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6-0048-04
【D0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6.014
基金項目:本文系大連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歷史的鏡像:從明帝陵看其王朝興衰”(202411258044)成果。
一、地下宮殿 明帝陵的建筑格局
明帝陵是前朝后寢的格局,帝陵的內(nèi)紅門將前朝的棱恩殿與后寢的方城明樓分隔開來,這與明代皇帝所居住的紫禁城格局相同。在紫禁城,乾清門是前朝三大殿與后宮區(qū)域的分界線。在帝陵中,內(nèi)紅門的作用則相當于如今故宮的乾清門;祲恩殿、東配殿、西配殿等建筑對應紫禁城三大殿以及各個附屬建筑;內(nèi)紅門之后的區(qū)域則相當于后宮。但是古代皇帝的奢華程度不僅于此,明帝陵唯一被考古發(fā)掘的是明神宗萬歷皇帝的定陵。明定陵巨大的地下玄宮由前、中、后、左、右五個殿堂以及各通道組成,前、中、后三殿分別對應著紫禁城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①,地宮的左右配殿對應的是東六宮和西六宮。由此可見,明帝陵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的營建格局與皇帝生前居住的皇宮格局幾乎一致。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并在很多方面承襲和恢復了中國傳統(tǒng)制度,其中便包含陵寢制度,并對有所創(chuàng)新。明代的皇陵營建分為了卜選陵址、擬定規(guī)制、備料施工三個步驟。卜選陵址是陵寢營建的第一環(huán)節(jié),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一階段需要朝廷外派堪輿人員進行實地考察,然后選出幾個風水吉壤以供皇帝選擇。與以往不同的是,明代的陵寢對神道制度進行了改革。明代以前的神路都是筆直通向陵宮的,而明代帝陵的神道都是曲折幽深的。明代帝陵的陵宮建筑采取前方后圓的平面布局方式,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觀念。朱元璋更是在他的孝陵首創(chuàng)了明樓建筑,明樓居于寶城和前面殿宇的中間,起到了連接的作用。這一建筑方式在明清兩代得到繼承,是明清帝陵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也就是說,明孝陵改變了唐宋帝陵方上、陵臺、上下宮制度和十字軸線的陵墓布局②,首次按皇宮布局建立前朝后寢三進院落制,開創(chuàng)了陵寢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圓的基本格局。③明孝陵雖然較前代有著諸多創(chuàng)新,但其基本形制布局仍沿用了前代帝陵的構(gòu)成要素,只是根據(jù)當?shù)氐膶嶋H情況進行了重新排列組合。
在朱元璋之后,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在昌平地帶營建明長陵,由此確定了明十三陵的選址。明十三陵大體上延續(xù)了明孝陵的形制,仍舊由神道碑亭和陵宮兩部分組成。十三陵地區(qū)的陵宮建筑相對一致,都有著棱恩門、棱恩殿、左右配殿、神帛爐、內(nèi)紅門、靈星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頂?shù)冉ㄖ?。其中,石五供的出現(xiàn)與明成祖朱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石五供是從佛教中借用的供養(yǎng)祭器,因為它與佛教中供于佛前的五具足、供奉的貢品數(shù)量完全一致。明成祖靖難之役后,由于對佛教的信奉,于是在明長陵建筑中加入了佛教的元素,首創(chuàng)了在帝陵中加入石五供的制度。當然,明朝帝陵制度的創(chuàng)新變革并沒有在永樂時期終止。嘉靖年間,明世宗在營建永陵的時候新增設(shè)了外羅城,這一制度被他的孫子明神宗所沿用。除此之外,明穆宗的昭陵還首創(chuàng)了啞巴院,將月牙城內(nèi)的琉璃影壁修建成半嵌入墻體的形式。這一建筑也被明慶陵、明德陵以及清代各陵所沿用。所以在昭陵改制后,明代帝陵制度完成了最終的變革,并為后世所繼承。
二、歷史背影 明帝陵營建的過往
