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是新中國外交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內(nèi)外享有崇高的聲譽。在廣泛的外交實踐中,他獨具匠心地把豐富的文化元素植入多元的對外交往之中,用別具一格的方式展示文化的魅力,以擴大對外宣傳,展示文明古國的嶄新形象,同時達到消除隔膜、暢通情感、涵養(yǎng)友誼的特殊效果。周恩來清醒地認識到:“各國人民在文化上的交流,正如經(jīng)濟上的合作一樣,也是促進各國之間的和平、友誼和合作得到鞏固的一個重要的條件?!敝芏鱽懋斈暧H自策劃導演的一幕幕精彩生動的“文化外交”經(jīng)典,今天人們依然津津樂道,在傳播,在回味,在承繼賡續(xù)。
在南開中學,周恩來就是戲劇舞臺上的活躍分子。他在學校新劇團擔任布景部副部長,還在《一元錢》等新劇中扮演女主角。《一元錢》曾在天津轟動一時,并在1915年暑假中到北京青年會公演,博得好評。1949年7月,在第一次文代會期間,周恩來與戲劇大師梅蘭芳交談,回憶南開往事。周恩來說,30年前,南開校慶,我們排演了話劇《一元錢》,北京文藝界曾邀請我們來京演出。梅蘭芳說,您在《一元錢》里演一個女子。演過以后,我們好像還開了座談會。周恩來笑著回答,對,雖然那是青年時代的事,但我們可以說是同行。南開學校時的“舞臺生涯”,讓周恩來與戲劇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1954年1月,蘇、美、英、法四國外長在柏林舉行會議,決定于4月間在瑞士日內(nèi)瓦舉行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蘇、美、法、英、中五國參加會議。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大國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也是一次極其復雜的多邊的外交斗爭。周恩來作為中國代表團的首席代表,深知這是一次對新生的共和國初登國際舞臺外交能力的重大考驗,同時也是對外展示新中國形象的極好機會。為了開好這次會議,他做了充分的準備。
日內(nèi)瓦會議前后持續(xù)近3個月。周恩來圍繞會議中心議題,始終全神貫注,不知疲倦地工作著。他在會議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高度智慧和爐火純青的才能,不僅在與會者間,而且在國際輿論中博得了普遍的贊揚。而在會外,他不失時機地開展多邊外交活動,特別是利用小型會談、個別走訪以及記者招待會的機會,邀請各界朋友觀看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文化,看到新中國的發(fā)展與變化。
為了讓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對《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部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有初步的了解,代表團工作人員做了精心準備。他們請懂越劇的同志將劇情介紹和主要唱段寫成十五六頁的說明書,準備譯成英文,劇名叫《梁與祝的悲劇》,放映前發(fā)給現(xiàn)場國外觀眾。當他們向周恩來匯報試映的情況和所做的準備工作時,周恩來提出了批評,他說:“十幾頁的說明書,誰看?”并建議說:“只要你在請柬上寫一句話,請你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放映前用英語作個三分鐘的說明,概括地介紹一下劇情,用詞要有點詩意,帶點悲劇氣氛,把觀眾的思路引入電影,不再作其他解釋。你就這樣試試,我保證不會失敗。不信,可以打賭,如果失敗了,送你一瓶茅臺酒。”
周恩來出神入化般的點撥,不僅化繁為簡,而且巧妙地將東西方文化進行了對接,為中外觀眾心靈的溝通找到了契合點。大家按照周恩來的要求去做,果然電影招待會取得巨大成功。人們看到了共產(chǎn)黨人對愛情的詮釋。當電影結(jié)束,燈光復明,許多觀眾還沉浸在“哭靈”“化蝶”的情景之中,沉默了大約一分鐘,才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友好國家的記者評價說,新中國成立不久就能拍出這樣的片子,說明中國的穩(wěn)定,這一點比電影本身更有意義。
