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與博物館的親密接觸
近年來,“博物館熱”席卷全國,從網(wǎng)紅博物館打卡到熱門文創(chuàng),從“考古盲盒”到“文物雪糕”,孩子們正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接觸歷史、感知文化。六年來,我?guī)е⒆觽冏弑榱四贤ù蟠笮⌒〉牟┪镳^。我們在南通博物苑尋訪祖先們的足跡,在中國珠算博物館探究珠算的奧秘,在南通紡織博物館解鎖土布紋樣的編制密碼,在南通中醫(yī)藥文化博物館研究中藥香囊的制作工藝……就這樣,孩子們對博物館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假期里,每到一個地方旅行,必定會打卡當?shù)氐牟┪镳^。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館等熱門博物館,都留下了他們以參觀者的身份行走的身影。有的孩子還當上了“博物館小小講解員”,把家鄉(xiāng)的歷史講給五湖四海的客人聽。他們就這樣在博物館里行走著、看著,感受著歷史的溫度,接續(xù)文化的傳承。
二、我們是博物館策展人
六年級畢業(yè)季,由于班級在學校的“最美教室”評比中失利,孩子們有些傷心,個個唉聲嘆氣。我和孩子們討論:最后一次布置自己的教室,我們可以怎么做?以往的教室環(huán)境布置往往是“教師設計、學生執(zhí)行”的單向模式,主題是什么、誰搜集資料、誰打印標題、誰美化板報等,全都由老師安排妥當。這種單向的指令式關系難以激發(fā)孩子深層的活動動機。那么,在最后一次教室布置中,我們是否可以嘗試更有趣、更新鮮、更有創(chuàng)意的做法?基于項目化學習(PBL)的“真實性學習”理念,我為本次畢業(yè)季教室改造確立了“將空間創(chuàng)設權(quán)交還學生”的核心原則——孩子們自己的教室,應該由他們自主布置。
孩子們各抒己見,在反復的商討中達成一致:“我們?nèi)ミ^那么多博物館,是不是可以把教室設計成博物館呢?”“走過、看過,我們還想親手打造專屬于我們的畢業(yè)記憶博物館。”“在博物館教室里學習,一定是種美妙的感覺吧!”……于是,孩子們一拍即合,計劃將小學六年的時光進行整理,打造“畢業(yè)記憶博物館”。作為活動的引導者,我覺得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妙——讓孩子們在親身實踐中理解:每個平凡的日常都值得紀念,每天的回憶都值得珍藏,每段成長軌跡都值得被看見。
說干就干,孩子們行動起來。他們搖身一變,成為“博物館策展人”,全身心投入教室布置之中。活動策劃階段采用無領導小組模式,學生自由組成活動小組,平等對話、自主分工、協(xié)商決策,每個人都站在活動舞臺的中央,每個人都是“l(fā)eader”。原本我有一些想法準備和孩子們交流,后來發(fā)現(xiàn),他們的想法更具創(chuàng)新精神,也比我所想的更細致,更容易操作。最終,孩子們分為六大組,明確了各組的改造區(qū)域和改造方式(見表一)。
孩子們根據(jù)分組,合作完成前期的準備工作。窗臺組聚在一起,用鞋盒制作統(tǒng)一的文物展示柜,其間,他們遇到了一些困難,但通過群策群力,利用數(shù)學課上學習到的“割補法”,成功解決了難題。孩子這樣記錄自己的收獲:
