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焦慮癥叫黃昏焦慮癥,一到黃昏時刻(下午5點到7點),看到天色漸漸暗下來,心情就變得特別低落,煩躁,有莫名的空虛感,心里像被填滿了很重的東西。
看見太陽落山會恐懼焦慮,是我們刻進基因里的一種本能。在人類前三百萬年的發(fā)展歷程里,祖先們在自然中風(fēng)餐露宿,與野獸抵死相搏,白天采集捕獵,待到黃昏時刻,就得抓緊時間躲入洞穴,晚間夜行性的野獸出沒,外面處處充斥著危險?,F(xiàn)代人對黃昏的恐懼與逃離感,是人類進化而來的防御機制,是植根于古老大腦底層的本能反應(yīng)。
黃昏焦慮癥,還是一種心理投射。從時間意義上看,晨起代表一天的開始,光線明媚,充滿未知的希望,同時被繁忙的勞作、匆促的行程所填滿,披掛上陣,沖出家門,無暇思索。而當(dāng)黃昏來臨,連倦鳥都歸巢,一天也即將結(jié)束。陽光一下子冷下去,色調(diào)一下子暗下來。面對庸碌的一天與逝去的時間,人會覺得非?;炭?。
李商隱的《登樂游原》寫過這種情緒。這首詩只有二十個字,起首就是劈頭而來的一句——“向晚意不適”?!跋蛲怼辈粌H是在講客觀的時間,也是在描述心情上趨于沒落的感覺,以及自然所賦予的不可抗力所孕育出的生命悲劇意識。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向晚”,不僅是說唐朝到了后期,在時代心理上有一種沒落的感覺,更是關(guān)乎個人的生命會結(jié)束,朝代會興亡,所有的一切,在時間的意義上都有所謂的結(jié)束。當(dāng)意識到這件事時,人就會產(chǎn)生一種幻滅感,覺得當(dāng)下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隨時可能喪失。
“不適”用得非常有分寸,就是有一點不舒服,也講不出什么不舒服。白日將盡,沒有未來,低迷的情緒開始彌漫。如何解脫呢?“驅(qū)車登古原”,出去走一走,散散心吧,就駕著車子到古原之上?!跋﹃枱o限好”,可是前面有“夕陽”二字,無限好就難免荒謬。如此好的夕陽,奈何“只是近黃昏”。到了快入夜的時刻,再好的金黃暮色,也是在趨向于沒落,即使斜陽再華麗也是虛幻。
從清晨到傍晚,不論男女老少,多多少少都難抵日落前這種來自自然的消沉力量。我覺得黃昏的孤獨不僅是屬于個人的,也是屬于所有人類的。對日暮的情緒共鳴,承載了我們對更宏大的人生觀與宇宙觀的思考與追尋,這種體悟,本身也是生命感受的一部分。
下午五點鐘,朝九晚五的忙碌一天結(jié)束了。回家吧,和歸巢的烏鴉一起!父母們背著奔波采集的各類物資回家做飯,孩童們趕回家就能享用父母親手做出的晚飯,至于那些無人燃燈等你回家的人,也總有一個現(xiàn)代的洞穴,在暮色中在等著你回去躲藏。
(小小摘自微信公眾號“文化學(xué)者黎荔”圖 / 張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