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From May to November 2O17, the Guizho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Yuqing County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etc,conducted excavations at the Gaowuji Site in Yuetai Village, which revealed a variety of features including ash pits, dwellings,ditches, water pools,stepped pathways,stoves,and enclosures and unearthed objects such as pottery,bronze wares,iron objects,bone tools, porcelain,and architectural components.Based on the findings,it is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as the Administrative Site of Yuqing Tusi from the Ming to late Qing Dynasties,reflecting the political,cultural, economic,and daily life conditions under the Bozhou Tusi system.This excavation has provided new materials and perspectives for the study of Bozhou Tusi culture, further advancing research into the system,history,and cultural developmentof the Tusi system in Guizhou.
Keywords: Yuqing TusiAdministrative Site Bozhou Tusi
一、遺址概況
為配合余慶縣敖溪鎮(zhèn)打造“千年土司文化旅游”古鎮(zhèn)項目,于2013年11月6日~11月9日,對月臺高屋基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試掘,對遺址有了大致的了解。為厘清遺址的年代、性質(zhì)及建筑格局,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2017年5月~11月,聯(lián)合、對月臺高屋基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現(xiàn)將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遺址位于敖溪鎮(zhèn)勝利社區(qū)東風(fēng)組,當?shù)卮迕穹Q此處為“月臺高屋基”,地理坐標北緯 27°31′45.6′′ ,東經(jīng) 107°37′31.9′′ ,海拔804米,向南距敖溪鎮(zhèn)不到1公里,東南距余慶縣約43公里,西北距遵義市約73公里,距海龍囤遺址約86公里(圖一)。遺址東北至東南向為獺子山,西北面為丘陵地帶,在西北約150米處有羅長溝河,流人西面的敖溪河,最終匯入烏江,遺址整體呈南北向帶狀分布,地勢呈階梯狀。
此次發(fā)掘以2013年的試掘成果為基礎(chǔ),共布10米 ×10 米探方7個,殘方11個,探溝6條,發(fā)掘面積約1000平方米。
二、地層堆積
遺址近現(xiàn)代人類活動頻繁,如土地耕種、土地改造、房屋修建等,對遺址造成嚴重破壞,導(dǎo)致遺址北部、中部、南部,更甚者相連臺地地層堆積情況均略有差異,現(xiàn)以地層堆積較完整的ⅡIT0309北壁地層為例介紹如下(圖二)。
第 ① 層:耕土層,灰褐色黏土,土質(zhì)疏松,厚0.04\~0.3米,分布于整個探方。出土遺物有瓷片和瓦片等,該層為現(xiàn)代耕土層。