帝陵修建時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資源,會直接影響到陵寢的規(guī)模大小。明朝帝陵的營建時機主要分為五種情況。第一種是皇帝在位期間由皇帝主持修建的帝陵,這種帝陵規(guī)模宏大,建筑雄偉且裝飾華麗(如孝陵、長陵、永陵、定陵);第二種是由嗣皇帝主持修建,但是先皇帝留有從簡建陵等這類遺詔的陵墓(如獻陵、景陵);第三種是皇帝生前沒有來得及修建帝陵,由下一任皇帝進行修建的皇陵,這類皇陵往往受到國力、資金等多方面的影響,陵墓規(guī)模相對較?。ㄈ缭A?、泰陵、康陵、德陵);第四種是皇帝生前沒有建陵,在改朝換代后由下一朝代營建(如思陵):第五種是墓主人生前并沒有當過皇帝,是后代子孫追封并主持修建的陵寢(如祖陵、皇陵、顯陵)。①各個陵墓修建時所投入的資源數(shù)量以及陵墓的規(guī)模大小,往往也體現(xiàn)了王朝國力興衰的變化。
明孝陵是明朝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座皇帝陵,其規(guī)模大小也是明代帝陵之最。孝陵在選址上所動用的陣容不可謂不豪華,朱元璋選派了三名開國功臣進行陵址卜選,分別是魏國公徐達、信國公湯和、誠意伯劉基,反映出朱元璋對自己陵寢事宜的高度重視。在議定陵址之后,明孝陵于洪武干四年(1381)開始動工,總計動用軍工約十萬人,歷時二十五年完成修建。③
明長陵始建于明永樂七年(1409),陵宮占地面積約十二萬平方米,是明朝在北京修建的第一座帝陵,也是明十三陵的首陵,面積為明十三陵之最。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期間,明朝國力強盛,政治清明,被史家稱為永樂盛世。作為皇權(quán)的一種象征,陵墓規(guī)模越大,越能體現(xiàn)出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和昭示皇位的正統(tǒng)性,對于其長陵的營建可以說是不遺余力。在陵寢點穴當天,明成祖下令改黃土山為天壽山,并于天壽山主峰之下開始了長陵的營建。明長陵的修建時間很長,前前后后花費了十八年的時間才完成了陵區(qū)殿宇部分的修建,而神道、石像生等建筑是在明英宗正統(tǒng)年間才修建完成,明世宗嘉靖年間又增設(shè)石牌坊,至此陵墓建制才算是完備。
成祖之后,仁宗、宣宗相繼繼承大明王朝的皇位。仁宗、宣宗在位期間改變了成祖在位期間的對外政策,仁宣的政策更趨于保守。仁宣改革了成祖在位期間的弊政,將明朝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后人稱之為“仁宣之治”。仁宣時期是明朝國力的巔峰,但是仁宗獻陵的規(guī)模僅僅是長陵的三分之一,而且獻陵的建筑最為樸素。宣宗則延續(xù)仁宗傳統(tǒng),景陵為十三陵除思陵外最小的一座。十三陵中素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之說。獻陵之樸在于仁宗皇帝朱高熾留有遺詔:“朕臨御日淺,恩澤未浹于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明宣宗也受其父親的影響,其景陵也延續(xù)了獻陵的儉樸之制。概言之,獻、景陵二陵規(guī)模是受先皇遺愿影響,而并非是受制于國力的原因,也堪為仁、宣兩代賢德之風的寫照。
宣宗之后,其長子朱祁鎮(zhèn)和次子朱祁鈺相繼繼承皇位。景泰八年,明英宗朱祁鎮(zhèn)通過奪門之變再次上位,并廢除了明代宗朱祁鈺的皇位,拆除朱祁鈺修建的壽陵?!睹魇贰ぞ暗郾炯o》對這段歷史記載道:“王薨于西宮,年三十。毀其所營壽陵?!敝炱钼曀篮?,朱祁鎮(zhèn)將朱祁鈺葬在北京西山的景泰陵。景泰陵是英宗和代宗政治斗爭的產(chǎn)物,其規(guī)模亦與明朝國力無直接關(guān)系。
明英宗的裕陵和明憲宗的茂陵規(guī)模相差不大,裕陵的面積屬于明代帝陵的普通規(guī)模。從英宗正統(tǒng)十四年開始,明朝正式進入了中期階段,這一階段的帝王多為守成之君。裕陵的面積約兩萬六千二百平方米,其子明憲宗朱見深的茂陵約兩萬五千六百平方米,其孫子明孝宗朱祐樸的泰陵約兩萬六千平方米。換言之,從裕陵開始,明代帝陵的規(guī)模開始趨于穩(wěn)定。
在明代中期,最享譽盛名的便是明孝宗朱祐樸。明孝宗在位期間勤于政事、恭儉自律、政治清明,后人稱贊這一時期為“弘治中興”。明孝宗在位期間并沒有給自己修建陵寢,而是由其子明武宗朱厚照在孝宗去世后主持修建的泰陵。據(jù)《明孝宗實錄》記載:“敕太監(jiān)李興、新寧伯譚祐,工部左侍郎李提督發(fā)五軍等三營官軍萬人供役。乃命科道官各一人點視?!碧┝甑男藿ㄋ鶆佑玫娜藬?shù)極多,陵寢的修建速度很快。這與弘治中興所積蓄下來的國力基礎(chǔ)不無關(guān)系??偟膩碚f,從裕陵到康陵,這些明代帝陵的規(guī)模大小與明代的國力強弱息息相關(guān),是明代當時國力的生動體現(xiàn)。
