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家風;晚唐五代;李斑;趙光逢【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D0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4.020【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4-0066-04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一直是學界的熱點論題,對家風的研究也一直經久不衰,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家風建設的重要性,更是掀起了家風研究的熱潮。
晚唐五代時期是士人階層發(fā)生劇變的時期。傳統(tǒng)觀點認為這一時期社會動蕩,政權更迭頻繁,社會治安不佳,盜匪橫行,家庭和個人的安全受到威脅,導致士人家庭難以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標準,部分名門世家因為家族子弟未能謹遵祖訓導致家族沒落,家風失守:河東柳氏家族世代以家風禮法而聞名:“柳氏自公綽以來,世以孝悌禮法為士大夫所宗?!雹俚橇b族孫柳璨卻因謀劃參與了白馬驛之禍而被天下唾棄,家族也至此衰敗。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時,就此感嘆道:“自元和以來,柳氏以清正文雅,世濟其美。至柳璨而隤其家聲,所謂‘九世卿族一舉而滅之’。柳玳之《家訓》為空言矣?!睔W陽修在論及五代社會風氣時也認為“鳴呼,五代之亂極也!”③
這一時期,傳統(tǒng)的士族門閥逐漸走向衰弱,新興的科舉進士逐步登上歷史舞臺。在波動不寧的外部環(huán)境中,“正家之法”成為一些士大夫家族借以自保的手段。舊世家炫示其禮法門風,以期高自標;而后起家族亦需要尋求整齊家風、綿延世祚的軌范。④士人通過強化教育、重視家族團結、樹立榜樣、積極參與文化以及政治活動來擴大家族的影響力等多方面的努力,堅守了家風。
因此,“家風敗壞”這一觀點若僅以個別家族或人物的道德失范作為依據(jù),顯然缺乏全面性,五代士人家風的核心(如重孝悌、守禮法、為官清廉)并未消亡,以李、趙為代表的士人家族在這一時期仍然堅守著祖輩相傳的家風,被稱贊:“如齊公之明節(jié),李琪之文章,足以圭表搢紳,笙簧典誥,陟之廊廟,宜無愧焉!”士人的家風在動蕩中調整形式,最終融入宋代士大夫文化的復興。本文將展開對晚唐五代不同士人家族家風的分析,匡正晚唐五代時期“家風敗壞”這一偏見。
李斑,字公度,梁時官至右散騎常侍,充侍講學士。弟李琪,字臺秀,梁時歷任戶部侍郎、御史中丞,累擢尚書左丞、同平章事,官至宰相,后唐時官至御史中丞、右仆射。其五世祖為唐忠懿公李橙,在安史之亂中為國捐軀。四世祖李源因盡忠守孝受到唐穆宗賞賜。三世祖李景讓因其母鄭氏訓子的故事而聞名。祖父李敬方和父親李縠皆善于功詩。
趙光逢,字延吉,梁時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弟光裔、光胤。曾祖趙植,官至工部侍郎。祖父存約,因兵亂殉國。父趙隱,官至吏部尚書,拜尚書左仆射,宰相,因孝敬母親被世人稱贊。
一、侍親盡孝
孝道是儒家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在《孝經》中多次強調孝的重要性:“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仁”的基礎。儒家將孝視為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起點,倡導尊重和服從父母,強調家庭關系的和諧與穩(wěn)定。對于士人來說,侍親盡孝強調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與家庭的和諧,認為孝道不僅是對父母的責任,也是個人品德的重要體現(xiàn)。在物質上竭力滿足父母的生活需求,確保衣食無憂,甚至自己節(jié)衣縮食也要優(yōu)先供養(yǎng)父母;在情感上悉心關懷,陪伴父母,傾聽其心聲,尤其在父母生病時親自照料,甚至放棄官職或學業(yè)專心侍疾,后漢太尉劉審交“以母年高,去官就養(yǎng),及丁內艱,毀瘠過禮\";在戰(zhàn)亂或政治腐敗的背景下,部分士人選擇隱逸,放棄仕途以更好地侍奉父母,體現(xiàn)了孝道高于功名利祿的價值觀,《舊五代史·張策傳》記載,張策在晚唐為了保護父母,“(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難及丁家艱,以孝聞”③,被君子所稱道。士人通過日常生活、禮儀、教育和社會參與,努力實現(xiàn)孝道。孝道不僅是家風的核心,更是整個儒家倫理體系的根基,深刻影響著家庭結構、社會秩序和政治制度,在戰(zhàn)亂不止的五代時期,最高統(tǒng)治者仍然頻繁頒布詔書,獎勵孝子,后唐莊宗就下詔“義夫節(jié)婦,孝子順孫,旌表門閭,量加賑給”。