第 ② 層:灰黃色黏土,土質(zhì)較疏松,內(nèi)含有炭屑和燒土顆粒等,厚0\~0.22米,距地表深0.2\~0.49米,探方西北角缺失。出土遺物有瓷片、瓦片等,結(jié)合出土器物,該層為近現(xiàn)代層。
第 ③ 層:淺黃色黏土,土質(zhì)較致密,內(nèi)含礫石、炭屑和燒土顆粒等,厚0\~0.35米,距地表深0.33\~0.65米,探方西北角缺失。出土遺物有瓷片和大量瓦片等。
第 ④ 層:淺黃褐色黏土,土質(zhì)較致密,內(nèi)含有炭屑和紅燒土顆粒等,厚0\~0.36米,距地表深0.1\~0.66米,探方西北角缺失。出土遺物有瓷片、瓦片等。
以上地層出土器物以清代為主,亦有部分明代中、晚期器物,推測其年代為清代。
第 ⑤ a層:深黃褐色沙土,土質(zhì)較致密,內(nèi)含有炭屑和燒土顆粒等,厚0.23\~0.57米,距地表深 0.09~1.51 米,分布于整個探方。出土遺物有瓷片、瓦片、鐵器等。
第 ⑤b 層:深黃褐色黏土,土質(zhì)較致密,內(nèi)含有炭屑和燒土顆粒等。厚0\~0.57米,距地表深0.43\~1.03米,分布于探方西北部。出土遺物有瓷片和瓦片等。
第 ⑥ a層:淺灰色沙土,土質(zhì)較疏松,內(nèi)含有炭屑和燒土顆粒等。厚0\~0.39米,深0.70\~1.63米,探方的西面局部缺失。出土遺物有瓷片和瓦片等。
第 ⑥ b層:深灰色沙土,土質(zhì)較疏松,內(nèi)含有礫石、炭屑和風(fēng)化石顆粒等。厚0\~0.2米,深1.47\~1.83米,分布于探方的北面。出土遺物有瓷片、瓦片、銅簪、銅勺等。
以上地層出土器物集中于明代中、晚期,有少量明代早期器物,推測第 ⑤ 、 ⑥ 層為明代中、晚期。
第 ⑦ 層:淺黃色沙土,土質(zhì)較致密,內(nèi)含有炭屑、礫石和風(fēng)化石顆粒等。厚0\~0.45米,距地表深2\~2.1米,分布于探方北部。出土遺物有瓷片、銅器殘件等。
該地層出土器物年代集中于明代中期,有部分明代早期器物,推測第 ⑦ 層年代為明代中期。
第 ⑧ 層:深灰褐色砂土,土質(zhì)較致密,內(nèi)含有炭屑和礫石等。厚0\~0.26米,距地表深0.84\~1.32米,分布于探方西北部。出土遺物以瓷片為主。
第 ⑨ 層:淤泥層,厚0\~0.56米,距地表深1.23\~2.62米,分布于探方西北部。該層內(nèi)出土少量的瓷片。
以上地層中,出土遺物中有明代早、中期器物推測第 ⑧ 、 ⑨ 層應(yīng)為明代早中期。
第 ⑨ 層下為生土。
三、遺跡
共發(fā)掘清理灰坑1個、房址4座、溝9條、水池1個、踏道1條、灶1個和圍墻2段(圖三),因后期展陳需要,灰坑、房址、水池、圍墻和部分溝僅揭露出開口面,未繼續(xù)向下清理。
(一)灰坑
1個。H1位于遺址南部,分布于ⅢT0508西南部,開口于 ④ 層下,向下打破 ⑤ 層,揭露部分平面形狀近橢圓形,出土遺物有瓷片和瓦片等,內(nèi)包含有大量的炭屑、少量的紅燒土顆粒和石塊等。瓷片以粗瓷為主,有少量的青花瓷;瓦片有筒瓦和板瓦,筒瓦在灰坑的西北、東北和東南側(cè),呈規(guī)律擺置,零碎的筒、板瓦碎片凌亂分布于灰坑之中。大量的粗瓷、炭屑和紅燒土集中于灰坑南側(cè),中間夾有部分植物種子,可辨識的有小麥、高粱等,西北一東南坑邊分布有大量石塊,在南側(cè)和西側(cè)各有一較規(guī)整石塊,或為柱礎(chǔ)(圖四)。
(二)房址
殘存房屋建筑基礎(chǔ)4座。
分別位于遺址中部、北部、南部和東北部,均用石質(zhì)材料筑建而成,形制各異,有明顯的時代差異。其中F2保存最好,部分壓于現(xiàn)代建筑下,未完全清理,面闊三間,進深不詳,年代最早,廢棄年代為明代晚期,其建成年代或為明代早中期;F1(天井)僅殘存部分天井,廢棄年代應(yīng)為清代,建成年代或為明代晚期;F3(石縵)僅存石鋪地面,疊壓于明代圍墻之上,伴出明、清青花瓷,其年代應(yīng)為清代;F4破壞嚴重,西部的石墻下壓有清中晚期青花瓷,其建成年代應(yīng)為清代中晚期。
