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Research into Guizhou’s history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periods has long been hindered by a lack of archaeological and textual evidence,leading to slow progress.Recently, however,the growing body of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has enh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period.Based on the latest findings,this paper presents a preliminary discusson on the region'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during this period from an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Keywords: Guizhou history Shang and Zhou periods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商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通常是分開的,即商是商,周是周。就中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考古材料來看,這兩個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的區(qū)別是顯而易見的。但在貴州的大部分地區(qū),商周(主要西周)時期的文化遺存很難區(qū)分開來,故本文把商周兩個時期的考古材料放在一起進行討論和研究。
貴州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分布范圍較廣、數(shù)量不下百處,但經(jīng)過科學考古發(fā)掘的并不多。從目前的考古材料來看,主要分布在黔東南的凱里、天柱、黃平,畢節(jié)的威寧、赫章、納雍、七星關,興義的貞豐、興仁、望謨、普安,黔南的羅甸、龍里、長順、惠水,安順的平壩、西秀、紫云,遵義的仁懷、習水、赤水,銅仁的沿河、碧江,貴陽的清鎮(zhèn)、開陽、修文以及貴安等縣市區(qū)。
貴州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計有臺地遺址、坡地遺址和洞穴遺址三種類型。又以臺地、坡地遺址為主體。洞穴遺址主要分布在黔中地區(qū),其他地區(qū)數(shù)量較少。臺地遺址主要分布于烏江、清水江、赤水河、錦江、北盤江、六沖河等大江大河沿岸的一、二級臺地上。坡地遺址主要分布在貴州的西南及西北部地區(qū)。
從文化內涵上看,貴州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基本上延續(xù)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區(qū)系分布特點。同樣可以將其分為黔東南、黔西及黔西北、黔南及黔西南、黔北及黔東北和以貴陽市為中心的黔中地區(qū)五個大的文化區(qū)。
從考古發(fā)掘出土的遺物來看,貴州商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比中原地區(qū),抑或是周邊省份,發(fā)展相對滯后。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商周文明,在貴州地區(qū)的發(fā)展進程十分緩慢。商周時期的貴州,大部分地區(qū)可能還處于石(新石器時代)銅(青銅時代)時代的過渡時期。石器仍然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生產(chǎn)工具。制陶技術較之新石器時代有所發(fā)展,但也未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農(nóng)業(yè)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諸如采集、狩獵、漁業(yè)經(jīng)濟仍應該占有較大的比重。
一、貴州商周時期的典型文化遺存概況
有鑒于貴州商周時期遺存分布特點,并結合本期文化內涵,筆者擬將貴州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分為五個大的區(qū)域來進行介紹,具體如下:
(一)黔東南地區(qū)
1.天柱江東溪口遺址[
遺址位于貴州天柱縣江東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地西南約二百米處,一條小溪自東北向西南穿過江東鄉(xiāng)匯入清水江,遺址就分布在清水江東岸,江東小溪南、北兩岸的一、二級臺地上,距天柱縣城約30公里。2010年,筆者帶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掘出商周時期的遺跡單位有房址10座、灰坑8個、灰溝1條、窯址2座、活動面4個。遺址出土的石制品多為加工石器后留下的廢料或原料。石器既有磨制也有打制的。器形計有石砧、石錘、石球、砍砸器、石墜飾、網(wǎng)墜和石鉞等,其中石錘出土較多。石質以沙巖和角質巖為主,燧石極為少見。