1945年4月,在延安中央黨校禮堂,《白毛女》劇組為黨的七大代表舉行首場演出,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一同出席觀看。演出反響極為熱烈,掌聲雷動,演出高潮時,在場的中央領導一同起立鼓掌。演出結(jié)束后,周恩來還到后臺向劇組表示熱烈祝賀。喜兒的扮演者王昆的精彩表演,給他留下了尤為深刻的印象。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打破中日關(guān)系的僵局,周恩來從實際出發(fā),積極倡導“民間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針,采取了一系列務實的交流行動。1952年6月,他主持中國國際貿(mào)易促進委員會同日本國會議員帆足計等談判,簽訂第一個中日民間貿(mào)易協(xié)議。帆足計是一位有著敏銳藝術(shù)眼光的政治家,他在訪華期間,偶然看到了《白毛女》,深受感動。回國時,周恩來向他贈送了同名歌劇改編的電影《白毛女》拷貝。影片在日本放映后,引起了松山芭蕾舞團團長清水正夫及夫人、舞蹈演員松山樹子的高度關(guān)注。喜兒的遭遇使他們產(chǎn)生了強烈共鳴,夫婦倆決定用自己的力量將其改編為芭蕾舞,搬上日本的舞臺。1955年2月,芭蕾舞劇《白毛女》在東京上演,取得巨大成功。
1955年7月,周恩來舉行酒會,招待出席世界和平大會應邀來華訪問的各國代表,其中有日本“白毛女”的扮演者松山樹子。在祝酒時,周恩來把分別在中國的歌劇和電影中扮演“白毛女”的王昆和田華介紹給客人,并當眾宣布:“諸位,今天有日本的白毛女松山樹子女士光臨,而且這里還有中國的白毛女,我榮幸把她們介紹給諸位,請大家照相?!痹跓崃业恼坡曋校芏鱽砼c她們一起合影留念,使中日兩國三位“白毛女”齊聚一堂,留下了中日友好的一段佳話。此后,在周恩來的精心安排下,1958年3月松山芭蕾舞團實現(xiàn)了首次訪華公演的愿望。1964年和1971年清水夫婦又先后兩次來中國進行訪問,演出改編的《白毛女》,成為連接中日兩國關(guān)系的一條紐帶。周恩來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兩次出席觀看演出,并親切接見主要演職人員,以示對中日文化交流和相互友好關(guān)系的高度重視。
20世紀70年代,中國恢復了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地位,中美關(guān)系實現(xiàn)了正常化,中日關(guān)系進入關(guān)鍵時期。1972年7月初,以孫平化為團長的上海舞劇團帶著中國的芭蕾舞劇《白毛女》等赴日本訪問和公演。日本各界對代表團的訪問,給予了很高的期待,認為“這次演出必將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上揭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頁”。訪問期間,孫平化受周恩來之托,擔當了友好使者的角色,受到了新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的接見,并當面得到了“感謝總理邀請”的訪華回應。7月底,周恩來聽取了上海舞劇團在日本松山芭蕾舞團協(xié)助下訪日演出獲得圓滿成功的匯報,8月19日又專門聽取了團長孫平化的情況匯報。9月25日,田中首相訪華,中日兩國簽署聯(lián)合聲明,兩國關(guān)系從此揭開了嶄新一頁,“白毛女”見證了中日友好發(fā)展的進程。
中國和緬甸兩國山水相連,兩國人民“胞波”情誼源遠流長。緬甸是最早確認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導兩國之間關(guān)系的國家,是亞非會議召開的發(fā)起國之一,也是最早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中緬邊界問題的最先解決,成為妥善處理睦鄰關(guān)系的成功范例。兩國領導人有著友好互訪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周恩來作為新中國的總理兼外交部長,曾9次到訪緬甸,在萬塔之國播下了友誼的種子。
1954年4月,周恩來為出席亞非會議從昆明來到緬甸的仰光。每年的4月13日至16日是緬甸的潑水節(jié),是緬甸最隆重、最熱鬧的民族節(jié)日。大街上人山人海,到處可見用竹木樹枝搭起的彩棚,彩棚前擺著裝滿水的大缸。人們相互潑水,相互追逐,一派喜氣洋洋的歡樂氣氛。周恩來十分了解和重視緬方的這些民俗風情,到仰光拜會緬甸總理吳努后,參加了緬甸的潑水節(jié),與民同歡,為開拓中緬友誼奠定了民意基礎。