趙光逢的父親趙隱“性仁悌”,年幼時父親去世,“與兄鷺廬墓幾十年,闔門誦書,不應辟召”。在輔政之后,回家對待母親依然“易衣侍左右,猶布衣也”,在當時的朝廷中,“公卿大臣盈門通訊,而大臣及母之榮,無如其比”@,趙隱的孝行也被縉紳所稱贊。
李斑家族則更是以“孝”傳世。李斑兄弟的父親去世時,靈樞暫時寄放在遠方,家中貧困沒有辦法操辦喪事,(他)和弟弟李琪在臘月的大雪天穿著單薄的喪服拄著拐杖,懷著悲痛向人求助,父親的靈柩才得以遷葬,被賢人所贊嘆。他們的四世祖李源因為父親李燈為國捐軀而“無心祿仕,誓不昏妻,不食酒肉”,其后被李德裕上表舉薦:“處士李源…忠烈公李燈之少子,天與忠孝,嗣茲貞烈。以父死國難,哀纏終身其端心執(zhí)孝,無有不至”而后受到唐穆宗豐厚的賞賜,詔書中將他比作曾參一樣的人物。
著名的“鄭氏訓子”的故事就發(fā)生在李源的孫子李景讓身上,史書記載“(源)母鄭,治家嚴,身訓勤諸子”,鄭氏在李景讓幼時便訓誡子女不取不義之財,在李景讓為官后還經常拿鞭子訓斥他,而李景讓也“欣欣如初”,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將母親帶在身邊。在李景讓的軍隊即將發(fā)生嘩變時,鄭氏挺身而出,嚴厲地斥責李景讓,使全軍安定了下來,李景讓這才逃過一劫。李景讓“家行修治,閨門唯謹”,是當時士林的榜樣。
晚唐五代侍親盡孝的家風,在政權崩解與社會失序中發(fā)揮了特殊歷史作用,在政治層面,成為割據(jù)政權構建合法性的文化工具,在社會層面,它維系了社會的基本倫理秩序,在文化層面,孝道作為儒家文化的核心,儲存宣揚孝道的文經成為這一時期士人藏書的主要內容。
二、詩書傳家
隨著科舉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士人家族為了維持社會地位,更加注重家學傳承和文化修養(yǎng)。這種文化教育反映在家風上,表現(xiàn)為既重視儒學經典,又注重文學藝術修養(yǎng)的特點。詩書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教育工具,通過學習詩書,可以陶冶情操、啟迪心智,使后代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鬃诱J為“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
“詩書傳家”不僅是古代士人的教育理念,也是他們對文化價值和家族責任的深刻理解,晚唐張策將其“所著《典議》三卷,詞制歌詩二十卷、箋表三十卷,存于其家”,供后代傳習。通過這種方式,士人不僅傳承了知識和文化,同時也塑造了后代的品德與人格,維護了家族的榮譽與精神。
在晚唐五代,許多士人憑借世代相傳的文經得以在亂世中立足,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用。士人家族多設家塾,延請名儒教授子弟經史、詩文。
《舊五代史·趙光逢傳》載其“光逢與弟光裔,皆以文學德行知名”。趙光逢自幼喜愛典籍,行為舉止遵守禮法,議論他的人稱他為“玉界尺”。二弟趙光胤也“以詞藝知名”。三弟趙光裔“少力學修行”,他和兒子趙損在南漢相繼為宰相。趙家在五代亂世之中,一門兩輩四人分任三國宰相,被時人譽為縉紳盛事。他們的父親趙隱“杜門讀書”十余年,與弟弟趙罵同以進士登第,并踐臺閣,成為時人的榜樣。
李斑與李琪兄弟二人在后梁時“才藻富,兄弟齊名,而尤為梁祖所知”?!袄畎呗斘蛴胁艑W,尤工詞賦?!痹谥鞙卦儐査麅赛S、外黃、小黃三地地名的由來時,李斑對答如流,受到了朱溫的多次稱贊。李琪在詩書上的造詣不亞于其兄,史書記載他“梁李相國琪,晚唐以文學策名”,在他年少時,所作詩賦讓當時以文學聞名的李溪感到驚異,李溪倒穿著鞋子親自去門口迎接李琪。@
晚唐五代士人的“詩書傳家”,本質上是士人階層在政治失序中維系文化身份、延續(xù)家族生存的策略。它既保留了漢唐文化的精髓,又為宋代士大夫文化的全面興起搭建了橋梁,成為中國歷史上家族文化傳承的典范。
三、兄友弟恭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儒家思想強調家庭和睦,認為兄弟之間應當相互友愛、尊重,提倡“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兄弟之間的和睦是實現(xiàn)其他倫理關系和諧的基礎。
中國古代,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良好的兄弟關系是維護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弟子規(guī)曾言:“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本褪钦f兄弟之間和睦相處,也是對父母盡了孝道。士人通過兄弟之間的互助和支持來傳承家族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張文蔚是晚唐重臣,他的弟弟濟美“早得心恙,文蔚撫視殆三十年,士君子稱之”;后周太子少保王延,“為人重然諾,與其弟規(guī)相友愛。五代之際,稱其家法焉”。長兄如父、弟弟對兄長的尊重,也體現(xiàn)了對家族傳統(tǒng)的尊重與傳承。