1.IT 4 ⑥ :420 2.IT2 ⑧ :13.IT1 ⑦ b:14.IT1 ⑦ a:161 5.IIT1 ⑧ :26.IT4 ⑥ :4187.IT2 ⑦ :48
溪口遺址出土的陶片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較少。陶色主要有夾砂紅褐陶、灰褐陶、灰白陶和少量泥質灰陶,其他色澤的陶片數(shù)量極少。陶片的紋飾較為豐富,裝飾的手法主要有戳印、壓印、拍印、刻劃和錐刺等。計有繩紋、方格紋、弦紋、直線水波紋、曲線水波紋、圓圈凸點紋、“Z”字形紋、三角形紋、豎條紋等。在這些紋飾中,多種紋飾組合在一起使用是其一大特點,且紋飾多裝飾于器物的肩部至口部之間。陶片以素面為主,約占 75% ,這與紋飾只裝飾于器物的肩部至口部之間的位置有關。組合紋飾多施于罐的頸部,而方格紋則主要裝飾于大口缸的外腹。出王陶片較為零碎,多為口沿標本,完整器少??杀嫫餍沃饕泄?、大口缸、器蓋、鼎、紡輪和網(wǎng)墜等,其中罐和大口缸出土數(shù)量較多,是較有代表性的器物(圖一)。
溪口遺址出土的銅器不多,器形也較單一,有銅鉞、箭鏃、銅簪和少量銅渣。
江東溪口遺址發(fā)掘時在早期地層中采集到少量炭和紅燒土標本,分別從 ⑦ 層、 ⑦ B層和 ⑧ 層出土采集的標本中共選出8個樣本送到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AMS)碳-14研究室進行檢測,測得的結果經(jīng)樹輪校正得出的結論是: ⑦ 層標本年代為BC820-BC520; ⑦ B層標本年代為BC1210-BC900; ⑧ 層標本年代為BC1770-BC1370。據(jù)此說明 ⑦ 層的時代大致在西周中晚期, ⑧ 層的時代大致在商代的早中期(圖二)。
2.施秉把往寨遺址
遺址位于施秉縣雙井鎮(zhèn)平寨村把往寨,距離施秉縣城約21公里,地處清水江北岸小河與清水江交匯的一級階地上。2015年3月為配合平寨水電站工程建設,發(fā)現(xiàn)了該遺址,為進一步確認該遺址的堆積、面積、時代及文化屬性,于2019年6-8月對把往寨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遺址內出土陶器多為碎片,出土陶片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較少。可見紋飾有戳印紋、方格紋、網(wǎng)格紋、繩紋等,有圈足底,器形可辨者主要為罐類。同時出土有石斧、刮削器、砍砸器、石核等石器,其中石核、石片出土較多,石器共計400余件。該遺址為商周時期遺存。
3.黃平鐮刀灣遺址
遺址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谷隴鎮(zhèn)巖門司村浦江組,距離黃平縣城24公里,地處清水江中上游南岸一級階地上,為一處橢圓形臺地。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對鐮刀灣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
發(fā)掘區(qū)主要位于臨近河岸的臺地上,可分為早、晚兩期遺存。其中,早期遺存為商周時期遺存。出土遺物主要包括石器和陶器。石器都以清水江河灘礫石為原料制作而成,多為打制石器,少量磨制石器,器形主要有刮削器、砍砸器、石斧、石錘、石范等。陶片以夾砂陶為主,陶色主要有夾砂黃灰陶、黑灰陶及灰陶,另有少量夾砂紅褐陶、泥質灰陶等??杀嫫黝悆H有罐、釜、平底器、器蓋、紡輪、網(wǎng)墜等幾種,陶片紋飾較為豐富,裝飾的手法主要有戳印、拍印、壓印、刻劃和錐刺等。計有繩紋、方格紋、弦紋、直線水波紋、曲線水波紋等。在這些紋飾中,通常是多種紋飾組合在一起使用,且紋飾多裝飾于器物的肩部至口部之間。遺址出土的房址,均為排洞式木構建筑,推測其還是以干欄式建筑為主,從地層上看, ③ 、⑤ 層均為淤沙層,局部厚度達80厘米,應為清水江的洪水所致,這也可能是造成遺址最終被廢棄的主要原因之一。
該遺址還出土了一件石范,由紅砂巖磨制而成,質地松軟,微殘,石范的背面磨制光滑。石范近圓柱形,高22.4、直徑約9厘米。為一矛范,澆口在矛柄一端,矛身部分因澆注時的高溫已呈黑褐色。兩單范的端口,均留有合范范線口。范體留有經(jīng)過淘洗的黃泥。在清水江河道里,曾經(jīng)出水過大量商周至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青銅器,主要以兵器為主,該范的出土,為我們研究清水江出水青銅器來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二)黔西及黔西北地區(qū)
1.威寧雞公山遺址[2]
雞公山遺址位于威寧縣中水鎮(zhèn),2002年調查發(fā)現(xiàn)該遺址。雞公山是一座由古代河流沖積形成的山峰,整個山體多為河卵石堆積。遺址位于雞公山的山頂上,受雨水的長期沖刷和農(nóng)耕的影響,山上水土流失嚴重,致使一些遺跡直接暴露于地表。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四川大學對該遺址進行了大面積的發(fā)掘,取得了巨大的收獲,該遺址的發(fā)掘還榮膺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雞公山遺址是貴州西部地區(qū)商周時期(通過測定其年代距今在3300-2700年間)的一處非常重要的遺址,發(fā)掘出土了
