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但中非關系行穩(wěn)致遠,中非文明交流依舊暢通無阻。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第二個金色十年的開局之年,該倡議為中非合作架起機遇之橋。中非共建“一帶一路”是深化中非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好路徑之一,有助于深化中非友好合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提供現(xiàn)實經(jīng)驗,有望消解西方對非洲文明的誤讀和曲解,在文明互鑒中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和諧共榮。
1中非文明交流根植于歷史
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國距離非洲最近的東部大約8000公里,距非洲最南部大約12000公里,但兩地間的文明往來和“民心相通”卻源遠流長。毛澤東主席曾經(jīng)講過,是發(fā)展中國家把我們抬進聯(lián)合國的。這一個“抬”字,生動反映了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同中國的深情厚誼。并且從1991年起,中國外交部長每年開年首訪必到非洲??梢姡蟹请m相隔萬里,但彼此心卻很近,中非友誼歷久彌堅。
在唐代史料中我們就可以找到大量非洲元素,考古學家在唐代墓中發(fā)現(xiàn)了非洲黑人俑,這種出土文物印證了唐代中非貿(mào)易往來頻繁的事實。進入宋代,有關中非交往的記載更加詳實和清晰。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唐宋時期造船業(yè)和航海技術快速發(fā)展,中國的瓷器被運輸?shù)椒侵?。十九世紀末以來,東非沿海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大量產(chǎn)自中國的瓷器殘片、瓷盤瓷碗和中國古錢幣。因此,東非沿岸被歷史學家譽為“瓷器海岸”。元朝時,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游歷中國泉州、廣州、杭州等多個城市,他生動細致地記錄下了這些城市的繁華景象和令他記憶猶新的場面?!兑帘尽ぐ讏D泰游記》中對中國的記載增進了當時非洲人民對中國的了解,促進了中國與非洲的民間交往和文明交融。明代時,鄭和在七次下西洋中有四次到訪了非洲。鄭和船隊每次去非洲都會帶去許多中國的商品,諸如瓷器、茶葉、絲綢等,也會有非洲邦國的使臣隨船隊來中國朝貢,帶來非洲特產(chǎn)。由此看來,古代中非之間便有著友好和平的往來,既豐富了雙方的物質文化生活,又加深了友誼。
中國和非洲有著相似的境遇,都被西方侵略過,淪為西方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受害者。中非的歷史文明也有諸多相似之處,都有著悠久璀璨的文明,也有各自的特質與優(yōu)勢,因此兩者間的合作是具有歷史淵源的。一些西方史學家認為非洲是沒有開化的大陸、非洲人的奴隸身份是與生俱來的,斷言非洲本身是沒有文明的,甚至認為是西方對非洲的殖民統(tǒng)治才給非洲帶去了文明。恰恰相反,事實上,古代非洲擁有屬于自己的燦爛而獨特的文明,正是由于西方的奴隸貿(mào)易和殖民統(tǒng)治給非洲帶去了無盡的災難,摧毀了他們已有的文明,才致使非洲大陸開始落后于其他地區(qū)。西方中心論是一種偏見態(tài)度,本質是西方人的優(yōu)等心理,其認為西方文明凌駕于非西方文明之上,實在大謬不然。世界任何一處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處的文明也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全球發(fā)展格局中,中國和非洲都屬于“南方”地區(qū)。但現(xiàn)如今,一直在西方眼中實力較弱的“南方”地區(qū)正在崛起,在世界舞臺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作用,逐漸削弱了美西方的霸主地位。
2中非文明交流:全方位、多層次
文明交流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指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包含文化藝術、經(jīng)濟、科技教育、人文學術交流等。文明交流能為人類社會文化發(fā)展帶來許多積極的影響,例如促進文明多樣性的發(fā)展,增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對雙方人民大有裨益。中非合作的一大特點是以平等為基石,合作是雙向的,雙方彼此需要。中國挖掘非洲市場的發(fā)展?jié)摿?,逐漸幫助非洲實現(xiàn)自主可持續(xù)發(fā)展。
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兩地文明交流成果豐碩。2009年11月8日,中非在埃及沙姆沙伊赫簽訂《中非合作論壇沙姆沙伊赫宣言》,該宣言指出要擴大交流,深化中非人文領域合作,加強文化、教育、科技、衛(wèi)生、體育、旅游等領域的交流,密切青年、民間團體、學術機構間的聯(lián)系,為深化兩地人民友誼做出積極貢獻。
中非深厚的友誼是“車軸”,兩端的“輪子”主要是經(jīng)貿(mào)科技和人文教育,兩輪共同帶動中非合作駛入快車道,中非文明交流互鑒能為雙方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懊裥南嗤ā笔侵蟹俏拿鹘涣鞯闹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民間組織是推動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參與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倡議,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民間組織是中非人文交流的重要紐帶之一,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中促會)組織了機制化的中非民間論壇。2024年7月,《絲路心相通——中非民間友好伙伴計劃(2024-2026)》在第七屆中非民間論壇上發(fā)布,這意味著從2024年至2026年,中非民間各界將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提高民眾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和政府主導的形式不同,民間組織具有親和力,弱化政治色彩和官方性,“民間交往的加強必定會為中非關系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Ⅲ。此外,旅游業(yè)也促進了中非人民“心手相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非之間直飛航班的增多、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奔赴非洲大地工作,中國人民赴非旅游的熱情高漲,在旅游中逐漸加深了對非洲風土人情的了解,打破了對非洲的固有偏見。非洲國家利用自身獨特的文化藝術傳統(tǒng),逐漸完善旅游業(yè)的硬件設施,與中國旅游部門洽談合作并吸取經(jīng)驗,加強與中國的文化產(chǎn)業(yè)合作,增進中非人民友誼。