F2位于遺址中部,分布于IIT0404、ⅢIT0405、IIT0504和IIT0505內(nèi),開口于 ⑤ 層下,部分被壓于現(xiàn)代建筑下。坐東朝西,面闊三間,南北長13.72米,進深不詳。柱礎(chǔ)整齊排列,從南至北共四排,第一排清理出三個柱礎(chǔ),由東至西分別為八邊形柱礎(chǔ)和兩個方形柱礎(chǔ);第二排清理出三個柱礎(chǔ),分別為八邊形柱礎(chǔ)和兩個方形柱礎(chǔ);第三排清理出三個柱礎(chǔ),依次為八邊形柱礎(chǔ)、方形柱礎(chǔ)和八邊形柱礎(chǔ);第四排僅露出兩個柱礎(chǔ),分別為八邊形柱礎(chǔ)和四邊形柱礎(chǔ)。所有柱礎(chǔ)中間均鑿有近方形管腳,部分柱礎(chǔ)或破裂,或起層(表一)。明間面寬5.26米,在其后壁位置處有一類似通道的建筑,鋪設(shè)方形地磚,磚長0.37、寬0.33、厚0.06米。南次間面寬4.21米,北次間面寬4.25米,三間屋內(nèi)均有大量的燒土、炭屑、瓦礫等堆積。柱礎(chǔ)之間以石質(zhì)地袱相連,地袱分為三種,第一種分布于房屋外圍柱礎(chǔ)間,以單立石為主,寬約0.08\~0.12米,長度不等;第二種地袱是用石板平鋪,位于南次間南側(cè)由東向西第二和第三柱礎(chǔ)中間,僅一塊石板,長0.5\~0.6、寬0.3米;第三種分布于通道西側(cè)兩端的柱礎(chǔ)之間,由兩排立石壘砌而成,立石與立石之間有0.06\~0.12米的間距,中間填土呈灰褐色,摻雜有大量的紅燒土和炭屑(圖五)。
F1(天井)位于遺址北部,分布于ⅡT0102、ⅢT0202、ⅡT0203和ⅢT0103內(nèi),部分被壓于Ⅲ T0202東 隔梁、Ⅲ TO203北隔梁和II T0103北隔梁下,開口于 ③ 層下,僅殘存天井基石部分,平面呈長方形,長7.75\~7.9、寬5.5米。天井四壁多用粗加工的泥灰?guī)r壘砌而成,底部用大小不等的石塊平鋪。天井東北角有寬0.16、殘高0.12米的排水溝,排水溝用不規(guī)則的石塊和長方形磚,或鋪或砌組合而成(圖六)。
(三)溝
溝9條。
G1位于IT0507探方西側(cè),開口于 ⑤ 層下,打破生土,溝壁整齊,底部略呈圜底狀,溝寬1.16\~1.97米,深0.4\~0.58米,溝內(nèi)堆積共分兩層:第 ① 層灰褐色黏土,土質(zhì)較致密,含有風(fēng)化石顆粒,內(nèi)出土有少量的陶片、瓷片、瓦片、銅器,還包含有礫石,炭屑等;第 ② 層淺灰色,土質(zhì)致密,出土有少量瓷片、骨器、銅器,還有礫石、炭屑和燒土顆粒等(圖七)。
(四)水池
水池1個。
C1位于IT0309和T0310內(nèi),部分被壓于Ⅲ T0310探溝北隔梁下,開口于 ⑥ a層下,向下打破 ⑥ b、 ⑦ 、 ⑧ 、 ⑨ 層。由堰墻和水池兩部分組成。
堰墻寬3.25米,有四道石墻,可能經(jīng)數(shù)次修繕形成,由池內(nèi)向外,第一道石墻保存相對較好,由不規(guī)整石塊壘砌而成,整齊邊朝池內(nèi),在錯縫之間未見黏合劑;第二道石墻出現(xiàn)在ⅡT0310探溝內(nèi),壘砌方式與第一道石墻相似;第三道石墻與第四道石墻壘砌方式較為接近,均由不規(guī)整石塊壘砌而成,整齊邊向池外。水池堆積深約1米,可分為三層:第 ① 層:黃褐色黏土,局部含沙較重,土質(zhì)較疏松,包含有瓷片、炭屑、動物骨頭等;第 ② 層:深黃褐色沙土,土質(zhì)較疏松,包含有瓷片、銅器、磚塊、瓦片、石塊、炭屑等;第 ③ 層:淤泥層,包含有瓷片和鐵器等(圖八)。
(五)踏道
發(fā)掘清理踏道1條。
L1位于ⅡT0105探方北面,開口于 ① 層下,踏道寬2.2、殘高1.42米,現(xiàn)存八級踏步,踏步平均寬度約0.32米,高度不等,在0.14\~0.18米之間,是連接遺址東北面第三階地和第四階地之間的通道(圖九)。
(六)灶
1個。Z1位于遺址北部,分布于ⅢT0102東部偏南。開口于 ③ 層下,打破 ④ 層,被G4打破,平面形狀呈勺把形,圜底狀,破壞嚴重,殘長0.77、寬0.57、殘高0.1米,灶坑內(nèi)堆積為黑褐色黏土,土質(zhì)較疏松,內(nèi)包含有大量的炭屑和紅燒土顆粒,在灶底和南壁局部有燒結(jié)面,厚約0.01米(圖一0)。
(七)圍墻
Q1曝露于地表,位于遺址東北面,長約42米,局部高出地面約0.5\~1米,部分坍塌并掩于地表之下。在遺址北面由西向東延伸,橫截面呈梯形,在遺址東北角拐彎;遺址東面由北向南延伸,地勢因素,由北向南延伸的部分為單包邊石的石坎墻。在遺址東面靠南位置消失。解剖部分位于2017YYVT0101南部,開口于 ① 層下,打破 ② ③ / ④ 層,長4.6、寬1.2、殘高0.76米,保存較差,圍墻南側(cè)包邊石保存較好,北側(cè)包邊石僅殘存數(shù)塊不規(guī)則頁巖,南北包邊石中間填碎石,沒有發(fā)現(xiàn)夯筑痕跡(圖一一)。
