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一道幾何填空題的多解探究,幫助學生挖掘幾何圖形中的基本幾何模型,探尋解題之思維路徑,以開闊學生解題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及創(chuàng)新能力等[].
1問題再現(xiàn)
如圖1,半圓 o 的直徑 AB=5 ,AC,AD 為弦,且 AC=3,AD 平分∠BAC ,則 AD 的長等于
2解題策略探秘
策略一勾股定理法
在幾何問題中,求線段的長是最基本的問題.求線段長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勾股定理法,即設(shè)法構(gòu)造直角三角形,讓所求線段成為直角三角形的一邊,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解[2].
解法1:如圖2,連接 BC,BD .OD,OD 與 BC 交于點 G .因為 AB 是直徑,所以 ∠C=∠ADB=90°. 因為 AD 平分 ∠BAC ,所以
根據(jù)垂徑定理的推論,得 OD 垂直平分 BC. 因為直徑AB=5 ,所以半徑 .因為點 αO,G 分別是 AB ,中
BC的中點,所以 OG 是△ABC的中位線,所以 OG= .在Rt△ABC 中,AB=5,AC=3,由勾股定理,得 BC=4 ,所以 BG=2 因為 DG=OD-OG=1 所以在 RtΔBDG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在RtΔABD 中,由勾股定理,得
點評:本題在連接三條線段后,圖形中出現(xiàn)了7個直角三角形.求線段長時,三次利用了勾股定理,這三次利用勾股定理具有一定的先后順序,前一次利用勾股定理求得的結(jié)果是后一次利用的基礎(chǔ).
解法2:如圖3,連接 BC,BD,OD,OD 與 BC 交于點 G ,過點 D 作 DH⊥AC 交 AC 的延長線于點 H 由解法1可知, ∠C=∠ADB=90°,OD 垂直平分
BC,DG=1,CG=BG=2. 所以四邊形CGDH是矩形,所以 CH=DG= 1,DH=CG=2 ,于是可得 AH= AC+CH=4 在 RtΔADH 中,由勾股定理得
點評:解法2與解法1相比,少用了一次勾股定理,但使用了矩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解法1以 AD 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求 AD 的長,而解法2以 AD 為直角三角形的斜邊,求 AD 的長.
策略二軸對稱法
角是一個軸對稱圖形,遇到角平分線,過角平分線上的一點作兩邊的垂線段,可得全等三角形.題中不僅有角平分線,而且還有垂線,而角平分線與垂線是同一直線時,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
解法3:如圖4,過點 D 作 DG⊥ AB,DH⊥AC ,垂足分別為 G,H ,連接 BD,DC. 由 AD 平分 ∠BAC ,可知 DH=DG,DB=DC. 根據(jù)斜邊直角邊定理,可得到 RtΔADH? RtΔADG RtΔDHC?RtΔDGB ,所以 AH=AG ,BG=CH .設(shè) BG=CH=x ,那么 AH=3+x . AG= 5-x ,則有 3+x=5-x ,解得 x=1 ,所以 BG=1 ,AG=4 .由射影定理,得 AD2=AG?AB=20 ,所以
點評:解法3使用的方法是見角平分線,作雙垂得全等,解答中兩次利用斜邊直角邊定理判定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得到兩組相等的線段,從而求得 GB 的長.最后利用射影定理求出 AD 的長.
解法4:如圖5,連接 BC,BD ,延長 BD,AC 交于點 E .因為 AD 平分 ∠BAC,AD⊥BE ,根據(jù)角邊角定理,得 ΔADB?ΔADE ,所以 AE= AB=5. 又 AC=3 ,所以 CE=2 因為在 RtΔ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
BC=4 ,所以在 RtΔBCE 中,由勾股定理,得 BE=
.因為 AD ,BC都是△ABE的高,所以有
:
,所以
點評:解法4應用了“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逆定理,即角平分線與高線在同一直線時,該三角形為等腰三角形.這也是處理角平分線問題常見的方法.在最后求 AD 的長時,使用了面積法,其實面積法也是求線段長的一種方法.
解法5:如圖6,作點 c 關(guān)于直線 AD 的對稱點 C′ ,連接 DC′,DC DB ,過點 D 作 DG⊥AB 于點 G .因為 AD 是 ∠CAB 的平分線,所以點C′ 一定落在 AB 上,則 AC′=AC=
3.又因為 AB=5 ,所以 BC′=2. 因為 DC′=DC=DB DG⊥AB ,根據(jù)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得 GC′=GB= 1,所以 AG=4 在 RtΔABD 中,由射影定理,得 AD2= AG?AB=20 ,解得 :
點評:解法5仍利用角是軸對稱圖形這一基本原理進行構(gòu)圖,角的平分線所在的直線就是它的對稱軸,與解法3不同的是,解法3通過過角平分線上一點兩次作垂線的方法構(gòu)造全等三角形,而解法5通過直接作對稱點的方法構(gòu)造全等三角形.
