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黃梅季節(jié),在煙雨江南的蘇州,不僅有黃燦燦的東山枇杷、滿城飄香的白蘭花,還有備受期待的恩物太湖中肥美無比的湖蝦。因為只有此時,雌蝦開始抱卵,孕育出了飽滿的蝦籽,蝦腦也變得晶瑩剔透。這時候,蘇州的『裕興記』『御面齋』『朱洪元』『同得興』『孫盛興』『胡盛興』『陸長興』『韋復(fù)興』『原怡園』『新聚豐』等老字號酒樓飯店及面館,會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爭相取湖蝦的蝦仁、蝦籽和蝦腦,精心烹炒一盤面條的澆頭,做一碗嬌滴滴、香噴噴、美滋滋、色香味俱全的三蝦面,是無數(shù)老饕為之垂涎、傾倒。
“三蝦面”是一種頗具水鄉(xiāng)風(fēng)味的特色面點,是蘇州特有的季節(jié)性的時令美味,也是蘇州面食中用料考究精細,且又耗時費力的奢侈面品。那么,何謂三蝦面中的“三蝦”?即蝦仁、蝦籽、蝦腦(蝦黃)。它們是蝦身上最寶貴、最味美的精華,烹飪出的澆頭具有蝦仁嫩,蝦籽鮮,蝦腦香的特殊風(fēng)味及美感。
老蘇州人把剝蝦仁叫做“出蝦仁”。
過去蘇州主婦們幾乎都會“出蝦仁”,通常是先把蝦頭或蝦尾拉掉,用拇指和食指輕輕一掐,一個整蝦仁就脫殼而出了,既不損壞蝦仁,又十分便捷。
現(xiàn)出的蝦仁必須用清水漂洗干凈,晾去表面水分,以便去腥。蝦仁的蛋白質(zhì)很嫩,不能冰凍,當(dāng)現(xiàn)炒現(xiàn)吃,一冰凍蛋白質(zhì)發(fā)硬,蝦仁之鮮美便蕩然無存。
蝦籽是蝦的卵,所以只有雌蝦才有。蝦籽藏于雌蝦的腹須內(nèi)待成熟時釋放,所以如果早采,蝦籽都是秕籽就不行,咬在嘴里也無感覺,一定要待飽滿時,用手慢慢揉搓每只蝦的腹部,直到蝦籽輕輕地抖落后沉入水底。
然后用濾網(wǎng)濾出蝦籽,再反復(fù)淘洗干凈。接著放在鐵鍋內(nèi),加入蔥姜、花雕酒,用文火焙炒約一個小時,便成干蝦籽。一般 5 千克雌蝦僅出 200 克左右干蝦籽。蝦籽味道鮮美,可以做蝦籽醬油、蝦籽醬,也可用于菜肴增鮮,如“蝦籽魚肚”“蝦籽茭白”“蝦籽冬筍”“蝦籽豆腐”等。
蝦腦,實質(zhì)是蝦的卵巢。在產(chǎn)蝦籽時,卵巢在蝦頭里成熟呈瑪瑙般的金黃色,如綠豆大小,所以認為是蝦腦,亦稱蝦黃。采時從蝦頭里取出,把附著在上面的一層白色的薄蝦衣剝掉,留下紅色的半透明的部分,看著就讓人食欲大增。蝦腦是蝦的營養(yǎng)集合點,也是三蝦面鮮味的關(guān)鍵。
烹調(diào)時,先將蝦仁用蛋清、干淀粉上漿,然后下鍋在四分熱的豬油中劃散至乳白色,倒入漏勺中濾凈油;原鍋仍放在旺火上,放入蔥末后再將蝦籽、蝦腦入鍋略炒一下,加入調(diào)料、雞湯,鍋開后倒入蝦仁,略燒后勾上薄芡,淋上麻油,這碗三蝦面的澆頭才算大功告成。以前老式蘇州菜館里還有清炒三蝦這一菜品,現(xiàn)在因為太費功夫和成本,從選蝦、出蝦仁直至烹炒裝盤,需 10 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全都是手工作業(yè),干脆做成三蝦面,讓眾多老饕們過過食癮了。
三蝦面的面條以細面為佳,不宜久煮,水開后加入面條,煮開后加冷水再次煮開就可撈出,以柔韌爽口為宜。
在蘇州,三蝦面有兩種吃法,一種是湯面“過橋”。所謂“過橋”,就是澆頭用另外的盤子盛放,不入于面條中,分開享用,體現(xiàn)的是江南水鄉(xiāng)的娟秀。這些要求,老吃客們一般都會事先關(guān)照好跑堂倌,可以說是面面俱到,絲毫不漏。面條在碗里梳成鯽魚背,湯面中的底料則是獨家秘制,輕易不外傳。素雅清鮮的三蝦澆頭,更適合白湯面,蝦肉清鮮適口,蝦籽蝦腦則以濃香點睛。
更多的人會選擇三蝦拌面。面碗里除了底料絕無半點湯汁,俗稱“干拌”,讓清炒的三蝦拌入面條,彼此相融相合,三蝦的鮮美盡在面中,方吃出三蝦面的本味。
講究點的酒樓菜館一般會有老板或者專人來幫你拌面,因為這也是一項技術(shù)活。將一小盤“三蝦”輕輕滑入面碗中,一攪,讓剛出鍋的面和底料初步接觸,熱騰騰的面條就能更好地吸收底料原味。二轉(zhuǎn),在轉(zhuǎn)動的過程中增其與空氣的接觸度,使得面條根根爽滑勁道。三拌,以筷子為主線,用面和三蝦做變式,面不翻飛,蝦不越界,只不斷磨合著、切磋著,直至每根面條沾有蝦籽,蝦鮮與面味完全融合。此時頓覺撲面而來的蝦香、面香充斥鼻尖,攪拌均勻的面條嚼勁十足,還夾帶著蝦籽點點的咸香,再配上豐腴的蝦腦、柔嫩滑爽的蝦仁,一口氣吸溜完,仍齒頰留香,讓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這才是三蝦面的正宗吃法,恨不得再來一碗,方能解饞。
一個小提籃,一碗細面、一盤清炒三蝦,再配上一盞清茶、一碟姜絲、一碟香醋、三樣清爽小菜,這便是江南水鄉(xiāng)舌尖上的品味及雅致。三蝦面作為蘇州人夏季面點的頭牌,以掐點的時令特色、繁復(fù)的手工工序,講究的烹飪方法、獨特的地方風(fēng)味以及金貴的市場價格,令人食之難忘,成為眾多姑蘇老饕們?nèi)胂暮蟮牡谝荒钕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