豐富的遺跡和遺物。
雞公山遺址是一處以祭祀活動為主而形成的一個聚落遺址。發(fā)掘出土的遺跡主要是以祭祀坑為主,共計120個。此外還出土了12座墓葬和幾處建筑遺跡。其中祭祀坑可以根據(jù)坑口的形狀分為橢圓形、長方形、圓角長方形、圓形和不規(guī)則形幾種。祭祀坑的底部有的加工平整,有的則是凹凸不平。大多數(shù)坑的坑壁上還抹有青膏泥??觾榷嗦癫赜刑掌骱褪鳌I俨糠挚觾嚷癫赜星嚆~器、骨器、角器、玉器及紅燒土塊等。 80% 以上的坑內出土有炭化水稻,有的還成團放置。其中少部分坑內出土有人骨。
從出土的遺物來看,數(shù)量最多的是各類陶器。
1.細頸瓶(K9-3)2.細頸瓶(K9-6)3.細頸瓶(K9-5)4.細頸瓶(K9-4)
5.細頸瓶(K9-13) 6.細頸瓶(K9-9)7.細頸瓶(K9-16)8.細頸瓶(K9-14)
9.細頸瓶(K9-15)10.細頸瓶(K9-7)11.折沿罐(K9-8)12.折沿罐(K9-1) 13.折沿罐(K9-12)14.折沿罐(K9-18)15.折沿罐(K9-17) 16.斂口單耳罐(K9-2) 17.杯(K9-10)18.單耳帶流杯(K9-18)
相當一部分陶器出土時還十分完整。陶器的器形主要有細頸瓶、折沿罐、直口罐、高領罐、敞口罐、折肩缽、帶流杯、帶流盆和器蓋等。通常在一個坑內,像細頸瓶、折沿罐、單耳杯、斂口缽和器蓋會成組地出現(xiàn),形成一個較為固定的器物組合(圖三)。紋飾有瓦楞紋、戳刺紋、刻劃紋、弦紋等。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鐸、穿孔石刀。銅器有銅鐲、銅等。
2.威寧吳家大坪遺址[3]
遺址位于威寧縣中水鎮(zhèn)中河與后河之間一條坡勢平緩的土梁上。上世紀60年代調查發(fā)現(xiàn),2004-2005年正式考古發(fā)掘。該遺址發(fā)掘清理出的遺跡主要有灰坑10個、溝3條、坑3個和房址1座。
出土遺物主要有陶器,玉、石器和骨器,此外還出土大量炭化水稻。陶器以夾細砂陶為主,另有少量夾粗砂陶和泥質陶。陶色以紅褐、黑褐色為主。制法多為泥條盤筑再經(jīng)慢輪修整,另有部分手制陶。紋飾有瓦楞紋、篦劃紋,大多數(shù)為素面。陶器有折沿罐、高領罐、帶流盆、細頸瓶、杯和紡輪等。玉、石器共計出土12件,計有有段石鐸、石鏃、穿孔石刀和有領玉鐲。骨器僅出土1件骨簪。除了這次發(fā)掘出土的遺物,歷次調查還采集到大量遺物,計有陶杯、陶器蓋、石斧、石奔、礪石和骨錐等(圖四)。吳家大坪遺址經(jīng)碳-14測年,為距今3120年左右。
3.畢節(jié)青場瓦窯遺址[4]
遺址位于畢節(jié)市青場鎮(zhèn)瓦窯村,烏江上游六沖河的支流吳家屯河西岸的三級階地上。1984年貴州省博物館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正式考古發(fā)掘。
1977年,畢節(jié)青場壩子在進行大規(guī)模農(nóng)田基本建設過程中,在坡地、臺地和青場河岸的耕土下面挖掘出土了上百件磨制石器,省博物館征集了60余件,均為磨制石器,石斧4件(其中有肩石斧1件),石12件(其中有段石2件),石鑿4件、石刀7件、刮削器1件、石鏟8件、石鋤25件、石器半成品2件。由于當時未對該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fā)掘,調查人員根據(jù)出土的器物初步推測其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后經(jīng)1984年正式發(fā)掘并作碳-14測年,該遺址的年代為距今 3210±175 年,時代在商末周初。
該遺址發(fā)掘出土的遺跡有房址4座(其中兩座為晚期遺跡)、窯址1座。其中早期的兩座房址一座為半地穴式房屋,一座為地面建筑。
該遺址出土的遺物有石器、陶器、骨器、牙飾和銅器等。其中,石器有石鐸9件、石斧1件、穿孔石刀8件、石錘1件、石杵1件、研磨器1件、石砧4件、石范6件、礪石6件、網(wǎng)墜45件和支座5件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石刀和石范。石刀均為半月形穿孔石刀,有單孔和雙孔兩種形制。石范共計6件,可辨器形者3件,即魚鏢合范1件、劍葉1件和劍莖1件,余不可辨。另外出土的網(wǎng)墜數(shù)量較多,多用天然礫石打制而成,均系在中部兩側各打一缺口而成。
1.陶杯(02采:24)2.石(60采:6)3.石斧(60采:1)4.石刮削器(81采:3)5.石斧(60采:2)6.石(60采:10)7.陶器蓋(02采:6)8.陶器蓋(02采:5)9.石(02采:53)10.陶杯(02采:52)11.陶杯(02采:25)12.礪石(81采:5)13.石(60采:8)14.石(60采:7)15.石(60采:9)16.石斧(60采:3)17.有段石(60采:5)18.骨錐(04采:1) 19.礪石(04采:10)
該遺址出土的陶器以生活用具為主。以夾砂紅陶為主,泥質陶約占 22% 。紋飾以繩紋為主,另有方格紋、刻劃紋、葉脈紋、渦紋、拍印幾何紋、圓點紋、乳釘紋、鏤孔等。陶器器形有陶壺9件、罐27件、圈足碗2件、缽18件、豆16件、直腹罐1件、小口罐21件、紡輪16件,另有圈足19件、器底79件。
另外,該遺址還出土骨笄1件、牙飾2件、銅鐲1件,另有小銅片、小銅條等出土,器形不可辨。
4.納雍維新塘邊遺址
塘邊遺址位于貴州省畢節(jié)市納雍縣維新鎮(zhèn)扒那河村塘邊組,地處烏江上游支流六沖河兩岸二級臺地上。2012年調查發(fā)現(xiàn),本年度發(fā)掘,發(fā)掘總面積1505平方米。發(fā)現(xiàn)房址6座、灶坑10個、灰坑37個。房址為近長方形或方形結構?;铱佑薪鼒A形、橢圓形、不規(guī)則形。
