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宣州南陵縣相關(guān)的詩歌約有以下15首:《書懷贈南陵常贊府》《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紀(jì)南陵題五松山》《南陵五松山別荀七》《江夏贈韋南陵冰》《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南陵別兒童入京》《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銅官山醉后絕句》《宿五松山下荀娼家》《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五松山送殷淑》《贈劉都使》。這些詩歌,或題中含有南陵二字,或題中、詩中含有南陵所轄地名如銅官山、五松山等字樣,盡管不都是寫作于南陵,但廣泛涉及南陵官員百姓、風(fēng)土人情,由此可以觀察李白與一縣之內(nèi)有限的普通官員及百姓的多樣化感情,以及山水人文與李白創(chuàng)作的關(guān)系。
一、南陵的名賢與百姓
在李白的南陵詩中,他交往的南陵官員主要有三位:常贊府、韋冰縣令、劉都使。三人身份不同,李白對他們的態(tài)度和感情也各有所別。
與常贊府相關(guān)的詩歌有3首。贊府是一縣之副職,李白未稱其名,或許常贊府相對年長,以示禮貌。據(jù)王琦《李太白全集》所附年譜,這3首詩都作于天寶十三載(754)。從這3首詩來看,李白與常贊府的交往主要有三項(xiàng)內(nèi)容:
一是在常贊府的陪同下,游覽南陵境內(nèi)的五松山(今屬銅陵)以及當(dāng)涂縣的凌歊臺和白纻山。五松山原本是座風(fēng)光平凡的無名小山,卻反復(fù)出現(xiàn)在李白筆下。如李白在《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詩中所說的“征古絕遺老,因名五松山”,甚至表現(xiàn)出一種不同尋常的迷戀態(tài)度:“龍?zhí)萌艨身嵊麣w精修?!逼湓驊?yīng)該與位置相關(guān)。李白在題下特意注曰:“山在南陵銅井西五里,有古精舍?!蹦狭赉~礦眾多,冶礦業(yè)發(fā)達(dá),現(xiàn)存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是西周至宋代的遺存,面積達(dá)600平方公里,1996年入選第四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貞觀年間,唐王朝設(shè)置銅官冶,五松山就在一座銅礦附近。《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曰:“銅井炎爐歊九天,赫如鑄鼎荊山前。此中豈是久留處,便欲燒丹從列仙。”便可印證。李白對煉丹求仙術(shù)感興趣,有地方官的陪同,有助于他更深入地了解相關(guān)信息。常贊府還陪同他去鄰近的當(dāng)涂縣,游覽凌歊臺、白纻山。后兩處景點(diǎn)臨近長江,比五松山相對有名,風(fēng)光也勝過五松山,凌歊臺上還有南朝劉宋皇帝劉駿所建的避暑離宮。
二是宴飲娛樂。李白受到常贊府的款待。在南陵,“我來五松下,置酒窮躋攀”(《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置酒的主人自然是常贊府;在當(dāng)涂,“置酒凌歊臺,歡娛未曾歇。歌動白纻山,舞回天門月”(《書懷贈南陵常贊府》),主人有可能是常贊府,也可能是當(dāng)涂地方官員。
三是李白向常贊府吐露心聲,渴望得到援引。《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先恭維常贊府為“名賢”,“遠(yuǎn)客投名賢,真堪寫懷抱”,然后引用虞卿、田橫等古典,激勵常贊府像他們一樣能夠“好賢”并關(guān)心提攜自己,“愿君同心人,于我少留情”。在《書懷贈南陵常贊府》詩中,李白更是與常贊府交流心跡:“問我心中事,為君前致辭。君看我才能,何似魯仲尼?”一口氣從自己的才華、遭際說到云南西洱河戰(zhàn)事以及對時事的擔(dān)憂。
