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In the year of 2O21,Sh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supported by the local cultural relics administration,carred out excavations of some ancient tombs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 of Changrui-Fenzhoufu Residential District Project in Fenyang City.Amongthem,the M13 isan earthen cave tomb and there are burial objects,such as pottery pagoda, potery jars,porcelain bowls, inkstones, wooden combs,and tomb brick with epigraph unearthed.Particularly,the brick with epigraph that recorded the buried date, the Eighth Year of the Yuanyou Reign (A.D.1O93) and two painted pottery pagodas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findings during this excavation.
Keywords: Fenyang Earthen cave tomb Northern Song Eighth Year of the Yuanyou Reign
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和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在汾的大力配合下,對位于汾陽市西門社區(qū)文峰路北、西外環(huán)東側(cè)的昌瑞汾州府居住小區(qū)項目占地范圍內(nèi)的古代遺存進行了田野發(fā)掘(圖一)。其中清理一座北宋元祐八年(1093)的紀年墓,編號M13,現(xiàn)將發(fā)掘收獲簡報如下。
一、墓葬形制
土洞墓,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方向 85° (圖二、三)。
墓道位于墓室東側(cè),土坑豎穴式,平面長方形,底部略斜,兩壁各留4個腳窩,高低錯落。長1.7、寬1、深6.7米。
墓門兩塊青石封堵墓門,高165、寬0.96、厚0.1米(圖四)。封門石后有磚砌門檻,兩排,靠近墓道一排兩層平磚壘砌,靠近墓室一排五層平磚壘砌,長1、寬0.18米(圖五)。
墓室土洞,平面呈弧邊梯形,東西長3.15、南北寬2.48\~2.7、深6.7、洞室高1.76米。墓室底部磚砌東西向棺床,平面長方形,東西長2.71、南北寬1.65、高0.45米。棺床前地面方磚鋪熳,其余地面無鋪磚。墓室西北角堆有碳塊(圖六)。
葬式葬具2棺,置于棺床之上,小頭朝向墓道。北棺長2.13、寬0.52\~0.82、殘高0.28米;南棺長2.07、寬0.43\~0.73、殘高0.27米。棺內(nèi)各置人骨1副,保存較差,頭西腳東。
二、出土器物
共出土器物21件,包括陶魂塔、陶罐、陶缽、陶盤、瓷碗、硯臺、木梳、銅錢、銅簪、銅飾、墓志等。
