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斜疝屬于兒童群體高發(fā)疾病,發(fā)病原因與患兒先天性鞘狀突沒有閉合,或者沒有完全閉合有關。當腹內壓升高時,因為患兒內環(huán)口沒有閉合,腹腔內容物通過內環(huán)口進入到陰囊、腹股溝,從而引起腹股溝斜疝。根據腹股溝斜疝直徑又可以劃分為巨大型( ?15mm) 、普通型(5\~15mm )以及隱匿型( lt;5mm )。資料統計顯示,腹股溝斜疝發(fā)病率達到 0.8%~4.4% 。與成人群體發(fā)病機制有所不同,兒童群體因為腹股溝腹壁沒有薄弱的位置,因此, lt;6 個月齡的患兒可能會自愈, gt;6 個月齡的患兒要及時采取疝囊高位結扎術,以實現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傳統開放性腹股溝斜疝疝囊高位結扎術在手術中會對腹股溝位置解剖結構造成不同程度破壞,創(chuàng)傷比較大,導致患兒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增大。而與傳統手術相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借助腹腔鏡可以更加清晰地觀察到精索血管、輸精管、腹壁下動脈及髂血管,不僅可以降低手術操作難度,還可以有效減輕對患幾機體的創(chuàng)傷,避免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促進患幾術后盡快恢復,術后切口也更加美觀。本研究觀察60例采取不同術式治療腹股溝斜疝患兒的臨床資料,發(fā)現經臍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效果顯著,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4年5月收治的60例腹股溝斜疝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3例;年齡11個月\~11歲,平均( 5.06±1.24) 歲;病程 3d~ 7年,平均 (3.47±1.26) 年;患病部位,左側10例,右側20例。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11個月 ~11 歲,平均( 5.11±1.30) 歲;病程10d~11 年,平均 (3.40±1.21) )年;患病部位,左側16例,右側14例。2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具有可比性。
1.2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患兒彩超檢查與《兒科學》腹股溝斜疝相關診斷標準符合,滿足手術治療要求;病歷資料完整;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已經取得同意。
排除標準:嚴重器官疾??;腹股溝存在外傷和既往手術史;滑疝、嵌頓疝、復發(fā)疝;系統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出血性疾??;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精神異常;配合度特別差。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開放性腹股溝斜疝疝囊高位結扎術。在手術前 6~10h 提醒家屬禁止患兒進食,調整為頭低足高體位,注射東茛蓉堿 (0.3mg) 。 30min 后經氣管插管進行全身麻醉,消毒并鋪設手術巾,取疝囊上 2~3cm 做切口,分離腹肌筋膜與腹直肌,暴露疝囊,用手將疝囊推至腹腔,縫合疝孔口,剪掉疝囊。如果疝孔過大,可先縫合筋膜,再縫合腹直肌外側。
觀察組實施經臍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術前操作參考對照組,麻醉見效后,經臍 3mm 切口置入腹腔鏡觀察套管,觀察內臟、內環(huán)口缺損,內環(huán)口投影部位做 1~2mm 切口,將腹壁下血管保護好,使用4號不可吸收絲線從疝囊切口穿入腹壁、內環(huán)口頂部位置的腹膜外層,圍繞著內環(huán)口內側,從腹膜外間隙穿向內環(huán)底部。在穿過輸精管、腹膜時,注意保護好輸精管、精索血管,女性患兒可以從子宮圓韌帶下側穿過,自疝囊底使用疝囊針穿破腹膜,在腹腔中將線半環(huán)繞,再把針退到內環(huán)頂部腹膜,在腹膜外貼近內環(huán)外側穿行,從內環(huán)底部腹膜裂孔拉出線,完成外半環(huán)線。對腹腔稍微實施壓力,對陰囊(女性為大陰唇)再進行擠壓,將殘氣排干凈,收緊環(huán)線打結,線結埋于皮下,操作結束,關閉氣腹,切口皮內縫合,切口用創(chuàng)口貼粘好。
1.4 觀察指標
(1)炎癥指標。于術前術后采集2組患兒 2~ 3mL 靜脈血,以 3600r/min 速率、 9cm 半徑離心12min ,取上層清液,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IL-6、TNF- ∝ 、CRP、WBC。(2)圍術期指標。統計2組患兒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第1次下床活動的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并在第1次換藥時對切口長度進行測量。(3)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統計2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 χ2 檢驗;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 Φt 檢驗。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炎癥指標
術后,觀察組IL-6、 TNF-α 、CRP、WBC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1。
2.2 圍術期指標
觀察組圍術期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短(早)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2。
2.3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3。
3討論