常贊府是接待李白的主要官員。對常贊府,李白有過贊賞,如《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詩以松、蘭共勉,以名賢相稱許,并有政治上的希冀,但常贊府沒有特殊的背景和途徑,能力和聲望有限,現(xiàn)存文獻(xiàn)中并沒有積極舉薦李白的證據(jù),李白原本不高的希望也難免落空。其實(shí),李白有此預(yù)感,所以在詩歌結(jié)尾流露出“寂寂還寂寂,出門迷所失”的落寞低迷情緒。
與常贊府不同,韋冰是李白的故交。他是房州刺史韋景駿之子,曾任鄠縣(今陜西西安市鄠邑區(qū))縣令,大概在乾元二年(759)改任南陵縣令。其時李白正從流放夜郎遇赦返回途中,經(jīng)過江夏(今湖北武漢),與韋冰意外相逢。他鄉(xiāng)遇故知,喜不自禁,李白興奮地寫下《江夏贈韋南陵冰》,盡情抒發(fā)其苦悶:“寧期此地忽相遇,驚喜茫如墮煙霧。有似山開萬里云,四望青天解人悶。”這時,韋冰還在赴任途中,所以全詩除標(biāo)題外,只字未提南陵山水。不久,韋冰到達(dá)南陵任上,李白去南陵看望他,恰巧韋冰離開南陵去金陵尋訪顏真卿,二人相向而行,江中相遇,李白作《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全詩流利詼諧,前半部分形象地再現(xiàn)好友相逢時的打趣調(diào)笑,調(diào)侃韋冰“聞君攜妓訪情人,應(yīng)為尚書不顧身”云云,后半部分感嘆錯失相會之樂,期待將來能去南陵相聚。“月色醉遠(yuǎn)客,山花開欲燃”,是李白赴南陵途中所見的美景,“何日到彭澤,長歌陶令前”,以彭澤指代南陵,以陶令指代韋冰,足見李白對南陵縣令韋冰的喜愛以及二人之間的親密感情。李白與韋冰之間,有友誼,有快樂,盡管韋冰的職位高于常贊府,出身也比較優(yōu)越,但此時已值李白晚年,所以他在詩中對韋冰并沒有政治上的訴求,顯得更加單純美好。
劉都使是南陵縣職務(wù)不太明確的下級官員。李白在《贈劉都使》詩中說:“銅官幾萬人,諍訟清玉堂?!便~官只是南陵縣下一個以銅礦為產(chǎn)業(yè)的城鎮(zhèn),劉都使大概是銅官鎮(zhèn)銅礦的管理者,職務(wù)不高但應(yīng)該富有財力,此時李白生活困頓,向他求助。全詩二十句,一半吹捧劉都使的杰出才華,甚至以劉楨相比;一半訴說自己的落魄潦倒,朋友眾多,花銷巨大,需要支援之類。最后六句最能體現(xiàn)李白個性:“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所求竟無緒,裘馬欲摧藏。主人若不顧,明發(fā)釣滄浪。”不僅沒有乞求他人的卑下感,反而用一種玩笑的語氣,以離他而去、浪蕩江湖相要挾,把難為情的募款行為寫成傲岸灑脫的“豪士之歌”,這種作派真是非李白而不能。劉都使想必不以為怪,會心一笑,慷慨解囊。李白作此詩之前,應(yīng)該與劉都使有過多次交往,比較熟悉,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礎(chǔ),否則縱然是李白,也不太可能貿(mào)然向陌生人直接索要財物。
常贊府、韋縣令、劉都使是南陵各色官員的代表,李白還廣泛交往三教九流、普通百姓。進(jìn)入他筆下的民眾多于官員,至少有6位,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僧道人物,包括通禪師和殷淑。通禪師是南陵隱靜寺的一位高僧,李白喜愛這位青年,在宣州為他送行,作《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一詩,想象隱靜寺的優(yōu)美風(fēng)光與悠久歷史,稱贊通禪師降伏老虎的法力,相約將來同游隱靜寺。殷淑可能是位熱心道教的青年,從《五松山送殷淑》“秀色發(fā)江左,風(fēng)流奈若何”兩句來看,不排除殷淑有可能是南陵本地人,其跟隨茅山道士李含光習(xí)道,經(jīng)?;顒釉诮鹆暌粠АA硗?,李白還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送殷淑三首》,可見他們后來成了故交。
