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化學習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手段,在項目化學習背景下進行非遺花饃教學,需要教師有效開發(fā)教育資源,遵循必要的教育原則,讓學生能沉下心來,認真了解非遺花饃的文化、歷史、制作方法、烹飪技巧等,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教師也可以在開展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社交技能,讓學生通過分工協(xié)作,完成非遺花饃的制作,并匯總學生的項目化學習成果,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滿足感。
一、對項目化學習模式的相關概述
項目化學習強調一群有著共同目標的人在特定條件下完成某些任務,繼而提升學習的效率。項目化學習最早是美國醫(yī)學院提出的方法,而在將其引入于教育改革中后,項目化學習的含義逐漸發(fā)生了變化。有的學者認為項目化學習強調教師根據(jù)教材當中的知識內容,發(fā)布相關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主動探究知識并解決問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項目化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活動,學生需要主動搜集資料,完成知識拓展過程,從而獲得豐碩的學習成果。雖然當前學術界對項目化學習的概念界定尚未明確,但總體而言,項目化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為途徑,進而引導學生深度研究相關課題。借助項目化學習模式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知識的內驅力,學生能主動地構思、設計和展示作品,進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而在小學美術學科的教育過程中,引入項目化學習模式,則能通過發(fā)布相關學習任務,設置相關項目課題,帶動學生積極主動地研究美術學科的知識,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教師在設置項目化學習主題和推進教學流程時,一定要以學生為本,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引入相關資源,帶動學生展開交流和溝通過程,讓學生可以在研究項目化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獲得豐碩的學習成果。
二、項目化學習模式的應用原則
(一)生活化原則
小學美術教師在引入項目化學習模式時需要遵循生活化教學原則。教師要盡可能地選擇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元素或教育場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也能結合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完成對項目化課題的研究,從而獲得豐碩的學習成果,收獲學習經(jīng)驗和感悟。遵循生活化原則開展項目化學習教學工作,還能提升學生的知識領悟力。教師可以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下完成項目化研究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二)跨學科原則
小學美術教師在引入項目化學習模式開展教育工作時要遵循跨學科原則,當前在素質教育時代背景下,傳統(tǒng)的小學美術學科教學理念逐漸凸顯出弊端。教師需要整合跨學科的知識,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達到新課程標準的教育要求。引入項目化學習模式也需要遵循跨學科的教育原則,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思維,也可以讓學生在研究項目課題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知識,逐漸提高個人的核心素養(yǎng)。
(三)團隊協(xié)作原則
項目化學習模式往往在小組內部開展,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才能完成項目化學習過程。在設置相關課程時,教師也要遵循團隊協(xié)作原則,注重引導學生高效地展開合作探究活動,也讓學生可以在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實踐能力,達到改善個人綜合素養(yǎng)的目的。教師可以設計以團隊為單位的項目化研究課題,給予學生更多的交流溝通機會和自主學習空間,使學生可以在小組內部展開合作研究,不斷提升自身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三、對非遺花饃課程的相關概述
