xiàn)了母親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眷戀,而這份情感也深深影響著中學時代的琦君,讓她的內(nèi)心根植了依戀故鄉(xiāng)的情感。
其四,出色的細節(jié)描寫。文章中有很多細膩的細節(jié)描寫,如“搖桂花”的動作一“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寫出了場面的歡樂和童年時代的快樂時光;還有曬桂花的過程一一搖落桂花、挑去枝葉、曬幾天太陽、收納進鐵盒,這些具體的制作程序,使讀者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家鄉(xiāng)桂花的獨特韻味。
以上這些手法的運用,都為下文情感的宣泄和表達打下了堅實基礎,讓人頓覺一切合情合理且倍覺溫馨。
二、《桂花雨》的情感表達
在結構安排上,作者常以桂花雨作為回憶的觸發(fā)點。她先從故鄉(xiāng)盛開的桂花說起,再到桂花的香氣,進而進入對童年的回憶,這種由點到面的布局,讓情感層層遞進,把個人體驗升華為群體共鳴。這種群體共鳴就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家鄉(xiāng)情。但要讀懂作者琦君在這篇文章中寄托的情感,我們需要先了解琦君的生平:
琦君原名潘希真,是臺灣著名文學家,1917年出生于浙江溫州。1949年,因家庭原因她前往臺灣。在大陸生活的32年里,她度過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時光,故鄉(xiāng)怎能不讓她魂牽夢繞?
由于家庭、政治等原因,琦君對離開大陸赴臺灣一事始終耿耿于懷。她曾說,來到臺灣仿佛是“無根的浮萍”,對大陸故鄉(xiāng)的思念就像藏在內(nèi)心的魂,對故鄉(xiāng)的一切都難以忘懷。據(jù)家人說,琦君臨終前在病榻上常說夢話:“我要回故鄉(xiāng)溫州?!钡z憾的是,琦君始終未能葉落歸根。隨著時間推移,琦君逐漸年老,記憶也在衰退,但她仍盡力用手中的筆,將腦海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轉換成文字,成為心底永恒的紀念。于是,她筆下的《桂花雨》就顯得情感更為真摯,字里行間蘊含著琦君對故鄉(xiāng)的深切依戀。
其一,桂花是故鄉(xiāng)純真回憶的載體。文章題目本身就引人遐想,“桂花雨”源于人們收獲桂花的方式。因桂樹高大且缺乏采摘工具,人們只能全家出動搖樹,于是有了“搖花樂”。小孩子幫大人抱樹,大人們使勁搖,場面十分歡樂。結果是桂花紛紛飄落,如同下了一場香噴噴的桂花雨,讓人感嘆那個時代的美好。雖然在琦君生活的時代,物質條件匱乏,但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是豐盛的一一他們自覺守護著家鄉(xiāng)的溫情,孩子們主動幫父輩干活。因此,收獲桂花不僅是豐收的喜悅,也是琦君與家人們一起勞作的快樂,更是藏在童年記憶里的喜悅。
其二,桂花是故鄉(xiāng)純真情感的象征。在琦君生活的時代,人們的情感非常真摯,沒有絕對的“你我之分”。琦君回憶道,如果臺風不來,就能“送一籮給胡家老爺爺,送一籮給毛家老婆婆”。在鄉(xiāng)親們心中,桂花是大自然的饋贈,何妨無私分享?這種質樸的情感是當今社會稀缺的,值得我們反思和品味。桂花在其中擔任起“橋梁”的作用,成為維系著鄉(xiāng)親們情感的紐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琦君特地在兩個地方用了“浸”字:
第一處,琦君說:“桂花盛開的時候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边@個“浸”字形象地表明桂花盛開時花香四溢的狀態(tài),讓鄉(xiāng)親們的心也連在了一起。第二處,琦君又說:“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薄敖弊值脑俅问褂?,不僅表現(xiàn)了花開時的香氣彌漫,也體現(xiàn)了用晾干的桂花泡茶、做餅時的香氣馥郁??梢哉f,桂花的香氣永遠留在人們心里,早已掙脫了季節(jié)的束縛,用全年的香氣陪伴著鄉(xiāng)親們,成為鄉(xiāng)親們,更成為琦君一生中永恒的美好回憶一一就連字里行間的回憶都充滿香氣,充滿暖暖的鄉(xiāng)土情。
當然,桂花的這種情感紐帶作用是作者賦予的,但何嘗不是琦君心底最柔軟、最永恒的回憶呢?因此,那年的“搖花樂”和“桂花雨”成為作者對故鄉(xiāng)最美好、最溫馨的印象。只要細讀這篇文章,我們不僅能學習到與眾不同的寫作技巧,還能感受到桂花的香氣彌漫在字里行間,體會到縈繞在作者心頭的、如同桂花香氣般濃郁的思鄉(xiāng)情。
三、結語
《桂花雨》是一篇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的散文。作者綜合運用多種寫作手法,讓桂花極具立體感和形象感,如拉家常般娓娓道來,帶領讀者走進作者美好的童年時光。都說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難忘的時光,感謝琦君帶我們走進她的童年,以“桂花雨”為貫穿全文的線索,將故鄉(xiāng)中的人、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讓我們感受到那份暖心且悠長的思鄉(xiāng)之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