二是地方文人,包括杜秀才、張卿、荀七。杜秀才生平不詳,據(jù)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杜秀才極可能是南陵五松山當(dāng)?shù)厝?。李白與他的交往,始于天寶十三載游歷五松山之時。李白后來離開五松山至秋浦,杜秀才寫詩贈李白,李白隨即回贈此詩?!帮w箋絡(luò)繹奏明主,天書降問回恩榮”指杜秀才曾西游成都,得到劍南節(jié)度使兼戶部尚書章仇兼瓊的善待,并被舉薦到朝廷,風(fēng)光一時,但無果而終,落拓而歸。李白的經(jīng)歷與他有相似之處,所以,杜秀才的贈詩引起他的共鳴,李白隨之?dāng)⒄f自己得意的長安經(jīng)歷以及近期與杜秀才的交往,最后贊賞杜秀才的才華,“夫子工文絕世奇,五松新作天下推”,為自己不能像謝尚提攜袁宏那樣關(guān)心杜秀才而慚愧,“吾非謝尚邀彥伯,異代風(fēng)流各一時”,感情真摯。另一文人張卿,生平不詳。從“夜宿南陵”來看,他可能是路過南陵的外地人,他在南陵思念遠(yuǎn)在東魯?shù)睦畎?,贈詩給他,李白作《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詩中稱“與君各未遇,長策委蒿萊”“遂令世上愚,輕我土與灰”,張卿一定是比杜秀才還失意的地方讀書人。荀七,生平失考,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推測“荀七或即荀娼之子”,頗有道理。如果此說成立,李白人住荀娼家,可能就因?yàn)檐髌呦矏劾畎准捌湓姼瑁瑢⑺麕Щ丶揖幼?。離開時,李白作《南陵五松山別荀七》,該詩不及《宿五松山下荀媼家》平易親切,前四句“六即潁水荀,何慚許郡賓。相逢太史奏,應(yīng)是聚賢人”,用南朝劉敬叔小說集《異苑》中所載漢代名士陳寔與潁川荀淑相聚之典,來比喻自己與荀七的相會;后四句“玉隱且在石,蘭枯還見春。俄成萬里別,立德貴清真”,用語也有來歷,以玉、蘭勉勵他保持“清真”的品德。荀七應(yīng)該有一定的文化,否則李白不可能贈給他這樣一首難以理解的詩歌。杜秀才、張卿、荀七是底層文人的代表,他們一定是詩歌愛好者,且是李白詩歌的崇拜者,在與李白的交往中,他們的詩歌水平得到提升,李白的褒獎擴(kuò)大了他們的名聲。另一方面,李白這位詩歌巨星,所到之處也需要一些擁,維持其創(chuàng)作熱情,因此,李白也樂于與這些基層文人交往,那些夸贊他們的溢美之詞充分體現(xiàn)了李白對他們的傾情支持。
三是普通村民荀媼。荀媼是五松山下的一位農(nóng)婦,生活艱苦,李白入住她家,這位純樸的老婦人懾于李白的大名,恭恭敬敬地拿出香滑可口的“彫胡飯”,款待這位貴客:“跪進(jìn)彫胡飯,月光明素盤?!崩畎咨钍芨袆?,寫下了南陵詩中最感動人心的《宿五松山下荀娼家》,語言極其樸素平易,除尾聯(lián)“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用韓信報答漂母之典外,其他六句差不多達(dá)到了老嫗?zāi)芙獾某潭龋芎玫伢w現(xiàn)了大詩人的平民情懷。
李白在南陵的交往對象,遠(yuǎn)不止詩中所寫的這幾位。上述幾人代表著不同層面。常贊府代表地方政府,李白與他的交往具有政治性質(zhì);韋冰縣令代表私交,李白向他傾露不平;劉都使代表地方富人,李白與他的交往含有物質(zhì)利益的因素;杜秀才、張卿等代表地方詩人,李白與他們是較純粹的詩歌交往。這些人共同組成涵蓋政治、經(jīng)濟(jì)、友誼、詩歌的交往圈,可見李白憑借著詩酒才華和極高的情商,發(fā)揮“詩可以群”的交際功能,在南陵受到不同階層人員的歡迎、款待和資助,南陵這些人物也因此與李白一起流芳百世,何其有幸!
