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5)07-0004-10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奮斗目標。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yè)價值鏈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鮮明歷史脈絡和獨特價值體系。價值體系作為現代化發(fā)展的靈魂,關涉現代化的基本性質、鮮明特征和發(fā)展方向。中國式現代化價值體系由價值追求、價值主體、價值原則、價值保障等諸多價值元素組成,涉及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目標、發(fā)展動力、發(fā)展方向、發(fā)展保障等重要方面。中國共產黨為探索、推進和發(fā)展中國式現代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歷史影響和重要指向作用的理念原則和戰(zhàn)略方針,在指導現代化發(fā)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體系構成。沿循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脈絡,將其置于價值領域的多維坐標中加以審視和分析,對于全面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外延,更加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價值體系與鮮明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追求論
中國式現代化緣起于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追求。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貫穿于不同發(fā)展階段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實踐。這三個偉大飛躍意味著中華民族政治上的獨立、經濟上的富裕以及現代化事業(yè)的全面推進,呈現出緊密相連、逐層遞進的價值關系。
(一)推動中華民族實現“站起來”的價值追求
實現民族獨立,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的首要前提。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中期,隨著西方工業(yè)革命開啟,現代化潮流逐漸席卷世界。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卷入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同時逐漸由盛轉衰?!皣颐扇琛⑷嗣衩呻y、文明蒙塵\"[1],追趕西方以實現民族振興的價值主題成為貫穿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一條主線。從洋務運動“中體西用\"以求器物現代化,到維新變法“師夷改制\"以求制度現代化,再到辛亥革命“民主改革\"以求政治現代化,中國早期各階級力量嘗試尋覓各種方法以救國,但都以失敗告終。在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艱難探索中,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在領導中國革命進程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凡是專制主義者,或帝國主義者,或軍國主義者,非等到人家來推倒,決沒有自己肯收場的\"[2]74,不\"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3],中國便難以在內部建立穩(wěn)定政治秩序,更談不上開啟近代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爭取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進而建立一個新的現代民族國家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價值追求。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并在完成民主革命歷史任務的基礎上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在此期間,毛澤東提出要使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yè)化\"[4]的論斷,帶領中國共產黨為謀求工業(yè)化發(fā)展進行有益探索,其做出的努力為后續(xù)中國由農業(yè)國向工業(yè)國轉變提供了先決條件。就現實意義而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扭轉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被動挨打、任人宰割的局面,“使中華民族來一個大翻身\"[5]1375。實現民族獨立,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奠定了政治基礎。
(二)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富起來”的價值追求
實現民族富裕,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的重要目標。毛澤東指出:“我們的目標是要使我國比現在大為發(fā)展,大為富、大為強。\"[6]495新中國成立后,面對舊中國遺留下來的“貧窮家底”,中國共產黨開始“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7]365,開啟了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實踐歷程。“四個現代化”即建設具有“現代農業(yè)、現代工業(yè)、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8]。這一構想的提出,表明黨已開始向“全面的現代化”目標進發(fā)。經過多年艱苦努力,同完成經濟恢復的1952年相比,1980年全國工業(yè)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 26倍多,達到4100 多億元[9]。黨在這一時期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使中華民族發(fā)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為新的歷史時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20世紀70年代末,著眼于民族復興的嶄新畫卷,鄧小平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決策,并基于現代化發(fā)展需要,將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圍繞“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科學謀劃了“三步走”現代化戰(zhàn)略,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發(fā)展理念,指導我國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20世紀90年代初,江澤民在承繼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基礎上,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基本框架和基本經濟制度,并著眼于世界經濟發(fā)展新趨勢,提出“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趨勢\"[0]的論斷,作出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等戰(zhàn)略決策,推動中國加快形成新的對外開放格局。進入21世紀,胡錦濤立足經濟社會發(fā)展新特征,提出以新型工業(yè)化和“以人為本”為代表的科學發(fā)展觀,通過加快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改變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促進區(qū)域經濟協調發(fā)展等舉措,推動實現以經濟發(fā)展為基礎的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經過幾代共產黨人接續(xù)奮斗,截至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39.8萬億元\"[]。實現民族富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夯實了物質基礎。
(三)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強起來”的價值追求
實現民族強盛,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的價值追求。新時代歷史方位下,“兩個大局\"交匯融合,建成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與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追求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經驗,不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谌中灾\劃的戰(zhàn)略視角,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2]13。通過統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各領域的建設,我們黨推動了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谥螄碚嵺`規(guī)律的認識深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3]178,強調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13]178。我們黨通過構建系統完備、行之有效的科學制度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使制度在國家治理及民族發(fā)展中的優(yōu)越性得以充分發(fā)揮,國家長治久安、民族繁榮昌盛更具保障。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分兩個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我們黨堅持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fā)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改革生態(tài)文明體制,使許多領域實現了歷史性變革,不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也向著民族偉大復興征程邁出了一大步。黨的二十大系統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指明了黨的使命任務和工作重心是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4]21。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之路,內在蘊含豐富的規(guī)定性。實現民族強盛,不斷探索與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15]。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主體論