塘邊遺址文化遺存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陶器陶片均為夾粗砂陶,陶色為黃褐色、黑褐色二種,紋飾以戳印紋、刻劃紋或繩紋構成的方格紋或菱格紋為主,少量的乳釘紋。陶器口沿為直口。晚期陶器陶質以夾細砂陶為主,極少量的泥質陶;陶色以灰褐色為主,少量的紅褐色、黃褐色及灰色陶片。紋飾以交錯刻劃紋或繩紋構成的方格紋或菱格紋為主,其次為附加堆紋、乳釘紋,有少量的細繩紋、戳印紋,新出現(xiàn)波浪紋、“”形云紋、刻劃三角形幾何紋飾等,大多以組合紋飾出現(xiàn)。陶器口沿有侈口、斂口、直口三種,部分器物口沿壓印花邊;器底有平底、圈足,以平底為主,部分平底器器底飾繩紋,部分器底為素面。
燧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石器等類型。石器以刮削器為主。礫石制品,主要是磨制石鏃、石斧、石網(wǎng)墜等。
5.六盤水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商周時期遺址[
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在貴州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六盤水市文物局共同開展了“六盤水史前至夜郎時期區(qū)域考古調查”,此次調查,共在六盤水市境內發(fā)現(xiàn)史前至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遺址80余處,其中一部分應為商周時期的遺存。但由于此次發(fā)現(xiàn)的遺存均未作正式的考古發(fā)掘,其出土遺物情況還不甚清楚。
6.畢節(jié)陰底馬場遺址群
位于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陰底鄉(xiāng)馬場村,距畢節(jié)市直線距離約37公里,地圖上處于龍家渡口和馬場村之間。遺址堆積主要分布在六沖河的支流(先秀田小河)兩岸的二級臺地上。該遺址群共有3個遺址,分別為官房屋基遺址、土墻屋基遺址和大寨遺址。
官房屋基遺址受地形限制,發(fā)掘面積很小,除了少量晚期遺跡外,未發(fā)現(xiàn)早期遺跡。早期地層僅出土少量陶片和石塊。
土墻屋基遺址發(fā)掘面積也不大,發(fā)掘出土商周時期的遺跡僅房址1座和少量柱洞。該遺址出土遺物很少,僅為少量石塊。
大寨遺址發(fā)掘出土的遺跡主要有房址、灰坑、溝和灶,以及大量柱洞。出土的遺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以及少量骨器。大寨遺址出土石器較多,在各個地層及遺跡單位均有發(fā)現(xiàn)。從制作方法上可以分為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以磨制石器為主。包括斧、、鑿、切割器、研磨器(含成品、半成品、毛坯及殘品)以及研磨盤、捶搗器。其中,鎊斧類數(shù)量最多,次為研磨器,研磨盤和捶搗器很少,有少量鉆孔石器。打制石器較少,有刮削器、石核等。陶器基本上為碎片,完整器極少,目前僅復原兩件。紋飾有方格紋、繩紋、交錯繩紋、堆塑紋、刻劃紋、乳釘紋等,器底多為平底,器形能辨者主要是罐類。該遺址僅出土1件鉆孔骨器,整體呈長方形,厚0.3、寬1.2、長2.4厘米。殘損三分之一,其正面可見7個鉆孔,推測原有10個孔。
(三)黔南及黔西南地區(qū)
1.貞豐魯容沙壩遺址[
遺址位于貞豐縣魯容鄉(xiāng)沙壩組,處于北盤江東岸的一級階地上,沙壩河與北盤江的交匯處。該遺址的文化堆積包含三個時期,即秦漢時期,商周時期和新石器時代,以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為主體堆積。
該遺址發(fā)現(xiàn)的遺跡有墓葬4座,均為先秦時期的屈肢葬。出土的器物主要為石器和陶片。石器分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其中磨制石器出土100余件,主要為雙肩和雙重肩石斧、兩端帶乳突的不明器形、石磨棒等。陶片以夾砂灰陶為主,器形可辨的有罐、口溜肩器、直口折肩器、圈足器、小平底器、帶足器和圜底器。紋飾有繩紋、細泥條附加堆紋、戳印紋、劃紋、平行線紋、水波紋等。
2.貞豐拉它遺址[8]
遺址位于貞豐縣魯貢鎮(zhèn)坡扒村拉它地,北盤江西側與魯貢河交匯處的一級臺地上。2007年為配合龍灘水電站建設發(fā)掘,發(fā)掘面積500平方米。
該遺址發(fā)掘出土的遺跡有房址1座,墓葬2座,灰坑5個。其中房址為排洞式建筑。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其中M1為仰身直肢葬,M2為屈肢葬,兩座墓葬均無隨葬器物。
該遺址發(fā)掘出土的遺物有陶器、石器和少量銅器。以陶器為主,石器次之,銅器只出土1件,為銅鐲。石器有石斧、石鐸、石鑿。石斧分帶雙肩的石斧和不帶肩的石斧。石鐸有梯形石鐸和雙肩石鐸,皆無段。陶器皆為碎片,以夾砂陶為主,少量泥質陶。紋飾有粗繩紋、中繩紋、細繩紋、交錯繩紋、劃紋、壓印紋、戳印篦點紋、圓圈紋和泥條附加堆紋。陶器可辨器形有鼓腹罐、花邊口沿罐、侈口罐、平底罐、折腹罐、直口杯和網(wǎng)墜等。
該遺址的文化層可分為兩個時期,第5層出土的遺跡遺物為戰(zhàn)國時期,第6層及以下的遺跡遺物為商周時期。
(四)黔北及黔東北地區(qū)
1.銅仁方田壩遺址