五代亂世中,家族成為士人重要的生存依托。門閥士族雖已衰落,但儒家倫理仍是維系家族的核心。士人家庭通過強調兄弟和睦、共渡難關,對抗外部動蕩。
趙隱因年少喪父,和弟弟趙罵相依為命,共同侍奉母親。因為家貧,趙隱“與罵同耕以養(yǎng)”,“弟兄力耕莊稼以奉親,造次不干親戚”,在顯貴之后“弟兄侍母左右”,他們兄弟二人“尤稱友悌”。李斑“性孝友”,與弟弟李琪“有敦睦之愛”,被縉紳所稱贊。
晚唐五代時期,在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蕩的背景下,強調“兄友弟恭”的家風成為維系宗族凝聚力的重要紐帶。這種以孝悌倫理為核心的家庭教育模式,既通過強化家族成員間的互助關系來抵御戰(zhàn)亂風險,又借助宗族組織的集體力量維持地方秩序,客觀上為儒家倫理在亂世中的存續(xù)提供了實踐載體。當士族階層將這種家風擴展為“修身齊家”的道德示范時,不僅促進了基層社會的穩(wěn)定重組,更成為宋代理學家重構禮法秩序的重要思想淵源,體現(xiàn)出家庭倫理對社會治理的深層影響力。
四、為官廉潔
古代士人為官廉潔的價值觀念源于儒家思想和社會文化的深厚影響,反映了對個人修養(yǎng)、社會責任和國家利益的重視。五代時期雖戰(zhàn)亂頻仍,但士人階層在動蕩中堅守儒家倫理,形成了以勤儉持家、廉潔自律為核心的家風。這種家風既是對儒家道德傳統(tǒng)的繼承,也是亂世中保全家族、維系社會地位的重要策略。
五代士人群體在“禮崩樂壞”的亂世中,仍竭力維系以勤儉廉潔為核心的家風,以此作為家族存續(xù)與文化傳承的精神支柱。戰(zhàn)亂導致經濟凋蔽、民生艱難,士人階層無法依賴傳統(tǒng)田產維持優(yōu)渥的生活,反而在物質匱乏中錘煉出“以儉養(yǎng)德”的生存智慧。例如后周、北宋初年的宰相范質,史載其“質…以廉介自持,未嘗受四方饋遺,前后所得祿賜多給孤遺。家無余貨”,臨終時“戒其子旻勿請謚,勿刻墓碑”,宋太祖評價他“范質止有居第,不事生產,真宰相也”。
趙光逢性格清靜寡欲,曾經有位女道士把一鎰黃金寄放在他家,當時正逢戰(zhàn)亂,女道士客死他鄉(xiāng),二十年后,這些金子沒有地方存放,趙光逢就將其上交給河南尹張全義,請求交付給各個宮觀,那些黃金原來的封記還在。史書也給了他很高的評價:“兩登廊廟,四退邱園,百行五常,不欺暗室,搢紳咸仰以為名教主?!盄
李景讓在母親鄭氏的教導下,也成了廉潔的清官。在他退休后,有人勸他:“您清廉沒有積蓄,不替幾個兒子考慮嗎?”季景讓笑著回答:“兒曹迫餓死乎?”世人認為他是有清廉品德的人,稱他為“樂和李公”。
這種亂世中的道德堅守,不僅為趙光逢贏得了“玉界尺”的社會聲譽,更在政權傾軋中形成一道無形的護身符,晚唐五代士人的廉潔多出于自保,而非制度約束。少數(shù)家族通過強化家風,維系了社會聲望。他們以家族為堡壘,用勤儉對抗物質困頓,以廉潔規(guī)避政治風險,最終為宋代士大夫“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精神奠定了倫理。
五、結語
兩個家族的家風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李斑家族的文學傳統(tǒng)和科舉經驗為宋代文學和科舉制度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參考。趙光逢家族的儒學傳統(tǒng)和道德實踐則為宋代儒學的復興奠定了基礎。同時,兩個家族在政治動蕩中維系家族地位的策略,也為后世士族提供了重要參考。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李斑和趙光逢家族的家風反映了晚唐五代時期士人家族在文化傳承和社會適應方面的智慧。他們既堅持傳統(tǒng)文化,又靈活應對時局變化,這種平衡傳統(tǒng)與變革的能力,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晚唐五代士人家風在動蕩中形成的務實性、家族本位與文化傳承傳統(tǒng),為宋代士人家學盛行提供了歷史基礎。宋代士人通過整合科舉制度與理學思想,將五代經驗升華為以德業(yè)并重、科舉導向為核心的成熟家風體系。這一過程不僅反映了士人階層在唐宋轉型中的適應性,也推動了中國古代家族文化從“門閥”向“科舉士族”的深刻轉變。他們在亂世中以孝行、清廉樹立道德標桿(如趙光逢、王彥章等),其事跡通過墓志銘、地方志和文人筆記流傳。宋代士大夫進一步將此類典范納入家學教育,強調“修身齊家”對“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作用。例如,《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以“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邊境”“勤讀圣賢書,尊師如重親”“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等家風以訓誡后代子孫,“范氏自文正公貴顯,以清苦儉約稱于世,子孫皆守其家法”。宋代士大夫不僅繼承了五代家風的道德內核,還將其拓展至家國情懷與學術研究領域,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士族文化體系。這一過程揭示了中國古代家風教育的連續(xù)性與時代適應性。