盡管帝陵的規(guī)模大小一般受國力強弱的影響較大,但是在封建社會,一些皇帝也會不顧國家的財政情況,好大喜功,大興土木,進而造成國力的削弱,甚至加速了政權(quán)的滅亡。明代中后期的世宗和神宗均怠于朝政。明世宗朱厚熄在“壬寅宮變”后深居西苑,二十余年不上朝,日夜玄修。時有戶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言:“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币蚧实鄣≌鴮е碌呢斦C和民不聊生由此可窺一斑。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期間更甚,萬歷皇帝在“國本之爭”中競爭失敗后便不再上朝理事,前后長達二十八年之久。世宗雖然不上朝,但官僚體制完備,朝廷尚可運轉(zhuǎn),而萬歷年間則不然?!睹魃褡趯嶄洝酚涊d:“上因諭吏部,南京職務清簡,官不必備。先朝有一人兼掌六部者,以后員缺不系緊要下必一一推補?!庇帧睹魇贰ど褡诒炯o》載:“四十五年春二月戊午,以去冬無雪,入春不雨,敕修省。三月辛未,鎮(zhèn)撫司缺官,獄囚久系多死,大學士方從哲等以請,不報?!狈泊朔N種,均反映出神宗時期怠政和官缺情況的嚴重程度,以及由此所導致的國家政務的梗阻。不僅于此,明中后期的財政危機也十分嚴峻。由于土地兼并嚴重,國家稅收銳減,國庫長期虧空。然而,嘉靖帝和萬歷帝在陵寢修建時對此卻全然不顧,其永陵和定陵的規(guī)模在明十三陵中可排列前三,對于當時明廷的財政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負擔。
明德陵是明熹宗朱由校的陵寢,由明思宗朱由檢在位期間主持修建,也是最后一座由明代官方主持修建的帝王陵寢。關(guān)于熹宗陵寢的修建,按工部的預算,營建德陵需要二百萬兩的白銀,但是因為國庫空虛,朝廷只能拿出五十萬兩白銀。為了不影響工期,崇禎皇帝不得不靠朝臣的捐款來支撐陵墓的修建。因工期緊張,資金不足,德陵的修建質(zhì)量大打折扣。據(jù)史料記載,德陵的規(guī)制雖然延續(xù)了慶陵的規(guī)制,但是所用的石料卻遠遜于慶陵。建造德陵時石窩塘水正滿,撤水揭蓋不易,這也致使德陵的修建成本上升。除了石料開采的成本上升,德陵修建的人工成本也是一筆巨大的開銷。大多數(shù)強壯的勞動力都不愿去參加艱苦的山陵營建,只有一些老弱勞動力,為了糊口的需求才肯應募從役。管工官員認為“陵工重大,分力合作非萬數(shù)人不可。若必從雇覓,京民雖多,恐應募者不能如數(shù)”。如果“強壯者招之不來,老弱者揮之不去”,貽誤工程,責任難當。顯然,德陵的修建缺少資金、原料以及精壯的勞動力??梢哉f,明德陵的修建受到國力的影響很大,不論是營建的維艱,還是質(zhì)量的“縮水”,都反映出大明帝國的江河日下。
明十三陵中的思陵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思宗朱由檢的陵墓,但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能算是一座真正的帝陵。崇禎帝在位期間沒有修建自己的陵寢。思陵本是明思宗的寵妃田貴妃的妃園寢。崇禎十七年(1644),明朝滅亡。李自成入主北京,為彰顯自己的正統(tǒng),將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于是思陵成了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與妃嬪合葬之陵。因為是由妃子墓改建而來,所以思陵整體規(guī)制無法與其他的明代帝陵相提并論。
三、冰山一角:明帝陵修建的消耗之巨
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僅以明代長陵、永陵、定陵為例,管窺明代帝陵修建所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前文已述,長陵不僅是明十三陵的首陵,占地面積更是明十三陵之最。因此,長陵修建所要花費的白銀和動用的勞力可以說是不計其數(shù)。長陵修建所用的木料是珍貴的金絲楠木。金絲楠木生長十分緩慢,一根金絲楠木成材大概要六百至一千年的時間。而且,大型的金絲楠木都生長在四川、云南、貴州等西南地區(qū),時人稱那些進山采伐金絲楠木的人是“進山一千,出山五百”。在采伐楠木之后便要面臨運輸問題,伐木工要在雨季江水暴漲的時候,利用江水將楠木沖出大山,并讓這些楠木漂向京師方向。因此采伐金絲楠木無疑需要強大國力的支撐。由于金絲楠木獲取十分不易,所以金絲楠木被定為皇家專用木料。除了楠木之外,長陵修建時所用的石料數(shù)量也極其龐大。明清在皇家建筑的修建中廣泛使用漢白玉,這種漢白玉生產(chǎn)于北京房山的大石窟。長陵修建時,石窟的工人要長年累月地不停開采,在工期緊急的時候甚至要動用上萬的人工。這些巨石輕則數(shù)十噸,重則上百噸。長陵修建時,這些巨石只能在冬天,通過潑水成冰,再動用大量人力拉到陵區(qū)中。據(jù)說一個三十噸的巨石需要兩萬民工用一個月的時間方能托運到陵區(qū)。這些被運到陵區(qū)的漢白玉被加工成須彌座、石像生,抑或是石五供。除了木料和石料外,長陵的修建要屬用磚量最大,特別是“金磚”的人力、財力消耗極大。金磚的產(chǎn)地遠在蘇州,其制作過程極其繁瑣,而且對質(zhì)量有著極高的要求。合格的金磚必須是光滑如鏡,敲之有聲,斷之無孔。這一套工序下來,其生產(chǎn)價格可謂不菲。僅從長陵修建的用料準備來看,即使于永樂盛世而言,也是巨大的財政負擔。