臨床研究表明,小兒疝氣與先天原因有著密切的關系,主要是因為鞘狀突沒有閉合,導致小兒疝氣,其中又以腹股溝斜疝最為常見。患兒在發(fā)病后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股溝位置突起塊狀腫塊,陰囊、陰唇腫脹,特別是患兒在哭鬧時,包塊變得更大,病情比較輕的患兒包塊可以自行恢復,但是病情比較嚴重的患兒隨著患病時間延長,癥狀會表現得越來越嚴重,如咳嗽、腹部疼痛、惡心嘔吐、陰囊疼痛等?;純涸诳摁[、劇烈運動時,疝氣嵌頓,疝內容物無法再回到腹腔,導致患兒疼痛進一步加重,即使通過手將包塊按住,也無法緩解,并且出現腸道異常癥狀,隨著內容物嵌頓時間延長,皮膚還會出現紅腫,部分腸組織長時間卡在腹股溝,血液循環(huán)受到影響,還會出現絞窄疝氣,因此,腹股溝斜疝需要盡早治療。
目前,腹股溝斜疝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因為患兒腹膜鞘狀突沒有完全閉合,沒有腹壁薄弱問題,因此,內環(huán)口高位結扎術在治療中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傳統開放式手術在腹股溝管解剖時會對血管、周圍神經、精索造成不同程度損傷,術后風險比較大,并且難以發(fā)現側隱匿疝,處理不及時可能會復發(fā)。經臍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不僅操作方便,且視野好,可以減小對患兒身體的創(chuàng)傷,術后恢復更快。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圍術期指標、術后炎癥指標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 (Plt;0.05) 。分析原因,腹腔鏡穿刺孔借助腹腔鏡可以直接觀察到內環(huán)口水平,可以更加精準地對疝囊進行結扎,操作更加安全,借助尖端鈍圓勺狀鈍性針頭對腹膜進行鈍性分離,可以更好地保護精索血管、輸精管、髂血管,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避免術后發(fā)生血腫,減少患兒機體創(chuàng)傷,還可以緩解機體應激反應,從而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另外,從臍部天然瘢痕位置做切口,不僅能減小切口,還能進一步確保術后美觀度。明葛東等在研究中表明,單孔單隧道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在腹股溝疝臨床治療中單側手術時間( |10.3±1.1 一 min ,雙側為( [13.5±1.3) ) min 。本研究中,經臍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的手術時間為 (17.06±2.35) min 可見這種手術方式可以縮短手術時間。彭永輝等研究中表明,巨大腹股溝疝患兒經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操作簡單,視野更好,方便跨越輸精管、精索血管,不會對組織造成切割,腹膜外潛果相一致。
行更加方便,因此,可以減小對患兒機體的創(chuàng)傷,且可以降低患兒復發(fā)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劉揚等[0]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腹腔鏡手術治療腹股溝疝,手術視野更加清晰,可以避免不良損傷,有助于更好地保護輸精管、精索血管、骼血管,避免患者在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以上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
綜上所述,采取經臍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兒童腹股溝斜疝,可以降低手術操作難度,不僅操作方便、簡單,還可以減輕對患兒身體的創(chuàng)傷,降低機體炎癥水平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安全性更高。
參考文獻
[1]何龍貴,何亦工,吳海彪,等.經臍單部位腹腔鏡聯合腹膜外注水法治療兒童巨大腹股溝斜疝[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23,23(8):592-596.
[2]袁輝華.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對腹股溝斜疝患兒術后恢復及復發(fā)的影響[J].基層醫(yī)學論壇,2020,24(26):3847-3848.
[3]胡偉澤,戴育堅,鄭輝明,等.單孔腹腔鏡自制疝針經皮完全腹膜外內環(huán)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715例[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23,22(3):278-282.
[4]王衛(wèi)平,孫錕,常立文.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8:6.
[5]李強,胡華琨,葉玲玲,等.布洛芬注射液用于腹腔鏡下腹股溝斜疝修補術患兒術后鎮(zhèn)痛的效果[J].臨床麻醉學雜志,2021,37(4):360-363.
[6]何朝升,蘇毅,劉明學,等.單孔腹腔鏡經皮腹膜外內環(huán)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術后復發(fā)原因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21,36(12):947-948.
[7]張勝亮,李卿明,王祥龍,等.小兒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疝的臨床觀察[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21,38(增刊2):22.
[8]明葛東,朱鴻喜,陳晨,等.一針雙線單孔單隧道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9,19(10):929-932.
[9]彭永輝,賴澤如,張文杰,等.使用大圓針行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在兒童巨大腹股溝疝治療中的應用及解剖要點[]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23,41(6):738-741,745.
[10]劉揚,王春燕,邱云,等.腹腔鏡下單孔完全腹膜外結扎法與單切口腹內縫扎法治療小兒腹股溝疝并發(fā)癥的比較[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20,20(8):691-695.
(編輯:肖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