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6-00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6.003
基金項目:大學(xué)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計劃“《蒙拾堂詞稿》研究”(項目編號:2022-GSP-S083)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梁文燦(1868一1928),字質(zhì)生,一作炙笙,號紅豆館主人。濰縣城內(nèi)梁家巷人。幼聰穎,文筆矞黃典麗,不似逗釘小家數(shù)。自科歲考以訖?quán)l(xiāng)會,每試必捷,畢生不知落第為何事。光緒癸巳、甲午聯(lián)捷進士,明年散館授編修,尋考授御史,補浙江道。顧倜不羈,服御雖華,尚能清貧自守。①著有《蒙拾堂詩稿》《詞稿》及《金元懷古詞輯》…《濰縣志稿》有傳。②作品《蝶戀花·濰陽十二月鼓子詞》(下簡稱“梁詞\")為其返鄉(xiāng)欲為《濰縣志》編撰所作,其聯(lián)章詞前作致語:“三十年來,故鄉(xiāng)重蒞。兵爽之余,談虎色變。太平景氣,零落盡矣。因仿宋六一子作《濰陽十二月鼓子詞》,但時勢不同,感觸亦異”借由回憶,此聯(lián)章詞從正月立春寫起,把立春前后的耍界碑、春杖迓麻等活動寫得精彩紛呈、鄉(xiāng)土氣息極為濃重,而后至第三首清明詞則為之一變,呈現(xiàn)出濰縣“春暖”時節(jié)所特有的民眾群體性活動—其筆下所“繪\"的啜茶、觀百戲、轉(zhuǎn)秋千、放紙鳶等動態(tài)場景,無不“虛實相生、氣韻生動”,儼然一幅“熱鬧繁熙、聲如鼎沸”的“濰縣清明上河圖”畫卷。
一、梁文燦《蝶戀花》聯(lián)章詞中的清明民俗呈現(xiàn)
《管子·幼官》載:“十二清明,發(fā)禁。”《歲時百問》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凈明潔,故謂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陽\"清明約莫起源于周,于唐代逐漸成型,至宋代,與上巳、寒食等節(jié)序逐漸合流,后循序“發(fā)展至清代,寒食與上巳則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清明已成為第一個融匯自然節(jié)氣與人文風(fēng)俗為一體的春日大節(jié)?!倍亮何臓N主要活動的清代后期,梁代《荊楚歲時記》載:“鄭注云:‘今三月上已水上之類’?!背蓵诠饩w年間的《燕京歲時記》則簡扼表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煙節(jié)’?!绷涸~第三首“清明詞”中所著重描寫的“啜茶”“放紙鳶”“轉(zhuǎn)秋千”三處場景無不如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所畫一般,皆是臨水而建,臨河而起。由此可見,時至清末,上已、寒食與清明的部分民俗活動己然合并為一。
(一)啜茶:三月清明槐火換,席地茶肆沙灘畔
“三月清明槐火換,茶肆星羅,席地沙灘畔。”梁詞第三首開篇描寫的便是濰縣百姓“清明啜茶”之景?!班ú琛敝祝艁碛兄?,《荊楚歲時記》載:“司馬彪《禮儀志》曰:‘官民并禊飲于東流水上’。”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為人耳熟能詳?shù)模骸皶跁疥幹m亭,修禊事也……引以為流觴曲水…”《東京夢華錄》曾載:“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各攜棗、炊餅…謂之‘門外土儀’?!