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主體,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群眾作為發(fā)展的價值創(chuàng)造主體、價值評價主體和價值共享主體,回答了發(fā)展“依靠誰、為了誰、成果由誰共享”的問題,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依靠人民、為了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取向。
(一)人民群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創(chuàng)造主體
“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16]146,現實實踐的能動屬性決定了人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列寧指出:“生氣勃勃的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chuàng)立的。\"[17]人民群眾是無產階級政黨創(chuàng)立社會主義社會的動力來源?!艾F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18]人是現代化的主體,中國式現代化是最廣泛人民參與、推動和共建的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價值創(chuàng)造主體,體現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各個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指出農民是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基本階級,“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zhàn)爭,才是歷史發(fā)展的真正動力\"[19]625?;趯θ嗣袢罕娏α考皠?chuàng)造地位的深刻認識,毛澤東確立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基本路線,將“民眾的大聯合”作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的“自由人聯合體”的一個根本方法,推動革命取得最后勝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繼續(xù)發(fā)揚群眾路線優(yōu)良傳統,倡導踐行人民主體價值觀,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人民民主,統一人民和國家意志,使人民能夠切實參與到國家建設、民族振興的價值實踐中來。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等黨的領導人注重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鄧小平指出:“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20]4江澤民指出“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21]16。胡錦濤強調只有\(zhòng)"真誠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22],我們黨才能無往而不勝。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征程中,人民的價值主體和創(chuàng)造地位進一步彰顯。黨充分發(fā)揮人民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事業(yè)中的主力軍作用,把人民擺在執(zhí)政興國的更高位置。習近平指出:“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3]人民群眾不僅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同時也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主體,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依靠人民主體力量,充分激發(fā)人民作為價值主體的創(chuàng)造活力。
(二)人民群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評價主體
人是現代化發(fā)展的核心要素,在唯物史觀視域中,完整意義上的現代化是同人的發(fā)展及其價值實現相關的。人民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同時也是價值評價的主體。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一切奮斗都致力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4]。堅持一切為了人民,把人民作為現代化的價值評價主體,貫穿于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整個歷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確立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人民群眾所擁護”的價值評價標準,主張“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25]10%。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堅持以人民為評價主體的發(fā)展思想,針對生產發(fā)展中涉及的體制改革等問題,提出要按照人民群眾意見辦事,強調“只有適合群眾的要求,才行得通,否則終久是行不通的\"[26]價值理念。這一時期,“人心的向背”成為毛澤東用來衡量工作得失、實踐成敗的重要標尺。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創(chuàng)新發(fā)展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提出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強調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0]372作為評判現代化事業(yè)發(fā)展成效的標準。江澤民則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們工作價值的最高裁決者”[27],強調新形勢下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自覺堅持“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28]。胡錦濤進一步明確人民在現代化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指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都要經得起實踐、歷史和群眾的檢驗\"[29]618。進入新時代,基于對治國理政規(guī)律的科學把握,習近平提出“我們黨的執(zhí)政水平和執(zhí)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zhòng)"[30]的價值主張。就現代化而言,他強調“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31]。黨在推動強國建設的征程中,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覺堅守人民是“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的立場主張,圍繞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奮斗目標,主動深入人民群眾,體察民情,了解民意,促使現代化建設更好適應人民需求,為現代化建設匯聚最廣泛的力量。
(三)人民群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共享主體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現代化的根本性問題。全體人民充分享有現代化發(fā)展成果,并具備現代素質、品格和能力,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旨歸。人民既是現代化的參與者,同時也是現代化成果的受益者和享有者。人民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價值共享主體的鮮明地位,彰顯于中國式現代化開創(chuàng)、推進和拓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在現代化探索初期,人民價值共享的主體地位表現為黨滿足人民“生存”需要的價值實踐。近代以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毛澤東基于人民對生存需要的強烈訴求,提出我們黨的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25]1004價值主張,強調“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25]104是我們黨的顯著標志。正是出于人民共享自由解放的價值考量,我們黨放手發(fā)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革命,最終實現了人民的普遍自由和解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人民價值共享的主體地位表現為黨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價值實踐。這一時期,毛澤東領導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以解決人民溫飽、改善人民生活為動力與目的。毛澤東主張“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6]495,并指出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率理應置于社會公平的價值標尺內。通過確立公有制,進行工業(yè)化為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國廣大人民擁有了共同發(fā)展的機會和權利,物質條件持續(xù)改善。改革開放新時期,伴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鄧小平提出要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價值主張,強調“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當是人民共同富裕\"[20]265。