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笛文化的價值
器樂里笛的存在不可或缺,不論全編制交響樂團還是小型樂隊大多有笛的聲部。在一般樂隊里往往是領奏樂器,笛如此受寵原因頗多,絕非浪得虛位。因為笛,國風、國潮、國粹里多了一抹亮麗的翠綠,沁人心脾的馨香。
工業(yè)革命后文明進步節(jié)奏越來越快。物質條件改善,生產(chǎn)力提高,深深影響了人類社會多方面的倫理生態(tài)。和萬象更新、日新月異的大節(jié)奏不同,民族樂器一如既往質樸簡約,蘊文守正,千秋傳承。沒有大變特變,不是保守落伍、泥古不化,是東方自信智慧的體現(xiàn)。西方人把長笛劃歸為未管樂,而現(xiàn)在包括長笛在內的所有木管類樂器幾乎全是用金屬制造的。早期未管樂器的確都用的是木材。東方音樂里的笛通常指竹笛,細分有曲笛、綁笛、羌笛,但是用材、形制區(qū)別不大。笛類樂器很另類的是陶笛,即用陶土燒制而成的笛。其音色、形制與常見笛大異其趣。此前雖為小眾,但是近年來喜歡它的人越來越多,普及之勢迅猛。應形勢之需廈門大學開設了陶笛、塤專業(yè)。河南這樣的文化大省都成立了相關的專業(yè)協(xié)會。筆者十分榮幸受到廈門大學、福建省民族管弦樂學會邀請,出任第二屆海峽兩岸“金陶杯”邀請賽的評審委員。賽事輻射面寬、影響深遠。
西方人事無巨細愛求極端科學。為了數(shù)據(jù)化、標準化,木管樂器異化成為金屬樂器。金屬材料音量大,共鳴共振好,但是音色卻與木材不同。金屬樂器的金光閃閃和舞廳的金碧輝煌、紳士淑女的西裝革履是協(xié)調的。至于金屬冷冰冰的手感可以戴上白手套抵銷。便捷時髦的極致是電子類樂器。借用傻瓜相機的說法,電子樂器可以謂之傻瓜樂器。通電按鍵就享受器之樂的方便粗暴,愚昧地否定了長期學練樂器的領悟意義與過程享受。少了領悟就談不上認知升華。西樂之笛雖然用銅、銀等金屬材料制造,但是其音色與民樂之笛比較顯得沉郁、斂抑。東方竹笛有一個膜孔,貼上了葦膜。不但分貝高,而且發(fā)聲清冽甘甜、金聲玉振,穿透力極強。竹笛、陶笛乃至于羌笛不時令人聯(lián)想到未出土時先有節(jié),到凌云時總無心的翠竹。就是覺得皇天后土、地氣彌漫。低碳綠色的樂器演繹的不正是宮商角徵羽,還有道法金木水火土的東方哲學。道不同器有異,儀式感更不同。迭經(jīng)演變進化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基因。
笛有很強的技術表達功能,吐音顆粒飽滿,奏出音符珠圓玉潤、節(jié)奏分明。感染力和拉弦樂器的跳弓比較有過之無不及。吹舒緩長音引人入勝,如旭日噴薄而出,如臘梅傲雪綻放。聞者神清氣爽、醍醐灌頂。竹笛、二胡作為民族樂器中代表性樂器,相互映托的互補意義極為重要。國人的聽覺習慣主要由這二者養(yǎng)成。一拉弦、一吹奏皆不可缺。拉弦樂的揉弦顫滑如泣如訴,欲哭無淚,傷心欲絕之效在竹笛上很難得到。同是節(jié)奏舒緩、線條綿長的旋律笛和拉弦樂奏出來一個陽剛豁亮,一個如寒星秋月,走心怡神。為了伴奏好北方綁子戲劇音樂,拉弦樂器衍生出了高亢清亮的板胡。為北方二人臺之類伴奏的則是綁笛。書卷儒雅的昆曲,江南絲竹選用的是曲笛。絲(弦樂)不如竹(笛),竹不如肉(聲樂)的俗語既是簡單聽覺比較,亦強調了其美學辯證關系。阿炳一襲長衫,一把二胡,一曲《二泉映月》令世界樂壇為之動容。一個牧童、一支短笛,一江春水彰顯了世外桃源的農(nóng)耕美。
能使某種樂器在樂界擁有顯赫的江湖地位,最重要的因素是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歐美樂器之王、樂器之后的鋼琴、提琴從誕生至今壽數(shù)僅有幾百年。中國的箏先賢認為是“群聲之主,眾樂之聲。”誕生于春秋時期,謂之古箏名至實歸。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繼在河南舞陽、內蒙古敖漢旗發(fā)現(xiàn)的骨笛其制作時間都有七八千年以上。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中空、蛋形,一個吹孔一個音孔的吹奏樂器。這無疑就是后來塤、陶笛的原始器。這一時期還是新石器時代的早期。鋼琴、提琴問世后二百來年,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就開始了。兩者的文史差距有若干千年。原始先民們一面茹毛飲血、結繩記事,一面鉆骨為笛,燒土成器,實在可歌可泣、可敬可愛。他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又跋涉了幾千年才達到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鐘鳴鼎食的文明程度。