二、“江左華水鄉(xiāng)”的風(fēng)光
南陵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雖然沒有特別著名的名勝景點(diǎn),但山水相依,風(fēng)光優(yōu)美,魚米豐饒。李白在《贈劉都使》中,稱劉都使“衣錦華水鄉(xiāng)”,在《五松山送殷淑》稱殷淑“秀色發(fā)江左”,合在一起,就是以“江左華水鄉(xiāng)”概括南陵有山有水、富裕秀美的總體特點(diǎn)。
一生愛入名山游的李白,在山水之間,更喜愛山,而且不局限于名山、大山。進(jìn)入李白筆下的南陵三座山(五松山、銅官山、五華山),此前都不著名,只是因?yàn)樗鬟B于此,將其寫進(jìn)詩中,才廣為后人所知。
五松山最得李白青睞。五松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因有“一本五干”的松樹而得名,另一說是因有五棵大松樹而得名。從李白《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等詩所寫的陣陣松濤來看,似以后者為是。當(dāng)然,五松山上的松樹絕不止五棵。五松山原本只是一座默默無聞的小山,位于今天銅陵市義安區(qū)五松鎮(zhèn)。五松鎮(zhèn)海拔最高的山僅有81.7米,五松山高度應(yīng)該與此相近。這種小山在沿江一帶比較多見,如位于蕪湖的天門山、赭山也都在80米左右。李白曾與常贊府游覽五松山,“置酒窮躋攀”,趁著酒興,最多半天時間,輕松游遍整座五松山。李白心情大好,風(fēng)光也隨之變得更加可人:“五松何清幽,勝境美沃洲。蕭颯鳴洞壑,終年風(fēng)雨秋。響入百泉去,聽如三峽流。”他覺得五松山的清幽優(yōu)美超過了浙東的沃州,尤其是松濤聲令他贊嘆不已。按照王琦的解釋,“蕭諷、風(fēng)雨、百泉、三峽,皆狀五松濤聲之美”,只是“三峽流”,指的是晉代阮咸所作的古琴曲《三峽流泉》。松濤在山壑間回蕩,仿佛秋天的颯颯風(fēng)雨,送來清涼;又如同眾多古琴,一同上演《三峽流泉》,跌宕起伏,悅耳動聽。在《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中,李白再次表現(xiàn)五松山松濤之美:“千峰夾水向秋浦,五松名山當(dāng)夏寒。銅井炎爐歊九天,赫如鑄鼎荊山前。陶公矍鑠呵赤電,回祿睢盱揚(yáng)紫煙。此中豈是久留處,便欲燒丹從列仙。愛聽松風(fēng)且高臥,颼颼吹盡炎氛過?!痹跓峄鸪斓囊钡V之外,是五松山的清涼世界。李白雖然喜歡留意煉丹求仙,但礦井旁煙熏火燎的勞動場所,顯然不宜久留,相較而言,他更喜歡、也更適合脫去塵囂炎熱的高雅清靜之地。于是,李白再次去五松山欣賞其松濤,又聯(lián)想到古琴曲《三峽流泉》,愿意“袖拂白云開素琴,彈為《三峽流泉》音”??梢?,松濤是五松山最吸引李白的地方。此外,《五松山送殷淑》“載酒五松山,頹然《白云歌》”,白云歌關(guān)合了五松山上白云飄拂的景象。
遺憾的是,受五松山客觀條件所限,縱然有詩仙的多次描寫,五松山的名氣仍然不大,沒有成為后人尋訪李白的勝跡。宋人鄭獬《五松山》說得好:“天上仙人謫世間,醉中偏愛五松山?!睂ξ逅缮降南矚g,更多的是出于李白個人的一時偏愛而已。五松山雖然在現(xiàn)實(shí)世界中聲名不顯,卻永遠(yuǎn)矗立在李白的詩歌中。
銅官山與五松山相鄰。李白僅有一首《銅官山醉后絕句》寫到銅官山:“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痹娭兄槐憩F(xiàn)對銅官樂的無限喜歡之情,只字未寫銅官山的風(fēng)光,反而寫到了五松山。銅官既是山名,也是城鎮(zhèn)名?!拔覑坫~官樂”的“銅官”很可能兼指銅官鎮(zhèn)。銅官山風(fēng)光應(yīng)該不及五松山,太白之樂也未必在于銅官山的風(fēng)景,更多的在于友朋相聚、無憂無慮、酣歌醉舞、其樂融融的快意生活。在五松山一帶,先后有常贊府等縣級官員、有劉都使等鎮(zhèn)級官員、有杜秀才和張卿等詩歌崇拜者、有荀娼等樸實(shí)善良的鄉(xiāng)親們的陪同和款待,這才是他快樂的根本源泉。
李白在來南陵五松山之前,于天寶十二載(753),在宣州作《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李白憑借通禪師等人的介紹,生動再現(xiàn)了隱靜寺所在地五華山的風(fēng)光特點(diǎn):“我聞隱靜寺,山水多奇蹤。巖種朗公橘,門深杯度松?!薄吧剿嗥孥櫋?,可能緣于通禪師的夸耀。唐宋時期,五華山以枇杷、果橘眾多而聞名,以致召來大量猴子聚集,這從梅堯臣《寄隱靜山懷賢長老》等詩中可以得到印證。朗公是晉代高僧法朗,杯渡是隱靜寺的創(chuàng)立者,“朗公橘”“杯度松”不僅寫出了松橘的古老高大,還寫出隱靜寺悠久的歷史。通禪師的這番介紹,由李白化為詩歌,使得隱靜寺名聲更大,更有吸引力。不管李白后來是否如愿游覽隱靜寺,這首詩都擴(kuò)大了隱靜寺的名聲,帶動了一大批追隨者,如梅堯臣、楊杰、張孝祥等人都曾經(jīng)游覽隱靜寺,追懷李白。