遺址位于銅仁市壩黃鎮(zhèn)坪茶村西,處在錦江(大江)北岸一級階地之上,2009年7月調查發(fā)現(xiàn),是錦江流域難得的一處面積較大,遺跡、遺物較為豐富的先秦文化遺址,分布面積約10萬平方米。
該遺址發(fā)掘出土的遺跡種類較為單一,共發(fā)現(xiàn)遺跡85座,以灰坑為主,其中灰坑80個,溝3條,灶2個,還有零星分布的柱洞?;铱臃种蓖矤睢㈠伒谞?、不規(guī)則狀等,大小深度有別,出土物的豐富程度也不盡相同。以H12為例,坑口呈不規(guī)則圓形,斜壁,底部傾斜,由上至下逐漸加深??涌陂L6.25、寬5.20、深0\~0.34米??觾忍钔翞闇\褐色,土質致密,灰坑H28在 ④ 層下,除陶片外小件器物共計83件,有石斧、石、豆柄、陶杯、陶罐、盤等。
遺物方面,主要是各類陶器和石制品。
陶器殘片數(shù)量豐富,且不乏底部、口沿等,可修復的陶器10余件,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夾細砂的紅褐陶和灰褐陶,數(shù)量較多,器類主要有各式罐類,尤以平底罐最具特色,還有杯、豆、缽、盤、紡輪、網(wǎng)墜、器足等,此外還有圈足器。另一類為泥質黑皮陶,數(shù)量較少,器類主要有罐、豆等,紋飾有刻劃紋、漩渦紋、細繩紋、交錯繩紋等,多數(shù)豆柄有穿孔。且兩種陶器多出自同一遺跡單位之中,為同一時期的器物組合。
石制品出土較多,可分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兩類。打制石器有100余件,主要有石片、砍砸器、石鐸、石斧等類型。石片主要為零臺面石片,也有少量的自然臺面和有疤臺面石片??吃移?、石、石斧等均以礫石為素材加工而成,周身可見修理痕跡,基本上都屬于礫石石器,少見石片石器。磨制石器也有100余件,多為斧、鐸等工具,大多呈長方形或梯形,無段,無肩;多是在打制的基礎上,施以局部磨光而成,磨制的部位多集中在刃部和兩個側棱。通體磨光的石器標本也有發(fā)現(xiàn),數(shù)量不多。值得注意的是出土了約30件小型石器,有、網(wǎng)墜、鏃、矛等,其中Ⅱ區(qū)H12出土了一件牙璋,為貴州首次發(fā)現(xiàn),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銅仁漩水灣遺址
遺址位于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qū)壩黃鎮(zhèn)龍井社區(qū)前進組和寨中組,東、南向臨近錦江河,西、北向靠山,處于錦江流域北岸東南向凸起的一級臺地上,漩水灣遺址以臺地沖溝為界,分為A區(qū)和B區(qū)。
漩水灣遺址A區(qū)共清理房址1座、灰坑10個和十余個零星柱洞。出土遺物有陶片和石制品陶片較為細碎,可辨器形有陶豆盤、平底罐、陶支座、陶紡輪、陶網(wǎng)墜等,可辨識的紋飾有粗繩紋、細繩紋、刻劃紋和方格紋等。陶質以夾砂陶為主,有少量的泥質陶。已統(tǒng)計有陶豆盤2件、陶支座6件、陶紡輪4件、陶網(wǎng)墜1件。出土石制品較為豐富,有磨制石斧、磨制石、磨制石矛、磨制穿孔石器、石斧半成品、石矛半成品、磨石、石錘、刮削器、砍砸器等,磨制石斧、磨制石鐸類型較為單一,無段,無肩,多呈長方形或梯形。統(tǒng)計有磨制石斧150件、磨制石鐸7件、磨制石矛3件、磨制穿孔石器2件、石錘108件、磨石48件、砍砸器4件、刮削器1件、石斧半成品461件、石矛半成品2件。
漩水灣遺址B區(qū)共清理灰坑兩個和二十余個零散柱洞。出土遺物有青銅器、陶器和石制品青銅器共計兩件,一件為青銅鉞,為不對稱銅鉞,銹蝕嚴重,保存較差,另一件為銅鏃,殘損和銹蝕嚴重,保存較差。陶器可辨器形有平底罐和圜底罐等,紋飾有細繩紋、粗繩紋、刻劃紋、弦紋等,以夾砂陶為主,有少量的泥質陶。石制品較為豐富,有磨制石斧、磨制石、磨制石矛、石錘、石杵、磨石、砍砸器、刮削器和打制石片等,磨制石斧和磨制石鐸,無肩,無段,主要以長方形或梯形為主,類型單一。已統(tǒng)計有磨制石斧28件、磨制石鐸1件、磨制石矛3件、石錘106件、磨石41件、砍砸器2件、石斧半成品154件。
3.習水黃金灣遺址
遺址位于貴州省北部的習水縣土城鎮(zhèn)黃金灣村,2009年調查發(fā)現(xiàn)。處在黃金河與赤水河交匯處的赤水河東岸一級階地上,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
該遺址的文化層堆積分為三個時期,即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和漢晉時期。其中商周時期遺存整體發(fā)現(xiàn)較少,僅有灰坑、灰溝等少量遺跡。遺物方面,存在一些小平底罐、尖底杯、高柄豆等典型器物。
4.沿河黑獺商周遺址群[9]
該遺址群位于沿河縣黑獺鄉(xiāng)大河村,烏江沿岸的二級階地上。2006年共發(fā)掘了4個地點,包括大河嘴、木甲嶺、李家坪和神壩渡,4個點相隔不足一公里,是幾個連綿的山包。該遺址的文化層堆積可分為三個時期,即新石器時代、商周以及秦漢時期,其中又以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為主體。
該遺址群發(fā)掘出土的商周時期的遺跡主要有房址、灰坑、窯址、溝等。出土的遺物有石器、陶器和少量銅器。石器以磨制石器為主,器形多為石斧和石鐸,皆無肩、無段。陶器主要有花邊口沿罐、盤口罐、小平底罐、盤、碗、支座、高柄豆、網(wǎng)墜等。陶器紋飾主要有繩紋、方格紋、劃紋、戳刺紋、圓點紋、附加堆紋等。
