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的課文《草原》以詩化語言勾勒草原風光,以生動敘事傳遞蒙漢深情,其優(yōu)美的文字節(jié)奏與鮮明的情感層次為朗讀教學提供了豐富資源。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以下策略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情境浸潤,激活情感共鳴。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沉浸式朗讀體驗中感知文本情感。
一是視聽情境還原,構建直觀感知。教學伊始,教師播放涵蓋草原日出、羊群遷徙、蒙古包炊煙等畫面的草原風光紀錄片,以及馬頭琴曲《萬馬奔騰》,并提問:“看到這樣的草原,你想用哪些詞語描述它?”學生用“遼闊”“碧綠”“生機勃勃\"等描述草原,形成直觀感知。在學習“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時,教師對比展示草原實景圖與刺繡工藝品照片,引導學生觀察兩者相似之處,感受朗讀時把“繡\"字讀得輕柔可以表現(xiàn)細膩的美感。二是角色情境代人,強化情感體驗。教師準備蒙古族服飾、哈達、小鈴鐺等道具,組織“草原迎賓\"角色扮演活動,將學生分為迎賓組、客人組,模擬課文中的迎賓場景。如扮演蒙古族同胞的迎賓組學生讀到“群馬疾馳\"時,晃動手中的鈴鐺模擬馬鈴聲。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基于角色體驗朗讀,還原迎賓的熱烈氛圍:“請帶著迎接客人的激動心情,朗讀‘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技巧精導,提升表達張力。教師可以通過精準的朗讀技巧指導,幫助學生將文本內涵轉化為個性化的聲音表達。
一是強化重音節(jié)奏,突出情感重點。教師先指導學生用不同符號標注重音:用 Δ 標注景物特點詞(如“翠色欲流”),用標注情感關鍵詞(如“情深”“不忍別”)。例如,對“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一句,教師強調讀到\"柔美”一詞時可以先稍作停頓再重讀。接著,教師設計“快慢節(jié)奏闖關游戲”,將課文中描寫初入草原的興奮段落和描寫草原靜謐的段落分別整理到“快速通道\"欄和“慢速小徑\"欄。學生分組挑戰(zhàn),用不同語速朗讀對應段落,教師通過拍手打節(jié)奏的方式引導學生把握速度。二是塑造語氣語調,把握情感層次。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句式轉換活動,將感嘆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遷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改為陳述句,讓學生在對比朗讀中發(fā)現(xiàn)感嘆句要用上揚語調讀出驚喜感。
趣味評價,增強學習效能。教師可以通過有趣的評價形式,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提升學生朗讀能力。
一是分層挑戰(zhàn)式朗讀。教師引導學生制作“朗讀進階卡”,設置青銅、白銀、黃金三個難度層級。青銅級要求準確流利朗讀段落,正確處理停頓;白銀級要求運用重音、節(jié)奏技巧,表達基本情感;黃金級要求加人動作、表情,創(chuàng)造性演繹文本。學生完成挑戰(zhàn)后,通過“朗讀能量值\"方式評價:每完成一級獲得對應數(shù)量的“草原之星\"貼紙,累計達到一定數(shù)量可兌換“朗讀小達人\"稱號。二是跨組協(xié)作式朗讀。教師將全班分為8個小組,每組設置繪景員、敘事者、抒情者、總指揮,繪景員負責朗讀草原自然風光段落,敘事者負責朗讀蒙漢交往情節(jié),抒情者負責朗讀情感升華部分,總指揮負責協(xié)調全組節(jié)奏與銜接,共同完成“聲音拼圖\"活動。學生共同制定“小組協(xié)作評分表”,從聲音協(xié)調性( 30% )、情感連貫性 40% )創(chuàng)意表現(xiàn)( 30% )三個維度進行朗讀互評。例如,評價聲音協(xié)調性時,關注段落過渡是否自然流暢等。
(作者單位:黃岡市浠水縣第二實驗小學)文字編輯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