在醫(yī)療方面,中非人民的友誼歷久彌堅。1963年4月,由13名中國醫(yī)療隊員組成的第一批赴阿爾及利亞的醫(yī)療隊抵達賽伊達,開創(chuàng)了中國援外醫(yī)療的歷史。2024年是中國援外醫(yī)療隊派遣61周年,61年的時間里,秉承“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準則,中國向阿爾及利亞派出醫(yī)療隊27批次,醫(yī)護人員3522人次,接生超過207萬名新生兒。非洲的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相對薄弱,中國醫(yī)護人員不畏艱難,克服當?shù)丨h(huán)境差、藥品短缺的重重困難,始終堅守在援非崗位的第一線,用精湛的醫(yī)療技術和高尚的醫(yī)德服務當?shù)厝嗣?,在日常的工作中傳授給當?shù)蒯t(yī)生治病救人的醫(yī)術,幫助當?shù)氐尼t(yī)務人員提高專業(yè)技能,填補了他們技術領域許多空白,受援國的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得到極大提升。六十年一甲子,中國已向非洲45個國家派遣醫(yī)療隊,彰顯了中國與非洲“同甘苦、共命運、心連心”的深厚情懷。
科技創(chuàng)新是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戰(zhàn)略支撐。在教育科技領域,中非交流日益頻繁。2019年4月9日,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這是加強中非文明交流合作的關鍵之舉。2019年4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向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致賀信,希望中國非洲研究院匯聚中非學術智庫資源,增進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為中非和中非同其他各方的合作集思廣益、建言獻策,為促進中非關系發(fā)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2]。2024年8月15日,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亞,“治國理政讀書會: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順利舉行。這是由中國外文局歐非中心組織的重大活動,與會嘉賓就《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治國理政內(nèi)容進行了認真交流,南非大學、南非高端智庫和研究學者對習主席的治國思想大加贊賞,紛紛表示要借鑒中國發(fā)展的經(jīng)驗?!凹訌娙宋慕涣饔兄谥袊头侵迖疑罨l(fā)展共識,并提升‘一帶一路’的合作水平。[3]”
3構建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
隨著中國與非洲在醫(yī)療、農(nóng)業(yè)、教育、科技等多個領域實現(xiàn)密切交往、合作共贏,中非日益成為長期友好的合作伙伴和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其宗旨是平等互利、平等磋商、增進了解、擴大共識、加強友誼、促進合作。24年間,該論壇達成了諸多重要共識,取得了豐碩成果。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闡釋了“中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這是對中非關系進行的高度概括和高度贊揚。2018年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主旨講話,他明確指出要攜手打造責任共擔、合作共贏、幸福共享、文化共興、安全共筑與和諧共生的中非命運共同體。2024年9月,主題為“攜手推進現(xiàn)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在北京舉行,此次峰會的核心成果之一是重新定義了中非關系,即“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非關系的大提升,在中非關系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由此看來,“全天候”意味著中非關系是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響的,在任何時候都是“同呼吸、共命運”的。
隨著區(qū)域國別學正式成為一級學科,高校的本科課程也逐漸增設類似于“非洲概論”“非洲地理”“非洲法語文學”等課程,教師分專題形式講解非洲,激發(fā)學生們對非洲研究的興趣,越來越多的青年學者也開始對非洲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進行深入研究。我國翻譯領域和外國文學界很早以前就開始關注非洲文學的翻譯了,主要包括非洲法語文學和非洲英語文學。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鑰匙,而文學作品是了解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文化、歷史、風王人情的媒介之一,隨著中國高校培養(yǎng)出越來越多通曉法語、英語,甚至非洲王著語言的外語人才,非洲文學在中國的譯介越來越多。這不僅讓中國讀者更加熟知非洲文學與文化,還能擴大非洲作家的國際影響力,從而讓世界各處的人加深對非洲文學與文化的了解,這能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添磚加瓦”。中非合作交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準則,不僅利于構建非洲的主體性,也利于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讓中非文明互鑒走深走實。
4結語
中非合作興,則南南合作興。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下,中非文明對話繪就了新時代美美與共、合作共贏的壯美畫卷,促進發(fā)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增強文化影響力和話語權,提升全球南方在國際事務中的發(fā)言權,為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做出貢獻。中非兩國人民相知相親,中非文明交流不僅能使各自的文明內(nèi)涵得到延伸和擴充,還有助于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促進中非關系發(fā)展,更能豐富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世界文明多樣性,為人類文明綿延不斷注入持久的生命力。法國著名的社會人類學家、結構主義之父克洛德·列維-施特勞斯(ClaudeLevi-Strauss)一直致力于營造“文化聯(lián)盟”,并捍衛(wèi)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中非深化團結合作、保持文明交往有助于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是弘揚中非友好合作精神的光輝典范,為國際對非合作奠定堅實基礎,將中非友誼的火炬?zhèn)鬟f下去,使得中非世代友好?!?/p>
引用
[1]李安山.中非合作的基礎:民間交往的歷史、成就與特點J].西亞非洲,2015(3):51-73.
[2]習近平向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致賀信[N].人民日報,2019-4-10(1).
[3] 楊寶榮.“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非人文交流[J].西亞非洲,2020(2):33-40.
本文系江漢大學社科類一般項目“新時代中非文明交流的思想基礎、重要價值及實現(xiàn)路徑研究”(2024SKYB0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喻鼎鼎(1992一),女,湖北武漢人,博士,講師,就職于江漢大學外國語學院;趙翠俠(1967一),女,河北秦皇島人,博士,副教授,就職于江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