銅器僅在神壩渡遺址出土印章一枚,為典型的巴蜀圖語印章。該印為扁平橋形鈕,銅質,印面圓形。直徑3.9、厚0.4、通高1.2厘米。鼻鈕兩側平整。印面有陰文圓形邊欄一圈,欄內鑄有一組巴蜀符號,由上至下可分為三個部分:頂部圖像為左右對稱的兩個半圓形圖案,兩圖案并列略向外撇,起筆與邊欄相接;中部也由三個部分組成,左邊圖像似是水田中發(fā)育出土的兩株嫩芽,中間為一只展翅高飛的鳥,右邊圖像酷似一只頭部高昂、展翅欲飛的鳳鳥;底部則為一倒立變體的“S”形。
5.沿河洪渡中錐堡遺址[10]
遺址位于沿河縣洪渡鎮(zhèn)洪渡河與烏江交匯處的一、二級臺地上。遺址分布面積約3000平方米,2006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約1200平方米。該遺址主要包含四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即新石器時代、商周、漢代和明清時期,以商周時期的文化堆積為主體。
商周時期的遺跡主要有溝2條、灰坑29個。出土的遺物主要為石器和陶器,另有少量骨器出土。磨制石器出土數(shù)量多,達300余件,器形主要有鎊、斧、刀、鑿、網(wǎng)墜和紡輪等。陶器多為碎陶片,夾砂陶和泥質陶均有,泥質陶占有較大比例,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泥質黑皮陶出土。紋飾有繩紋、方格紋、劃紋、戳刺紋、圓點紋和附加堆紋等??杀嫫餍斡姓垩毓?、卷沿罐、有領罐、高柄豆、尖底杯、尖底盞、網(wǎng)墜和紡輪等。
6.沿河和平小河口遺址[1]
遺址位于沿河縣和平鎮(zhèn)復興村,處于小河與烏江交匯處的一級臺地上。該遺址共發(fā)掘出商周時期的灰坑5個。遺物主要為陶器,可辨器形多為小平底罐,另有尖底器、網(wǎng)墜出土。陶色有黑色、灰色、紅色、黃色、褐色等,出土黑皮陶片較多。
7.銅仁新屋遺址
新屋遺址位于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qū)燈塔辦事處柑子沖村新屋組,錦江南岸一級臺地上,2009年“三普”調查時發(fā)現(xiàn),2017年9月至12月,為配合銅仁市松桃至玉屏城際快速道路建設,對其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發(fā)掘 10×10 米探方4個共400平方米。
發(fā)掘遺跡有灶、灰坑、窯址、柱洞等28個。出土遺物陶器有平底罐、圈足罐、高領罐、圈足碗、斂口缽、器蓋、紡輪、豆柄等;青銅器有青銅劍等;石器有石斧、石球、石鐸、石核及磨制、打制石器的半成品等。
新屋遺址商周時期文化遺存為第11\~18層,從出土遺物特征看,可分為早晚兩期。其中早期為第17\~18層,陶質陶色以泥質黑皮陶及夾粗砂黃褐、紅褐陶為主要特征;器形以高領罐、小平底罐、斂口缽為代表,圈足器較多,其次為平底器少量器蓋;紋飾以弦紋為主,其次為方格紋、繩紋,少量水波紋、瓦楞文。晚期為第11\~16層,陶質陶色以泥質灰陶和夾細砂陶為主,泥質黑皮陶基本消失;器形以圈足器為主,平底器減少,不見小平底罐和斂口缽,新出現(xiàn)平折沿侈口罐;紋飾以方格紋、弦紋為主,新出現(xiàn)細線紋和戳印圓圈紋。
8.仁懷云仙洞遺址[12]
遺址位于仁懷市東門河西岸云仙洞巖壁上的溶洞內。該遺址未發(fā)現(xiàn)遺跡。出土的遺物有陶器和石器。其中陶器多為碎片,可辨器形有陶缸、陶壺、陶杯和器蓋等。其中陶缸為夾細砂灰褐陶,陶壺、陶杯和器蓋均為泥質灰陶。陶器紋飾有方格紋、繩紋、錐刺紋和附加壓印堆紋。石器有刮削器、尖狀器和石錘,均為打制石器。
(五)黔中地區(qū)
1.清鎮(zhèn)黃家洞遺址[13]
遺址位于清鎮(zhèn)市衛(wèi)城鎮(zhèn)以東1.5公里的新橋村姚家寨前盆地的一座石山上,為一洞穴遺址。調查時采集到少量陶片和石器。陶片多為夾細砂陶,陶色有灰褐色、褐色、淺黃褐色等。器形不可辨,紋飾有粗繩紋、細繩紋、刻劃波浪紋、戳印圓圈紋和篦點紋,以及在泥條附加堆紋上壓印鋸齒紋,多種紋飾組合使用較為常見。石器均為打制石器,原料為燧石,均為石片工具,整體器形都偏小。
2.安順婁家坡遺址
婁家坡遺址位于安順市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二環(huán)路(定安大道)婁家坡東北側的山前臺地。遺址區(qū)北為定安大道,東南約600米為婁湖,西為婁家坡。
2019年9月,為配合安順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婁湖配套公共設施項自的建設,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婁湖配套公共設施項目建設用地范圍內進行了文物考古調查和勘探,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堆積,并將其命名為婁家坡遺址。婁家坡遺址分布范圍約4000平方米,在進行考古調查時,該遺址的東部和南部的部分已被施工破壞,在被破壞的遺址區(qū)域內采集到較多的陶片。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婁家坡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本次發(fā)掘遺址面積為500平方米,遺跡有灰坑、溝,出土遺物有銅器、陶器、石制品等。本次發(fā)現(xiàn)的遺跡較少,共計10處,包括疊壓于 ③ 層下的G1,疊壓于 ⑤ 層下的G2、G3、G4、G5、G6,H1、H2、H3、H4。本次發(fā)掘的遺物大部分出土于地層,少量出土于溝內。種類有陶、瓷、石、銅、鐵器。出土陶器共115件,可辨器形有盆、罐、釜等,其中陶盆94件,陶罐17件,陶釜3件,陶器足1件。瓷器僅1件,為青瓷罐口沿。石器2件,為磨石。銅器1件,為簪。鐵器2件,為口沿殘片。該遺址的主體堆積為商周時期,另有少量晚期遺存。