非遺花饃又稱面花,它是中國民間的面塑品,它的外觀極具觀賞性。非遺花饃可以應用于很多場合,如老人過壽、小孩滿月、婚喪嫁娶、祭奠活動等。山東省的花饃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引導學生以“非遺花饃”為研究課題展開多樣化學習過程,有助于傳播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體驗非遺美食的制作過程。非遺花饃一般用小麥粉、牛奶、紅棗、發(fā)面等食材制作而成,比起食用,它更具有豐富的內涵,象征著吉祥如意。在非遺花饃美食的制作過程中,發(fā)好面后的揉面環(huán)節(jié)十分考驗人的體力,只有揉到位,面團切開后才會沒有氣孔,才能提升其成型的效果。教師可以借助非遺花饃體驗活動,鍛煉學生的耐力,讓學生做到耐心沉穩(wěn),不急不躁。另外,在非遺花饃制作的過程中,除了需要體驗揉面之外,學生還要學習切、捏、揪、挑、壓、搓、撥、按等技巧,以及如何剪棗、安棗、鑲嵌豆子等,制作完整的非遺花饃成品。小學美術教師在設置系列課程時,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情況、興趣愛好等來設置課程體系,才能提升學生對于非遺花饃的認知程度,并在體驗制作非遺花饃或學習非遺花饃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強化個人的美術素養(yǎng),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
四、基于項目化學習背景下的非遺花饃課程開發(fā)與實踐策略
(一)明確項目化教學目標,逐漸提升學生的認知
教師在基于項目化學習背景下開展非遺花模課程時,應先明確項目化教學的目標,從而根據(jù)目標設置系列活動,逐漸加深學生的認知。在設置項目化教學目標時,教師一定要先認真分析學生的學情,如學生的年齡特征、個性特點、興趣愛好、認知情況、藝術基礎等,才能設置明確的目標,提升學生在后續(xù)項目化課題中的知識探究水準,從而達到強化學生學習認知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小學美術人美版一年級上冊第8課“花點心”時,教師就可以根據(jù)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和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很多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小時候都玩過“泡泡泥”,也在相關游戲活動當中初步了解了搓、揉、捏、壓等制作方法。在開展非遺花饃課程時,教師應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讓學生了解非遺花饃在揉、捏等過程當中的技巧。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特點等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即引導學生了解非遺花饃文化,獲知非遺花饃的種類、制作方法、選用的食材等內容。明確項目化學習課題的教學目標后,小學美術教師則可以確定后續(xù)的教育引導方案,并有序展開教學實踐。教師可以引入項目化研究課題,使學生可以基于項目化學習模式,完成對非遺花模的制作和體驗。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教師可以先用信息技術導入非遺花饃的圖片、視頻內容,讓學生了解什么是非遺花饃,再引導學生利用小麥粉、發(fā)面等材料展開制作體驗過程。一年級的小朋友認知基礎較差,教師可以在項目化學習課題的教育引導中對學生展開思想啟蒙,不用過分要求學生按照傳統(tǒng)非遺花饃的制作方法進行實踐,可以讓學生集思廣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非遺花饃的創(chuàng)意制作。教師需要在學生展開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從旁協(xié)助,使學生了解制作非遺花饃食品的大方向,并按照相關步驟展開實踐操作。同時,教師也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探究空間,讓每個小組的學生都可以制作出不一樣的非遺花饃成品,學生也能在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加深自身的認知。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判斷是否達成教學目標,如果沒有達成教學目標,也能分析原因,后續(xù)在引入項目化學習模式時也能進行有效的調整,提高非遺花饃課程的教學水平。同時,在設置其他的教學課題時,教師也能汲取經(jīng)驗,不斷強化項目化學習模式的應用效果。
(二)探究非遺花饃的文化和歷史,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在開展項目化學習課題的教學工作時,基于非遺花饃的教學特點。以及美術學科的教育要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探究非遺花木的文化和歷史,達到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目的。教師可以布置關于探究非遺花饃文化歷史的項目化學習任務,并讓學生在項目化學習小組中主動探究相關知識內容,讓學生可以去搜集相關資料信息,并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與表達,讓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吸收和理解知識。花饃藝術隨著人類社會的變遷而不斷發(fā)展,它與泥塑藝術一脈相承,古時就有人嘗試用泥來塑造人物頭像。后來花饃在制作的過程中也沿用了相關制作工藝,直到農(nóng)耕時代的到來,人們對糧食的需求量逐漸增加,很多地區(qū)開始種植小麥,隨后面粉也成為人們餐桌上的重要食物原料。在制作花饃時,人們開始使用小麥,再加上其他的裝飾物進行點綴和增加味道的可口性。但非遺花饃不僅是一種美食,還象征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引導學生探索山西花饃的文化與歷史時,教師可以發(fā)布不同的項目式學習任務,讓學生主動展開交流和探究過程。教師在基于學生的綜合情況展開分組之后,可以給每個小組發(fā)布不一樣的項目化研究任務,如探究花饃的分布、分析花饃的類型、了解花饃的美學元素等。