庇扇氯弦阉叀靶揿薄办痨毖莼鴣淼奈簳x“蘭亭流觴曲水”宋“園亭勸酬觀歌舞”俗多見于古代帝王、上層貴族,后隨著時間的流轉(zhuǎn),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普羅大眾皆可參與的“鋪席啜茶”習(xí)俗。據(jù)民國版《濰縣志稿》記載:“清明日,游人齊集白浪河南沙灘露地鋪席啜茶。”待三月清明日,以“榆柳”替換“槐火”鉆取“新火”,時天空疏朗明凈,百姓多以家庭為單位,攜清茶小食、粗布或竹麻席露地鋪設(shè)于白狼河邊的“南沙灘”,其“一席”即為“一小茶肆”,遙遙望去,可見人頭攢動、歡歌笑語不絕如縷,滿地“茶肆”猶如漫天“星羅”。
(二)放紙鳶:風(fēng)送蘆弓聲一片,紙鳶賽滿南河岸
“風(fēng)送蘆弓聲一片,紙鳶賽滿南河岸?!睘H縣素有“世界風(fēng)箏都”“鳶都”“畫都”之美名,雖《帝京歲時紀(jì)勝》《東京夢華錄》《燕京歲時記》等月令民俗書籍于清明節(jié)處皆未提及“放紙鳶”這一民俗活動,但《濰縣志稿》卻有載,并為其作進一步詮釋:“小兒女作紙鳶、秋千之戲,紙鳶其制不一,于鶴、燕、蝶、蟬各類外,兼作種種人物或以葦作弓,縛紙鳶背上,風(fēng)吹之有聲如箏,故名曰‘風(fēng)箏’?!迸嵝谴ā洞汗?jié)即事百詠》:“紙鷂漫天人滿地,戲臺京劇沸聲歌?!惫椤稙H縣竹枝詞》:“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爭上白狼河。紙鳶兒子秋千女,亂比新來春燕多?!币嘣敿氂涊d了濰縣民眾熱衷于選購風(fēng)箏、放風(fēng)箏的熱鬧景象。此外,“雜陳百戲南沙灘,風(fēng)味迎時足可觀。馬戲圈中看老虎,萬頭攢動場團團。”“放紙鳶”所在的南沙灘還是一處大型的綜合娛樂場所,為馬戲、口技、雜技、洋片(西洋景)等“百戲”及書棚、茶社(以說唱為主,賣茶為輔)等雜聚之地。
(三)轉(zhuǎn)秋千:四面秋千團團轉(zhuǎn),鴉雛金碧松釵顫
“碧玉小家呼女伴,四面秋千,篩得團團轉(zhuǎn)。九朵紅云衣按茜,鴉雛金碧松釵顫?!绷涸~第三首下闋主要描繪的是“清明轉(zhuǎn)秋千”之景。“清明秋千”之戲,本不稀奇?!堆嗑q時記》就曾記錄:“按,《析津志》云:‘遼俗最重清明,上自內(nèi)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戲為樂’?!钡凇稙H縣志稿》中卻格外強調(diào):“秋千之在人家庭院者,悉屬舊式。惟城外白狼河邊沙灘上,坎地豎一木柱,上綴橫梁,四面繩系畫板,謂之‘轉(zhuǎn)秋千’?!?/p>
恐是意識到這一點,梁文燦于“清明詞”下闋刻意以雙行小字注釋:“坎地豎一木柱,上綴橫梁,四面繩系畫板謂之轉(zhuǎn)(去聲)秋千,小家女子著紅祅褲圍坐畫板上,柱下圍以木柵,內(nèi)有人推柱使轉(zhuǎn),節(jié)之以鑼,當(dāng)鑼聲急時推走如飛,畫板篩出丈余,危險已極,小女子得意自若也,以金翠紙粘松枝插鬢上謂之松釵?!蓖瑫r,《濰坊文化三百年》對此“秋千”亦有詳細描述:“(秋千)高二十余米,寬可五十余米,分為上、中、下三層,可容百余人?!笨梢愿Q見,如此“巨物”的秋千功能想當(dāng)然非僅僅“轉(zhuǎn)人”一項而已—裴星川詩云“古式秋千打四圍,新妝少女繞臺飛。來回推轉(zhuǎn)勞乞丐,全借銅鑼作指揮?!薄扒锴е敯渭t旗,每歲清明近午期。捷足先登稱好老,大家興致俱淋漓?!薄坝钟谇锴е斏蠎乙恍∑?,并系以錢,則有多數(shù)勇健少年猱升而上,作‘猴兒坐殿’‘鴨鴨浮水’‘童子拜觀音’種種把戲,謂之‘打故事’,捷足者得拔旗攜錢以歸,觀者乃夸贊呵好不絕,此蓋多年積習(xí),至今未改?!雹?/p>
二、梁文燦清明詞中“天空”與“雨”意象的深層內(nèi)涵