3.龍里商周洞穴遺址群[14]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龍里縣進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在谷龍鄉(xiāng)、哪磅鄉(xiāng)相繼發(fā)現(xiàn)3處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洞穴遺址,分別為谷龍鄉(xiāng)豹子洞和渣口洞遺址、哪旁鄉(xiāng)高視洞遺址。調查時,分別在洞里采集陶片、石片、石錘、動物骨頭和動物牙齒等遺物。陶片陶色多為黃褐、灰褐、黑褐色等。陶片質地堅硬,紋飾主要有繩紋和網(wǎng)格紋。陶器口沿略向外卷,具體器形不可辨,初步推測遺址的年代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
4.長順梭把洞穴遺址群
2016年5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貴陽至興義高速鐵路調查時,在長順縣長寨街道辦事處梭把村,發(fā)現(xiàn)了近十處洞穴遺址,有老八洞、白巖洞、老巖洞等,調查時在洞內采集到的遺物主要有石片、石核、陶片、貝殼、動物骨頭等。石片多為燧石石片,陶片多為黑褐色夾砂繩紋陶片。根據(jù)采集到的遺物初步判斷,這些洞穴的年代可能以商周時期為主,部分遺址應能早到新石器時代甚至更早。
5.貴安新區(qū)史前至商周時期洞穴遺址
近年來,為配合貴安新區(qū)的建設,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貴安新區(qū)開展大量考古調查工作,發(fā)現(xiàn)和核實了近50處史前至商周時期的洞穴遺址。調查時采集到大量遺物,主要為石制品、陶片、骨制品等。其中石制品多以燧石為原料,器形整體偏小。陶片較為細碎,火候較高,器形基本上無法辨認。多為夾砂陶,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刻劃紋、波浪紋、戳印紋、圓圈紋、篦點紋等。
二、貴州商周時期遺存的區(qū)域性特點
貴州境內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依照其文化內涵,一如新石時代的文化遺存一樣,仍然大致可分為黔東南、黔西及黔西北、黔南及黔西南、黔北及黔東北、黔中地區(qū)五個大的文化區(qū)。不同文化區(qū)在遺址類型、出土遺跡遺物、文化內涵及來源、生計模式等諸多方面均有差別。雖然從出土遺物上看,各個相鄰地區(qū)間會有一些文化上的交流,但表現(xiàn)得并不強烈。
黔東南地區(qū)的文化遺存,從文化內涵上看仍然與湘西地區(qū)保持一致。江東溪口遺址、黃平鐮刀灣、施秉把往寨遺址出土陶器,不論是在器形,抑或是紋飾上,都與永順不二門遺址的出土器物如出一轍。
黔西及黔西北地區(qū)的商周文化遺存,則明顯帶有川西南、滇東北地區(qū)的影子,甚至還顯示出一些氏羌文化的因素。雞公山遺址出土的折沿罐、高領罐、細頸瓶與昭魯盆地同時期遺存出土的器物完全一致,該遺址出土的大雙耳罐則明顯帶有氏羌文化的因素。
黔南及黔西南地區(qū),兩廣遺風尚存。這一地區(qū)最為典型的遺物,仍然是以雙肩(或雙重肩)石斧、石鐸為代表,屈肢葬、圜底陶器在兩廣地區(qū)是同時期遺存中最為常見的遺跡和遺物。
黔北及黔東北地區(qū),依然是巴蜀文化的勢力范圍。出土遺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黑皮陶、尖底杯、高柄豆、尖底盞、花邊口沿罐、器蓋和支座等,這些都是成都平原、峽江地區(qū)同時期文化遺存的典型器物。
以貴陽市為中心的黔中地區(qū),仍顯得較為封閉和自成一體。陶器不發(fā)達,青銅器難得一見。出土器物仍然以石器、骨器為大宗。
三、小結
總的來說,貴州目前商周時期的考古材料仍然不算豐富,研究成果也不算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貴州新石器時代考古面臨的問題也是一樣的,主要是囿于相當一部分遺存僅為調查材料,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考古發(fā)掘和資料的整理。所以,以當前的考古材料來對商周時期貴州的歷史文化面貌進行全方位的觀察仍然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從貴州商周時期的遺址類型上看,除了以貴陽市為中心的黔中區(qū)仍然以洞穴遺址為其絕對主體外,其余地區(qū)則以臺地遺址為主體,另有極少量的山地遺址和洞穴遺址。這與新石器時代相比,發(fā)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洞穴遺址逐漸減少,臺地遺址漸次增多。這種變化,客觀地反映了進入商周時期后,隨著生產(chǎn)工具的改進、生產(chǎn)力的進一步發(fā)展以及人口數(shù)量的增加,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最終促成了貴州地區(qū)商周時期的人們不斷地走出洞穴、走向曠野,特別是從高地走向低地河流地區(qū)的發(fā)展趨勢。
從目前的考古材料來看,貴州商周時期的遺址出土的遺跡顯得不夠豐富,主要有房址(或柱洞)、灶、灰坑(坑)、溝、窯址和少量墓葬等。房址以排洞式地面建筑為主,地穴式或半地穴式房址極為少見(目前僅見一例半地穴式),排洞式干欄建筑模式業(yè)已出現(xiàn)。初步反映了這一時期人們在居住業(yè)態(tài)上不斷探索各種模式,以求適應貴州地區(qū)氣候和地形特點的努力。
