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郭晶晶(1979—),女,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qū)龍巖鳳凰小學。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作文是小學生用語言文字表達觀點、描述事物或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媒介。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被動學習習作技巧或好詞好句,參與習作訓練的興趣并不濃厚。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轉變教學觀念和思路,還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任務驅動模式下,教師將作文教學活動作為學生展現(xiàn)自我價值的平臺,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和運用寫作知識和技能,還能有效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任務驅動教學的概念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一種以任務為核心的教學方式。其內(nèi)涵在于讓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的過程中,通過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來掌握知識和技能[1]。其核心思想是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實踐性和針對性的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他們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達到教學目標。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特點包括目標明確、活動豐富、參與性強,能夠提升學生的思考、實踐能力,通過具體任務的設計與實施,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2]。
二、任務驅動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特點
任務驅動下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具有鮮明的特點。在任務設定上,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強調情境性,通過模擬或再現(xiàn)生活場景,將學生置于真實的寫作環(huán)境中,激發(fā)他們的表達欲,使作文成為生活的真實寫照。在文章立意上,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倡導多元性,鼓勵學生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審視問題,打破思維定式,讓每一篇作文都充滿個性與創(chuàng)意[3]。同時,任務目標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既關注學生寫作技能的提升,又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寫作技巧,形成正確的寫作觀念。這三者相互融合,共同推動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變革,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任務驅動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習作主題作為任務的明確指向,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寫作的要求和期望成果,從而驅動他們有針對性地收集素材,構思文章結構,并圍繞主題展開論述[4]。教師可以圍繞習作主題,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文本,搜集資料,觀察生活,將所學知識、技能和情感融入寫作,實現(xiàn)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能力的提升?;诖耍處煈O計學生較為熟悉或感興趣的習作主題,引導學生在習作課中主動探索,積極表達,提高他們的寫作熱情。
(一)基于習作主題,豐富教學內(nèi)容
例如,在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習作課中,教師可以圍繞習作主題“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鏈接教材和課外資料,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經(jīng)驗,進一步豐富教學內(nèi)容。
首先,教師應深入分析教材。教材中為學生提供了關于撰寫“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這一主題的習作的明確指導,要求學生從眾多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選擇一處自己感興趣的介紹,限制詞是“一處”和“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強調寫作的焦點和范圍。此外,教材對文化遺產(chǎn)的描述為“凝結著我們祖先的汗水和智慧”,提示學生應關注文化遺產(chǎn)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其次,教師應全面分析學生的實際學情。五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對歷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對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了解可能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僅限于一些著名的景點,如長城、故宮等;而對于其他文化遺產(chǎn),如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馬俑等,可能了解較少。此外,學生在選擇寫作對象時,可能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偏好,如部分學生可能對建筑類的文化遺產(chǎn)比較感興趣,部分學生可能對文物類、遺跡類的文化遺產(chǎn)更感興趣。在習作課上,學生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zhàn),如如何準確地描寫文化遺產(chǎn)的外觀和結構,如何生動地講述相關的歷史故事,等等。
再次,教師應合理設計習作課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圍繞文化理解與傳承、信息搜集與處理、語言表達與創(chuàng)作、思維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等方面,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1)文化理解與傳承:了解并認識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理解這些文化遺產(chǎn)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意義,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習作,增強對文化遺產(chǎn)的尊重和保護意識,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
(2)信息搜集與處理:查閱相關資料,根據(jù)寫作要求收集、整理和篩選信息,特別是關于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歷史、現(xiàn)狀和相關故事,并在寫作時準確、有序地運用信息。
(3)語言表達與創(chuàng)作:運用所學的語言文字知識,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如描述外觀、記錄歷史變化、講述相關故事等),形成一篇結構清晰、內(nèi)容豐富的習作。
(4)思維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通過習作,培養(yǎng)觀察、思考和想象能力,形成對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獨特見解和感受;結合個人經(jīng)驗和想象,對文化遺產(chǎn)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描述,展現(xiàn)個人的思維特點和創(chuàng)新能力。
最后,教師應適當豐富教學內(nèi)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考察與參觀文化遺產(chǎn),記錄并歸納文化遺產(chǎn)的特點和價值,為習作積累素材。教師還可以邀請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專家或學者到學校開設講座,鼓勵學生與專家學者進行互動交流,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志愿者活動,讓學生了解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基于習作情境,設定層次任務