陶魂塔2件。由塔身、陶罐、塔剎組成,通體施紅、白彩繪。M13:1,塔身:灰陶,飾紅、白彩,器身從下而上間隔飾七周泥條,將塔身分為七層;泥條捏為花邊狀,花邊施紅彩,象征塔檐。最下層為塔基,又分兩層,皆圓鼓形,下層近底飾一周花邊,較上層有大的收縮,象征地基;上層施紅、白彩;上下層之間以一周凸弦紋相隔。第二層,無雕鏤裝飾,飾鋸齒紋紅彩裝飾。第三層,泥條做柱,將壁面等分為四塊,其中一個壁面開方形鏤孔,象征雙門大開,另一塊壁面切割鏤孔形狀,但并未完成切割,象征雙門緊閉;另兩塊壁面無鏤孔。泥柱施紅彩。第四層,紅彩泥柱將壁面等分為四塊,其中一塊開方形鏤孔,象征雙門大開,另一塊開長方形鏤孔,即只鏤空一半,另一半涂紅彩,象征此門只開半扇,余兩塊壁面無鏤孔。第五層,近同第四層,四塊壁面皆開鏤孔,其中三塊為長方形鏤孔,寓意僅開半扇門,另一塊方形鏤孔,雙門大開。第六層,近同第四層,開兩個方形鏤孔。第七層,紅彩泥柱將壁面分為四塊,每塊壁面飾上下相隔的兩個圓孔。陶罐:口,平沿,沿邊捏為花邊狀,束頸,鼓腹,平底,間隔施橫向紅、白彩。塔剎:桃尖狀,做三層收分,子母口,間隔施橫向紅、白彩。
1、2.木梳(M13:13、M13:14)3.陶罐(M13:3)4.陶盤(M13:15)5\~12.陶缽(M13:18、M13:4、M13:20、M13:19、M13:16、M13:5、M13:17、M13:9)13.硯臺(M13:7)14.瓷碗(M13:6)15.銅飾(M13:8)
底徑26.7、通高79.8厘米(圖七,1;圖八,1)。M13:2,塔身:灰陶,飾紅、白彩,器身從下而上間隔飾六周泥條,將塔身分為六層。第一層,塔基,喇叭狀,上小下大,底部飾一周凸弦紋,周身間隔飾四個不規(guī)則方形鏤孔,施白彩。第二層,間隔泥條圓圈狀,邊沿捏為花邊,一周圓圈象征圍欄,花邊象征塔檐;壁面被四根泥條柱等分為四塊,每塊各有一方形鏤孔。第三層,同第二層。第四層,泥條僅做花邊,無圍欄,壁面無泥條柱,間隔飾八個長方形鏤孔。第五層,近同第二層,泥條做圍欄及塔檐,但壁面未飾泥條柱,僅有兩個長方形鏤孔。第六層,近同第四層,泥條僅做塔檐,壁面無泥條柱,間隔飾七個長方形鏤孔。陶罐:口,束頸,鼓腹,平底,器身間隔施縱向紅、白彩。塔剎:桃尖狀,做三層收分,子母口,底邊做花邊狀,間隔施縱向紅、白彩。底徑31.3、通高75厘米(圖七,2;圖八,2)。
陶罐1件。M13:3。泥質(zhì)灰陶,圓唇,鼓腹,平底。口徑12.8、腹徑21、底徑13.6、高21厘米(圖九,3;圖一〇,1)。
陶缽8件?;姨?,形制相同,圓唇,弧腹,平底。彩繪陶缽4件,腹部及口沿間隔飾紅、白彩繪,腹部彩繪豎條狀。M13:4,口徑9、腹徑9.3、底徑6.2、高7.4厘米(圖九,6;圖一O,2)。M13:18,口徑9.8、腹徑9.4、底徑5.8、高7.4厘米(圖九,5;圖一O,7)。M13:19,口徑9.7、腹徑9.5、底徑5.6、高7.3厘米(圖九,8;圖一O,8)。M13:20,口徑9.5,腹徑9.9,底徑6、高7.8厘米(圖九,7;圖一○,9)。素面陶缽4件。M13:5,口徑10.7、腹徑10.5、底徑7.2、高6.7厘米(圖九,10;圖一O,3)。M13:9,口徑10.9、腹徑10.5、底徑6.6、高5.4厘米(圖九,12;圖一O,4)。M13:16,口徑10.7、腹徑10.8、底徑7.8、高8厘米(圖九,9;圖一 0 ,5)。M13:17,口徑10.3、腹徑10.8、底徑7.5、高6.6厘米(圖九,11;圖一○,6)。
陶盤1件。M13:15,敞口,圓唇,斜直腹,平底??趶?7.3、底徑20.4、高4.9厘米(圖九,1.陶罐(M13:3)2\~9.陶缽(M13:4、M13:5、M139、M13:16、M13:17、M13:18、M13:19、M13:20)10.陶盤(M13:15)1.瓷碗(M13:6)12.硯臺(M13:7)13.銅飾(M13:8)14.銅錢(M13:10)15、16.銅(M13:11、M13:12)17、18.木梳(M13:13、M13:14)4;圖一O,10)。