從威寧雞公山遺址發(fā)現(xiàn)的祭祀坑和其他遺址所發(fā)現(xiàn)的墓葬資料(特別是屈肢葬、二次葬)等遺跡來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周時期貴州地區(qū)隨著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主要是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生活資料的進一步豐富,社會組織進一步嚴密化,人們的生活儀式感在不斷增強,但離國家文明還有一段很遠的路程。
從貴州各地區(qū)商周遺址出土的遺物來看,仍然以陶器、石器為大宗,輔之以少量的銅器和骨器等。陶器器形日漸增多,紋飾趨于復雜。石器仍然以磨制的石斧、石鐸、石刀為主要器形,打制石器也還被普遍應用。青銅器極不發(fā)達,數(shù)量少、器類少、體形小這一現(xiàn)象表現(xiàn)得特別突出。從這些現(xiàn)象不難看出,商周時期的貴州大部分地區(qū),仍處于一個銅石過渡的時代。而以貴陽市為中心的黔中地區(qū),青銅器難覓蹤影,各項社會進程發(fā)展更為緩慢。
總體而言,從貴州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所反映出的歷史面貌來看,較之新石器時代的貴州,一是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fā)展;二是在居住業(yè)態(tài)上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并最終發(fā)展形成了最能適應貴州氣候和地形特點的干欄式建筑,這種建筑模式直到今天仍被廣泛應用;三是社會組織趨于嚴密化,原始宗教信仰開始興起;四是青銅技術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整體而言,商周時期的貴州發(fā)展仍然較為緩慢,全面落后于周邊地區(qū)是個不爭的事實。
[1]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柱縣文物局:《貴州天柱縣溪口遺址商周時期遺存發(fā)掘簡報》,《四川文物》2015年第2期。
[2]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威寧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貴州威寧縣雞公山遺址2004年發(fā)掘簡報》,《考古》2006年第8期。
[3]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威寧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貴州威寧縣吳家大坪商周遺址》,《考古》2006年第8期。
[4]席克定、宋先世:《貴州畢節(jié)瓦窯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1987年4期。
[5]何鳳桐:《畢節(jié)青場新石器》,《貴州文物》1982年第1期。
[6]貴州省文物局、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六盤水市文物局:《夜郎尋根一一六盤水市史前至夜郎時期考古調查新發(fā)現(xiàn)》,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
[7]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2003\~2013貴州基建考古重要發(fā)現(xiàn)》,科學出版社,2015年。
[8]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貞豐縣文物管理所:《貴州貞豐縣拉它先秦時期遺址發(fā)掘簡報》,《四川文物》2012年第1期。
[9]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2003\~2013貴州基建考古重要發(fā)現(xiàn)》,科學出版社,2015年。
[10]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2003\~2013貴州基建考古重要發(fā)現(xiàn)》,科學出版社,2015年。
[11]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2003\~2013貴州基建考古重要發(fā)現(xiàn)》,科學出版社,2015年。
[12]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仁懷縣文物管理所:《貴州仁懷縣商周遺址的清理》,《考古》1998年第9期。
[13]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2003\~2013貴州基建考古重要發(fā)現(xiàn)》,科學出版社,2015年。
[14]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龍里縣文物管理所:《龍里谷龍、哪旁洞穴遺址調查》,《貴州文物工作》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