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樂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西安及周邊地區(qū)的民間大型鼓樂,因西安古稱長安,故西安鼓樂又稱“長安古樂”。西安鼓樂起源于隋唐,歷經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著相當完整的曲目、譜式、結構、樂器和演奏形式,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fā)現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被國際音樂界和史學界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
西安鼓樂的起源可追溯至隋唐時期,唐代宮廷燕樂盛行,在安史之亂期間,隨著宮廷樂師的流亡,這種音樂流入民間并與地方音樂融合,由此孕育了西安鼓樂;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安鼓樂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眾多風格鮮明的樂社。近現代以來,在傳承人和文化機構的努力下,西安鼓樂在保護中傳承,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成為了世界認識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重要窗口。
西安鼓樂的表演形式有坐樂、行樂和樂隊編制。坐樂,演奏者圍坐在方桌旁或殿堂前,以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配合表演。風格莊重典雅,常用于室內或庭院演奏,曲目結構復雜,規(guī)模宏大。行樂,樂隊在行進中演奏,節(jié)奏明快活潑,常用于民俗活動、節(jié)慶巡游等,樂器輕便易攜,旋律簡潔流暢。
樂隊編制分為“俗派”“僧派”和“道派”,樂器包括鼓(如坐鼓、戰(zhàn)鼓、樂鼓)、鑼、鈑等打擊樂器,以及笛、笙、管等吹奏教樂器,部分曲目還加入弦樂,展現出獨特的“金石之音”。
西安鼓樂保存了大量唐宋以來的音樂曲譜、演奏形式和樂器形制,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社會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其曲目內容融合了詩詞、歷史、民俗等多元文化元素,是西安地域文化的“有聲檔案”。坐樂宏大嚴謹,行樂靈動奔放,構建起獨特的音樂美學體系。復雜精妙的套曲結構、豐富多變的器樂配合,將東方韻律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是中華民族音樂藝術寶庫中璀璨奪目的明珠。
西安鼓樂從歷史深處走來,帶著盛唐的氣象、市井的煙火,在樂社的琴弦鼓點中堅守,在時代的浪潮中創(chuàng)新。它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凝聚著先人的智慧。愿這古老旋律在新時代繼續(xù)回響,穿越歲月風塵,讓更多人聆聽華夏文明的深沉脈動,守護這份永不褪色的音樂瑰寶。
(來源: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