1960年4月,為了進一步鞏固中緬兩國在邊界問題上已經(jīng)取得的重大成果,周恩來在陳毅陪同下訪問緬甸。此次訪問又逢潑水節(jié)。周恩來再次愉快地接受緬甸總理吳努的邀請,穿上了無領圓口白色小褂,下身圍著格子布紗籠,腳趿拖鞋,頭扎白色紗帕,肩披彩條毛巾,出現(xiàn)在歡樂的人群之中。在音樂和鼓點聲中,清亮的水珠潑濺起來,分不清誰是客人誰是主人,到處是一片“胞波”的呼喚聲。車隊先后路過4個潑水彩棚,隨行人員建議周恩來象征性地潑一下。但他從中緬友好大局出發(fā),尊重當?shù)亓曀?,每到一處都下車,興致勃勃地與熱情的群眾相互潑水。成千上萬的人們一起歡笑,象征吉祥祝愿的水珠灑濕了中國客人的衣襟。周恩來尊重別國民眾的傳統(tǒng)文化習俗的友好姿態(tài),讓緬方倍感親切,增進了雙方的互信和友好。
1961年4月,緬甸總理吳努偕夫人來我國云南訪問。周恩來剛動完手術(shù),不顧醫(yī)生阻攔,前往昆明迎候并陪同。緬甸貴賓到達昆明后,要去西雙版納參加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潑水節(jié)。周恩來乘汽車顛簸兩天,到達西雙版納首府景洪。潑水節(jié)那天,陽光灑滿景洪大地。起初,周恩來站在看臺上觀看吳努和傣族群眾互相潑水的熱鬧場面。不久,他也加入歡樂的人群中,中緬兩國領導人一起用潑水的方式,把美好的祝福送給彼此,祝愿兩國人民世代友好。
音樂在外交這臺大戲中,可以成為傳遞友好的媒介。周恩來作為具有國際眼光和深厚文化素養(yǎng)的外交家,在外交實踐中,既正視差異性,又善于尋找共同點,包括文化上的相通之處;既注意控制主流、把握大勢,又善于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fā),注重細節(jié)安排,包括用美妙的音樂喚起美好的記憶、引發(fā)心靈的共鳴。
1920年,周恩來遠渡重洋,赴法勤工儉學,法國國歌《馬賽曲》和《國際歌》那激昂的旋律也留在了他的記憶中。1956年5月,周恩來在接見法國文化代表團時,談起了兩國國歌,談起了《馬賽曲》。他說:“在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國歌是最好的,中國的《義勇軍進行曲》和法國的《馬賽曲》。這兩個國歌都是在國家成立之前,在革命斗爭中產(chǎn)生的?!?972年7月,周恩來在會見法國外交部長舒曼時,動情地說:“法國人民是一個有古老的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的民族。我們經(jīng)常唱的《馬賽曲》和《國際歌》都出在你們那里,我們感到很親切。”那回響在耳畔的經(jīng)典的激昂旋律,一下子拉近了彼此心靈的距離。
1972年2月,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應邀訪華,這是中美關(guān)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世界為之矚目。周恩來對尼克松來訪接待工作做了精心安排。2月21日晚,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為尼克松總統(tǒng)和夫人舉行歡迎宴會。中美雙方互致祝酒詞后,中國軍樂團奏響了周恩來親自選定的三首美國名曲,包括《美麗的亞美利加》《火雞在草堆里》、《牧場上的家》。優(yōu)美的旋律在人民大會堂久久回蕩。尼克松不斷鼓掌,并舉杯表示感謝。美妙的音樂恰到好處地烘托了宴會現(xiàn)場的友好氛圍。
1972年9月,中國和聯(lián)邦德國達成建交協(xié)議,商定聯(lián)邦德國外長謝爾10月10日訪華,雙方簽署外交公報。在聽取接待工作準備匯報時,周恩來詢問,在歡迎謝爾的宴會上能否演奏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他要外交部禮賓司的同志去問一下中央樂團的李德倫。李德倫回話說,中央樂團自“文化大革命”以來已不再被允許練習貝多芬的樂曲,在幾天以內(nèi)要演奏交響曲困難很大。他建議在歡迎宴會上可以演奏貝多芬和其他德國音樂家的短曲子。周恩來同意了這個建議。在雙方外長簽署外交公報當天的歡迎晚宴上,樂團演奏了德國音樂家的樂曲。宴會結(jié)束時,謝爾走到樂團前舉杯向他們表示感謝。各國記者對此做了很多報道,在國內(nèi)外引起了很好的反響。
周恩來很早就閱讀四大名著、《說岳全傳》、《鏡花緣》等傳統(tǒng)經(jīng)典;小學課余時常愛讀《離騷》《史記》《漢書》等書;到南開中學讀書時,開始涉獵西方思想家盧梭、孟德斯鳩等人的經(jīng)典著作。走上革命道路后,他運用歷史文化開展對敵斗爭。新中國成立后,他致力于傳承和發(fā)揚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多次強調(diào)“要講歷史”,“不講歷史,割斷歷史怎么行呢?”在許多外交場合,周恩來善于懷古寄今,用講述歷史故事的方式,追溯雙方源遠流長的深厚友誼,增進彼此交流互信的情感基礎。