封建社會啟幕后財富有剩余,生活有追求,社會有矛盾。周公制禮作樂,創(chuàng)建了可操作的禮樂制度。此時氣鳴吹奏樂的實用價值可想而知。詩經(jīng)中“我有佳賓,鼓瑟吹笙”“仲氏吹塤、伯氏吹篪(笛)?!鄙鷦用枥L了當時生活中的音藝活動。詩經(jīng)之后又誕生了《楚辭》。其主要作者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第二作者宋玉除了參與楚辭創(chuàng)作還寫出了《笛賦》。不但開大賦之先河,更是音樂史上以樂器為題,詠物賦器的開山之作。文史價值之高難以估量?!兜奄x》洋洋灑灑,篇幅宏大(所以不引用原文)。作者宋玉為如何理解、運用“詩言志”、風雅頌、賦比興作了千秋垂范。此文開始寫笛子材質之奇異,生長環(huán)境之獨特,制笛匠人之巧,說明笛的不凡。中段寫笛聲變化多端,引人愁思,發(fā)人感慨。終段表達作者在暮年對安心隱志以期來者,復興楚國的希望。透過深邃的語言、清楚的敘述、含蓄的韻味令賞賦者能感受到樂之重器笛的文史份量。
秦漢文明成熟、文化成型。大漢王朝第一位笛子名人就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短綇V記·續(xù)玄怪錄·柳歸舜》說“余昔見漢武帝,乘郁,泛積翠池,自吹紫玉笛,音韻朗暢?!焙笫朗芳业年P注重點都在開疆拓土、鑿通西域上。武帝和笛子的載述就沒有更多的了。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導致中央統(tǒng)治集團和地方割據(jù)勢力的利益沖突加劇。匈奴也不斷侵擾邊境。漢初為恢復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休養(yǎng)生息、無為而治政策漸不適用。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見。廢斥百家、儒學至尊對后世音樂文化影響深遠。儒門始祖孔丘終年弦歌不輟,是彈撥樂、聲樂大家。彈撥樂器琴相傳是人文始祖伏羲發(fā)明的。周文王被拘羨里彈琴演周易。琴的地位原來就不低,加上伯牙摔琴謝知音,司馬相如琴挑文君的故事推波助瀾。琴也有了獨尊之寵,成了音樂的代名詞。以后琴的文化地位與日俱增,其它樂器雖不至于每況愈下,但也難以提升。元明時期有了三教九流之論時,彈琴者屬社會中層,在中九流里居末(七僧八道、九琴棋)。吹奏樂器的職業(yè)定位在下層,即下九流里的“五剃頭六吹手?!?/p>
繼宋玉、漢武帝之后,東漢馬融是又一位笛藝史上的重量級人物。《后漢書》里描述馬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彼幸淮温犎舜底唷稓獬觥贰毒小穬墒浊?,感到優(yōu)美入心,久難釋懷,于是寫下了《長笛賦》。此賦顯示了馬融對生活、音樂的熱愛,也展示了他的卓越才華,成為了詠嘆笛藝的精典。唐朝杜甫在《贈左仆射鄭國公嚴武》中提到“虛無馬融笛”,比喻嚴武為知音者,表達對嚴武逝世的哀悼。馬融笛成為了文人墨客贊嘆音樂與同仁友誼的常選素材。
二、歷史上的笛文化
三國魏晉時期社會動亂,風云激蕩。曹操在其《蒿里行》中描寫現(xiàn)實的慘狀是“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精英和俗人的區(qū)別就在于前者能在嚴酷環(huán)境中愈挫愈勇,顯示人性光輝。在俗者襯托下展示人文素養(yǎng)的力量。連絕代英杰楚霸王都因四面楚歌而自勿烏江。新歷史舞臺上要亮相的是堪稱人中龍鳳的父女。父親蔡邕是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女兒蔡文姬博聞強記、多才多藝,著有《悲憤詩》《胡茄十八拍》。從今天的史料中已經(jīng)看不出蔡文姬和笛的關系了。但是蔡文姬曲折的人生、多舛的命運早已是詩詞、戲劇、音樂、美術的常選題材。更重要的是她父親是一代笛學大師,說蔡文姬和笛無關在情理上說不通。