至于《南陵別兒童入京》中所描寫的“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景象,由于南陵境內(nèi)群山綿延,難以指實(shí)。民國年間,著名文獻(xiàn)學(xué)家徐乃昌纂修《南陵縣志》,收錄此詩,題下注曰:“開元丙寅寨山中作,宣州刺史駱知祥刻石山上?!北M管開元丙寅即開元十四年(726)這一時間非常可疑,但駱知祥卻實(shí)有其人,晚唐時曾任宣州長史等職,這一記載一定淵源有自,該詩作于南陵寨山的可能性并不能完全否定?!包S雞啄黍秋正肥”與“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一起,共同構(gòu)成了南陵真實(shí)的鄉(xiāng)村圖景。
需要指出的是,李白對南陵山水的描寫并不是相關(guān)詩歌的重點(diǎn)。一方面,不僅那些寫于外地的《書懷贈南陵常贊府》《江夏贈韋南陵冰》等詩沒有寫到南陵山水,連寫作于南陵縣內(nèi)的《紀(jì)南陵題五松山》《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南陵五松山別荀七》等詩,也沒有涉及本地風(fēng)光,以致于有人懷疑《紀(jì)南陵題五松山》《南陵別兒童入京》二詩,前者題目有誤,后者應(yīng)依《河岳英靈集》等題作《古意》;另一方面,李白也沒有廣泛涉及南陵境內(nèi)的其他山水,如青弋江、奎湖、天井湖等。相比而言在宣州任職的杜牧,往來南陵,所見到的景象是“南陵水面漫悠悠,風(fēng)緊云輕欲變秋”(《南陵道中》),“青山隱隱水遙遙,秋盡江南草未凋”(《寄揚(yáng)州韓綽判官》),“九華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村柳拂橋”(《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顯得更加均衡和客觀。原因在于,杜枚是宣州官員,他在南陵的活動中心應(yīng)該在縣治青陽城(今安徽南陵縣籍山鎮(zhèn))一帶,他因?yàn)楣ぷ餍枰?,去的地方肯定更多,而從李白相關(guān)詩歌來看,李白在南陵的活動中心主要在今天的銅陵市五松山一帶,因?yàn)殂~陵是銅礦開采冶煉地區(qū),按照李白《贈劉都使》詩中所說,“銅官幾萬人”,那是一個頗具規(guī)模、比較繁華熱鬧、相對富裕的集鎮(zhèn);同時,五松山一帶更接近秋浦、九華山方向,李白離開南陵之后,就去了秋浦。所以,相比之下,李白筆下的南陵山水主要集中在銅陵五松山一帶,主觀化更強(qiáng)。
三、寫作地的遠(yuǎn)近與詩歌風(fēng)貌的差異
前文列舉的李白16首南陵相關(guān)詩歌,并非都作于南陵境內(nèi)。我們可以按照寫作地點(diǎn)的遠(yuǎn)近,由遠(yuǎn)及近,分三個層次來考察這些詩歌,看看其異同及與空間等方面的關(guān)系。
先看作于遠(yuǎn)方的詩歌?!督馁涰f南陵冰》作于江夏(今武漢),《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作于東魯(今屬山東)。李白與韋冰雖是故交,但“君為張掖近酒泉,我竄三巴九千里”,天各一方,睽違多年,李白遭遇夜郎之貶僥幸生還之后,二人在江夏邂逅,有許多往事需要回憶交流,有許多感慨需要交心傾吐,所以《江夏贈韋南陵冰》前半部分用二十句來敘述自己與韋冰多年來的離合變化,后半部分又用十四句借酒向他傾吐自己的苦悶,感情激蕩,風(fēng)格豪放,“我且為君搥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是李白詩中最激烈最豪放的詩句之一。張卿是李白詩歌愛好者,他們的交往可能發(fā)生在南陵期間。當(dāng)李白回到東魯,張卿夜宿南陵,贈詩與他。在一個平靜的秋夜,月光朗照,李白作《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先從住地風(fēng)月淡淡寫來,遙看銀河,寄托遙不可及的相思之情,再自敘平生,寫與張卿相識相交,稱之為“茂彥”,夸贊張氏非凡家世,最后綰合雙方,抒寫懷才不遇之情。全詩長達(dá)三十句,寫景、敘事、議論相結(jié)合。這兩首詩體裁、風(fēng)格不一,但都有遙遠(yuǎn)的時空阻隔,所以敘寫內(nèi)容豐富,篇幅較長。然而除題目外,詩歌中幾乎不見南陵其他元素。
