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 的能力越來越強,人們在反復問,人到底還有什么技能,是AI 不能取代的,我們應該學習什么樣的技能?事實上我認為人的前景很樂觀,因為人要做的,是“微決策”。
有些事兒AI 再強也永遠都是人的事兒。
比如,體育比賽和文藝演出。汽車比人跑得快,但我們更關心人能跑多快。AI生成的影片會流行一時,但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開始厭煩了。我們現(xiàn)在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喜歡“ 真人” 的東西。ChatGPT 對各種問題的回答水平已經(jīng)超過人類,但我們更關心人的表態(tài)。
“這句話是誰說的”,比“這句話說了什么”重要。
經(jīng)過多年的思考,我確定認為,人有兩個特點,是AI 絕對不可能替代的。
第一也是最根本的特點是,人是寶貴的。
這不只是我們作為人的價值觀偏見,你哪怕從數(shù)學上論證,人也比AI 寶貴——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人具有不可復制性,而且我們會變老、會受傷、會死。
對比之下,AI 可以隨便復制,它們不會受傷不會真的感到痛苦。
因為人是脆弱的,所以人更寶貴。因為人更寶貴,所以這個世界應該優(yōu)先滿足人的需求。因為人的需求優(yōu)先級更高,所以人應該有最終拍板權。因為人有最終拍板權,所以人應該承擔責任。
那你說,讓人當AI 的寵物行不行呢?也不行,因為人還有第二個特點:人的需求是AI 無法預測的。
我們的意識是自身復雜的基因和過去無數(shù)經(jīng)歷跟當前環(huán)境微妙互動的結果,這個過程沒法量化給AI。這就使得在AI 眼中,我們永遠是主動性的發(fā)起者——我們會莫名其妙地流行一個鞋的款式,我們蠻不講理地不愛看那部投入巨資用算法套路拍的電影……
簡單說,我們是決策者。人的每次決策,不管多么微小,都是某種程度上的莽撞行為,是一種冒險。
今天是你們的結婚紀念日,你家附近新開了一家餐館。你們是選擇去以前常去的餐館,還是去試試這家新的呢?就算你看過新餐館所有的用戶評論、聽取了朋友們的意見,你嚴格說來還是拿不定主意,因為別人的體感不見得是你的體感。
科技再發(fā)達,也不會有一個系統(tǒng)通過演算給你輸出一個最佳答案。歸根結底,你的決定是冒險,甚至是任性的。
這才是決策的本質。按照規(guī)定和推演做正確的事,那不叫決策;真正的決策一定是某種任性和冒險。
在這個意義上,決策不但是你的權力(power),而且是你的權利(rights):你將通過這個決策展現(xiàn)你的個性、你的風格、你的價值觀、你的沖動。你的每一個決策塑造了你,你通過每一個決策塑造世界。而AI,它的決策則只不過展現(xiàn)了一種數(shù)學可能性而已。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不關心兩個AI 下棋比賽的輸贏,那只是數(shù)學上無數(shù)可能性中的一個。但是我們非常關心是阿根廷隊還是法國隊奪得世界杯冠軍,因為那是把不確定變成了確定。
決策是把可能性變成真實性的過程。這就是人最該干的工作。
我特別喜歡喜劇演員和制片人杰瑞·宋飛的一個故事。他20 世紀90 年代拍電視劇《宋飛傳》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出活兒特別慢,工作很艱難。于是就有人建議他請麥肯錫咨詢公司來幫幫忙,也許能把制作流程化。
那大約就相當于我們今天用AI 幫著創(chuàng)作。而宋飛拒絕了。以下是他當時的慷慨陳詞——
“如果你高效,那你就是在錯誤的方式下工作。正確的方式是艱難的方式。這個節(jié)目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進行了微觀管理——每個字、每句臺詞、每一條拍攝、每一次剪輯、每一個選角都由我把關。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p>
宋飛說的就是“微決策”。AI 也許能做出很好的創(chuàng)作,但是你應該控制每一個微決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你的風格和喜好。我們工作的價值就體現(xiàn)在每天無數(shù)個微決策之中。
這一處軟件功能要更實用一點還是更花哨一點?劇情進行到這一處,主人公能不能更勇敢一點?要不要給這個病人一個擁抱?這一次你是選擇例行公事,還是讓人印象深刻?
任何主動性、每一處臨場發(fā)揮、任何微小的創(chuàng)造,都體現(xiàn)了你的個性和風格——也必須由你承擔風險和光榮。
你就是你的微決策。其實生活中有無數(shù)個微決策機會就擺在我們面前,只是以前我們沒有能力、沒有心思做它們。AI 將會讓我們做事更像人。
其實趨勢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純粹由AI 生成的圖片,已經(jīng)從最初的新奇逐漸淪為審美疲勞;純粹由AI 撰寫的文章,也正在從最初的驚艷走向公式化的乏味。
人們指望你控制更多細節(jié)。我們聽你的觀點是因為你會用自己的聲望背書。我們不想要一個計算上的展開,我們想要的是有風格、有冒險的、充滿微決策的作品。
人類不會因為AI 而變得過時,只是獲得了更多決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