《閑情偶寄》:“一座兩情,兩情一事,此其針線之最密者。”縱觀梁氏《蒙拾堂詞稿》中歷歷清明所感,梁文燦于庚申年《和壽林師·用清真韻》:“白祫初成,清明甫過,吹面東風(fēng)似剪。妝樓半掩。恰分照嬋娟,波平如簟?!奔鬃幽辍恫缮W印浨鼗词仔Я弧罚骸扒迕魃纤惹鼗春?,門倚蘭舟,簾敞銀鉤,雙燕歸來認畫樓。”@乙丑年再逢清明,他卻在《濰陽十二月鼓子詞》致語中這樣道:“撫今追昔,不啻一字一淚也?!庇伞扒》终諎染辏ㄆ饺玺 钡摹扳蛔缘谩钡健皽I泗筆墨”的“悲苦幽咽”,再至《浣溪沙·青島樓居即事》:“海風(fēng)吹上畫樓偏,清明三月尚微寒。別淚濺花紅著雨,離愁縈草碧粘天,滿腔心緒倚闌干。”“滴雨如血淚”般的“無路悲吟”可見,梁氏清明詞借由某些特定意象往往流露出一種悲慨時代的“變調(diào)風(fēng)雅”之音。
(一)濃墨重彩的“天空”意象
通過細讀梁詞第三首可見,詞中所“重彩”描繪的“秋千”與“紙鳶”意象似乎與通常文人詩詞中所代表的女子閨情、童趣等皆不同。秋千在空中懸蕩、紙鳶在云際飛舞,這兩種意象所擁有著相同的“延伸”特性在詞中被反復(fù)強調(diào),并且這個共同“延伸”特性的最終指向是一個常常被人所忽略的“本質(zhì)”問題,即“如果一定要逃離現(xiàn)實世界,又能去往何方呢?”但其實,梁氏詞中已然給出“答案”—比“地面”更開闊的是“天空”(天上世界)。自屈原《天問》伊始,西晉傅玄作《擬天問》,南宋辛棄疾以《天問》體賦作《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天尊”并非不可問,相反,觸碰不到的未知“天空”世界自然讓人心馳,以致中國古代人們賦予天空的別稱“仙境”“天庭”“極樂界”等也使得“天上世界”自帶“神性”。所以,無論是在古典文學(xué)作品中的古人群體還是在今人群體對仙人世界探索的現(xiàn)代文學(xué)、影視作品演繹中,可以“載人”飛入云際的紙鳶與可以“載人”瞬間離地數(shù)丈的“秋千”仿佛是在不使用仙術(shù)的境況下最適合“凡夫俗子”與勾連“仙人”或去往“仙界”的可靠“媒介”。所以,如果說玄言詩抑或游仙詩詞是對“天上(自由)世界”的渴欲的直接表達,那么,含有能與之行之有效“溝通之法”的“秋千”“紙鳶”詞無疑是一種對“天上(自由)世界”的“含蓄”且“無意識”的間接流露。
(二)刻意規(guī)避的“雨”之意象
唐代杜牧《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彼未穲虺肌洞雾嵑烷L文紫微春雨二首》:“年年潑火雨,苦作清明寒。\"梁文燦《菩薩蠻·感舊六首》:“歲歲清明雨。迢遞憶秋千,綠楊樓外天”等可見,古代清明有“雨”的頻次較高,“雨”作為清明時節(jié)的“特殊意象”也常常是文人們的寫作對象。梁冬:“讀詞必不能只看詞人寫了什么,一定也要看詞人沒寫什么?!盄一反常態(tài)的是,梁詞第三首卻同刻意回避“悼亡”一般,將“雨”這一意象也徹底規(guī)避。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或可將“悼亡”與梁氏《浣溪沙·青島樓居即事》中的“雨”所代表的深層內(nèi)涵畫等號,也即“悼亡”與“雨”同含“悲凄”之色彩。邵茂齊:“天上月色能移世界?!蓖瑯拥模坝辍钡温湫纬傻摹疤烊缓熌弧绷睢叭碎g風(fēng)雨”亦能“移”世界。因此,梁文燦前期清明詞中“溫暖祥和”的清明同后期“冷雨凄凄”的清明顯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或可說是在情景的配置上,梁詞第三首“刻意”地選用“逆向配置”手法,也即將客觀景物的情感指向與主觀感情性質(zhì)相逆,《浣溪沙·青島樓居即事》中詞人在清明日“雨淚同落”“天人同泣”,淚落花間被紅花映染成“血淚”,這種“杜鵑泣血”般的“悲愴”同聯(lián)章詞第三首清明詞相比,后者正是一種利用了“情景反差”從而營造出“以哀景寫樂,以樂景寫哀,以倍增其哀樂”的強烈效果。