以趙光逢、李斑為代表的士人家風,深深植根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之中,既是儒家倫理的實踐典范,也是亂世中文化命脈延續(xù)的重要載體。五代士人的家風,絕非對傳統(tǒng)文化的機械復制,而是在亂世中通過選擇性強化(如突出孝道)、創(chuàng)造性轉化(如禮法變通)、制度性創(chuàng)新(如宗族共治),使傳統(tǒng)文化獲得新的生存形態(tài)。五代士人家風證明,文明的延續(xù)不僅依賴宏大敘事,更依托無數(shù)家族對核心價值的堅守。他們在亂世中以“家”為舟、以“德”為舵,守護了中華文化的火種。這種“以微見著”的傳承智慧,正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生生不息的關鍵密碼,也為當代人重建精神家園提供了歷史鏡鑒。
這種“危機中的傳承”揭示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質一一其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核心價值的適應性重構。正如陳寅恪所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而晚唐五代士人家風正是這一“造極”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序章。
注釋:
①② (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8441頁,第8624頁。③ (宋)歐陽修撰:《新五代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69頁。④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第53頁。
⑤⑦⑧③115119202D2④228(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787頁,第1392頁,第244頁,第416頁,第321頁,第244頁,第775頁,第321頁,第322頁,第782頁,第242頁,第323頁,第777-778頁。
⑥ 張景、張松輝譯注:《孝經》,中華書局2022年版,第27頁。
①②①⑧25(后晉)劉昀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622頁,第4890-4891頁,第4622頁,第4622頁。
??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290頁,第5291頁。
? ②②陳曉芬、徐儒宗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80頁,第8頁。
① (清)吳任臣撰:《十國春秋》,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888頁。
? (清)李毓秀編:《弟子規(guī)》,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80頁。
? (元)脫脫等撰:《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8796頁。
? 李勇先等點校:《范仲淹全集》,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932頁。
? (明)鄭暄撰:《昨非庵日纂》,北京圖書館1996年版,惜福卷之八。
? 陳寅?。骸多噺V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金明館叢稿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277頁。
作者簡介:
康華,女,陜西榆林人,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史學史研究。
徐毓辰,男,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