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研究課題,完成項目化的探究過程。引導學生以項目化學習方法探究非遺花饃的文化和歷史,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可以在小組內部搜集資料,進行交流,匯總學習信息,獲得項目化研究成果,從而潛移默化地增強自身對非遺花饃的認知程度,達到豐富個人知識儲備的目的。在學生完成項目化研究過程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研究成果,完成完整的項目化學習過程。以非遺花饃的類型作為項目化學習的例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搜集晉北地區(qū)的非遺花饃圖片,讓學生了解其象征含義,達到提升個人知識理解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的目的。例如,民間藝人會用“面”做類似“羊”形狀的花饃,將其稱之為“面羊”。“面羊”在色彩表達上以素色為主,再稍加一些其他的顏色作為點綴,通常以黑豆為“面羊”的眼睛,而“面羊”也作為長輩送給孫子輩的祝福,代表著祥和和安寧。學生在探索這些資料和組織語言展開表達的過程中,可以提升個人的審美素養(yǎng),充分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從而達到豐富個人知識儲備的目的。
(三)匯總項目化學習成果,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在項目化學習背景下開展非遺花饃教學課程時,小學美術教師也需要在項目化學習成果的匯總階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在傳統(tǒng)的教育評價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會根據(jù)學生的考試成績或學習成果進行結果性評價。而在項目化學習課題中,教師更應研究學生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的成長情況,引導學生借助多種形式匯總項目化學習成果,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提升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并在完成項目化學習課題探究活動后,增強自身的學習自信心。教師可以在項目化學習課題的設計初期先厘清教學思路,遵循就地取材原則(選擇便于取材的花饃制作材料與工具)、專業(yè)化原則(根據(jù)專業(yè)的非遺花饃知識)和取長補短原則(讓學生在組內展開分工合作),設置明確的項目化研究主題,再推進項目化學習課題的教學流程,觀察學生在相關活動中的表現(xiàn),并設置特殊的項目化學習成果匯總活動,進一步收集學生的學情信息,引導學生進行藝術鑒賞,從而對學生的項目化學習成果進行公平、客觀的評價。例如,教師可以以“山西花饃的魅力”作為主題設置項目化學習任務,即讓學生通過對花饃作品的對比和鑒賞,展開大膽的討論,從而對每個小組的花饃成品進行打分。在活動開始之前的工藝制作階段,每個小組都可以對花饃藝術的造型、色彩、裝飾進行交流討論,并通過實踐操作感受山西花饃藝術。學生還可以利用網(wǎng)絡上的教程和資源內容制作山西花饃等工藝品。在學生的非遺成品匯總環(huán)節(jié),以匿名投票的方式,讓學生對其他小組的項目化學習成果進行評價。這種藝術鑒賞和項目成果評價的方式更公平客觀,教師可以給在這次活動中表現(xiàn)最優(yōu)的小組予以嘉獎。在項目化學習成果的匯總階段,教師可以整合各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專業(yè)點評,并從花饃外形、花饃創(chuàng)意程度、花饃味道等方面評價。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小組合作模式和競爭模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于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小組或個人而言,也能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學生還可以在項目化學習成果的展示環(huán)節(jié)中提升自身的藝術鑒賞能力。另外,在學生制作花饃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掌握制作工藝的細節(jié)內容。例如,在制作好花饃的形態(tài)之后就要開始上鍋蒸。此時火太大花饃容易開裂,也會影響成品的狀態(tài),如果火太小又容易導致花饃不熟,所以掌握火候也是制作花饃的重要細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注意這些細節(jié),得出最優(yōu)的項目化學習成果??傊?,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學習經(jīng)驗,在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要點后獲得學習的自信心和滿足感。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項目化學習背景下設計非遺花模課程時,教師需要遵循生活化原則、跨學科原則和團隊協(xié)作原則,深化學生對課程的認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教師要明確項目化教學的目標,引導學生探究非遺花饃的文化和歷史。通過匯總學生的項目化學習成果,優(yōu)化教學流程,提升小學美術學科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