再看作于南陵附近的詩歌?!稌鴳奄浤狭瓿Y澑窌鴮懏?dāng)涂游宴之事,疑作于當(dāng)涂;《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有“千峰夾水向秋浦”,故疑作于秋浦;《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作于當(dāng)涂附近;《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作于宣州。與前者不同,這4首詩的寄贈對象都生活在南陵。寫作地點(diǎn)雖然與南陵有一定的距離,但這些地方的風(fēng)土人情與南陵非常相近。統(tǒng)觀這4首詩,會發(fā)現(xiàn)三個有趣的現(xiàn)象:一是篇幅長短與寫作地遠(yuǎn)近呈現(xiàn)出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度,遠(yuǎn)長近短?!稌鴳奄浤狭瓿Y澑烽L達(dá)四十二句,《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四十一句,《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二十句,《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八句。二是有較多的南陵附近的地域元素,如《書懷贈南陵常贊府》中凌歊臺、白纻山、天門月,《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中的秋浦、五松山,《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中南北走向的楚江、火紅的山花,《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中的隱靜寺等等。三是感情趨于平和,風(fēng)格趨于清新秀麗。《書懷贈南陵常贊府》《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二詩中雖然也有強(qiáng)烈的感慨和牢騷,但遠(yuǎn)不及《江夏贈韋南陵冰》那般激烈,縱橫排蕩。二詩分別以“終當(dāng)滅衛(wèi)謗,不受魯人譏”、“從茲一別武陵去,去后桃花春水深”結(jié)束全詩,戰(zhàn)勝自我,消解不平?!都捻f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寫江上偶遇,隔空調(diào)笑,與崔灝《長干曲》少男少女的差怯對答相比,別具一番風(fēng)味。全詩筆調(diào)輕松快樂,除了老友相逢的喜悅之外,當(dāng)?shù)孛髌G的青山綠水、紅花翠葉,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端屯ǘU師還南陵隱靜寺》展望僧人歸途,羨慕隱靜寺奇妙的山水環(huán)境,期待將來一游為快。全詩不僅沒有任何憂愁,甚至也沒有一絲惜別之情。其中起決定性的因素是隱靜寺美好的山水??梢姡瑢懽鞯攸c(diǎn)離南陵越近,南陵地域因素越強(qiáng),對詩歌的影響越大。
最后,我們來看寫作于南陵境內(nèi)的詩歌。前兩類詩歌全部是贈答類作品,寫作于南陵境內(nèi)的詩歌雖然還是以贈答詩為多,但出現(xiàn)了5首非贈答詩:《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銅官山醉后絕句》《紀(jì)南陵題五松山》《宿五松山下荀媼家》《南陵別兒童入京》。這些詩歌抒情性強(qiáng),應(yīng)酬性弱?!杜c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題中有常贊府,詩中卻未涉及其人,同其他兩首贈答常贊府的詩歌相比,獨(dú)立性更強(qiáng)。非贈答類詩歌的質(zhì)量總體高于贈答類詩歌,《宿五松山下荀媼家》《銅官山醉后絕句》《南陵別兒童人京》都是李白詩中的名篇。
寫作于南陵境內(nèi)的詩歌,與南陵的風(fēng)土人情更加密切。除了《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紀(jì)南陵題五松山》《南陵五松山別荀七》之外,其他詩歌都離不開南陵特定的風(fēng)土人情。如以《贈劉都使》為例,如果劉都使不是銅礦區(qū)的官員,不可能富有財力,不可能成為李白的籌款對象;以《宿五松山下荀媼家》為例,如果沒有樸實(shí)虔誠的荀媼和她家精美可口的凋胡飯,李白不可能寫出如此動人心魄的佳作。反觀不含南陵元素的《紀(jì)南陵題五松山》《南陵五松山別荀七》等詩,則顯得情韻不足。