三、結(jié)語
蘇軾曰:“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jié)者?!鼻迕?,作為中國古代春季最重要的大節(jié)之一,以內(nèi)涵雋永的民俗意象,不涉理路地建立了一種自然閑適而又感春傷情的特殊審美象征形式,為歷代文人多所酬唱吟詠。其中,清末詞人梁文燦《蝶戀花·濰陽十二月鼓子詞》中的“清明詞”體現(xiàn)了一種時代的“變風(fēng)變雅”—刻意地回避了社會現(xiàn)實和人性的陰暗,將筆觸定格于特定的“樂景”框架以攝取剎時的“歡愉”情感,從而突出了某種經(jīng)過“抉擇”后的粉飾“太平景象之樂”與“民俗之美”。然,“景由情動,境由心生”,這種永遠生動于作者回憶中的“真與幻”“美與樂”,卻無不寄托著其對故土的深沉眷戀和對“兵爽之亂”的無限悲懣,從而為清代月令民俗詞增添了豐富的內(nèi)在情蘊。
注釋:
①⑨ 常之英修,劉祖干纂:《民國濰縣志稿·亨函卷十四》,和記印刷公司1941年版,第4-46頁,第3頁。② 陳紅彥主編:《國家圖書館藏清人詩文集稿本叢書第6輯》,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9年版,第575頁。③ 濰縣地區(qū)(今濰坊市治)背陸面海,處北溫帶季風(fēng)區(qū)。具有四季分明、冬冷夏熱特點。至清明前后,天氣回暖,當(dāng)?shù)鼐用穹蕉聯(lián)Q春衣,多室外活動。④ 清明究竟起源于何時,目前尚無定論,此處采用曹紫嫣《清代前中期清明詞研究》一文中的說法。⑤ 據(jù)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書中擬標(biāo)題為“清明節(jié)”,可推測宋代時期,寒食與清明風(fēng)俗已然融合。 梁文燦撰,丁錫田輯:《小書巢叢刊·第二集:蒙拾堂詞稿》,1929年版,第31頁,第31頁,第27頁。⑦ 孫建松:《濰縣竹枝詞擷英》,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年版,第128頁。① 語出副院長梁冬2024年所授研究生“學(xué)術(shù)示范與論文寫作課”。? 傅道彬:《晚唐鐘聲》,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頁。
王夫之:《清詩話·姜齋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頁。
參考文獻:
[1]步雅楠,王軍濤.梁文燦《蝶戀花·濰陽十二月鼓子詞》中的清末濰縣中秋民俗內(nèi)涵與闡釋[J].今古文創(chuàng),2024,(17):40-42.
[2]曹紫嫣.清代前中期清明詞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xué),2021.
[3]陳斐.《天地間集》:趙宋遺民的另一部“心史”[J],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22,62(05):40-61.
[4]趙玲.中國隱喻藝術(shù)思維的特征[J].寶雞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5,35(03):89-92.
[5]黃國輔.略論中國當(dāng)過自己的感恩節(jié)—寒食節(jié)[J].荊楚學(xué)刊, 2018,19(01):5-7+27.
[6]蔡丹君.《陶淵明集》文獻與易代詩學(xué)傳統(tǒng)之關(guān)系[J].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22,37(05):94-106+210