我們要將六年的時光記錄在由鞋盒改造而成的展品柜里。周五集合后,組長小陳給我們講解做法:先用筆和尺子在鞋盒正面三分之一處畫一條橫線,再用美工刀沿橫線切割,切出一個大洞,接著用包裝紙裝飾鞋盒四周。這個任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點困難,貼一個或幾個面都不難,難在每個側(cè)面都要包裝。最復雜的是中間有一個洞,包裝起來有點不好下手。我只好拿美工刀一點兒一點兒地割或用手一點兒一點兒地撕,但這樣容易割歪或撕偏,造成這樣或那樣的瑕疵?!拔矣幸挥嫞 毙勒f,“我們可以使用之前數(shù)字課上學過的‘割補法’,拿這些碎片進行拼接?!焙弥饕猓蠹壹娂婍憫?。隨后我們立即采用“割補法”,改造鞋盒的速度果然快了不少。
圖書角組的孩子們在討論設計方案時,針對圖書角布置風格是偏古韻一些還是偏童趣一些的問題,爭論不已,最終在“以麻繩和藤蔓編織捕夢網(wǎng)”上達成了一致。孩子們在爭執(zhí)中亦有所感悟:
早在布置前一周,我們的準備工作就如火如荼地進行了。我們相聚圍坐,各抒己見,為教室博物館的布置風格是偏向童趣還是追求古色古香而激烈爭論;我們扯下樹藤,抓起麻繩,把簡易的材料變成富于童真氣息的網(wǎng);我們撕紙剪紙,裁紙折紙,將帶著我們愿望的紙折成載夢的紙鶴、托夢的四葉草……不知不覺間,“博物館”的影子已然呈現(xiàn),我們的夢也在團結(jié)協(xié)作中飄飛。
墻壁組因有同學要外出參賽,沒有辦法集中,于是他們晚上開視頻會議,就照片挑選和背景板選擇展開討論,每個人都提出自己的建議,儼然專業(yè)策展人。孩子是這樣記錄的——
周五晚上我們小組第一次開會,討論背景板制作,由我和小陸、小張做PPT,根據(jù)其余人提的意見修改。大家齊心協(xié)力,分工合作,依次發(fā)表觀點,選擇合適的圖片。無論是找圖片、找卷軸,還是打印、寫字,每個人忙碌著、快樂著,都為小組出了一份力。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就過了三個小時,一幅完美的黑板報背景,就這樣誕生了。
三、是教室,也是博物館
萬事俱備,開工。各小組開始親手打造專屬于我們的畢業(yè)記憶博物館。我為孩子們寫下了博物館的序言——
親愛的策展人們:
請輕輕走進這間教室——
這里還回響著兩千多個清晨的朗讀聲,
還藏著那次傳紙條被老師發(fā)現(xiàn)的偷笑……
今天,我們要把這間教室變成畢業(yè)記憶博物館。
黑板報是屬于我們六年的時光客棧,
窗臺上陳列著籃球賽的冠軍獎杯——那是我們的鎮(zhèn)館之寶,
小時候翻得破舊的新華字典,
馬拉松跑步比賽中的一塊塊獎牌,
記錄著你們稚嫩文字的《新葉集》,
…………
現(xiàn)在,請打造屬于我們的——
六年級(7)班畢業(yè)記憶博物館。
這不是告別,而是一場未完待續(xù)的故事
…………
大門組的孩子們設計打印了“畢業(yè)記憶博物館”幾個字,配合柳枝等元素,打造古色古香的大門。每次推開大門,聽著那悅耳的鈴聲,大家的心情都好了起來。
窗臺上的舊物已整齊陳列:童年老家的馬蜂窩展示了孩子們的勇氣,褪色的陀螺還留著當年課間玩耍碰撞出的劃痕,打了卷邊的《新葉集》里藏著我們從稚嫩走向成熟的文字,最閃耀的是我們以一分的優(yōu)勢贏得的籃球賽冠軍獎杯……這些物件都靜靜地安放在孩子們親手制作的展示盒里,呈現(xiàn)著小學六年快樂、難忘的點點滴滴,可以說是我們班級博物館里最值得珍藏的展品。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展品的文案都是孩子們親手編撰的。小鄒同學記錄下了他編寫文案的感受——
筆墨為匣,收藏成長的時光
臨近畢業(yè),我們“建造”了一個畢業(yè)記憶博物館,我的任務便是給“文物”寫文案,這事可真有意思!