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高度重視中日關(guān)系的發(fā)展,多次接待日本友好團體和友好人士的到訪。1955年11月,他在接見日本醫(yī)學代表團時,正視中日關(guān)系的現(xiàn)狀,理性地回顧說,過去中日兩國來往非常頻繁,16世紀以來日本派很多人到中國留學,后來中國人又到日本留學。1963年10月,在會見日本佛教會來賓時,周恩來回顧說:鑒真是中國的一位高僧,曾六次東渡,很有毅力。中日友好就要像鑒真那樣,具有排除萬難、越過千山萬水的毅力。一千兩百年前的人可以這樣做,為什么我們不能做?希望通過民間先行、以民促官的方式,賡續(xù)這種傳統(tǒng)友誼。
巴基斯坦是中國的友好近鄰。中巴之間的文化和經(jīng)濟往來早在公元5世紀就開始,中國的高僧法顯和玄奘為取經(jīng)先后來到這個國家。1956年12月,周恩來到訪巴基斯坦。訪問中,他追溯中巴友好交流的歷史,真誠地說,今天我們落到法顯和玄奘的后面了。他們在學習其他國家,特別是鄰國的優(yōu)秀文化方面樹立了榜樣。他在拉合爾談到訪問的目的時特別強調(diào),一個重要目的是尋求知識,過去曾經(jīng)有中國的學者到過巴基斯坦,現(xiàn)在我們又來了,中國人民要向不論大小的一切國家學習,特別要向鄰邦學習。
從1959年下半年開始,印度軍隊不斷在中印邊境挑起事端,引起摩擦。為了爭取和平、緩和局勢,周恩來懷著極大的耐心和誠意,于1960年4月再度訪印,進行多輪會談。4月25日,在離開印度當晚,周恩來在下榻的印度總統(tǒng)府舉行記者招待會。招待會開始,他作了45分鐘演講,情真意切地說:“中國、印度都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印度的圣河佛殿,經(jīng)典頌文,曾經(jīng)給中華民族的成長注入過豐富的營養(yǎng)。中國的四大發(fā)明,特別是造紙術(shù)和火藥,也為印度的經(jīng)濟文化繁榮做出過貢獻。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和平相處,休養(yǎng)生息,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印之間從未發(fā)生過真正的戰(zhàn)爭。我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即使遇到再大的問題,也應坐下來,通過協(xié)商,和平解決?!彼赝麣v史,寄托友好愿景,新中國愛好和平的形象與姿態(tài)令現(xiàn)場數(shù)百名記者肅然起敬。周恩來演講結(jié)束后,熱烈的掌聲響徹圓柱大廳內(nèi)外。
索馬里與中國相距遙遠,但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將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兩國人民聯(lián)系在一起。1964年2月,周恩來遠赴非洲,在索馬里訪問時,充滿深情地說,中國人民和索馬里人民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友誼。早在9世紀初葉的中國文獻上,就有關(guān)于索馬里的記載。15世紀中國的大航海家鄭和,在著名的遠航中,曾經(jīng)多次訪問過摩加迪沙和索馬里的其他地方。在此期間,也曾有過索馬里的友好使者到中國進行訪問。所有這些歷史上的友誼的佳話,為中索兩國人民世世代代所傳頌。
在許多外交場合,為了強化了解、深化友誼,周恩來時常會暢敘歷史,找到彼此溝通的和諧話題。1957年2月,他前往錫蘭古都康提訪問,在市民招待會上,特別提起法顯1500年以前到錫蘭訪問的往事。1971年5月,在接見意大利政府經(jīng)濟代表團時,周恩來對中世紀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給予肯定,稱贊說,馬可·波羅開辟了歐洲通向東方之路。他在中國差不多周游了各地,待了17年。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旅行家,你們有一位勇敢的拓荒者。
周恩來所推行的“文化外交”,像春風雨露,潤物無聲,讓對峙不再那么劍拔弩張,讓陌生不再那么沉寂疏遠,僵持中添加了溫馨的色彩,互動中融入了和諧的音符,增強了對外交流的穿透力和藝術(shù)感,彰顯了外交巨擘的獨特風采。周恩來在外交實踐中獨具匠心的非凡表現(xiàn),得益于他長期涵養(yǎng)的廣闊文化視野、深厚文化修養(yǎng)和高度文化自信,是值得我們今天認真總結(jié)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