江澤民指出我們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32]。胡錦濤強調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wěn)步前進”[33]。進入新時代,人民價值共享的主體地位表現為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價值實踐。習近平強調:“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34]黨通過保障人民群眾在各領域的合法權益,積極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結合,在高質量發(fā)展中不斷做大“蛋糕”,逐步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建設、人人享有的生動局面,使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價值原則論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屬性和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突出社會主義方向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平性,是堅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實現全面協調發(fā)展和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堅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作為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實踐活動,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遵循科學社會主義有關實現人的自由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的理念原則?!艾F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35]所謂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指人的發(fā)展所達到的理想狀態(tài)?!白杂砂l(fā)展”意指人可以“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16]165的政治自由和行動自由;“全面發(fā)展\"意指人的品格、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高,人的政治、經濟、社會權利等的充分實現。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自由發(fā)展”與“全面發(fā)展”的統一,不斷促進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也是社會主義在當下的崇高追求。中國共產黨堅持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不斷探索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現代化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19]631。處于剝削階級統治下的人民大眾,生產志趣、生產才能被抑制,主體地位處于被“規(guī)定\"的狀態(tài)。毛澤東多次表示要爭取“獲得中華民族及中國勞苦群眾的自由和解放\"[2]361。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自由和行動自由,享有參與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權利,具備了實現全面發(fā)展的可能。著眼于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毛澤東提出了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的主張,并就黨的教育方針提出“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36]的要求。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制度成功建立,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了全面發(fā)展自己能力的機會,為人的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改革開放后,人的發(fā)展問題愈加受到重視。鄧小平將人的發(fā)展置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地位,提出要堅持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以此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江澤民從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出發(fā),提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2143,強調要在推進“兩個文明\"建設的基礎上,不斷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胡錦濤進一步把“人的發(fā)展”作為“以人為本”的目標和科學發(fā)展觀的最終追求,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謀發(fā)展、促發(fā)展…讓發(fā)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37]。進入新時代,人的價值本位和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繼續(xù)凸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強調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要在繼續(xù)推動發(fā)展的基礎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全面進步”[7]°。黨的二十大則對新征程上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實現作出進一步規(guī)劃,明確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落腳于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上,強調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等,實現到2035年“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14]24。
(二)堅持全面協調發(fā)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視閾中,不斷追求實現社會的全面、高度、協調發(fā)展是未來理想社會的重要特征,堅持全面協調發(fā)展是中國共產黨對科學社會主義發(fā)展原則的繼承和深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涉及社會生活各領域、各環(huán)節(jié)、各要素的偉大實踐。全面性是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依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形態(tài)是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作為改造世界的歷史活動也應是全面的。只有全面建設、全面發(fā)展,才能實現全面進步、全面復興。協調性是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只有協調建設、協調發(fā)展,才能避免發(fā)展失調和發(fā)展極端,防止違背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規(guī)律。相較于西方“單邊突進\"的畸形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以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為實踐遵循,以全面發(fā)展、協調并舉為邏輯主線,注重把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有機結合起來,使得中國的現代化從早期單一現代化模式拓展到新時代各領域的多維現代化,并在協調、均衡發(fā)展中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全面協調發(fā)展的原則理念可以追溯至毛澤東領導探索現代化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在以工業(yè)現代化標定我國現代化發(fā)展航向時,就注重運用全局觀謀劃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最初布局,強調要處理好“重工業(yè)和輕工業(yè)、農業(yè)的關系”“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等,在全面推進和協調發(fā)展中實現重點突破、均衡發(fā)展;指出“統籌兼顧,各得其所。這是我們歷來的方針\"[38]。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征程中,鄧小平提出了“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39]250的發(fā)展理念?;诖耍岢隽宋镔|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發(fā)展方針,初步構建起我國現代化事業(yè)全面發(fā)展的戰(zhàn)略布局。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fā),提出開展政治體制改革,將總布局的內容拓展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全面協調發(fā)展。隨著對民主政治的認識深化,江澤民進一步明確了政治建設的內涵,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強調促進“三個文明\"的協調發(fā)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進入21世紀,胡錦濤著眼于經濟社會的協調發(fā)展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提出“我們要更好地堅持全面發(fā)展、協調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發(fā)展觀\"[29]112,并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總布局進一步拓展為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取得矚目成就的同時,其發(fā)展受資源環(huán)境等制約的問題愈發(fā)凸顯。為此,黨的十八大將生態(tài)文明建設這一現代化指標納入總布局中,形成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在內的“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一總體布局涵蓋了現代化事業(yè)發(fā)展的各個領域,是兼顧社會發(fā)展各方面、惠及最廣大人民的整體性系統性的建設布局,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協調發(fā)展和全面進步提供了引領支撐。