寫作于南陵境內(nèi)的詩歌,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出現(xiàn)了一些篇幅短小的五言佳作。在前兩類詩中,僅有一首《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為五言律詩,其他都是二十句以上的中長篇幅詩歌。而寫作于南陵境內(nèi)詩歌,除《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七古,二十句)、《紀(jì)南陵題五松山》(五古,二十四句)、《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五古,二十六句)之外,其他詩歌都較為短小?!躲~官山醉后絕句》為五絕,《宿五松山下荀娼家》《南陵五松山別荀七》為五律,《五松山送殷淑》(十二句)、《贈劉都使》(十八句)為五古。篇幅短小的原因主要是因?yàn)檫@些贈答詩沒有了時空阻隔,作者與贈答對象面對面,基本上沒有回首往昔經(jīng)歷及感慨的必要,因此敘事性大為減弱。之所以以五言詩為主,那是因?yàn)槲逖怨旁姟霸从凇秶L(fēng)》,其體貴正”,經(jīng)過漢魏六朝的發(fā)展,形成了樸實(shí)、渾厚的特征。如《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以蘭、松起興,抒情議論,繼承了《古詩十九首》及漢魏樂府的風(fēng)格,正如前人所言,“太白五言古猶是魏、晉遺則”;而《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則是受到謝朓山水詩的影響。
“由于皖南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經(jīng)濟(jì)條件,李白來皖南,對他的身心皆有撫慰調(diào)節(jié)作用”③,從李白的南陵詩歌來看,確實(shí)如此。李白無論在與南陵各位官員還是在與各色民眾的交往中,都廣受歡迎,無論是宴集酣飲、眾聲喧嘩,還是夜宿農(nóng)家、寂寥無歡之際,總體上都是很快樂的。他詩酒宴游以及物質(zhì)訴求基本上都得到了滿足,至于個別政治上的追求,實(shí)在是超出了南陵地方官的能力范圍?!都o(jì)南陵題五松山》一題作《南陵五松山感時贈別》,內(nèi)有種種不如意,但與南陵并無多少瓜葛,如其所嘆:“時命或大謬,仲尼將奈何?”
責(zé)任編輯 張月
On Li Bai’s Poems on Nanling
Hu Chuanzhi
Abstract:Around sixteen of Li Bai's poems relate to Nanling County in Xuanzhou. They revealhiswide- ranginginteractionswithlocal officials andgentry,such asthe magistrates Chang Zan and Wei Bing,envoy Liu,Zen Master Tongchan,Lady Yin, Scholar Du,Courtier Zhang,and Lady Xun,each eliciting different afections and poetic styles.Li Bai cherished Nanling's landscapes,dubbing it“the splendid water town of Jiangzuo”,and was particularly fond of the pine winds on Wusong Mountain. Composed inregions as varied as Jiangxia and Donglu or within and around Nanling,these poems exhibit difering themes,forms,and styles shaped by their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texts.
Key Words: Li Bai;Nanling;poetry;Wusong Mountain;social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