四、出土遺物
月臺高層基遺址出土遺物有陶器、銅器、鐵器、骨器、瓷器、建筑構(gòu)件等。瓷器數(shù)量最多,建筑構(gòu)件次之。
(一)陶器
出土陶器有網(wǎng)墜、陶權(quán)、博山爐等。
網(wǎng)墜出土數(shù)量較多,有圓形、圓柱形和菱形等,規(guī)格大小不一。ⅢT0407 ③ :13,泥質(zhì)灰陶,剖面近似菱形,中間較大,兩端較小。橫穿有一0.2厘米的小孔,高2.5、厚1.5厘米。IT0407 ③ :17,表面呈黃褐色,通體近似圓柱形,不甚規(guī)則,穿有一0.6厘米的孔洞,高4.8、厚2.2厘米。
陶權(quán)IT0309 ② :1,泥質(zhì)灰陶,外形似水滴狀,上部較細微扁,成拱形鈕,下部渾圓。鈕中部有一0.3厘米左右的小孔洞,通高5.8、寬3.8厘米(圖一二,2)。
(二)銅器
出土銅器數(shù)量較多,器類有勺、簪、鑰匙、挖耳勺、把手等。
銅簪IT0507 ③ :5,簪首呈帽狀,使用花工藝做出月華紋,簪身為圓形條狀,末端較細。通長11.5、簪首直徑約1.8厘米(圖一三,3)。
銅鑰匙ⅢT0507 ④ :16,匙身扁平,前端呈“U”形,匙柄呈多邊形稍扁,尾部漸細,匙尾作一圓形鈕,鈕中部有一圓形小孔。長9.2、寬0.7厘米(圖一三,2)。
銅把手ⅢT0507 ③ :7,平面近似U形,圓形銅條鍛打而成,一端已殘,一端扁平刻花朵裝飾。殘長5.8、厚0.5厘米(圖一三,1)。
銅器足IⅢT0309 ⑤ :7,獸首,獸口作銜足狀,獸面上見有三鉚釘孔,眼、眉、耳等部清晰可見獸首后部中空,填有陶土。殘高3.4、殘寬2.4厘米(圖一三,4)。
(三)鐵器
鐵器有權(quán)、三角、鏃等。
鐵權(quán)IT0508 ⑤ :20,生鐵鑄造,整體近葫蘆形,平面呈橢圓形,銹蝕嚴重,上部有一方形鈕,鈕中部有一圓形穿,廣肩,束腰,平底。通高7.8、寬6.1厘米(圖一五,1)。
鐵鏃2017YYC1 ③ :1,鏃身扁平呈四棱形,鉍呈方形,向后漸細,銹蝕嚴重,鏃身粘有沙石。長9.4厘米。
(四)錢幣
銅錢有弘治通寶、崇禎通寶、永歷通寶、順治通寶、康熙通寶、利用通寶、道光通寶、咸豐通寶、
光緒通寶等。IT0507 ④ :17,“弘治通寶”錢,圓形方孔,寬廓邊,背部無紋。外徑2.6、孔徑0.5厘米。
(五)骨器
骨器有筷、簪、牌等。
骨筷IT0507 ③ :13,近柱形,兩端分別為圓形和方形,中間部分雕刻成串珠狀,加工較為細膩。長25.1厘米(圖一五,2)。
骨牌Ⅲ T0408 ④ :1,平面長方形,加工較粗糙,表面鉆有七個圓形凹槽,或為麻將中的七筒,長2.8、寬約1.9、厚0.3厘米(圖一二,3)。
(六)瓷器
出土瓷器可分細瓷和粗瓷兩類。粗瓷器形有缸、罐、缽、碗、碟、碾碗、燭臺、爐等。細瓷可分單釉瓷和青花類瓷器,單釉瓷又可分為白釉瓷、青釉瓷和藍釉瓷三類,器形主要有碗、盤、杯等;青花類瓷器可辨器形有碗、盤、杯、碟、罐、高足碗、高足杯、瓷塑等。主題紋飾有花卉、動物、人物、月華、雜寶、蕉葉、云氣、瓔珞、十字寶杵、靈芝茶花、樹石欄桿、壽山福海、福字、壽字等。其中,花卉有梅花、菊花、蓮花、牡丹等;動物有龍、鳳、麒麟、獅、馬、法螺、蝙蝠、鳥等;人物主要為高士和嬰戲。款識有“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大明成化年制”“正德年造”“戊寅口(年)造”“大明年造”“萬福攸同”“長命富貴”“狀元及第”“昆友珍玩”“福壽康寧”“?!薄皦邸钡取,F(xiàn)挑選部分典型器物介紹如下。
青花罐殘片IIIT0102 ③ :6,殘存肩部,內(nèi)外壁均有施釉,內(nèi)壁見有輪旋痕。近頸部飾如意紋,
1.瓦當(2017YYIIT0503 ③ :2)2.陶權(quán)(2017YYIT0309 ② :1)3.骨牌(ⅢT0408 ④ :1)4.青花紅彩魚藻紋盤(2017YYIIT0508 ⑤ :7)5.青花庭院嬰戲紋杯(2017YYC1 ② :2)
1.銅把手(2017YYIIT0507 ③ :7)2.銅鑰匙(2017YYIIT0507IIIT0507 ④ :16)3.銅簪(2017YYIIT0507 ③ :5)4.獸首銅器足(2017YYIIIT0309 ⑤ :7)