蔡邕屢次建言朝廷得罪權奸避禍江南十二年,期間某一次發(fā)現(xiàn)一家灶內燃燒的木材聲音異常。疑為制琴良木,急從火中取出此木。斫成琴后音質不同凡響,琴尾留有焦痕。名琴譜里有了焦尾琴一說。又一次,蔡邕在名叫柯亭的竹亭中發(fā)現(xiàn)一根竹子可以用來做笛,笛成后試音果然不錯。焦尾琴、柯亭笛的故事有豐富的內涵。蔡氏父女飽經(jīng)憂患、受盡磨難,卻未被擊倒壓垮。他們像制作焦尾琴的良木浴火重生,令天下知音感觸良多、情難自已。又似柯亭之竹,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余韻千秋。
蔡邕、蔡文姬之后,又一位名人向秀走了出來。向秀和阮籍、阮咸、嵇康等共同被稱為竹林七賢。他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醉酒縱歌、輕禮任誕,是魏晉風骨的代表人物。其中嵇康和好友呂安都被司馬昭殘忍殺害了。向秀在一個日暮時分,路過嵇康、呂安故居時聽到鄰人吹笛,笛聲凄涼哀婉。向秀憶起好友生前與自己的友誼悲憤難抑,奮筆疾書,寫出了《思舊賦》。由此中華成語庫里增加了“山陽聞笛”這個典故。古文詩詞中常被用來表達對故友的思念。例如庾信在《傷王司徒褒》中有“惟有山陽笛,凄余思舊篇?!焙笕丝匆娚疥柕眩彽训奈淖志蜁肫鹞膶W家、哲學家向秀。進而想到文學音樂全才嵇康。司馬政權不顧三千太學生的抗議請命執(zhí)意行兇被永遠釘在恥辱柱上。嵇康彈著最后絕版《廣陵散》從容就義成了被后人永恒仰視的偶像。
愛折騰的司馬政權視人命如草芥。侮辱人格、草菅人命、淡化人性乃強權者的游戲。很快,暴君們自己也被游戲了。匈奴軍隊南下,攻下洛陽,大肆搶掠殺戮。晉懷帝及王公大臣被俘,致使西晉于316年滅亡。南方的東晉比北方少了戰(zhàn)亂兵,很多北方人舉族南遷,史稱衣冠南渡。東晉政權相對穩(wěn)定使南方文化藝術得以發(fā)展繁榮,一位音樂奇人被推上了文史前臺,他是桓伊。
桓伊(生卒年不詳),字叔夏,小字子野(又作野王)。譙國鈺縣人,東晉將領、名士、音樂家、丹陽尹桓景之子。平生善吹笛,喜觀梅。幼年時桓伊隨父宦游,同時修文習武。及長有軍事才略,聰慧過人。為時賢器重,得以參與州府軍事。累遷至大司馬參軍,受任淮南太守,撫軍御敵有方。因功升任都督豫州十二郡守、揚州江西五郡建威將軍、歷陽太守、淮南太守等職。他還和謝玄、謝琰一起在淝水大敗苻堅。此戰(zhàn)戰(zhàn)史有名,因之有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成語?;敢辽像R殺敵、下馬理政,精于笛長于箏。曾經(jīng)在朝堂宮宴上彈唱《怨詩》進諫,寓諫于樂,成功化解了皇帝與朝臣的矛盾。
《世說新語》上說,名士、書法家、書圣王羲之第五子王子猷乘舟泛游,偶遇桓伊。此前二人概未謀面,更無交集,唯知桓伊擅笛。王子猷命人傳語岸上桓伊曰:“聽說您笛子吹得好,能否為我吹一曲?”桓伊身份顯貴,卻不以為忤。知道對方亦非池中凡物,乃下車坐在胡床上,演奏了三支曲子,上車離去?;敢了弥颜遣嚏咚瓶峦さ?。所奏之曲乃三弄梅花之調。因屬意清雅,走心入耳被移作古琴曲。至今《梅花三弄》猶為琴、笛名曲。桓伊的笛子吹得太好了,影響太大了,被公推為笛圣。時勢造英杰,英杰造時勢。短短幾十年里偏安一隅的東晉竟然產(chǎn)生了王羲之、桓伊兩位圣賢。除卻概率偶然,也有歷史必然。大漢和大唐之間史稱六朝,六朝被學界視作文學自覺時代?;敢辽矸陙y世,亂對于身家性命意味危險不幸。對于成就人才、磨礪意志則未必是壞事。六朝前期出現(xiàn)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賢、《文心雕龍》等名垂千秋的人物、著作?;敢磷鳛槊T望族之后,出類拔萃之魁,在風云際會中脫穎而出自有歷史邏輯。古人言“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蔽氖烽L空里有了桓伊這顆巨星,后人才知道樂界有圣人,竹笛是圣物。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