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巖精神是全民族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初期,在黨中央領導下,以毛澤東、周恩來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培育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周勇教授所著《歷史學視野中的紅巖精神研究(1978-2019)》正式出版。這部著作既是紀念抗戰(zhàn)勝利的珍貴獻禮,也是新時代深化紅巖精神研究的一部學術力作。
作者周勇教授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成長起來的歷史學者,長期致力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共黨史研究,尤其對中共中央南方局歷史和紅巖精神進行了長達40余年的深耕。他孜孜專研,在這一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其2009年出版的《紅巖精神研究》,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關于紅巖精神最早立項的課題成果。而新著《歷史學視野中的紅巖精神研究(1978-2019)》,既是紅巖精神研究領域的最新學術成果,也是對作者前作的時代延續(xù)與理論深化。相比較而言,《歷史學視野中的紅巖精神研究(1978-2019)》的研究更深入、視野更開闊、分量更厚重,展現(xiàn)了作者勇于自我超越的學術追求和鮮明的時代特色。
首次提出“歷史學視域中的紅巖精神”這一命題,不僅推動了紅巖精神研究的理論深化,也對歷史學和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啟示意義
當前,研究革命精神的論著很多,呈現(xiàn)出歷史學、思想政治學、黨建學、文藝學等多學科并進的局面。然而,研究體系龐雜,辨識度不足,難以形成學術共識。而從“歷史學視野”研究革命精神、讓歷史學視野成為紅巖精神研究的邏輯思路,是對研究革命精神所需要的方法論的新探索。作者對40余年紅巖精神研究成果作了一次全面系統(tǒng)的學術史回溯性研究,從汗牛充棟的著述中,梳理出歷史學研究這一主線,從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的有序推進、全國一盤棋的研究態(tài)勢、研究著述的前沿進展等方面展開深入剖析,最終得出有說服力的結論。這就把對紅巖精神的研究扎扎實實地建立在歷史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夯實了其學術根基,使紅巖精神學術研究的科學性、學術化邁出了一大步。
筆者長期從事人文社科研究,并參與規(guī)劃和管理工作,深知社會科學探索不易,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進展,也需要學者付出巨大的努力。周勇教授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提出“歷史學視野中的紅巖精神”研究的新命題和新思路,實屬不易。這種創(chuàng)新探索,不僅深化了紅巖精神研究,而且對探索推動中國歷史學的深人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利用系統(tǒng)思維把黨中央領導下全國歷史黨史學界研究紅巖精神的艱辛歷程和組織方式完整呈現(xiàn)出來,對深化和推進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研究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學術界便開啟了關于中共中央南方局及紅巖精神的研究。作為該領域的后起之秀,周勇教授既是紅巖精神的研究者,又是這項工作的參與者、組織者。這使其研究既具備學術深度,又富有實踐指導意義。
《歷史學視野中的紅巖精神研究(1978-2019)》從對毛澤東、周恩來及紅巖村的早期研究起步,到“紅巖精神”科學命題的正式提出;從南方局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到研究工作的全面展開、重點工作的全面推動、重要著作的協(xié)同寫作,都始終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在黨的主要領導人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直接指導下有序開展。中央專門下發(fā)文件并成立工作專班,這是紅巖精神得以堅持研究40余年接續(xù)不衰、研究骨干和隊伍不斷成長、精品力作不斷涌現(xiàn)的重要保證。
作者把1978年至2019年的研究歷程分為六個時期,對每一個時期黨的領導人對紅巖精神的論述和中央的有關部署,從中央到地方黨史部門開展的紅巖精神研究工作,全國歷史、黨史學科專家學者研究紅巖精神的著作和論文,有關部門和單位對這些歷史學成果的轉化運用等,進行了條分縷析的展現(xiàn)、分析、評述。呈現(xiàn)出在黨中央的領導下,40余年來,歷史、黨史學界在紅巖精神研究方面走過的不凡歷程。這是一段奮力開拓、艱辛探索的歷程,也是對紅巖精神研究歷史的第一次全景式揭示。
這種全景式呈現(xiàn),對其他革命精神、重要歷史的研究,具有理論、方法和實踐意義。
對40余年來紅巖精神研究的論著進行了學術化的綜合研究,并從歷史學視野提出了深化和推進紅巖精神研究的方略
作者對1978年以來,研究紅巖精神的論著進行了整體性研判。從中抽取出以歷史學視野研究紅巖精神的近千篇論文和著作,再從中精選出33篇代表性論文和重要論著目錄,對其研究進展進行了學術性評估和綜合性評述,主要包括:紅巖精神的科學命題趨于共識、紅巖精神的培育主體日漸明晰、紅巖精神的科學內涵創(chuàng)新范式、從學理上厘清了紅巖精神與《紅巖》小說的關系、在比較研究中逐步明晰紅巖精神的歷史地位、黨的領導人培育了紅巖精神、紅巖精神進入中國革命精神行列等。作者以“歷史學視野”來審視40多年來的研究論著,較之既往的研究,在科學性、精準性、全面性、代表性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這是迄今為止,從歷史學視野研究紅巖精神最為全面系統(tǒng)的綜合性評論。在此基礎上,作者所提出的深化和推進紅巖精神研究方略,有助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文藝學、黨建學等不同視域、不同側面、多學科紅巖精神研究,為形成學術共識創(chuàng)造了條件。
作者既堅持紅巖精神研究的政治性,也追求紅巖精神研究的學術性,體現(xiàn)了歷史研究政治性與學術性的統(tǒng)一
作者在宣傳理論戰(zhàn)線工作多年,提出要堅持用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科學方法研究紅巖精神,讓自己的研究成果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作者提出,我們既要努力提高黨史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又要努力提高黨史研究特別是紅巖精神研究的學術化程度,以學術講政治。尤其是作者提出把歷史思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學、文藝學、黨建學等不同研究領域,從不同側面、多學科推進紅巖精神研究,進而把“歷史學視野”運用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其他革命精神研究的愿景。這種力量的整合,將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方面,展現(xiàn)出社會科學研究新的中國氣派、中國精神、中國氣象,開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研究的新天地。
作者簡介:
張國祚,研究員、博導,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化軟實力》雜志主編,曾任中宣部國家社科基金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