策略三 旋轉(zhuǎn)圖形法
因為題中有共頂點的相等線段DC,DB ,所以可以通過旋轉(zhuǎn)構(gòu)造全等三角形,使題中的條件得到集中.不僅如此,圖中還有共頂點且夾角固定的線段,也就是“三爪圖”,此時可以通過旋轉(zhuǎn)得到相似三角形.如圖
解法6:如圖8,連接DC,DB ,過點 D 作 DG⊥ AB ,由題意知 DB=DC 所以將 ΔADC 繞點 D 逆時針旋轉(zhuǎn)至 ΔA′DB ,所以
AC=A′B=3,∠C=∠A′BD .因為四邊形ABDC是圓 O 的內(nèi)接四邊形,所以 ∠C+∠ABD=180° ,則∠A′BD+∠ABD=180° ,從而點 A,B,A′ 在同一直線上,且 AA′=8. 由旋轉(zhuǎn)得 AD=A′D ,所以 ΔAA′D 是等腰三角形.因為 DG⊥AA′ ,所以 在 RtΔABD 中,由射影定理,得 AD2=AG?AB= 20,解得
:
點評:解法6主要是利用 DC=DB 進行旋轉(zhuǎn)形成一對全等三角形,使題中的兩個數(shù)據(jù)3與5集中在同一個三角形,將圖中的兩個三角形拼合在一起,且拼合后的三角形是一個等腰三角形.
解法7:如圖9,連接BC,DB,DC ,在 ∠ACB 內(nèi)作 ∠ACE= ∠CAE,CE 交 AD 于點 E ,所以ΔACE 是等腰三角形.由題意,知ΔCDB 也是等腰三角形,因為∠CAE=∠CBD ,所以 ΔAECΔBDC ,則 ∠ACE= ∠BCD .因為 ∠ACB=90° ,所以 ∠ECD=90° ,又因為∠CED=2∠CAD , ∠CAB=2∠CAD ,所以 ∠CED= ∠CAB ,從而 ΔCED~ΔCAB .因為 ΔCAB 的三邊之比為 3:4:5 ,所以 ΔCED 的三邊之比也為 3:4:5 設(shè) CE=3k CD=4k , ED=5k ,那么 AE=3k , BD= 4k,所以 AD=8k .在 RtΔABD 中,由勾股定理,得(4k)2+(8k)2=25 ,解得 (負值舍去),所以
:
點評:此題的輔助線作法相當于將CDB繞點 c 順時針旋轉(zhuǎn)后,讓 CB 與 CA 重合,然后將 ΔCDB 縮小為原來的 ,是旋轉(zhuǎn) + 位似兩種變換而成的,按這種思路還可讓 ΔACD 繞點 A 順時會旋轉(zhuǎn)到 AC 與AB 重合,然后再放大原來的圖形為原來的
策略四 托勒密法
古希臘數(shù)學家托勒密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定理,即圓的內(nèi)接凸四邊形的兩組對邊乘積的和等于兩條對角線的乘積,被人們稱之為托勒密定理3].如圖10,因為四邊形ABDC是圓 O 的內(nèi)接四邊形,所以 CD?AB+BD?AC= BC?AD .由題意,知 AC=3,BC=4,AB=5,CD= BD ,則 5BD+3BD=4AD ,即 AD=2BD .在 RtΔABD 中,由勾股定理,得 AD2+BD2=25 ,則 5BD2=25 ,解得 ,所以
對于上述填空題,除了本文中提到的勾股定理法、軸對稱法、旋轉(zhuǎn)圖形法、托勒密法,還有相似三角形法、銳角三角函數(shù)法等.不難發(fā)現(xiàn),通過一題多解,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能使學生看到數(shù)學問題的本質(zhì)所在,真正做到解一題得多法,解一題通一片.
參考文獻:
[1]張寧.追根溯源探本質(zhì)一題多解提能力—一道中考題的探源、解法及變式[J初中數(shù)學教與學,2024(19):16-19.
[2]方震軍.勾股定理的靈活應用[J].初中生學習指導,2024(26):38-39.
[3]黃思亮,胡曉莉.運用托勒密定理,巧解幾何題[J].中學數(shù)學,2024(2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