肩部如意形云紋開光內(nèi)飾折枝花卉,腹部殘甚,紋飾不可識。胎質(zhì)細膩,釉色青白,青花色澤淺淡泛灰。殘長14.8、殘高9.7、厚0.7\~1.2厘米(圖一四,11)。
青花竹石梅紋碗ⅢIT0103 ② :2,口,斜弧腹,底心下塌,圈足較高。內(nèi)底青花雙圈內(nèi)繪蓮花紋,內(nèi)外壁近口沿處及外壁脛部、圈足外壁均繪有青花雙圈,外腹壁繪竹石梅紋??趶?7、足徑6.9、高7.4厘米(圖一四,8)。
青花法螺紋碗IT0202 ④ :1,敞口,斜腹微弧,圈足,足沿澀胎,內(nèi)底微下塌,外底心見有細小乳釘。內(nèi)壁近口沿處繪青花雙圈,內(nèi)底心青花雙圈內(nèi)繪法螺紋。外壁口沿處繪海水紋一周,腹壁繪奔馬紋間飾火焰狀云紋??趶?3.4、足徑5.9、高6.5厘米(圖一四,1)。
青花靈芝茶花紋碗ⅡT0103 ① :1,口,弧腹,圈足,內(nèi)底近平。內(nèi)底心繪茶花紋,內(nèi)壁脛部繪青花雙圈,外腹壁繪靈芝茶花紋。底部青花雙圈內(nèi)繪花押款。口徑11、足徑4.6、高5.7厘米(圖一四,9)。
青花梅紋盤ⅢIT0202 ④ :7,敞口,弧腹內(nèi)收至圈足,足沿澀胎。口沿處繪弦紋一道,內(nèi)底青花雙圈內(nèi)繪梅花紋,外壁素面無紋飾。釉色泛青較渾濁,青花色澤淺淡泛灰黑??趶?5.5、足徑8、高3.2厘米(圖一四,2)。
青花麒麟紋盤IVT0201 ③ :2,侈口、淺弧腹,矮圈足,足沿澀胎,內(nèi)底微凸,外底旋削痕明顯。內(nèi)底青花雙圈內(nèi)繪麒麟紋,口沿施醬黃釉,外壁素面無紋飾。釉色渾濁,青花色澤淺淡泛灰。口徑14.6、足徑7.2、高2.6厘米(圖一四,3)。
青花纏枝菊紋盤IIT0103 ② :4,窄折沿,弧腹微鼓漸收至底,臥足,足沿澀胎。近口沿處飾弦紋兩道,外壁與器內(nèi)紋飾相同,均繪纏枝菊紋,菊花單雙相間,間飾以散點紋??趶?2.8、底徑4.4、高3.4厘米(圖一四,4)。
青花鳳紋杯IIT0404 ③ :2,撇口,腹壁斜直,收至圈足,足沿露胎。內(nèi)底殘甚,青花雙圈內(nèi)紋飾不可識,內(nèi)外壁近口沿處飾青花單圈,外壁繪鳳穿花紋,脛部飾青花雙圈??趶?0.2、足徑5.1、高4.5厘米(圖一四,5)。
青花菱形錦地紋杯I T0102 ③ :4,口,腹壁近直,圈足。內(nèi)壁素面無紋飾,外壁近口沿處繪重十字菱形錦地紋,脛部繪卷云紋,足底青花單圈內(nèi)楷書“口德口制”四字款??趶?、足徑2.6、高3.9厘米(圖一四,6)。
青花獅紋高足碗IVT0201 ③ :3,殘存高足,柱形,中空,足沿外撇,略呈喇叭形,足沿澀胎。內(nèi)底殘見一獅頭,足外壁上下部均飾青花雙圈,其間繪雜寶紋。足徑4.9、殘高5.9厘米(圖一四,10)。
青花紅彩魚藻紋盤ⅢT0508 ⑤ :7,口微斂,弧腹?jié)u收至底,臥足,足部澀胎。內(nèi)底青花雙圈內(nèi)紅彩繪出魚身,其上刻劃網(wǎng)格狀,墨彩點飾其眼,四周用青花繪制海藻紋飾,近口沿處飾青花單圈,外壁素面無紋。口徑12、足徑4.1、高3.3厘米(圖一二,4)。
青花庭院嬰戲紋杯2017YYC1 ② :2,撇口,腹壁內(nèi)收漸直至圈足,內(nèi)底近平,足沿露胎。內(nèi)底青花雙圈內(nèi)飾壽山福海紋,內(nèi)外壁近口沿處及外壁脛部飾青花雙圈,腹壁繪庭院嬰戲紋,足底青花雙圈內(nèi)楷書“正德年造”四字款。胎體輕薄,胎質(zhì)細膩潔白,釉色白中帶青,青花色澤淡雅口徑8.9、足徑4.4、高4.2厘米(圖一二,5)。
粗瓷器胎質(zhì)多厚重,器形較粗笨,多施醬釉或青釉,可能為本地產(chǎn)品。瓷片數(shù)量較多,器形以罐、缽為主。
醬釉帶流缽I T0203 ③ :5,唇口微斂,弧腹較深,平底微內(nèi)凹,內(nèi)壁及外壁均有輪旋痕,施醬釉,內(nèi)壁滿釉,外壁施釉不及底。近口沿處置有一孔,接半圓形短流。口徑26、底徑11.1、高13.8厘米。
醬釉瓷蓋IⅢ T0203 ③ :9,寶珠鈕形蓋,蓋沿上翹,子母口,外壁施醬釉。蓋沿寬8.9、口徑6.3、高6.8厘米(圖一四,7)。
(七)建筑構(gòu)件
有磚、板瓦、筒瓦、瓦當、勾頭、滴水、脊磚、脊獸等。
磚有方形磚、長方形磚、磚飾件等。方形磚多出自F2內(nèi),為鋪地磚,泥質(zhì)灰陶,磚胎內(nèi)多含有砂粒,尺寸長37、寬33、厚6厘米左右;長方形磚有厚、薄之分,均殘,泥質(zhì)灰陶,磚胎內(nèi)含有較多砂粒。長方形厚磚厚約9.6厘米,薄磚厚約6厘米。
