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與朝鮮半島隔黃海相望,自古以來交往頻繁。
據(jù)《漢書》記載,遠(yuǎn)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齊國都城(今山東淄博臨淄)就有來自朝鮮半島的皮貨商人。
9世紀(jì)上半葉,朝鮮半島中南部新羅治下的僑民,來到今山東、蘇北沿海一帶僑居,并設(shè)有多處新羅坊(館)。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新羅人張保皋與好友鄭年入唐,加入大唐軍隊,其武藝高強,驍勇善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后來他在山東半島最東端赤山浦(今威海榮成石島鎮(zhèn))建立赤山禪院,因建院時請來誦經(jīng)的首批僧人屬天臺宗,其教義依據(jù)《妙法蓮華經(jīng)》,世稱“赤山法華院”。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這里成為新羅人往返大唐的重要驛站。
元朝時期,朝鮮半島進(jìn)入高麗時代,孔子后裔東渡并扎根朝鮮半島,成為兩國民間文化交往的又一基石。今山東曲阜孔子博物院所藏孔府檔案中,有《居住朝鮮孔氏族人世系草稿》一書,其中記載:“文宣王(孔子)五十四世孫孔紹(原名昭),元順帝時以翰林學(xué)士陪魯國長公主下嫁于高麗恭愍王始來東國,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孔紹去世后,安葬于昌原(今慶尚南道昌原市)。此后,孔氏族裔不斷壯大。據(jù)2015年統(tǒng)計,韓國有孔氏族人8.9萬人,成為中國之外,規(guī)模最大的孔氏族群。
20世紀(jì)初,山東移居朝鮮半島的人員增多,兩國間貿(mào)易往來日益頻繁。
仁川是山東人登陸朝鮮半島最為便捷之地,這里距威海僅90多海里。1883年仁川港開埠后,主要來自膠東地區(qū)的華人由此涌入,并在善隣洞一帶建起中華街,開設(shè)中餐館,其中很多系山東人所為。最為知名的山東館子是“二春”。
“第一春”指的是共和春餐館。1908年,22歲的山東小伙于鴻章(一說于希光)在仁川中華街山東會館推出中高檔次的山東菜,如糖醋肉、油燜大蝦、海參湯、拌三絲(拌海蜇)等名菜。該店炸醬面更是拿手,正式列入菜單,成為顧客必選。這家館子也被公認(rèn)為半島第一家炸醬面館。1912年,餐館正式命名為“共和春”,以此慶祝中國開啟共和元年。
早年間,半島上的山東華僑大多推著小車售賣炸醬面、打鹵面和炒碼面。盡管山東炸醬面的江湖地位似乎比不上北京,但在朝鮮半島,山東炸醬面堪稱這類面食的鼻祖。剛傳入半島時,炸醬面只是山東人自己的“口糧”,開始只在仁川港的中國碼頭工人間傳播,有多余者便成為買賣,后來漸漸被當(dāng)?shù)厝怂J(rèn)可并廣為傳播。
做炸醬面最初是用山東傳統(tǒng)的甜面醬。1948年,“共和春”的山東廚師王松山把韓國傳統(tǒng)的焦糖醬放入甜面醬中,更加適合韓國人口味,甜度增加的同時,醬色也更深。經(jīng)過“勾兌”的醬料被韓國人稱作“春醬”。制作炸醬面時,將蒜末、蔥花、五花肉丁、土豆丁、胡蘿卜丁、西葫蘆丁、洋蔥丁、卷心菜(當(dāng)?shù)胤Q高麗菜)等煸炒熟,也有另加豆腐、魷魚、扇貝等輔料的,然后將事先煸炒好的春醬下鍋,加適量水滾煮后,撒上黃瓜絲、白芝麻等,一碗好吃、實惠的炸醬面就這樣贏得幾代韓國人的味蕾。
2006年,通高兩層、青磚壘砌、紅磚點綴、建筑風(fēng)格中西合璧的“共和春”原址,被列為韓國文化遺產(chǎn)名錄第246號。后以此建成炸醬面博物館,設(shè)5個展廳,展示炸醬面在韓國的起源與流變,以及華僑在韓國的社會生活變遷,早先那塊黑底黃字的“共和春”匾額也陳列其中。
“第二春”則是指“復(fù)來春”
食物店,店主曲海玉,祖籍山東煙臺,20世紀(jì)初,其祖父在仁川華僑學(xué)校門前創(chuàng)辦該店,專營甜脆包,實為糖火燒。韓國人主食向來以白米飯為主,但受中國人影響,面食也令他們心儀。中餐館中的水餃、蒸餃、煎餃、包子和鍋貼、饅頭等在韓國擁磊很多,各色燒餅也備受青睞。僅上世紀(jì)20年代,漢城(今首爾)就有燒餅(火燒)鋪200余家,絕大部分都是山東人經(jīng)營的字號。
除小吃外,山東人將自己所擅長的魯菜經(jīng)典菜品也帶到韓國。1907年,山東福山(今屬煙臺)人徐慶賓在漢城開辦了高級餐館“雅敘園”,專營山東風(fēng)味菜肴。此后,中美飯店、仁和永飯店、德成樓飯店、景川餐館等,皆以高檔宴會套餐為主,像油爆大蛤、芙蓉干貝、蔥燒海參、水晶肘子、油燜大蝦等,都是魯菜看家菜。這幾家餐館當(dāng)家人,也都是清一色的福山人。
山東風(fēng)味進(jìn)入韓國,經(jīng)歷了因地制宜、在地化改良的過程,以適應(yīng)當(dāng)?shù)夭惋嬍袌鲂枨?。例如“糖醋肉”,山東人最初用的主料是豬里脊,故名糖醋里脊。后來,里脊肉大多由豬肘肉替代,香氣更加濃郁,菜名自然也做了相應(yīng)修改。
前些年,仁川政府將中華街更新打造,每年都舉行炸醬面制作大賽,舉辦各種中國文化體驗活動。每到春節(jié)、元宵、中秋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這里都舉行中國傳統(tǒng)音樂表演、月餅制作、關(guān)公巡游等。街上現(xiàn)有的40多家中餐館,除魯菜之外,各色菜品應(yīng)有盡有,像北京烤鴨、東坡肉、干烹雞,以及各種中國傳統(tǒng)點心等,都可在街上輕易找到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