瓷碗1件。M13:6,敞口,弧腹,圈足,內(nèi)外壁滿施白釉。口徑11.3、底徑3.8、高5.6厘米(圖九,14;圖一 0 ,11)。
硯臺1件。M13:7,泥質(zhì)灰陶,素面,平面梯形,宋式抄手硯,硯海與硯堂之間無隔斷。長9.4、寬5.2\~6.2、厚2.1厘米(圖九,13;圖一 0 ,12)。
銅錢1枚。M13:10,圓形方孔,錢文“五銖”,直徑2.6厘米(圖一 0 ,14)。
銅簪2件。形制相同,雙股細長條。M13:11,長11.8厘米(圖一O,15)。M13:12,長11.8厘米(圖一 0 ,16)。
銅飾1件。M13:8,長條形,長6.3、寬2厘米(圖九,15;圖一 0 ,13)。
木梳2件。形制相同,半圓形,捉手雕鏤花卉、動物。M13:13,長11、寬4.3厘米(圖九,1;圖一O,17)。M13:14,長11、寬4厘米(圖九,2;圖一○,18)。
墓志1塊。M13:21,無蓋,方形青磚,陰刻。長35、厚4.8厘米(圖一一)。志文“杜氏太君』元祐八年五月十六』日卒享年八十二』至十月十七日附』葬于』夫之墓』男前延安府安定堡寨主簿任昉葬』”(圖一二)。
三、結(jié)語
該墓為夫婦合葬墓,墓主為杜太君及其丈夫,其子任昉于元祐八年(1093)將二人合葬一處。據(jù)《宋史》載“延安府,中,都督府,延安郡,彰武軍節(jié)度。本延州。元祐四年,升為府?!薄把哟?,中。熙寧八年,省延水縣為鎮(zhèn)入焉。有丹頭、綏平、懷寧、順安、白草、永平六砦,安定、黑水二堡及永寧關(guān)?!盵任昉曾在延安府安定堡擔任主簿一職。
墓葬出土的紅白彩繪的陶魂塔和陶缽,應是具有鎮(zhèn)墓功能的器物,或為漢代以來道教“解注器”的發(fā)展變異。陶魂塔是自唐代開始流行的塔式罐發(fā)展到宋代的形式,唐代塔式罐以罐為主體,發(fā)展到宋代已然成為以塔為主體。該墓出土的2件陶魂塔形制大體相同,皆飾紅、白彩,分置于棺床兩邊,對稱放置。此2件陶魂塔細微之處又有諸多不同,除塔身塔檐裝飾有區(qū)別外,較醒目的區(qū)別在于陶罐和塔剎的彩繪,雖都間隔施以紅、白彩,但一件做橫向條紋,另一件做豎向條紋。
汾陽地區(qū)宋代墓葬偶有發(fā)現(xiàn),但多為仿木結(jié)構(gòu)磚室墓,有明確紀年的宋墓極少,土洞墓更是絕無僅有。該墓出土的陶魂塔、陶缽同東龍觀宋金墓[3、汾陽高級護理學院金墓[4中出土的同類器物形制相似,且陶魂塔出土時套組完整,彩繪陶罐置于鏤孔塔身之上。以往該地發(fā)掘的宋金墓葬因無紀年,多數(shù)籠統(tǒng)稱為宋金時期,該墓的發(fā)現(xiàn)對進一步厘清宋、金墓葬的區(qū)別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陶魂塔組合的完整性對研究同期墓葬的隨葬品組合、器物的功能用途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附記:本次發(fā)掘項目領(lǐng)隊王普軍,參加發(fā)掘人員有劉吉祥、馮智超、周瑞偉、劉琳琳、張武勝等,線圖由劉鶴婷、辛宇繪制,攝影由李海龍完成。
執(zhí)筆:王普軍、周瑞偉編著:山西博物院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3年11月ISBN:978-7-03-076775-2
內(nèi)容簡介:本書以20世紀90年代山西省平陸縣出土的一組商代青銅器為主要研究對象,按方鼎、圓鼎、、爵四個器類,分別分析它們各自的藝術(shù)風格、技術(shù)特征,并將它們與其他地區(qū)出土相關(guān)聯(lián)的商代青銅器進行綜合比較,探討一系列相關(guān)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