1.青花法螺紋碗(2017YYIIIT0202 ④ :1)2.青花梅紋盤(2017YYIIITO202 ④ :7)3.青花麒麟紋盤(2017YYIVT0201 ③ :2) 4.青花纏枝菊紋盤(2017YYIIIT0103 ② :4)5.青花鳳紋杯(2017YYITO404 ③ :2)6.青花菱形錦地紋杯(2017YYIIIT0102 ③ :4) 7.醬釉瓷蓋(2017YYIIIT0203 ③ :9)8.青花竹石梅紋碗(2017YYIIIT0103 ② :2)9.青花靈芝茶花紋碗(2017YYIIT0103 ① :1) 10.青花獅紋高足碗(2017YYIVT0201 ③ :3)11.青花罐殘片(2017YYIIT0102 ③ :6)
板瓦多為青灰色,平面呈梯形,內(nèi)壁均印布紋,兩肋內(nèi)側(cè)多有切割痕,瓦身尺寸不盡相同。根據(jù)內(nèi)壁布紋粗細及瓦身兩肋加工工藝的不同可分兩類,一類瓦身內(nèi)壁印粗麻布紋,兩肋內(nèi)側(cè)有切割痕,為一刀切削,兩肋外側(cè)斷面粗糙不齊;另一類瓦身內(nèi)壁印細布紋,兩肋未經(jīng)切割,斷面粗糙不齊。
筒瓦多較殘,瓦身較為規(guī)整,剖面呈半圓形,一端設(shè)瓦舌成子母口狀,可相互扣合,其制作工藝與板瓦相似,瓦身內(nèi)壁印細布紋,外壁光素,兩肋內(nèi)側(cè)有切割痕,斷面粗糙不齊。保存較好者多出自ⅢT0508、ⅢT0404內(nèi),根據(jù)其規(guī)格大小可分兩類,大者長37.4、寬15.5、厚1.8厘米左右,小瓦未見完整者,寬為12、厚1.2\~1.8厘米。
瓦當多較殘,僅兩件保存較好。ⅢT0503③ :2,泥質(zhì)灰陶,瓦頭呈圓形,模制,當面飾牡丹紋。瓦身尾部接瓦舌成子母口狀,可與筒瓦相扣合,內(nèi)壁印細布紋,外壁光素,近尾部有一2厘米的圓形釘孔。瓦頭直徑約14.5厘米,瓦身通長34.3、寬15.5、厚1.8厘米(圖一二,1)。II T0404 ③ :7,泥質(zhì)灰陶,殘存圓形瓦頭,當面飾牡丹紋,瓦頭直徑約14.7、厚約1.5厘米(圖一六,1)。
勾頭瓦頭呈如意狀,經(jīng)整理,可辨紋飾有牡丹、云紋等,均較殘。2017YYⅢT0404 ⑤ :2,泥質(zhì)灰陶,殘存瓦頭部分,飾牡丹紋,模制。瓦頭寬17.3、殘高10.7、瓦身殘長9.2、厚1.4厘米(圖一六,2)。
滴水瓦頭呈如意狀,可辨紋飾有牡丹、蓮花、云紋等,多較殘。IT0602 ③ :1,泥質(zhì)灰陶,殘存瓦頭,紋飾可分兩層,上層飾變形蓮葉紋,下層飾蓮花紋,模制。瓦頭寬19.4、殘高10厘米(圖一六,4)。采集:1,泥質(zhì)灰陶,殘存瓦頭,當面飾覆蓮紋,蓮花四周作變形蓮葉紋裝飾,模制。瓦頭寬19.9、殘高12.4厘米(圖一六,5)。
脊獸均為殘塊,從形制可辨認出有吻獸、望獸(垂獸或戧獸)、套獸、跑獸等。IIIT0102 ③ :8,泥質(zhì)灰陶,殘存脊獸頭部,形制較小,慈或為套獸??梢娧邸⒆觳?、齒等部。殘長12.4、殘高8.5厘米(圖一六,3)。
1.鐵權(quán)(IT0508 ⑤ :20)2.骨筷(IT0507 ③ :13)3.白釉折腰盤(2017YYIIT0405 ③ :2)4.釉上彩瓷(IT0507 ④ :41)5.白釉印花花卉紋杯(IIT0202 ⑤ :2)6.青花云鶴紋碗(ⅢT0102 ③ :1)
脊磚根據(jù)其紋飾,可分為四類,均為殘塊,部分可拼合。IⅢT0508 ⑤ :23,泥質(zhì)灰陶,由數(shù)塊拼合而成,側(cè)面飾卷草紋。長46.5、高16.5、殘寬11.8厘米。
(八)其他
石碑殘塊IⅢI T0507 ④ :59,石灰?guī)r,殘存石碑上段一小部分,碑面打磨較平整,可見有“天順”“日”“敕”等字。殘長30、殘寬25厘米(圖一七)。
五、結(jié)語
(一)年代
通過對月臺高屋基遺址的發(fā)掘、出土遺物的整理,我們對遺址的年代有了初步的認識。
目前共清理出4組建筑基礎(chǔ),年代最早的為F2,為明代早中期,F(xiàn)1(天井)次之,F(xiàn)4最晚,為清代中晚期,四組建筑在建筑格局、建造方式及埋藏特點上差異較大,反映出這四組建筑在年代上的早晚關(guān)系。