《大明會典》記載“寶城惟長陵最大,徑一百一丈八尺。次永陵,徑八十一丈,各陵深廣丈尺不等?!泵魇甑淖媪昝鏖L陵的棱恩門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長陵祲恩殿是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永陵的棱恩門的規(guī)模與長陵是相同規(guī)模,其祲恩殿是面闊七間,進深五間,規(guī)模比長陵要小,但是比獻陵至康陵這六陵要大。事實上,永陵雖然在寶城規(guī)模大小遜于長陵,但若加上其外羅城的話,在占地面積上要則超越明長陵。清代梁份所作《帝陵圖說》載“永陵既成,壯麗已極,為七陵所未有。帝登陽翠嶺顧工部曰:‘朕陵如是止乎?’部臣倉皇對曰:‘外尚有周垣未作。’于是周遭甃砌,垣石堅厚,壯大完固。雖孝陵所未嘗有,其后定陵效之?!边@是關(guān)于明世宗打破祖制,修建永陵外羅城的記載。在明代修建帝陵時,后世皇帝一般會將陵寢規(guī)模和形制修建得略遜于祖陵,而永陵卻打破了這種規(guī)制,這自然是出于明世宗的主張。由此可見,陵寢建筑的規(guī)模與奢儉程度又是帝王權(quán)力膨脹程度的一個折射。永陵的奢華在陵寢用料上也可以看出來。永陵用料之精,施工之細遠遠超過了長陵。以寶城的垛口為例,明長陵的寶城垛口均由磚砌而成,永陵的垛口則均由大塊的花斑石加工制作而成,造價成本更高。
除此之外,永陵的修建難度也相對高于長陵。長陵的明樓和孝陵一樣,采用的都是磚木結(jié)構(gòu),而永陵采取的是磚石結(jié)構(gòu),其額枋、榜額、飛橡等均是巨大的白色雕塑,然后經(jīng)過彩繪組裝。外觀酷似木質(zhì)結(jié)構(gòu),但卻異常堅固。關(guān)于明永陵修建之花費,在《明世宗實錄》中有著這樣的記載:“修工官軍,例支行糧、賞米,而無月糧、布花。若并給之,歲當費銀百數(shù)十萬,非太倉所能給也?!眴问墙o官軍的例行餉銀就是國庫難以承擔的支出,至于陵寢修建用料的花費更是難以估算。明神宗的定陵繼承的是永陵的規(guī)制,定陵規(guī)模略遜于永陵,史載定陵的修建花費了八百萬兩白銀。相較之下,規(guī)模更大的永陵所花費的銀兩只會更多??傊?,不論是永陵,還是定陵,其營建所需的耗費都相當于明代朝廷兩年左右的財政收入,這對于面臨著巨大財政危機的明帝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注釋:
①②③⑥ 孟凡人:《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版。④ 12 15 ① 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
⑤⑨ 故宮博物院:《長陵》,https://www.dpm.org.cn/court/system/236400.html。
⑦ 故宮博物院:《明十三陵》,htps://www.dpm.org.cn/court/system/236402.html。
⑧ 20胡漢生:《圖說明朝帝陵》,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年版。
⑩ 故宮博物院:《景陵》,https://www.dpm.org.cn/court/system/236417.html。
① 《明仁宗實錄》,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年版。
"②D22昌平十三陵特區(qū)辦事處:《首屆明代帝王陵寢研討會,首屆居庸關(guān)長城文化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 《明孝宗實錄》,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年版。
? 25《明神宗實錄》,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年版。
① 故宮博物院:《德陵》,https://www.dpm.org.cn/court/system/236423.html。
"胡宸:《明代財政體系轉(zhuǎn)型視野下的大工營建人力來源》,《古代文明》2023年第3期。
"梁份:《帝陵圖說》,北京出版社2023年版。
"《明世宗實錄》,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