(三)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堅持和平、反對侵略,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馬克思恩格斯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揭露了西方資本一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根源與本質,提出了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和平發(fā)展的原則觀點。一個國家走什么樣的發(fā)展道路,本質上講是由這個國家的性質和國情決定的。馬克思指出:“各國的社會主義者都擁護和平。\"[40]“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41123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與利益,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謀求中國持續(xù)發(fā)展、共促世界和平發(fā)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其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踐行馬克思主義政黨使命的重要體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深陷外患內亂的危局,毛澤東為爭取和平發(fā)展的國內環(huán)境,基于“通過暴力變革現有的反常關系\"[42的認識,領導中國共產黨通過以戰(zhàn)止戰(zhàn)的方式成功趕走外國侵略者、消滅國內反動勢力,建立了愛好和平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探索創(chuàng)設了和平安寧的有利環(huán)境。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將和平發(fā)展、和合共生內化為自己的價值取向,提出了中國“將聯合一切愛好和平自由的國家、民族和人民\"[43]謀求共同發(fā)展的主張。針對他國主權侵犯、強權政治威脅、革命戰(zhàn)爭迭起等問題,形成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三個世界\"等和平主張,為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爭取了有利的國際和平環(huán)境。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作出“和平和發(fā)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20]104的科學判斷,強調“中國的發(fā)展是和平力量的發(fā)展\"[20]128,從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闡明我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爭取和平,這是我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發(fā)展自己的國家\"[20]57的前提。針對“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鄧小平提出了“中國永遠不稱霸”的價值主張,并呼吁各國通過外交、政治手段解決分歧爭端,共同致力于和合共生世界秩序的共建發(fā)展。著眼于世界多極化的歷史發(fā)展大勢,江澤民指出和平與發(fā)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提出“繼續(xù)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fā)展,是我們必須抓好的三大任務\"[44]。在此基礎上,黨進一步完善和平外交思想,提出“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外交方針,倡導尊重世界多樣性和促進世界發(fā)展多樣化。隨著中國與世界聯系的日益緊密,胡錦濤在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持續(xù)推進現代化建設基礎上,提出“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努力\"[45]的發(fā)展主張,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建設和諧世界、促進和平發(fā)展的立場決心。進入新時代,“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31]33,“我們黨始終高舉和平的旗幟,從來沒有動搖過\"[46]。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和平發(fā)展、共存安全的問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在持續(xù)推進現代化的征程中,繼續(xù)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以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塑全球價值觀念,致力維護全人類和平相處、共同發(fā)展的權益。這一時期,黨持續(xù)將“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并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fā)展,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惠及全球各地人群,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共同繁榮作出重要貢獻。
四、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價值保障論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14]22黨充分發(fā)揮領導核心作用,在開創(chuàng)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指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向自標,筑牢了中國式現代化制度建設的根本保障。
(一)黨的全面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
“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47]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政策主張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fā)揮著先導作用,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從根本上講,現代化的“中國式\"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形成的,中國式現代化由于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而賦予中華民族以前所未有的現代力量。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從方向、方法與精神上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極強的“示范\"影響,促使中國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的蘇聯和帝國主義之間的斗爭一經進一步尖銳化,中國不站在這方面,就要站在那方面,這是必然的趨勢\"[19]690。中國未來的發(fā)展前景只能是社會主義,而非資本主義,中國“決不能建立歐美式的資本主義社會\"[19]679。新中國成立后,對于國家向何處去、現代化向何處發(fā)展的根本問題,毛澤東提出“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48],“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唯一的出路\"[49],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我們搞資本主義只能成為別人的附庸。毛澤東強調:“我們不搞資本主義,這是定了的。”[6]299這一時期,黨領導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以社會主義為內在規(guī)定,開啟從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到“四個現代化”的建設歷程。20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基于現代化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對中國現代化的性質作出明確規(guī)定,提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20]29,“我們要實現工業(yè)、農業(yè)、國防和科技現代化,但在四個現代化前面有‘社會主義’四個字,叫‘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20]138。為了鞏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黨把\"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納入四項基本原則中,強調現代化發(fā)展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江澤民基于對社會主義發(fā)展與現代化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深化,提出“我們更加重視利用有利的國際條件,堅持對外開放,以加速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50]68。在積極融入時代發(fā)展潮流、推進各項體制機制改革過程中,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其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性質進一步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胡錦濤在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向縱深中,指出“既要深刻認識把握現代化的一般規(guī)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普遍規(guī)律,又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殊規(guī)律\"[41]20。中國現代化發(fā)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堅持社會主義性質,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入新時代,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使社會主義構成現代化發(fā)展最核心的質的規(guī)定性。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41]20,而不是資本主義和其它什么主義的現代化。這進一步劃清了我國現代化與其它現代化的原則界限,明確回答了從現代化開創(chuàng)以來就一直存在的性質歸屬問題。這一時期,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開辟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嶄新局面,破除了“現代化 Σ=Σ 西方化”的迷思,使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一種有別于西方現代化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二)黨的全面領導指引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向目標