活動開始了,我們組拿出鞋盒,包上漂亮的包裝紙,再放進“文物”,就差一個文案了。我和小茅同學會了會意,仔細端詳起幾個“文物”,像學者一樣寫起了文物簡介。
我抽出一張紫色卡紙,提起筆,拿起第一件“文物”——一本由小嚴同學捐贈的明黃色的《奇幻精品店》。我反復翻閱這本書,毫無頭緒,直到翻開扉頁,發(fā)現(xiàn)了劉老師的親筆簽名,突然有了靈感:我們從四面八方而來,而那年的十歲生日禮,仿佛還在昨日。于是,我寫下了這個“文物”的文案:“天南海北,四面八方,我們的節(jié)日,仍在今昔?!?/p>
接下來,是一本我們二年級時的隨筆集,名為《新葉集》。我靈光一閃,它不就是我們成長的故事嗎?古代,“年”又可用“春秋”表示,嫩葉以代春,秋韻以代秋,文集中寫滿了我和同學們成長中的小趣事和對生活的簡單理解。于是,我寫下這件“文物”的文案:“嫩葉,秋韻,春秋之間,爛漫的文章,成長的故事?!?/p>
我將寫好的紙條剪下,鄭重地貼上展柜。此刻我成就感滿滿,用文字記錄著與“文物”的交流。
黑板報“時光客棧”上的照片記錄著我們的點點滴滴,小徐同學潑墨揮毫,“時光客棧”四個大字便在紙上暈染開來。小學的六年光陰仿佛在我們眼前重現(xiàn)——從入學時那一張張洋溢著笑容的臉,到加入少先隊時的莊重與自豪,再到搓湯圓時那一雙雙沾滿糯米粉的手;從運動會中奮力拼搏流下的汗水,到籃球賽因最后一刻投進制勝球而流下的淚……一幕幕的瞬間被定格,與同學們在一起的笑與淚都是時光中彌足珍貴的點滴。而最后的“未完待續(xù)”,則是我們的期許。
中隊角里,孩子們設計了倒計時日歷,每日一句格言激勵著大家努力學習。原先的班規(guī)、一人一崗、課程表等進行了統(tǒng)一美化,使其與博物館教室的設計相呼應。
圖書角這方小小天地的改造,孩子們也下了許多功夫。他們將圖書角的相關書籍重新排列,補充了校園類、歷史類和博物館類的書籍;用春游時收集的藤蔓,親手編制了網(wǎng)格,將同學們的留言、成長的瞬間網(wǎng)住,也網(wǎng)住了最美好的回憶。還有未來信箱——每個孩子都寫了一封給未來的自己的信,投入其中,期待20年后同學聚會打開時的那份驚喜。旁邊的墻上空白處還有孩子們親手繪制的“向未來出發(fā)”彩色墻繪,玻璃窗上也有孩子們繪制的美好小心愿。
墻壁組改造的地方較多,又分為幾個板塊。黑板報旁邊的區(qū)域設置為留言板。孩子們設計了以班級同學為原型的古風明信片,環(huán)繞在留言板周圍。教室前方黑板下方的墻壁設計了一條時間軸,用于展示孩子們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作文,呈現(xiàn)了孩子們的文字從稚嫩到優(yōu)美流暢的歷程。就連教室的空白墻面,孩子們也充分利用起來。他們疊好一架架彩色的飛機,用便利貼寫上美好祝福,貼在墻上,象征著放飛夢想、鵬程萬里。
這種沉浸式的策展過程,是杜威“做中學”理論的最好實踐。孩子們不僅收獲了一間最美博物館教室,更在真實問題的解決中提升了批判性思維、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
在博物館的設計過程中,那些不完美卻真誠的創(chuàng)造,是最可貴的,也是最動人的。那些具體可感的表達,讓“感恩母校”不再是作文里的套路句式,而是可以觸摸、講述、傳承的真實存在。當孩子寫下“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童年將一去不復返嗎?如果真的是那樣,那么,時光請你慢一些吧”,我知道,感恩母校的種子已在他們心中悄然扎根。
六年的學習實踐中,學生從參觀者成長為探究者和創(chuàng)造者,而促成這一蛻變的,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非認知能力的扎根——合作中的包容、挫折中的堅持、創(chuàng)新中的勇氣。我相信,在多年后的某個黃昏,學生一定會想起并真正理解那句貼在展柜上的解說詞:“天南海北、四面八方,我們的節(jié)日,仍在今昔?!?/p>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