遺址出土瓷器數(shù)量較多,多為江西景德鎮(zhèn)民窯產(chǎn)物,由于瓷器相關(guān)研究較為成熟,為遺址年代的判定提供了有力證據(jù)。青花瓷器中帶有紀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大明成化年制”“正德年造”“戊寅口(年)造”“大明年造”等。其中署宣德、成化、正德款識的瓷器多為寄托款,而署“大明年造”的瓷器多為明中晚期,如白釉印花花卉紋杯(圖一五,5)、青花云鶴紋碗(圖一五,6)等。署有“戊寅□(年)造”的釉上彩瓷殘破較為嚴重,僅ⅢT0507 ④ :41(圖一五,4)可修復(fù),根據(jù)瓷器器形及胎、釉、彩料、款識等特征,推測此瓷器年代應(yīng)為明代中期,“戊寅口(年)造”為正德十三年。其余無款識瓷器數(shù)量頗巨,如青花法螺紋碗、白釉折腰盤(圖一五,3)等,年代可至明早中期。通過系統(tǒng)的整理,可修復(fù)瓷器數(shù)量達一百九十余件,其年代多為明代中期,部分為明代早期、晚期及清代中晚期。且在遺址南部出土有一石碑殘塊,石灰?guī)r,殘存石碑上段一小部分,碑面打磨較平整,可見有“天順”“日”“敕”等字,其形制、書寫格式等與同時期墓碑有較大差距,應(yīng)為天順年間的記事碑。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遺址的年代由明代早期延續(xù)至清代中晚期,在明代中期達到鼎盛
(二)遺址性質(zhì)
據(jù)《遵義府志》記載,“詔賜鏗衣幣,仍置播州宣慰使司,鏗、琛皆仍舊職。領(lǐng)安撫司二:曰草塘、曰黃平。長官司六:曰真州、曰播州、曰余慶、日白泥、曰容山、曰重安,以嬰等為長官”,余慶長官司作為播州宣慰使司下轄的六大長官司之一,對地方的管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文獻記載卻寥寥無幾,長官司衙署遺址具體位置雖有傳說,卻沒有充分的證據(jù)。
明代劉大謨、楊慎等纂修的《四川總志》記載“余慶長官司,在宣慰使司南百六十里”[,又據(jù)《東征紀行錄》中記載,張瓚到播州夭壩、灣溪諸寨平苗的行軍路線,從播州出發(fā),“自湄潭東行四十里”,到“敖溪驛”住“余慶長官司”[],由此判斷,余慶長官司應(yīng)在敖溪地界。在《中國土司制度史》一書中也提到余慶長官司的治所在今貴州余慶縣敖溪鎮(zhèn)4,《余慶縣志》也記載:“平播后,撫按議奏,改白泥、余慶兩司為余泥縣。神宗特旨:改為余慶縣,屬平越府。改余慶長官司為土縣丞,白泥長官司為土主薄。編定三里”,由此可知,改土為流后所指的余慶縣,是余慶長官司和白泥長官司的合稱,而改土為流之前的余慶應(yīng)該是余慶長官司的管轄范圍,即以現(xiàn)在的敖溪為中心的地域范圍,直至現(xiàn)代,敖溪本地及周邊的老年人仍習(xí)慣稱敖溪為“余慶司”。
據(jù)《東征紀行錄》記載,“(1476年11月)十一日,至敖溪驛,宿余慶長官司…以詩紀之:征施行行日欲西,黃茅深處是敖溪,民惟十室官全設(shè),誰把流亡戶口稽”,其詩反映了余慶司地界人煙稀少,流民較多,極為貧窮,常以蕨萁充饑,民房建筑簡陋,多為茅房。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時,貴州巡撫郭子章作《過余慶司》詩一首:“余慶山行踏磴危,幸逢春仲日遲遲。荒村祭舍仍茅屋,新戶編門半竹籬。夾到櫻桃開白蕊,隔江楊柳換新枝。猶聞豺虎當吾路,去去埋輪一問之?!盵7]這首詩也同樣描述了敖溪建筑稀少,且多為荒村茅屋。通過以上兩首詩可以知道,普通百姓修建較好房屋的可能較小,即便是有也或是官家和商賈等所建。
月臺高屋基遺址,雖然遺跡保存情況不甚樂觀,但所出之遺物較為豐富,尤以青花瓷器居多,且青花瓷的器形、紋飾題材多樣,時代特征鮮明,包含豐富的歷史信息。經(jīng)過細致的整理,推斷出敖溪月臺高屋基遺址青花瓷的年代從明早期到明末均有出土,并有部分清代青花瓷器,這說明了敖溪月臺高屋基遺址在明代甚至清代的一個延續(xù)過程。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構(gòu)件,以板瓦和筒瓦為主,滴水、勾頭、脊磚和脊獸等數(shù)量相對較少,除板瓦和筒瓦有完整器形外,其余均為殘件,脊獸殘塊可從形制上分辨出有吻獸、望獸(垂獸或戧獸)、套獸、跑獸等,而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明代,對各級官員房屋建筑的開間、用料等都有嚴格的管控[8,由此可知,月臺高屋基遺址應(yīng)為余慶長官司衙署遺址