歷史發(fā)展是連續(xù)性和階段性的統一,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向目標的指引經歷了一個內容愈加豐富、涵蓋愈加廣泛、指向愈加清晰的歷史過程。從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雛形,到改革開放新時期“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進階,再到新時代“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自標擴充,“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奮斗目標\"[52]。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以社會主義為定向,領導人民進行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現實而言,強國目標的實現是一個長期過程,中國共產黨堅持把握現代化發(fā)展內在規(guī)律,科學謀劃和適時調整不同階段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單,以此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循序漸進、一以貫之。具體而言,20世紀40年代,在中國現代化開創(chuàng)前,我們黨就對我國現代化目標提出設想,指出要“在革命勝利以后使中國穩(wěn)步地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5]143。新中國成立后,基于中國落后的農業(yè)國情,黨提出要大力推進工業(yè)化,為新中國的現代化開辟道路。196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黨根據形勢發(fā)展以及實踐深化對中國現代化目標和布局作出調整,從最初單一工業(yè)化到后續(xù)“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定型,對于推動當時生產關系變革、促進國民經濟恢復有著重要指導作用。改革開放新時期,在謀劃和考量現代化發(fā)展規(guī)劃時,黨提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39]163。立足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基礎薄弱的現實國情,用“小康”一詞形象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的發(fā)展要求和確切樣態(tài),提出要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目標。黨的十二大確定了全面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奮斗綱領,并提出現代化發(fā)展“兩步走”戰(zhàn)略,進一步堅定全黨全國人民實現“小康”目標的信心。黨的十三大把建設小康社會作為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的一個階段目標,融入“三步走”戰(zhàn)略中,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53]。黨的十五大基于新階段實踐發(fā)展需要,提出新“三步走”戰(zhàn)略,進一步細化了21世紀中國現代化的路線圖,明確了到建國一百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入新時代,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形勢特別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進程,黨的十八大提出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黨的十九大將這一目標具體化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二十大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進一步明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yè),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14]25。百余年來,正是在中國共產黨一系列前后相銜、逐級遞進的藍圖擘畫和指路定向下,中國式現代化得以向著強國目標穩(wěn)步前行,并呈現更加光明的前景。
(三)黨的全面領導筑牢中國式現代化制度建設的根本保障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始終堅持將制度建設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過程,通過建立一整套相互銜接、緊密聯系的現代化制度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事業(yè)發(fā)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機制支撐。新中國成立后,黨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通過采取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措施,我國開始了有計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完成為標志,我國初步建立起以公有制占絕對優(yōu)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為解放和發(fā)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政治上,圍繞人民當家作主這一核心議題,黨領導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為主要框架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通過將民主以政治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人民主體地位進一步彰顯,為加快實現中國現代化提供了主體動力。這一時期,以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為基礎,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為中國現代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提出“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39]208。針對單一所有制結構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問題,黨對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進行改革調整,逐步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時,為進一步激發(fā)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生產活力,提高人民建設現代化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黨基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50]632,領導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確立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政治上,基于國情實際,黨推動人民民主實現形式的進一步完善,將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寫入憲法,為推進現代化建設凝聚合力。法治上,黨強調加強法制建設,提出實行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主張,通過謀劃和構建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進一步確立和規(guī)范現有制度體系。此外,圍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等現代化國家建設新要求,黨提出加強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制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等舉措,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內涵。這一時期,黨在接續(xù)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為確保我國現代化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提供充滿新的活力的制度保證。進入新時代,黨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位置,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fā)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12]18,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經濟建設而言,黨通過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經濟高質量發(fā)展體制機制、完善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機制等,進一步促進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就政治建設而言,黨通過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使人民當家作主切實體現于國家政治生活各方面。