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中,習作情境是教學的起點和關鍵。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具體、富有挑戰(zhàn)性的習作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寫作活動[5]。在習作情境中,教師可以設置不同難度和層次的任務,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寫作,從簡單的詞句練習到復雜的篇章構思,從模仿到創(chuàng)新。通過習作情境與分層任務的有機結合,學生能夠感受到寫作的樂趣和成就感,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寫作學習。
例如,在“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習作課上,教師可以設計“文化小導游”習作情境,設定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習作任務。在習作情境中,學生將扮演“文化小導游”,從教師提供的相關資料中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撰寫一篇詳細的導游詞,帶領游客深入了解這一文化遺產(chǎn)的歷史背景、特色、文化價值以及游覽時的注意事項等。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任務,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積極表達。
【任務一】資料搜集與整理:通過查閱圖書館藏書、網(wǎng)絡資源,搜集關于所選文化遺產(chǎn)的詳細資料,包括歷史沿革、建筑風格、重要事件、文化意義等。
【任務二】導游詞構思與框架搭建:在整理資料的基礎上,構思導游詞的總體結構和內(nèi)容框架,確保導游詞既全面又富有吸引力。
【任務三】導游詞撰寫與潤色:將構思好的導游詞框架轉化為完整的文字內(nèi)容,反復修改和潤色,確保語言流暢、表達準確。
【任務四】導游詞展示與反饋:在課堂上或課外活動中展示自己的導游詞,接受教師和同學的反饋。
在上述任務的引領下,學生能深入了解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并在撰寫導游詞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信息搜集、整合、表達及創(chuàng)新能力。
(三)基于習作指導,提升寫作能力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寫作水平,為學生提供習作指導,幫助學生明確寫作的主題和要求,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寫作框架和思路。通過完成一系列與主題相關的寫作任務,學生能夠在實踐中不斷運用所學的寫作技巧,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進。
1.精準把握文章的立意
在任務驅動下,通過仔細閱讀任務要求,并抓住關鍵詞,學生能夠初步確定寫作的方向和內(nèi)容,從而精準把握文章的立意。在上述過程中,教師需要確保任務目標的清晰性和針對性,以便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并貫徹執(zhí)行。此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任務要求進行深入分析,包括理解主題的內(nèi)涵和外延,探討相關素材的關聯(lián)性和適用性。
例如,在“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習作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立意是文章的靈魂,它決定了文章的主題、觀點與情感傾向。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習作指導,幫助學生精準把握文章的立意,進一步明晰寫作思路。
第一步,明確題目要求。教師向學生展示題目“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我眼中的 (如長城、故宮等)”,并解釋題目要求:“選擇一處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為寫作對象,介紹其歷史背景、特色、價值以及個人感悟?!苯處熛驅W生強調立意的重要性,即文章不僅要描述文化遺產(chǎn),還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和個人情感。學生需要認真閱讀題目,理解寫作要求,思考并確定自己想要介紹的文化遺產(chǎn),初步構思文章的主題和立意。
第二步,確定中心思想。教師需引導學生思考:“你選擇的文化遺產(chǎn)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獨特之處?你想要通過這篇文章傳達給讀者什么信息或感受?”教師可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中心思想。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及時點評學生,幫助他們提煉中心思想,確保立意新穎、深刻。
第三步,選擇恰當材料。教師需要向學生介紹一些搜集資料的方法(如查閱書籍、上網(wǎng)搜索、實地參觀等),讓學生明確哪些方面的資料是必需的(如歷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價值等),以及如何篩選和整理資料。在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并相互借鑒學習。
第四步,構思文章結構。教師應向學生講解文章結構的基本要素,如開頭、中間、結尾,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開頭才能吸引讀者?中間部分如何圍繞中心思想展開?結尾如何總結全文并升華主題”。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提供一些文章結構的范例或模板,幫助學生構思文章結構。
第五步,撰寫并修改文章。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jù)提綱撰寫初稿,注意語言的流暢性和表達的準確性,組織學生相互閱讀初稿,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在課堂上,教師應選擇適當?shù)臅r機,講解修改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如如何修改錯別字、病句,如何調整段落結構,如何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等等。
通過以上步驟,教師可以逐步引導學生精準把握文章的立意,寫出優(yōu)質習作。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克服寫作中的困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2.提升任務的完成質量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為提升寫作任務的完成質量,教師首先要分析學生對寫作目的和要求是否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以免學生在習作訓練中產(chǎn)生偏題、內(nèi)容結構不清晰等情況。其次,教師應在開展習作指導時,兼顧學生的認知和理解差異,盡量以鼓勵性的提示語,引導學生慎重選擇句式和修辭手法。再次,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共性問題,在課堂上組織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習作中的問題。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完成習作任務,鼓勵他們大膽表達,分享經(jīng)驗。值得注意的是,過于復雜的寫作策略或技巧反而可能導致任務完成效率降低或習作偏離主題。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調整任務難度、提供個別指導等方式,幫助學生走出寫作思維誤區(qū),從而提升他們的寫作質量。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任務驅動法的應用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為此,教師應精心設計習作主題與目標,創(chuàng)設真實、有趣的習作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習作指導,幫助學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獲得成長和發(fā)展。未來,教師應不斷探索語文習作課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婷婷.以任務驅動為導向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優(yōu)化策略分析[J].教師,2024(30):39-41.
[2」吳琳琳.任務驅動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優(yōu)化策略探究[J].教師,2024(5):24-26.
[3」王金發(fā).小學語文“寫作任務群”的創(chuàng)建與實施[J」.小學語文教學,2023(30):4-8.
[4]李霞.小學語文作文分類指導教學方式探索[J].小學生(上旬刊),2024(9):55-57.
[5」劉彩虹.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小學語文作文指導策略[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