遺址出土遺物如瓷器、建筑構(gòu)件等,無論從紋飾風(fēng)格和制作工藝上都與遵義海龍囤遺址養(yǎng)馬城遺址[所出土之遺物有一定的相似性,且遺址發(fā)掘期間,以敖溪為中心,對周邊的驛道、營盤、墓葬、摩崖石刻等遺存進行了考古調(diào)查,同時也留意一些地勢較好的壩子、臺地等,但均未發(fā)現(xiàn)有月臺高屋基類似的遺址。
結(jié)合以上幾點認知,月臺高屋基遺址應(yīng)為余慶長官司衙署遺址。遺址破壞嚴重,且衙署中軸線不甚明確,希望在以后的發(fā)掘過程中能獲得新的突破。
(三)意義
土司制度由唐宋時期的羈縻之治發(fā)展演變而來,最終以“改土歸流”退出歷史舞臺,余慶長官司也不例外。通過對月臺高屋基遺址的發(fā)掘,我們對其年代、性質(zhì)及其建筑形式有了新的認識,通過對出土遺物的分析,對余慶長官司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生活等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余慶長官司遺存的調(diào)查和發(fā)掘,是對播州宣慰使司下所設(shè)長官司相關(guān)遺存的第一次系統(tǒng)深入的田野考古及研究工作,為播州土司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材料,為研究明代土司制度中央與地方的關(guān)系、宣慰使司和長官司的互動聯(lián)系,提供了新材料、新視角,從而推動貴州土司制度、歷史及文化的研究向縱深發(fā)展。
附記:本次發(fā)掘的項目負責(zé)人為許國軍,領(lǐng)隊為張改課,參加調(diào)查、發(fā)掘工作的人員有張興龍、張改課、許國軍、韓文華、謝長勇、黃昆明、賀君虎、李虎、馮歷黎等。本文所用插圖由謝長勇繪制,拓片由韓文華、李虎制作,韓文華、李虎、黃昆明拍攝了照片。發(fā)掘得到了國家文物局、貴州省文物局、遵義市文物局、余慶縣人民政府、、等相關(guān)部門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謝。
執(zhí)筆:許國軍謝長勇
[1] (清)鄭珍、莫友芝編纂:《遵義府志》卷三十一《土官》,巴蜀書社,2013年,第592頁。
[2]《四川總志》卷十四,《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年,第42冊,第275頁。
[3](明)張瓚《東征紀行錄》記載:“(1476年11月)十一日,至敖溪驛,宿余慶長官司,其日過土門嶺與野豬山,皆崇山廣箐,逾此雖高低曲折亦可容車。自湄潭東行四十里,皆湖廣偏橋衛(wèi)屯田與播民相參住。漸東行廿余里,率荒野無人居,惟長莽怪石相為高下。然地多蕨其,一望如黃云,土人藉之充饑。民不滿二里,流亡相半,而全設(shè)正副長官,輕肥自若,豈撫綏之失道軟?”見《叢書集成初編》之《東征紀行錄·北平錄·平蜀記》,中華書局,1958年。
[4]龔陰:《中國土司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08頁。
[5](清·康熙)蔣深輯、許之獬校:《余慶縣志》,貴陽海印印刷有限公司,2014年,第17頁。
[6](明)張瓚:《東征紀行錄》,見《叢書集成初編》之《東征紀行錄·北平錄·平蜀記》,中華書局,1958年。
[7](清·康熙)蔣深輯、許之獬校:《余慶縣志》,貴陽海印印刷有限公司,2014年,第167頁。
[8]《明史》卷068《志》第四十四輿服四記載:“百官第宅三品至五品,廳堂五間,七架,屋脊用瓦獸,梁、棟、檐桷青碧繪飾。門三間,三架,黑油,錫環(huán)。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七架,梁、棟飾以土黃。門一間,三架,黑門,鐵環(huán)。品官房舍,門窗、戶牖不得用丹漆。”
[9]等:《貴州遵義海龍囤遺址城垣、關(guān)隘的調(diào)查與清理》,《考古》2015年第11期。
[10]等:《貴州遵義市養(yǎng)馬城遺址調(diào)查與試掘簡報》,《考古》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