就法治建設而言,黨通過健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文化建設而言,黨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通過文化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充分激發(fā)社會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就社會建設而言,黨通過加快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改善民生制度體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激發(fā)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現代化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生態(tài)建設而言,黨通過深化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新格局。這一時期,黨通過開啟全面深化改革進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從各領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
結語
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tài)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chuàng)新。\"[54]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秉持獨特價值立場、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厘清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體系構成,有助于科學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獨特價值觀。在價值體系中,中國式現代化彰顯了四重價值意涵,即實現民族復興的價值追求論、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主體論、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價值原則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價值保障論。一是“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民族復興價值追求論,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緣何發(fā)展\"的動因問題,其蘊含的追求民族復興的價值目標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起點。二是“堅持人民是價值創(chuàng)造主體、價值評價主體、價值共享主體\"的價值主體論,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依靠誰發(fā)展\"“為誰發(fā)展\"的主體問題,其蘊含的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價值立場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與價值歸宿。三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實現全面協調發(fā)展、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價值原則論,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向何發(fā)展\"的方向問題,其蘊含的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方向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指向。四是“黨的全面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根本性質、指引方向目標、筑牢制度建設保障\"的價值保障論,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為何能成”的保障問題,其蘊含的堅持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的政治主張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與價值保障。深入分析上述四重價值邏輯,對于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及其蘊含的獨特價值觀、推進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2] 毛澤東年譜(1893-1934):上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3]李達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
[4]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6.
[5]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8]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
[9]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
[10]江澤民.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8-11-19(01).
[11]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
[1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列寧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
[18]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94.
[19]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2]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23]習近平關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論述摘編[G].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3.
[24]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2.
[2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6]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M].北京:中央
12理渝利 2025. 7
文獻出版社,2013:635.
[27]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81.
[28]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418.
[29]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30]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45.
[31]習近平重要講話單行本(2023年合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32]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
[33]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
[34]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41.
[35]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
[36]毛澤東同志論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80.
[37]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huán)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38]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6.
[39]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98.
[41]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11.
[43]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48.
[44]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06.
[45] 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56.
[46] 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2.
[47]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57.
[48]毛澤東同志論黨的作風和黨的組織[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33.
[49]毛澤東著作選讀(甲種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65.
[50] 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1]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繼續(xù)探索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規(guī)律更好把社會主義現代化推向前進[N].人民日報,2009-09-10(01).
[52]習近平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59.
[53]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
[54]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3-02-08(01).
【責任編輯: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